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CJJ××—201×备案号J××-201×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Urban

Synthetical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System(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前言《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xx—2015,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xxxxxxxxx号公告批准,业已发布。为便于管线探测、探测监理、系统开发等作业单位,以及城市管线普查、管线权属、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科研、院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编写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使用中如发现本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目次TOC\o"1-2"\u1 总则 442 术语和代号 463 基本规定 474 管线分类与编码 504.1 一般规定 504.2 管线分类 504.3 管线编码 515 数据内容与技术要求 525.1 一般规定 525.2 数据内容 525.3 管线数据编码 545.4 管线数据结构 556 数据组织与建库 586.1 一般规定 586.2 数据组织 586.3 数据建库 597 数据汇交与更新 617.1 一般规定 617.2 数据汇交 617.3 数据更新 628 信息系统建设 638.1 一般规定 638.2 系统体系结构 648.3 系统功能 648.4 系统运维管理 679 系统检测及验收 689.1 一般规定 689.2 系统测评 689.3 系统验收 6910 数据交换与信息服务 7010.1 一般规定 7010.2 数据交换 7010.3 信息服务 7110.4 信息安全 71总则本条阐明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基本保证。为了建好管好城市地下管线,为城市地下管线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文)(下称《指导意见》,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做出要求。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住建部等五部门颁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79号文)(下称《通知》),对如何做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普查目的、普查范围及内容、普查工作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贯彻《指导意见》和《通知》的精神,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了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完成管线普查工作。为了规范探测作业的技术方法,90年代起住建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下称《探测规程》)、《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工程监理导则》(下称《监理导则》)等技术标准和导向性技术文件。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有三项主要工作内容:管线探测、探测工程监理、系统开发与数据建库,其中管线探测有《探测规程》进行规范和指导,探测工程监理有《监理导则》可以遵循,唯独信息系统开发与数据建库没有标准可以参照执行。目前,国内各城市在开展管线普查时,为了满足系统建设与数据建库的需要,临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地方标准的制定,不但造成财力和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仓促完成,受编制时间、技术力量、财力和其它因素的影响,难于制定出高质量的技术标准,影响了城市管线信息系统与数据建库的建设质量,影响了信息采集录入和数据库更新整合等工作,同时影响了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专业管线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为此,通过建立本规范来统一系统建设技术要求,规范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建库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规范的建立可为我国各城市在开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汇交地下管线数据、共享信息资源等方面提供国家行业标准,满足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需要。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于综合地下管线的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数据汇交、数据更新、数据交换与信息服务。对于专业地下管线的数据建库和系统建设,因每种管线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适用于本规范,但向综合地下管线管理部门汇交的管线数据应满足本规范要求。本规范是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专业标准,突出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但是,它与管线探测、城市测绘、城市物探、数据建库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实施中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管线探测、城市测绘、城市物探、数据建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标准的规定。术语和代号2.1.14动态地图服务与瓦片地图服务相对应,动态地图服务是在客户端每一次请求提供地图时都需要服务器渲染地图,例如,每次用户缩放或平移时,服务器就会绘制动态地图服务层,使用动态服务层访问实时生成地图图像的地图和图像服务。因而动态地图服务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执行速度较慢。2.1.15瓦片地图服务也称地图切片服务、缓存地图服务。瓦片地图服务采用金字塔瓦片地图技术将地图数据切片发布的策略,即预先生成一定规格的瓦片地图缓存在服务器,瓦片就是地图缓存的具体存储形态。使用瓦片地图服务层,可以访问一组地图切片,这些切片以预定义的比例级别进行组织,并驻留在远程服务器上。瓦片地图服务能够提高在线地图的生成、发布、显示和浏览效率,减轻服务器负载和网络传输负担。瓦片地图服务使用缓存中预创建的地图切片来满足请求,而不是动态呈现地图部分,因而灵活性差一些。