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中“试错”的含义与意义_第1页
体育课堂教学中“试错”的含义与意义_第2页
体育课堂教学中“试错”的含义与意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运动能力”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案例研析”栏目此前的研讨中,已着重从运动认知能力层面对此进行了讨论。教学实践中,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屡屡“出错”、教师反复“纠错”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可以有意让学生“试错”,让学生在尝试、对比、探究中不仅学会怎么做,还能领悟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案例研析”总第57期话题研讨以水平二(三年级)《迎面接力跑》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体育课堂教学中‘试错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设定‘试错情境更为有效”“案例中的‘试错教学场景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等问题展开研讨,进一步探寻有效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方法。回忆自己学习某项运动的过程,或观察儿童学习某项运动的过程会发现,运动学习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动作技术多是在“犯错—纠错”的过程中得以掌握、熟练。这提示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看待学生“犯错”,教师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纠错”上。纠错,要有错误可纠,要让学生清晰感受到错误的存在,为此,可以有意设计让学生“试错”的环节。那么,这样的安排会否误导学生正确动作技术的掌握?会否降低教学效率?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讨论“试错”的含义及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等问题。一、“试错”的含义自然科学研究遵循“假说—实验”的研究范式,“假说”是指理论推理层面可能成立,至于现实中能否成立则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实验”一次次失败,于科学家而言很正常。以往观点认为科学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法,即从一些具体事例推导出普遍结论,是一种不断总结和确定的过程。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Popper)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归纳法不可靠,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试错和改进的过程,因而他反对归纳法,主张证伪法[1]。据此可知,科学研究成果离不开科学实验,而科学“实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试错”过程。参照波普尔的观点,回到现实的运动学习情境中,运动学习的过程虽然不是“实验”过程,但是可以理解为“试验”过程,即遵循“假说—试验”范式的尝试错误,验证真伪的过程,简称“试错”的过程。不过,这里的“试错”并非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意义上“试错(试误)”。桑代克之前,“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是通过经验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是由观念联想构成的”。如,“人们之所以看到桌子时会想到椅子,是由于人们在以往的经历中桌子与椅子多次联系在一起的缘故”[2]。这种学习理论被冠以“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联想主义”流派强调,观念联想为人类所特有。桑代克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影响,试图消除人与动物之间学习的差异,用动物实验来研究人的学习,审视联想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联想”和“习惯”,把联想主义改造成了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实验内容是把一只饿猫放到迷箱里,箱外放食物,反复测试猫规避障碍走出迷箱的时间,并将之做成曲线记录。他通过实验推导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和连续不断的“试错”过程,不需要观念和顿悟,学习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没有实质性差别,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都需要在不断渐进的“试错”过程中得以实现。桑代克在试错学习理论方面的确有开创性,对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情境设定方面或有启发意义。但其观点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信奉实证的研究范式,是在生物学意义上思考人类的学习,把人的教育等同为动物的驯化,是站在旁观者(第三者)的立场审视学习,夸大学习的被动性,弱化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反思能力)。人的教育需要回到现实的教学情境,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人学的立场看待“试错”。回到现实的运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并非不存在桑代克持怀疑态度的“顿悟”。运动学习过程中,可能学习某个动作技术时总是不得要领,突然一下就会了,此时方知前面用错了劲儿。“顿悟”现象恰恰说明运动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屡屡犯错实属正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试错”环节恰恰是对运动学习规律的尊重。这也是引导学生试错的必要性所在,有意让学生“犯错”,是为了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何会错,知错方能改。从体育课以竞技运动(sport)等身体运动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特征来看,体育课上引导学生“试错”,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3],“试错”的过程即运动认知的过程,即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知道”的过程。二、“试错”的意义也许会有教师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虽然无法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不更直接吗?何必特意让学生去“试错”?这样安排难道不会影响教学效率?当把“试错”过程看作运动认知过程时会发现,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试错”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授某项运动时,通常的思路是教师讲解、示范正确动作技术,然后采用一些方法、手段组织学生模仿、练习。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这样的教学思路看似教学效率高,但往往难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现实的运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不可拆分,应该一体两面地理解。“我”的身体“知道”(体悟到)按所谓规范的动作发力是正确的(知其然),同时也意味着“我”的身体“知道”不那样发力是错误的(知其所以然),而且“身体‘知道”(身体知)的信息中绝大部分无法明确言说,却具有决定性意义。以投掷实心球为例,掌握规范的动作技术可看作“知其然”,为了让学生理解规范动作何以规范,对高中生可以用力学原理解释,这属于“知其所以然”,但这并非身体“知道”,只是头脑中概念上知道。身体“知其所以然”需要体悟到不按规范技术、动作(不适合自己)是什么感觉,有什么样的结果,从而强化对规范(适合自己)的技术、动作的感知。如,规范的投掷实心球,一般将两脚前后站立作为标准姿势,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到这种姿势的合理性,可采用两脚平行站立与前后站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哪种姿势更稳,更好发力,投得更远,还可以变换两脚前后间距让学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悟出手高度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可采用坐姿、跪姿、站姿对照练习的方式,此种方式亦可用于让学生感悟全身发力与投掷远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体悟持球位置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可采用头前上方持球、头上方持球、头后上方持球对比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还可结合仰头与否[4]。这样的教学思路,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多种运动体验,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中感知到所谓规范(适合自己)技术、动作,从而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试错”还可以为“对话式学习”、有效教学生成创造条件。“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运动课题之间的对话,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体育课堂教学一味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方式,即便有“对话”,也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听到、看到所谓正确的运动信息,在练习过程中不得已与自己原有运动信息进行对照时出现。这样的教学偏离运动学习规律,遮蔽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被动、单调,偶然性大,效率低,难以称得上有效的教学。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对话式学习”的基础上。体育课上“对话”如何生成、延续?这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推己及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课堂氛围的建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问题”导向。问题与错误的含义相近,只是在语感、严重程度上有所差异,“出问题”很多情况下也可说成“出错”。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依据对教材、学情的把握,归纳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设定适时的“试错”环节,从而将“错误”显在化,正是为了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才有可能引导他们分析“错误”,解决“错误”,“试错”过程也可看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或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存在于“问题”导向的对话式学习情境中,构成这一过程的关键词是主体、主动、生成、探究、对话、合作等。概括而言,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