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文学短评_第1页
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文学短评_第2页
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文学短评_第3页
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文学短评_第4页
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文学短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小说阅读-突破考点专练

文学短评

突破指津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并

就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它既有议论性,

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

一、写作方法和过程

1.读懂作品

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

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

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

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2.选准角度

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

长、经验来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体会的、把握得最准确

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

3.安排好结构

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

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的结构模式。

4.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

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

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

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二、各种主要文体鉴赏要点

1.小说的鉴赏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和完整的情节,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

文学体裁。鉴赏小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弄清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

(2)把握作品的主题;(3)分析作品主要人物的形象;(4)品味作品的语言

风格和艺术技巧。

2.散文的鉴赏

散文是一种形式小巧而又见微知著,笔法灵活而又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鉴

赏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辨析类型,明确主旨;(2)找出文眼,抓住线索;

(3)领会构思,把握技巧;(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3.古诗的鉴赏

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代诗歌

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2)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

品主题;(3)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4)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

想象、象征,夸张、对比、衬托,用典、讽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写作角度与常用术语

L评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常用的评论术

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

题等。

2.评论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

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二是

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3.评论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

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等。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

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前

后照应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

等。

(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白描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等)。

(7)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

双关、反问、设问等。

4.评论作品的构思技巧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

面等。

(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

线索,等等。

(3)文章结构,如层次结构(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整体布局

(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4)选材特点,如真实典型、源于生活、时鲜亲切等。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

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

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端对点训练

一、小阅读-课外(共90分)

L(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

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

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

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

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

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

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

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围书,和本省大学商借,

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

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

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

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

党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

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

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

“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

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

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

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决

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褪(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

时讲授数论。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

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

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

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

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

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

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

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

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

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

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

“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孩子走进

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

显得很悲凉。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

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

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

下起雨来,雨毕,只

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

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

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

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

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

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

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

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

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

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举

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

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

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意当一声。风把门吹开

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

敌人我不着。”他嗡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

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

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

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

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

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

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

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虽然文体不同,时代不同,但都塑造了一代知识

分子凝重肃穆的群体雕像,本文中秦校长的“我们决不投降”,堪为中华民

族最悲壮的呐喊,也是最决绝的抗战宣言。请结合这两篇文章中的某个人或

某群人写一则不少于150字的人物短评。

【答案】::教师群体

面对艰难时世,你们沉着勇毅、耿介不屈;面对多舛遭际,你们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为存亡立命,为生民立心,使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你们“漂泊西

南天地间”,辗转行吟,几度搬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在轰炸中跑警报,

躲山沟,沉潜做学问,丹心育桃李。你们是永远的师者,更是中国的脊梁!

(139字)

学生群体:

面对平津沦陷,国家将亡,你们挺身而出,舍我其谁;面对“偌大华北,竟

容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你们辗转流徙,一柱承天。书生报国有他路,热

血难凉自请缨。青春赴戎机,马革裹尸还,你们是文弱书生,慷慨赴难,血

沃中原。你们是国之脊梁,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你们是国家的前途,

更是民族的希望!(146字)

刘和珍:

(1)面对惨淡的人生,她勇毅顽强;面对淋漓的鲜血,她敢于担当。她在恐

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她以微笑和温和,

给这黑暗的社会以猛烈一击,她以殒身不恤、临难不苟的大义,给苟活者以

微茫的希望,给后死者以奋然前行的力量。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

年!(133字)

(2)惨淡与鲜血,她以温和的微笑面对;责任与使命,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

她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她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

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她的身躯,却无法穿透她对自由的追求;流逝的时

间,能够洗涤旧迹,却洗不褪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风采。刘和珍,一座

永远的精神丰碑!(14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短评即对人物从他们做的事、人品、精神、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如评价本文中的教师群体:

结合原文"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

"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

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

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决成为两个课堂""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

没有人移动""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

示意学生隐蔽"分析可知,在面对民族危亡之时,老师们沉着勇毅、耿介不

屈;面对多舛遭际,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为存亡立命,为生民立心,

使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他们"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行吟,几度搬迁,在

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在轰炸中跑警报,躲山沟,沉潜做学问,丹心育桃李。

他们是永远的师者,更是中国的脊梁!

学生群体:

结合"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

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没有宿舍,盖

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

"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

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

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

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

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分析可知,学生们面对平津沦陷,国

家将亡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舍我其谁;他们求知若渴,即使战乱就在身边

也不放弃学习;他们心怀爱国情怀,慷慨赴难,血沃中原;他们的表现,对

得起青春,•他们是国家的前途,更是民族的希望!