基本规定本条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过去,我国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散管理、图纸管理和人工管理,不但管理手段落后,且信息资源滞后。为改变管线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采用内外一体化的作业模式进行管线探测,并逐渐形成管线探测、数据建库和信息系统开发一体化的管线普查工作模式。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有两项主要任务:1、地下管线探测。即通过物探技术和测绘技术,采集地下管线的空间坐标和属性数据。2、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即建立包括管线数据和地形图数据的城市管线数据库,通过开发管线信息系统对管线数据实现信息化管理。为此,本条规定明确了每个开展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城市统一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开发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线信息化管理。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目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解决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分散、管理技术落后、标准不统一等管理现状。逐步实现管线信息集中管理,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开发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化管理。其次,通过建立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与城市政府管理部门业务办公系统相结合,满足城市规划、工程规划许可、工程施工许可、道路开挖许可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利用需求。第三,为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提供地下管线信息数据。为管线权属部门的日常查询管理、运营维护和事故处置提供管线数据服务。为社会公共的咨询需求与应用需求提供地下管线信息服务。为城市的抗灾防灾、抢险救灾提供管线信息,以及预案、决策的辅助支持。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即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的结构应具有科学性,即软硬件配置科学合理、先进,功能结构尽可能达到最佳。对于工程的实施,应按现代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思想组织建设,实现工程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先进性原则:系统设计应采用国际上先进且成熟的技术,以充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及其性能。可扩展性原则:应考虑到未来用户数据量的增大、数据类型的增加;以及考虑到当用户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之后,会对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出新的要求,系统设计应采用组件化开发方式,并为以后系统的扩展预留充分的接口,满足可扩展性要求。兼容性原则: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入管线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可能与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系统兼容应用,为此,我们对系统建设应考虑其兼容性要求。本条规定了管线信息系统管理的管线范围。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范围应包括埋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通信等管道(沟、廊)和线缆的空间坐标信息和属性信息。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采用的坐标系统的要求。根据住建部关于“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坐标系统”的要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地下管线数据库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采用本市统一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以保证管线普查成果和城市测绘成果的坐标系统一致性、统一性。如果某项管线探测工程有特定需要,采用非当地城市坐标系时,为便于管理和应用,应建立坐标转换关系。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对基础地理数据的要求。地下管线图是采用地形图作为背景图,查找管线是以地形地物作为参照,如果地形图现势性好,可方便的从管线图上查找到地下管线的实地位置。相反的,如果地形图现势性差,就难于从管线图上查找管线的实地位置。同时,由于一条道路上敷设有较多的地下管线,如果管线图的比例尺较小时,就难于从图上区分不同的管线,一般选取1:500比例尺是比较适宜的。本条规定了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的管线数据的质量要求。具体要求如下:数据真实: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应是通过管线探测或竣工测量获取的管线信息数据,数据应客观地记载地下管线现状,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内容取舍应有记录文档。数据完整: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应覆盖工区范围,数据项不应有遗漏,数据内容应完整。数据准确:入库的地下管线数据应经信息采集单位自查、监理单位监督检查、数据入库单位查错检查,保证管线的空间位置精确、管线属性项正确、数据逻辑关系正确。数据规范:管线信息数据应按统一规定的数据格式汇交并入库,应建立标准的、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数据现势性:地下管线现状变化时,应及时更新数据并整合入库,保持管线数据的现势性。本条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制度。每个城市不管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和方法生产的地下管线数据都应汇交到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部门,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包括城市统一组织的管线普查工程、管线权属单位组织的专业管线普查、新建管线的竣工测量,以及根据任务要求组织的补测补绘等产生的地下管线数据,都要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汇交到规定的管理部门。