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教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教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教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教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故都的秋》活动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

一、活动课标分析:

《故都的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

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

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

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

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

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

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

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

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

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

叙事和议论。其中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

本单元核心任务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

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

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

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

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

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

情。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三、活动背景分析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

也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

层面,对文本的学习,虽然能够理解,但是对于文本的分析仍旧浅显,不能剖析文本内在的

深刻内涵,流于表面,缺乏与现实联系的结合。在散文的学习中,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比文

言文要高,但是对于文本的把握上并不如人意。学生过多的关注景物本身的趣味性,只是在

“看”,缺少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在对散文景物本质特点、作者

内心情感的探究表达上,学生的思路仍旧狭窄、浅显,思想深度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

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所以,在活动作业中应注重对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多交流,多发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提升。

四、活动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2.配乐诵读,增强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深层探究,感受作者特殊的审美趣味,体味作者的生命思索。

五、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景物特点,体味作者特殊的审美趣味。

难点:探究“作者喜欢悲凉”的多重因素。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某班全体学生36人,分为6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课代表协助),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活动第一阶段: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组展示: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

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

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

《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

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为躲避国民

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

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

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

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

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主持人:俗话说: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人生。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为我们展现了

怎样的一番风景,又为我们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那风景,体味那

人生。

活动第二阶段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对文章进行了梳理,文章的结构如果用一种图形来代表,你觉得哪种最合适?

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抢答并说明理由

某生:

等腰三角形最合适。

文章先从故都的秋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写起,结尾也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首尾呼

应,交于顶点。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都写了与江南秋的对比,也是呼应,相当于两条对称的

斜边。中间主体部分是五幅场景和议论,是底边。

第一段中所写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某生:清、静、悲凉。

五幅场景分别是什么?

某生: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活动第三阶段品味秋景

市电视台为迎接文化节,要录制展播著名作家系列电视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

其中之一。电视散文是结合画面、音乐和朗诵再现文学作品中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和至

善的心灵的一种艺术形式。

各小组合作交流,共同策划

任务活动一:现聘请同学们做创意策划。

结合课文3-9段内容,设计五幅场景.

要求:1.说明拍摄内容、色调和拍摄手法。

2.进行技术解析(拍摄缘由)•

3.运用联想和想象,细化丰富画面内容。

4.配乐诵读,感受效果。

(-)共同品读策划

秋院的第一句描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

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拍摄:

(1)展示:航拍鳞次栉比的房子,然后往下推镜头,聚焦到一座破旧房屋上。从屋里

走出一人(代表作者),端着一碗浓茶。浓茶特写。(想象)浓茶是紫黑色,用普通的粗糙的

碗盛着。最好是北平特色饮茶方式一一喝大碗茶所用的碗。

出示图片:大碗茶

西

中石泥一

(2)学生思考:一坐(想象):怎么坐坐什么天空:

(想象)特点驯鸽的飞声:(联想)周围环境的特点明确:应该是舒服放松的往后一靠,

坐的应该是比较简单朴素而又舒服的坐具。天空是高远而澄澈的。周围环境是安静的。整个

画面是冷色调的。配乐诵读。

(二)从秋院剩余部分和另外的四个场景中选择喜欢的一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鉴、策

划。交流分享。

重点拍摄:

1.秋院:

牵牛花的蓝朵要进行一个特写,最好只有一朵,因为此时的“我”也是孤独的一个人。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只有几根秋草,叶子已经有些许微黄,且是垂下来的,要

拍出它的衰败之感。

2.秋蕊:落蕊要做一个特写,拍出它的凄美。然后远景拍摄满地落蕊。俯拍一个人的脚

步,慢慢地,轻轻地踏在落蕊上。扫街的慢慢扫过,尘土落下之后,扫帚的丝纹来一个特写。

这时要拍这个人的表情,应该有些落寞,有些感伤,而且神思悠远,因为由落蕊他会想到很

多与此相关的诗句。这些诗句无一例外的跟生命的消逝有关。由花的凋谢想到了人的死亡,

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生之秋,这大概就是课文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吧!

