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PGB50XXX201X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arbonDioxideCaptureandPurificationEngineeringforFlueGas﹙征求意见稿﹚201X-□□-□□发布201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arbonDioxideCaptureandPurificationEngineeringforFlueGasGB50XXX201X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X年月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X北京PAGE12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为10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艺系统、设备与材料、总图布置、装置布置与管道设计、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公用工程、节能、环保、安全、职业卫生等。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由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给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地址:山东省东营市济南路49号,邮编:25702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本规范主编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TOC\o"1-2"\h\z\u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4工艺系统 54.1一般规定 54.2烟气预处理 54.3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 64.4二氧化碳压缩与干燥 84.5二氧化碳液化与储存 94.6供热系统 104.7泄压和放空设施 115设备与材料 125.1一般规定 125.2静设备 125.3动设备 125.4管道与阀门 146总图布置 166.1站场址选择 166.2总平面布置 167装置布置与管道设计 187.1一般规定 187.2设备布置 187.3管道设计 198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 208.1一般规定 208.2仪表选型 208.3计算机控制系统 219公用工程 229.1供配电 229.2消防给排水 239.3建构筑物 239.4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2510节能、环保、安全、职业卫生 2710.1节能 2710.2环保 2710.3安全 2710.4职业卫生 28附录A能耗计算方法 30本规范用词说明 32引用标准名录 33附:条文说明 36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44Processessystems 54.1Generalrequirements 54.2Fluegaspretreatment 54.3Absorptionanddesorptionofcarbondioxide 64.4Dryingandcompressionofcarbondioxide 84.5Liquefactionandstorageofcarbondioxide 94.6Heatingsystem 104.7