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保密要求。由于地下管线具有一定保密等级,所以,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数据建库、系统运行管理、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公共管理平台上的数据共享、用户单位的应用服务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保证管线信息数据安全。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信息应做好应用服务工作。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是城市的公共信息资源,应在保密的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包括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应用需求,城市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对管线信息需求,城市抗灾防灾、公共服务对管线数据的需求。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不要成为信息管理部门私有资料,成为部门获取经济利益的资本,应将其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多元化的应用。管线分类与编码一般规定本条文规定了地下管线应进行统一分类和科学编码,以及分类和编码的基本要求。地下管线应按大类、小类两级进行分类和编码,每一个大类可分为若干小类;管线分类编码应规范、唯一、直观、兼容和可扩展,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地下管线的种类会不断增加,比如现在许多城市都采用了综合管沟(廊),因此管线分类及编码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扩展性。本条文规定地下管线分类和编码应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关的分类与编码体系兼容,并根据应用需要进行扩充。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分类和编码标准,燃气有燃气的标准,给排水有给排水的标准,电力有电力的标准,本规范采用的分类的编码体系与其它相关标准兼容,要有对应关系。管线分类本条文划分了地下管线的大类。地下管线分为地下管道和地下电缆两种,地下管道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等五大类,地下电缆分为电力、通信两大类。管线有关的综合管沟(廊)需要实测、表达其空间数据时,可以单独列为一类。本条文规定了应在大类的基础上划分小类。其中排水可分为污水、雨水和雨污合流;燃气可分为煤气、液化气和天然气;热力可分为蒸汽和热水;工业可分为氢气、氧气、乙炔、石油、排渣等;电力可分为供电、路灯、电车等;电信可分为市话、长话、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等。本条文规定不同大类的地下管线应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给水用蓝色,排水用褐色,燃气用粉红色,热力用橘黄色,工业用黑色,电力用大红色,电信用绿色,综合管沟(廊)用黑色,综合管沟(廊)和工业管道颜色相同,可通过线型、编码及标注区分。管线编码本条文规定地下管线应按大类、小类分别编制类型代号。采用代号来表示管线,可以简化操作,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本条文规定地下管线代号应具有唯一性。管线类型代号应采用管线种类中文名称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进行编码,比如燃气管道用RQ表示,电力管线用DL表示。但有时候会遇到管线中文名称的首字母是相同的,这样代号就会重复,这时可以将管线中文名称进行拓展,采用其中任意两个汉字拼音首字母进行组合,如交通信号可以用XH表示,雨污合流排水管道可以用HS表示。本条文规定地下管线的类别代号和颜色标识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附录A中列出了目前已知管线的类别代号和颜色标识,表中未列出的新出现的管线种类可以参照前面各条文的规定给予相应的类别代号和颜色标识,但一旦形成统一意见后就应约定俗成,不应随意变更,可以在本规范下一次修订时补充到附录A中。数据内容与技术要求一般规定无论是综合管线还是专业管线,属性数据与后续的管理、应用关联性更大,使用更直接、更方便。为便于综合利用和管理,地下管线数据应进行图属一体建库,尤其应建立统一、规范的属性数据结构。综合管线对于埋深、附属物(或附属设施)、管点特征、埋设方式、材质、管径或断面尺寸、埋设年代、权属单位、所在道路、探测单位及探测日期、入库日期等共有属性更为关注,而专业管线更关注管线的逻辑关系、运维属性、计费属性。为了综合管线与专业管线的互动,也有必要加入少量诸如压力、流向、监测设备等专有属性。不同专业的管线都有其特有的规律,为了确保采集数据能够实现表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为了便于实现数据采集和运维,需要依据不同专业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实现统一编码、统一表达,实现快速输入、快速查找。数据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是地下管线数据的载体,是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地下管线数据是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系统操作、管理、应用的对象。为了应对地下管线事故频发的现象,有必要将管线动态监测、管线事故隐患等专题数据融入,为物联网在地下管线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地下管线数据应基于图属一体的空间数据库方式进行建库,以管线空间数据为对象,同步将属性数据入库。同时按照《地理信息元数据(GB/T17910-2005)》的要求,同步建设相应的元数据库,以便于数据质检、数据更新维护、数据搜索、数据发布。地下管线的平面坐标、高程的三维空间坐标是空间表达的基础,连接关系是表达管点、管线的基础。三维坐标和连接关系有利于进行三维快速自动建模。地下管线数据不管是来自管线普查,还是来自竣工测量,其精度和符号应符合现行《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的相关规定。地下管线的属性数据应包括编号、埋深、附属物(或附属设施)、管点特征、埋设方式、材质、管径或断面尺寸、埋设年代、权属单位、所在道路、探测单位及探测日期、入库日期等属性,都是为了满足综合地下管线的数据建库以及规划设计、规划审批、管线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的需要。这与专业管线运维需要、计费需要是显著不同的。按照《地理信息元数据(GB/T17910-2005)》的要求,地下管线的元数据应包括:空间参照系信息(空间参考)、内容信息(存储格式、格式版本、管线类型、覆盖范围、管线长度、数据量大小)、作业信息(采集方式、采集单位、采集时间、入库时间、更新时间)、质量信息(质量描述)等内容。地下管线数据的元数据应该是数据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库一体化进行。