3.秋蝉:特写拍一只秋蝉的样子和声音,声音应该是减弱的,因为文中说是“衰弱的残

声”。然后航拍繁多的树和房子,周围一片静寂,只有一两只蝉的单弱的叫声,“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寒蝉凄切”,要拍出秋意的凄凉。

4.秋雨:拍摄槐树在摇摆,以表现风起。先拍大雨点滴在地上,因为文中形容雨的“息

列索罗”是拟声词,用声音的错落来表现雨点的大。拍急雨甩镜头切到天晴太阳出来,以表

现再来得急去得也急。特写拍摄雨后落叶粘在地上,以表现湿凉的感受。镜头转到都市闲人

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树下微叹互答的对话。缓慢悠闲的语调中带着一种面对秋凉顺从接受的

达观和淡然。

5.秋果:俯拍院子里各处的枣子树,然后聚焦到一颗枣树,对上面的枣子拍特写“淡绿

微黄”的样子。还要拍西北风起来,尘沙灰土飞扬的场景,以表现最后枣子陨落的悲凉境地。

配乐诵读指导:应该朗读得舒缓、深沉、优美。

(三)、概括景物特点任务活动二:

为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请大家发朋友圈宣传。

格式:电视散文《故都的秋》带你走进故都北平,欣赏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出示: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

得自在坦荡。“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明确:同样是破旧的地坛,其中的景物:衰败中孕育生机。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却刚好

相反:生机中走向衰败。

情感:既悲凉又喜爱。

活动第四阶段深层探究

主持人:看到生机中走向衰败的景物,自然会产生悲凉之情,所以作者在第十段中说: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人面对秋产生悲凉之情,是人之常情。悲凉的这种感受人们并不喜欢,

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动物。”趣乐避痛是人的本能。可是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为了体味悲凉,不远千里来饱尝,折损寿命来

挽留,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作者为何这样喜欢悲凉?

任务活动三: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喜欢悲凉?

明确:

1.性格因素:作者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敏感的性

格。这种性格导致他不喜欢明艳的事物,更喜欢素淡枯败的秋景。

2.心境因素:首先,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1933年日军进犯并攻陷了热

河省会承德,古都北平受到威胁,,国事危急。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者为国事惆怅担忧。其次,

1933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

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再次,八年前,长子龙儿在北平病逝,北平是他的伤心地,当

他再次来到北平,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诸多的因素影响了的心境,所以更喜欢悲凉的景

物。

3.传统文化的影响:郁达夫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诗中有悲秋情结“自古逢

秋悲寂寥”,所以他可能受其影响。

4.日本物哀文化的影响:日本物哀文化认为悲与美是相通的,认为落花、残月中潜藏着

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会增加美感。郁达夫曾经留学日本十年,因此也会受到这种文

化的影响。

5.自然观课文第二段中写到与江南的秋相比,故都的秋秋味更浓,所谓秋味就是悲凉衰

败的意味,而这种悲凉衰败的意味恰是作者所喜欢的。换句话说,作者更喜欢故都的秋是因

为它更像秋天,秋天就应该是这样。春天就应该春暖花开,秋天就应该萧瑟衰败,这是自然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该坦然接受。这是作者的自然观。

6.生命观

从生活经验上来说,人们对悲剧的感受比喜剧要深,观看悲剧时更能受到震撼,有代入

感,感同身受。郁达夫也说:“悲哀的感染,比快乐当然更来得速而且切。”

(《炉边独语》)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悲剧能激起人的恻隐之心,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由此看来,悲剧更能感染人,更能触动心灵,激发心灵的生命感受力,这是作者对人的生命

状态的关注,是他的生命观。能够触动心灵,激活生命感受力的,就是美。

书写体悟任务活动四:电视散文《故都的秋》一经播出获得观众极大好评,大家纷纷

在你的朋友圈评论留言,点赞。

请你也在评论区写一则短评,谈谈“故都的秋景美”吗?

可以是这样的句式:

它是美的。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它是美的。因

为别人笔下是美,故都的秋__________也是一种美。

《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

学生展示交流。

某生:它是美的。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它是美的。因

为别人笔下生机勃勃是美,故都的秋生命消逝也是一种美。《故都的秋》让我们领略到立体

的诗意的美。

某生:它是美的。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哀伤。它

是美的。因为别人笔下百花齐放是美,故都的物哀之美也是一种美。《故都的秋》让我们领

略到“悲凉美”的喜爱与享受。

某生:它是美的。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时光易逝。它是美的。因为

别人笔下生机勃勃是美,故都的生命凋零之美也是一种美。《故都的秋》让我们感受到从生

机到哀败的秋景图,带来了一种不同流俗的秋之美。

小结:《故都的秋》从别样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秋之美。郁达夫先生用

诗意的心灵,化衰败为优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这是他的审美观。

七、评价与反馈

课堂思路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整堂课效果不错。她的整体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