Pressure-relievingandventsystems 115Equipment

andmaterials 125.1Generalrequirements 125.2Static

equipment 125.3Rotaryequipment 125.4Pipingandvalves 146General

layout 166.1Sitingofselection 166.2Planelayout 167Equipment

layoutandpipingdesign 187.1Generalrequirements 187.2Equipment

layout 187.3Pipingdesign 198Instrumentationandcontrolsystems 208.1Generalrequirements 208.2Instrumentselection 208.3Controlsystems 219Utility 229.1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229.2Fire-fightingandwatersupply 239.3Buildingstructures 239.4Heatingandventilationsystems 2510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safety、occupationalhealth 2710.1Energysaving 2710.2Environmentalprotection 2710.3Safety 2710.4Occupationalhealth 28AppendixACalculationmethodofenergyconsumption 3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32Listofquotedstandards 3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61总则1.0.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回收二氧化碳资源,推广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的应用,规范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行为,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管理及维护方便,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的设计。1.0.3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烟气fluegas化石燃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并经脱硫、脱硝及除尘处理后的物质,是气体和烟尘的混合物。2.0.2烟气预处理fluegaspretreatment在进入捕集装置之前,将烟气中携带的粉尘、水、SOx、NOx等杂质最大程度地分离出去,同时将烟气的温度冷却,使烟气中杂质含量及物性指标满足捕集装置及化学药剂的进料要求。2.0.3捕集纯化\o"DynamicmodellingofaCO2captureandpurificationunitforanoxy-coal-firedpowerplant"captureandpurification利用一定的化学方法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经过压缩、干燥及液化等工序使之达到一定性能指标要求的过程。2.0.4化学吸收法chemicalabsorptionmethod化学吸收剂在吸收塔内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并在解析塔内经降压升温后释放出吸收的酸气,从而完成二氧化碳与其它气体分离的一种方法。2.0.5碳捕集率carbon\o"DynamicmodellingofaCO2captureandpurificationunitforanoxy-coal-firedpowerplant"capturerate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捕集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捕集前烟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百分比。2.0.6洗涤塔scrubber利用水或碱液脱除烟气中含有的硫化物以及烟尘等杂质的塔器设备。2.0.7引风机boosterfan为克服二氧化碳烟气通过吸收塔时所产生的压降而设立的风机。2.0.8吸收塔absorber在二氧化碳捕集过程中,利用化学吸收剂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下来的塔器设备。2.0.9解吸塔regenerationcolumn在二氧化碳捕集过程中,用于实现从化学吸收剂中分离出二氧化碳的塔器设备。又称再生塔。2.0.10富液richsolution在吸收塔中与烟气充分接触并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吸收剂溶液。2.0.11贫液leansolution未吸收酸性气体或者是将吸收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在解吸塔内去除后供吸收塔循环使用的吸收剂溶液。2.0.12富液泵richsolutionpump用于输送富液的泵。2.0.13贫液泵leansolutionpump用于输送贫液的泵。2.0.14贫富液换热器leanandrichsolutionheatexchanger用于实现贫富液热量交换,以提高富液温度,降低贫液温度的换热设备。2.0.15二氧化碳回收率carbondioxiderecoveryrate产品中所含二氧化碳的量与进入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中的原料气所含二氧化碳的量之比。2.0.16水露点waterdewpoint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析出第一滴水的温度。2.0.17干燥drying利用一定的物理方法,将二氧化碳产品气体中的水分脱除,满足其露点的要求。2.0.18液化liquefaction利用外界冷源,使经压缩和干燥后的二氧化碳气态产品冷却并转化为液态的过程。2.0.19二氧化碳压缩机carbondioxidecompressor给二氧化碳解吸系统再生后的二氧化碳增压的设备。2.0.20制冷系统refrigerationsystem给工艺系统提供冷量的系统,主要由制冷压缩机组、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等组成。2.0.21热泵系统heatpumpsystem通过消耗一定的辅助能量,将低温位能源的热能转移到高温位能源的系统。该系统可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并且仅消耗少量辅助能量,又称余热回收系统。2.0.22吸收式热泵系统absorptionheatpumpsystem以少量的高温驱动热能为补偿,利用工质的吸收循环,实现将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输送的系统。2.0.23机械蒸汽再压缩热泵系统mechanicalvaporrecompressionheatpumpsystem利用蒸发设备自身产生的二次蒸汽及其能量,经蒸汽压缩机压缩做功,提升二次蒸汽的热能,实现装置余热回收的系统。3基本规定3.0.1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应按照批准的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进行。3.0.2工艺流程应根据烟气组成及性质、产品方案、地面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下列原则:1工艺设计中应合理选择工艺参数、设备和材料,采取防腐措施。2应采取防止产生干冰的措施。3热量应合理回收利用。4工艺技术应先进成熟,工艺流程应简单可靠,选用设备应安全高效。5工艺流程应满足正常生产的要求,并应满足装置试压、吹扫、试车、启动、停车、事故处理和维修的要求。6应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3.0.3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时,所需的公用工程设施、辅助生产设施以及电源、水源、气源、蒸汽等能源需求应与主体工程统一考虑。3.0.4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依托于已建的主体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已建工程的公用工程设施、辅助生产设施以及相关能源。设计建造过程中,应避免拆迁主体设备、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合理的过渡措施。