同时元数据的管理、应用都应该作为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和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跟随技术的发展同步,主要包括公开版多级电子地图、系列比例尺地形图(最好能到1:500,确有困难到1:1000;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1:2000作为基础图件)、数字正射影像、地名地址。由于综合管线是在不同等级的市政道路下面,为了确保管线数据更好应用,一般应有道路中心线数据,如果有道路面状数据和规划道路数据更好。对于地下管线三维模型,须有数字高程模型做支撑,否则管线无法与地面地形融合。地形图一般宜采用全要素的地形图,即内容应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点及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注记等要素。但是这只适用于局域网内使用,而且出图时,应将控制点等敏感和涉密信息删除。地形图的要素表达应执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的相关规定,但是在色彩表达方面宜采用浅灰色来表达,以避免地下管线湮没在众多的地形要素中。基础地形要素的几何表达应执行现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的相关规定。由于现有基础测绘成果或智慧城市建设中都有1:500地形图数据,宜直接使用已有的1:500地形图数据,并将1:500地下管线图中的地形数据作为出图成果进行保留。管线数据编码本条规定了对地下管线数据进行编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便于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和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地下管线数据编码主要是针对管线的具有规律性或重复性的属性信息进行编码,如管线或管点的唯一索引号、管线要素分类、管线性质以及所在道路等信息。通过对管线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有利于管线数据库的管理和更新维护,有利于通过系统对相关属性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线点号用于对所有管线点进行唯一识别,并通过起止管线点号唯一标识每段管线,以便对管线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对管线点号进行统一编号为了保证管线点号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避免造成编号混乱或重复点号出现。本条规定了管点编号的编码规则,由管线小类代号、探测区域代码和自然顺序号三部分组成。其中,管线小类代号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表示,主要考虑到易于通过管点编号直接分辨和识别管线类型;探测区域代码的引入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进行管线探测时,基本都采用划分测区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以便通过探测区域代号识别管线或管点的大体位置(所在测区),并避免因各测区的成果数据进行合并时出现管线点号重复的问题发生,从而有效地确保管点编号的唯一性。此外,本编码规则编制时,充分考虑到了部分小城市因探测覆盖范围小而不划分测区进行探测实施的情况,则将探测区域代码用“00”表示。为了避免编号溢出的情况发生,将自然顺序码定义为6位,为每个测区中每个管线子类的管点编号预留了100万个编号。5.3.4~5.3.5为了便于统一和规范管线要素类别,便于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管线要素,对管线要素进行了分类和编码。考虑到同类管线(大类,如给水、排水、燃气)的要素类型差异较小且具有通用性,为此,将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以管线大类作为基础聚类,用两位数字代码表示。一方面使管线要素类型易于识别其管类归属,另一方面便于信息系统识别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线要素的通常分类方法,将管线要素划分为中心线、特征点、附属设施、辅助线、注记等类型,涵盖了管线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各类管线要素。此外,为了保证编码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对管线类型代码和要素类型码分别设置了“其他”项,以收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类型。5.3.6随着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对管线信息的精细度要求不断提升,便于区分和统计不同性质的管线段,本规范中对管线段的线型进行了统一分类,分类时除了区分其使用状态外,还对其埋设特点进行了区分。在进行统一分类的基础上,为便于信息的识别、管理和维护,对管线线型进行了统一编号,采用其关键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表示,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编号规则进行扩充编号。因新增管线线型而造成编号重复时,可采用其线型名称的任意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编号。5.3.7本条依据国内地下管线埋设特点,对各类管线的埋设方式的名称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包括直埋、管块、套管、管沟、管廊、架空等。为便于录入和维护管理,应对各埋设方式进行统一编号。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扩充并相应编号。5.3.8管线所在道路信息作为管线的大体空间位置的重要识别信息,为易于录入和管理,减少录入错误几率,便于数据检查,有必要在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中对道路名称进行统一命名并编码。道路代码应按照城市道路等级由高到底顺序编码。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用一位数字予以区分,分别用“1”、“2”、“3”、“4”表示。管线数据结构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的组织模式,数据表是地下管线数据的组织形式,地下管线小类是数据表所包含的地下管线数据最小单位,同一小类的地下管线数据组成一个数据表。数据表的类型分为管线点、管线段、辅助点、辅助线等数据表,综合管沟(廊)需要建立点数据表和线数据表,点、线表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本条规定了管线点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2规定了管线点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管点编号应符合本规范5.3.3条的规定。所在图幅根据实际,应填写图幅号。偏心点号应符合本规范5.3.3条的规定。权属单位、探测单位宜按本规范5.3节的方法进行编码。所在道路编码应符合本规范5.3.8条的规定。