刘和珍:

结合原文"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

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

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

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

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目

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

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

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等内容分析可知,刘和珍君心怀天下,

有社会责任感;她们在明知实力很弱的情况下,宁愿走上街头为国情愿;面

对强大的敌人,她们毫不退缩,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她勇毅顽强;她在恐

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她以微笑和温和,

给这黑暗的社会以猛烈一击,她以殒身不恤、临难不苟的大义,给苟活者以

微茫的希望,给后死者以奋然前行的力量。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

年!

从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入手评价即可。

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

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

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

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

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

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

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

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

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

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欺乃”,

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坡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

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

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

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块,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

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

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

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

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

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

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

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

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

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莹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

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

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

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

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

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

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

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

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

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

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

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

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

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

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

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

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

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

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

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

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

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

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

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

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甲组r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

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

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

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

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

后的一次旅行。

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

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

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

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

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

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

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

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

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

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结合"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河水

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

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

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

结合"你沿着大填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

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

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析可知,从爬上

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

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

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

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

容分析可知,从主题上看,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

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对生活生命的思索。

3、(6分)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1)太阳平西的时候,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家的村庄,他的家

就在白洋淀边上。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着许多事,父亲是不是还活着?

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病;还有自己的女人,一别八年,分别时她肚子里正有了

孩子,是不是都活着?房子被烧了吗?

(2)他在院子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叫了一声:“你!”

(3)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抽抽打打地哭

江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愣在那里

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

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4)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泪笑着说:“来!这

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

声音。

(5)水生说:“来!我抱抱。”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

生人。水生在黑影里问:“你叫什么?”“小平。”“几岁了?”女人转身

插好门,对孩子说:“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6)水生看着女人。离别了八年,她并没有老多少,头发虽然乱,脸孔

苍白了一些,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7)女人歪在炕上,笑着问:“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我吗?”

(8)“想过。”“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9)“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

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

(10)“胡说。还有吗?”“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

门想你去了。”

(11)“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突然支着身子坐起来,问:''你

能在家住几天?”“就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你的。”“为什么不早

些说?”“还没顾着啊!”

(12)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那

么就赶快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13)鸡叫三遍,女人就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

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

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以后回来再去,女人坚持

要去。她说:“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人家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

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的照顾,只怕一差二错,

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夜里一有风声,他就把我们叫醒。他老人家背着孩

子逃跑,累的痰喘咳嗽。这些个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

年大饥荒……”

(14)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

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15)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

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

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

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她连撑几竿,

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

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

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

抬起头来,窜过去了。

(16)水生提醒她说:“你慢一些,疯了?"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

笑着说:“同志!我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17)“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

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18)冰床在霜雾里飞行。“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

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19)女人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

八年才见到你,你只在家呆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的这么块?为

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快快打走敌人,你才能快快地回家。”

(20)冰床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

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

活着的时候常说,日本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路,

我们就能活。你记着爹的话,不要为家里的事分心,好好打仗,我等你回来。”

(21)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22)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吧你!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

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以画线句为例,为这篇小说写一段文学短评(100

字左右)。

【答案】::画线句以“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抽抽打打地

哭”,描写出女人一怔一笑一哭的瞬间变化的神态,透视出女人突然见到丈

夫时惊讶、兴奋又委屈的复杂心情,刻画了深爱丈夫、吃苦耐劳的妻子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鉴赏的角度,即"人物描写",考生需要结合人物描写的方式

进行评点。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抽抽打打地哭了",这

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女人","怔""笑""哭",这连续的神态描写展现

了女人突然见到丈夫时的表现:"怔"是因为没有想到丈夫会突然归来,所

以流露出的是惊讶;"笑"是开心兴奋,因为一别八年的丈夫回来了;"哭"

是因为委屈,丈夫一去八年,自己和公爹以及孩子担惊受怕。通过这些神态

的变化可以看出女人对水生的爰、思念,塑造了一位深爰丈夫、吃苦耐劳的

妻子形象。

4、(6分)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兄弟

胡炎

①秋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

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

②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

③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

④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

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

⑤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

⑥“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

骨弱,有点发抖。

⑦“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

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

⑧“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

⑨大奎笑得有点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

年,哥。”

⑩“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

⑪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

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

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

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

⑫“哥,那年你打了李狗娃,还记不记得?”瞎子转过脸,“看”他。

⑬“这事儿你还没忘呢?”大奎笑笑。瞎子眼瞎,可心里透亮。

⑭“哥替我出气,我可忘不了。”瞎子也笑了。

⑮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

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

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

岔了气。

⑯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

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

⑰“行行好吧!”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

⑱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

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

⑲“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

⑳“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

㉑“好好的,难受个啥?”