符号角度为管线点符号在图面上进行顺线处理(如:平行于道路边线)后的结果,属于内业阶段的处理,单位为度。本条规定了管线段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3规定了管线段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起点管点编号、终点管点编号对应管线点属性表中的管点编号,表示管线段的连接关系,即由两个管线点组成一个管线段,为“两点一线制”格式,并表明了管线的走向,其走向确定依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的规定。断面尺寸有的工程中被定义为沟截面宽高。流向针对排水管线,表示排水流向。本条规定了用辅助点进行组织、表达的具体设施,规定了辅助点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4规定了辅助点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其字段要求与管线点属性表要求相同。本条规定了用辅助线进行组织、表达的具体设施,规定了辅助线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5规定了辅助线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起点点号、终点点号对应辅助点属性表中的辅助点号。其字段要求、连接关系与管线段属性表要求相同。本条规定了综合管沟(廊)点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6规定了综合管沟(廊)点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其字段要求与管线点属性表要求相同。本条规定了综合管沟(廊)线属性表的数据项内容。表5.4.7规定了综合管沟(廊)线属性表的具体数据结构,包括属性名称(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必填项及数据要求,其中数据类型属于关系数据库的主要字段类型。数据结构依此为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扩充。扩充时,已经定义的属性名称,不得改变其含义。起点点号、终点点号对应综合管沟(廊)点属性表中的管沟点号。其字段要求与管线段属性表要求相同。数据组织与建库一般规定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数据内容的要求。数据内容应包含所有类型的地下管线数据,数据应连续、完整,准确表达覆盖范围内管线分布情况,并且在数据格式和数据结构方面遵循相关的数据规范。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管理的要求,地下管线数据库应按专题组织,相同类型的地下管线数据宜放在同一专题,采用分层方式管理,并依据相应的命名规则对分层数据进行命名。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应满足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应能支撑管线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组织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的组织和管理要求,应分别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基础地形数据、其他专题数据对应的数据集(子库),数据库数据进行分类存放和管理。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分层的原则,首先按照管线类型进行分类,相同管线类型的数据再根据几何类型区分点、线、面。图层划分应考虑管线的物理连通性,相互独立的管线应划分为不同的图层(以排水管线为例,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应划分为两个图层)。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分层以及图层的命名方法,管线分层建立在管线分类的基础上,依据管线小类和几何类型组织管线数据的分层和命名。管线数据一般包括管线点、管线段、辅助点、辅助线,管线图层名称采用“管线小类代码+几何类型”组合命名,综合管沟(廊)作为特殊类型的管线数据单独分层管理,按几何类型分为综合管沟(廊)点、综合管沟(廊)线图层。本条规定了基础地形图数据的分层管理原则,基础地形图数据包括控制点、高程点、居民地、工矿设施、交通设施、水系设施、地貌、植被、境界线、等高线、等深线、注记等,依据要素类别按几何类型聚类分层。基础地形图数据较多,可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适当聚类。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基础地形数据之外的其他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方式,这些数据包括城市三维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地名地址、规划数据、道路中心线等,其中矢量格式类的地名地址、规划数据以及道路中心线等数据采用分层方式进行管理,三维、影像类数据如城市三维模型、数据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数据宜采用数据子库的方式进行存储管理。数据建库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建库过程,建库流程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整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一致性校验、数据字典建立以及符号化整饰等。数据库设计是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基础,应结合数据标准规范和实际应用开展;数据整理和检查是数据的准备工作,执行数据的检查和清洗;数据入库是将检查通过的数据导入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入库之后需进行一致性校验工作,确保数据应用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数据字典建立为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依据;符号化整饰对数据进行专题展示,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数据展示。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的设计要求。地下管线数据应根据管线类型分类分层存储管理;地下管线空间数据应保证接边数据的正确处理,实现管线的无缝拼接;地下管线数据在建立时,应同步建设元数据,元数据应能够清楚描述管线数据的信息;地下管线数据库的设计应满足统一规范的数据结构,且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兼容性;地下管线数据库应具备历史数据版本的管理能力;地下管线数据库应具备动态监测、事故隐患等数据交换的要求;地下管线数据库应实现动态更新以及数据安全性保障。本条规定了数据入库前应进行的数据整理和检查的要求,并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进行分类管理。数据入库前的数据整理和检查是对数据入库质量的一种保障手段。数据入库前应分析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精度,严格按数据库设计要求进行分类整理。本条规定了对入库数据根据检查项进行严格检查。地下管线入库数据的内容必须完整、正确;入库数据的分层满足地下管线数据分层的规范;保证入库管线数据空间拓扑关系的正确;保证入库数据的属性信息正确,且符合属性数据的相关规范;应保证入库空间数据的准确,保证图形和属性数据库的一致。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的入库要求。要求地下管线数据必须检查通过后方可入库;地下管线数据的入库工作应采用专业工具软件自动批量入库;地下管线数据在入库前后应进行一致性校验;地下管线数据入库后应建立或完善对应的数据字典。数据汇交与更新一般规定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数据汇交的目的和制度要求,城市地下管线作用重大,内容复杂,变化较快,维护地下管线信息的完整性、现势性是管线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管线数据汇交制度是必要的制度保证。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以数据汇交为信息来源,以数据质量检查为质量保证,以管线数据动态更新保证现势性。长期以来,由于管线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导致管线普查成果失去使用价值的情况比较普遍,管线数据的及时更新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部门,动态数据更新机制保证信息完整与正确的要求,汇交制度是动态数据更新的制度保障。数据汇交本条文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汇交的接收主体为当地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机构。数据汇交的责任主体之一为管线建设部门(管线普查是管线建设的一部分),汇交内容为管线普查和修补测成果。本条文规定了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汇交的责任主体之一为专业管线权属单位,汇交的数据包括专业管线单位的普查成果和新建管线竣工测量成果。本条文规定了汇交数据的内容。本条文规定了汇交数据的具体内容,地下管线探测记录资料主要包括:地下管线探测记录资料:包括探测过程中形成的管线点、管线段、辅助点、辅助线、综合管沟(廊)点、综合管沟(廊)线等记录;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指管线点成果信息,包括管线点三维坐标、外业编号、图上编号、管线点属性、管线点附属物、管线点埋深等;地下管线图形文件:包括矢量地形图、三维模型数据、综合管线图和专业管线图;地下管线属性数据文件:包括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形成的管线点、管线段、辅助点、辅助线、综合管沟(廊)点、综合管沟(廊)线等记录表的记录以及配置信息。汇交成果必须满足本规范对应的技术要求,具体体现为规范性、完整性、正确性、图库一致性和逻辑一致性。汇交成果的格式以当前最为通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电子表格、桌面数据库、图形图像文件格式为准。建议优先:选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格式,其次:表格类建议使用桌面数据库格式。综合地下管线管理机构应及时对汇交的管线成果数据进行规范性、完整性、正确性、图库一致性和逻辑一致性进行检查,确保汇交数据的组成完整、逻辑正确,之后才能整理、入库。本条文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管理机构是管线信息系统和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管线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管理、更新、维护和提供利用。数据更新管线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和废弃管线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竣工测量和修补测,及时汇交数据,以保证管线数据的完整性和现势性。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更新的业务流程和交换标准的制定。数据整合是数据更新的重要步骤,整合完成后的数据库应达到逻辑统一,数据完整,符合本规范的数据库建设要求。本条规定了数据索引和数据版本的要求。信息系统建设一般规定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支撑,可以根据项目条件选择市场上成熟的商业或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上要能满足工程建设的目标,具备关系型数据库或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带有空间数据引擎,能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目前,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导产品,技术比较成熟。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技术先进,数据库易于开发维护,但成熟的产品不多见。数据库管理系将来还要能具备云计算和虚拟化存储的功能。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和表现离不开GIS软件,成熟先进的GIS软件能够使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能充分发挥对城市综合管线的管理效用,在空间数据的编辑、转换、制图、空间分析、地图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二次开发能力。本条规定了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功能设计,设计时应考虑当时条件下管理部门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和数据应用的需求。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既要保证功能模块实现对管线数据的科学有效管理,即逻辑上集中统一,物理上分散部署,又要服务于城市管理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合理的提供数据应用。在管线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实施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线信息管理和共享机制。本条规定了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流程。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在科学的指导下,遵循软件工程建设的一般要求,从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着手,形成需求分析报告。然后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功能设计、性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接着进行系统开发和编码实现,系统测试,选择样区数据进行试运行。