㉒“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

㉓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

㉔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

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

㉕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

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

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

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

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

巴。

㉖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

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

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

㉗“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后嫂,不挺好吗?”

㉘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㉙有汽车驶过,喇叭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

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

㉚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

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

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宫,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

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

㉛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噤若寒蝉。大奎像搂着一个孩

子,把体温熨过去。

©“回吧。”大奎说。

命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

翁“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

多少日子了。

①“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

@“你说,弟。”大奎看着他。

劭“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

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

@“为啥?”

㉚"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

⑩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

碰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

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

请从叙事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答案】::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

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边又不断地插叙临终托付、替瞎子出

气、因瞎子离婚等往事片段,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

/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

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方式和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从文章的开头"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大奎说:‘哥也累了,

那就歇会儿‘",中间"’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

‘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到结尾"为

啥?’‘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大奎揽着他,笑了:彳夏弟

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都是对话形式,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

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

世界。

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

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文章插叙了父亲临终把瞎子托付给大奎;结

合"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

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

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

了气"可知,李狗娃欺负瞎子,文章插叙了大奎替瞎子出气;结合"成家后,

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

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

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可知,文章插叙了大奎因

为瞎子而离婚。这些插叙的内容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

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

3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

5、(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上”人回家

萧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

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

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

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这些本

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

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

边烧着晚饭。忽听门外一阵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

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

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

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

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二丫头,拉小妞子

过来吃饭吧!

(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

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

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

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

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

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

(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

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

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

上(接过画来,歪着头看了看):这是一幅有着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

(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

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点。

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

上:从原则上说,它既然是一幅画,又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

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

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

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

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年虽然总有她生气勃勃的一面,却也必然有她不

成熟的一面。这就叫作事物的规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

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着

(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背上羽毛的闪光,

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

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只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

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恼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

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么,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

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

妻:大丫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

(选自1957年《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萧乾希望能在更广大的现实人生中探求真知,把自己融

入到社会和时代中去。恰在此时,萧乾认识了巴金,这是萧乾的另一个''师

傅”,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师傅。

巴金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的

脉搏相呼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巴金一再叮嘱萧乾“一个对人生、对现实

社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总是启发萧乾“走出童

年回忆那个狭窄的主题,写点更有时代感的东西”。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

意识到了自己早期作品题材狭窄、缺少时代感的缺陷,决心把创作视野放宽

一些。由于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他的创作开始呈现出别样的品格。

巴金是一位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热情、

酣畅,极富有感染力。萧乾觉得“他是用心灵蘸着血和泪直接同读者对话的

一个作家,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来直扑人心的”。巴金非常

强调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与生活相一致的情感的艺术表现,他要

求萧乾带着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时,总是由衷地感

到高兴。

巴金是小说创作的大家,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缜密严

谨的长篇结构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基本体式。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

物单一,结构小巧,和巴金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够大气。巴金从自己的创作习

惯和审美倾向出发,常常期望萧乾能写出一些长篇来,但萧乾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完成。

(摘编自郑娟《文化合力与理性超越——浅论萧乾小说创作与京海文化》)

请结合文本二对萧乾小说的评论,以“简单与不简单”为题写一则关于

《“上”人回家》的文学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单。小说情节仅仅围绕一户人家晚饭时间

的人物对话展开,且涉及的人物也只有妻子、丈夫、女儿,没有其他人物。

②表达的主题不简单。小说在对话中展现了“上”人先生的个性,让读者可

以一窥其在生活中的无原则、无是非的态度,主题深刻,引人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

力。

根据题干所给标题"简单与不简单”可知,评论可分为两部分,应结合文本

二分别评论《"上"人回家》在"简单"与"不简单”方面的体现。

根据材料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结构小巧"可知,这是

萧乾小说特点之一,结合《"上"人回家》具体表现有:小说只写"上"人

一家晚饭时间一家人的日常对话,对话内容围绕"上"人回家晚的原因,娃

娃好不好看,一幅水彩好不好等问题展开,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人物只有

妻子、丈夫、两个女儿。

根据材料二"他要求萧乾带着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

时,总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可知,萧乾的作品蕴涵情感,这一点可以结合《"上”

人回家》的主题评论。小说中,大丫头说"你‘上’了半天,可是你什么也

没告诉我",结合"上"人在回答问题时的话语,可知"上"人先生无原则、

无是非的个性特征,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是持讽刺的态度,同时引人思考生

活中对待原则、是非的态度,主题深刻。

6、(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①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

乡村女教师。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

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②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

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

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

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

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

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

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③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

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

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

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④“那是1961年,17岁,我初中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

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

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

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

⑤“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

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

⑥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

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

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

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

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

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

无不是她的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