在满足系统建设目标和要求后,可以对信息系统成果进行验收。系统体系结构本条阐明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支撑环境包括系统运行所需的软硬件平台,网络环境,安全保障等,地下管线数据库应包含基础地理数据库、现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有条件的还应建立规划数据库、三维数据库等。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以按照现实管理需要进行子系统划分,但功能需求应满足8.3系统功能要求。本条阐明了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式,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当前管理需要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根据用户的需求、规模确定系统架构采用C/S或B/S架构。本条阐明了数据共享的接口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正在或已经建成智慧城市云平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应提供与这些相关信息系统质检的数据交换共享接口,并具备可扩展性。本条阐明了支持环境的基本组成。详细要求参见8.4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功能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由于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要求系统除具备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系统管理等三方面功能,还可根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的功能。其中,数据采集功能需部署在移动终端上,采集到的数据需经过系统的监理检查和管理员审查后方可入库,且这一功能的研发需要充分考虑到管线数据的保密要求。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图库管理功能。要求系统应具有海量图库管理能力,要对管线普查区域内的矢量图、影像图、地图服务等可进行统一加载、无缝拼接,管线图在以此为底图参照的情况下能快速浏览。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数据输入与编辑功能。要求系统应满足手动编辑和批量导入等多种输入或读入方式。对管线数据的编辑应具有图形和属性联动编辑的功能以及管线数据拓扑关系建立和维护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数据检查功能。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数据种类多,信息量大,数据繁杂。数据获取和输入的关键是保证质量,必须确保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完整性,必须确保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数据质量是系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求系统的数据检查功能要完备,对各类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要进行认真检查与校对,以确保各类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查错的检查项应包括管点编号的唯一性、管线属性的规范性、正确性和逻辑性、空间拓扑关系的正确性、自流管线的流向等等一系列检查。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数据更新功能。为确保系统更新时数据的完整性,图形与属性连接的一致性,点号的唯一性等,要求系统应具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联动添加、删除和移动的功能,可实现管线成果数据导入、成图接边、数据审核和数据版本创建等功能。可供系统入库更新的数据包括管线探测成果表、竣工测量成果表数据和竣工CAD电子数据,其中管线探测和竣工测量的成果表数据需满足系统数据库数据结构要求,CAD电子数据应包括完整的属性数据。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数据备份是历史数据保存归档的最佳方式,在数据遇到意外事件破坏时,可通过数据恢复还原数据。数据备份与恢复应实现对业务数据和管线空间数据的无损备份和恢复。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历史数据管理功能。管线历史数据管理应实现对历史版本的管理、浏览和比对。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数据输出功能。要求系统对各类信息的查询、统计的结果都可导出转换为主流数据格式,以便于制图打印。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元数据管理功能。元数据是描述分析型应用内数据的结构、建立方法及流程的数据。管线元数据管理应包括元数据创建、查询、更新和导入导出等功能。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方面应具备的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信息查询功能。管线信息查询应能根据设定的查询条件实现管线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间的双向查询和定位。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信息统计功能。管线信息统计应能根据设定的统计条件实现管线长度和管点数量的统计,统计结果能够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和输出。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管线空间分析功能。管线空间分析功能在今后系统应用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管线空间分析应包括断面分析、连通分析、爆管分析、净距分析、碰撞分析、覆土深度分析、拆迁分析、缓冲区分析和预警分析等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图形浏览功能。图形浏览应包括放大、缩小、漫游、视图切换等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应具备的功能。工程应用应具备扯旗标注、属性标注、节点捕捉、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图形裁剪等功能。本条规定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系统管理方面应具备的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用户管理功能。用户管理是对系统使用者的管理,应可以存储和管理系统用户信息,并实现用户的分组管理。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权限分配功能。要求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操作人员并赋予适当的权限,以便系统的操作方便和管理。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日志管理功能。日志管理应实现用户操作日志的记录、查询和导出功能。系统的日志文件可以让管理员了解系统状态,在系统出现问题时系统管理员可以查阅日志文件来确定系统当前状态、观察入侵者踪迹、寻找某特定程序或事件相关的数据。本条规定了系统应具备的系统配置功能。系统配置应实现系统参数设置、显示比例设置、坐标显示方式设置等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在基本功能基础上可扩展的功能。要求根据需要可扩展三维模拟、规划辅助、动态监测、事故隐患管理等方面。本条规定了系统可具备的三维模拟功能。要求包含三维管线模型创建、三维浏览、视角切换、二三维联动、三维管线信息查询等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可具备的规划辅助功能。管线规划通常是由专业的设计部门,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结合地下管线的现状基础,对城市未来管线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预测。由于管线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涉及的相关数据也比较复杂,如何为管线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也是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需要充分考虑的方面。所以要求系统实现管线业务审批过程中的图文互查的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可具备的动态监测功能。要求实现管线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超限报警、历史数据调取等功能。本条规定了系统可具备的事故隐患管理功能。要求实现隐患分类分级、隐患信息查询和跟踪等功能。系统运维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环境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系统建设时应考虑机房、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等三方面支撑环境的同步建设。机房是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存放(存储)中心,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空间硬件设施。机房可以单独建立或与使用本单位现有机房。机房对用电、防磁、温度和湿度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机房建设应符合现行标准《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和《计算场地安全要求》GB/T9361的相关要求。软件环境是系统运行技术保障,主要包括GIS平台、三维平台、数据库平台、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等。在软件平台的选择过程中应首先考虑软件的先进性、兼容性、扩展性和稳定性,推荐选择当前主流软件平台,为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先进的软件支持环境。8.4.4~8.4.5硬件环境是系统运行设备保障,主要包含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防火墙、绘图仪和扫描仪等,在硬件平台的选择过程中应考虑硬件与软件的兼容性及硬件的稳定性、售后服务、可扩展性及性价比等因素。8.4.6~8.4.11主要从地理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运行角度考虑。管网和地形地理数据是国家保密数据,存储地理数据的地理数据库是系统的关键与核心。为了保证地理数据安全,应成立专门的系统管理机构,建立完备的系统运行与管理制度,建立地理数据库备份机制,定期审查分析系统日志与记录,严格控制地理数据的拷贝与制图输出,对违规操作及时制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为了降低事故影响,应制定相应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对于特殊异常因及时报告并注意保留相关系统日志,请求系统开发单位配合完成事故排除。系统检测及验收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步骤,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最终审查。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系统开发人员应力求在每个阶段结束之前进行认真、严格的技术审查,尽可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但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审查并不能发现所有的错误。这些错误如果等到系统投入运行后再纠正,将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导致系统的失败。此外,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引入新的错误。因此,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前必须纠正这些错误,这是系统能够正确、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系统验收是检验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结果成效的重要步骤,也是实施过程中最后的检验步骤。信息系统建设约定到底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只有在此环节才能得到更好的验证。因此,本章针对管线信息系统测试与验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一般规定本条规定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测的要求,并根据实际规定检测可以选择第三方测评或者专家测评的方式。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专题应用系统,为保证测试客观、有效,不建议由开发者或用户方测试,而是应有第三方或者组织专家组来完成。规定了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验收的依据及经验收合格后提交成果。系统测评规定了系统测评前的准备工作。为保证系统测评工作顺利进行,在测试前,开发单位应完成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提供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参数配置说明、需求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开发合同书和相关文档,并可安排有关技术人员配合测评工作。准备工作是为制定测评计划和编制测试大纲提供帮助。规定了系统测评进行质量评价的要求。通过系统测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