3.0.5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职业安全卫生和污染源控制的要求。4工艺系统4.1一般规定4.1.1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宜采用化学吸收法,其工艺流程应根据烟气性质、杂质成分及含量、吸收剂的性质、产品及生产要求,根据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1.2工艺装置的操作范围宜取设计处理量的80%~110%。4.1.3工艺装置的年累计设计开工时数宜取8000h。4.1.4工艺装置的设计寿命宜取15年。4.1.5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的碳捕集率不宜低于80%,其具体数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ηCO2=(F1C1-F2C2)/F1C1(4.1.5-1)式中F1——吸收塔烟气进口流量,m3/h;F2——吸收塔烟气出口流量,m3/h;C1——吸收塔进口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m3/m3;C2——吸收塔出口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m3/m3;4.1.6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的能耗不宜高于5.0GJ/tCO2,具体可按照本规范附录A所列公式进行计算。4.1.7二氧化碳产品的技术要求应满足下游用户的具体需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食品级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GB10621的有关规定;2焊接用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焊接用二氧化碳》HG/T2537的有关规定;3灭火用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GB4396的有关规定。4其它用途的二氧化碳应符合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的要求。4.2烟气预处理4.2.1进入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原料气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温度:≤40℃;粉尘:≤5mg/Nm3;SO2:≤10mg/Nm3;NOX:≤50mg/Nm3。4.2.2进入吸收装置的原料烟气指标不满足本规范第4.2.1条的规定时,应对烟气进行预处理。4.2.3烟气预处理应采用直接喷淋冷却方式,洗涤液可用作脱硫系统除雾器冲洗水或补水。4.2.4预处理装置烟气进出口应设取样口。4.2.5水洗水管道出口位置宜设pH计,必要时可与碱液加注泵联锁。4.3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4.3.1烟气进入吸收装置之前应经引风机增压。流程中设有预处理装置时,引风机的设置位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3.2吸收剂应选用吸收能力强、选择性高、副反应小、再生性能好、腐蚀性小、抗氧化性强、不易降解和原料来源方便的药剂。4.3.3应进行系统的水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措施保持系统的水平衡。4.3.4应采取能量的回收利用措施。4.3.5捕集工艺采用胺基吸收法时,应设置溶液再生装置。溶液再生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4.3.6贫富液管道应设取样口。4.3.7吸收部分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吸收塔烟气进口管线应设温度和流量检测。2吸收塔顶部应设洗涤液系统,洗涤液的补充用水应采用合格脱盐水。洗涤液进塔管线应设温度检测。3进入吸收塔的贫液温度宜为40~50℃。4吸收塔贫液进口管线应设旁通过滤装置。4.3.8再生部分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塔底的温度宜为100~125℃,具体温度应根据吸收剂的性质以及计算对比后确定。2再生塔顶宜设温度检测及高低温报警装置,宜与塔底再沸器蒸汽来气管线流量检测构成串级调节;3再生塔顶应设二氧化碳浓度在线检测仪。4.3.9设置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蒸汽进口管线应设置滤网,滤网规格宜选80~120目;2其它介质的进口管线宜设滤网;3装置区地面应采取防水措施;4装置周围应设置排水沟或防液堤;5溶液不应直接排放,发生外排事故时,应进行喷水稀释。4.3.10设置机械蒸汽再压缩热泵系统时,闪蒸气压缩机可选用罗茨风机或离心风机,具体应根据闪蒸气的进口流量、进出口温度、压力来确定。4.3.11吸收塔、再生塔的选择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吸收塔、再生塔宜采用不锈钢规整填料塔。2塔的直径应根据塔的型式、塔内最大气体负荷、最大液体负荷、气液体物性条件和填料性质计算确定。3塔内填料高度应根据介质的物性、填料的尺寸、气体的流速以及液体的喷淋密度等因素计算确定,并应校核极端条件下设备的性能。4吸收塔宜设置除雾器,除雾器应满足雾滴捕集效率高、阻力小、易冲洗、耐腐蚀、方便维护等要求。4.3.12引风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风机应根据进口的烟气温度、烟气量、系统阻力、负荷调节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进行选择;2引风机宜选用离心式风机;3引风机宜采用电机驱动;4引风机可采用进口节流或变速调节,电机直联驱动的引风机宜采用进口节流调节;5引风机的最小流量应大于喘振流量的105%;6引风机的全压应按系统通过最大气量时的阻力计算确定,裕量不宜低于全压的20%;7引风机应进行降噪设计。4.3.13系统中热交换器的最小端面温差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板式换热器的端面温差宜取3℃;2管壳式换热器的端面温差宜取8℃。4.3.14热交换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设计压力低、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的热交换器;2贫富液换热器、贫液冷却器宜选用板式换热器;3当冷却介质为软化除盐水或密闭循环水,采用化学除垢或不结垢时,宜采用板式换热器;4胺回收加热器宜选用釜式换热器;5再沸器宜选用热虹吸式换热器或釜式换热器,应根据换热负荷的大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3.15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续运行的泵,应设备用泵;2泵的流量和扬程应根据输送流体性质、塔(器)、槽的操作参数及布置要求通过计算确定;3从地下槽取液的泵宜选用立式液下泵,其它泵宜选用卧式离心泵,所选离心泵的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离心泵效率》GB/T13007的有关规定;4泵宜采用电机驱动。4.4二氧化碳压缩与干燥4.4.1二氧化碳压缩单元应能适应气体组成、进气压力、进气温度和进气量的波动。4.4.2进入压缩机的二氧化碳不应含有游离水,含尘量和微尘直径指标应符合所选压缩机的有关规定,当压缩机入口气体可能夹带游离水时,应在入口管道上设置分离罐或分液包。4.4.3二氧化碳压缩机的选型,应根据总流量、总压比等参数,结合机组备用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在满足工艺条件下,可按下列原则进行选择:1气量较大时,宜选用离心式压缩机;2在压比较大、气量较小时,宜选用往复压缩机;3在压比较小,气量较小时,宜选用螺杆式压缩机。4.4.4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台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离心式压缩机应设置一台,气量较大时可设置2台,不宜设置备用机组;2往复式压缩机的设置不应小于2台,应设置备用机组,且当工作机组多于6台时,备用机组应设置2台;3螺杆压缩机的台数应根据具体工艺条件确定,宜设备用机组一台。4.4.5压缩机组驱动机型式的选择,应考虑能源供应及压缩机对转速的要求,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当供电系统可靠,供电量充裕时,压缩机宜采用电动机驱动。4.4.6压缩机组的冷却,可采用空冷、水冷、或空冷与水冷相结合方式,具体应根据工艺要求、现场辅助设施配置情况以及当地自然气候,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4.7往复式和螺杆式压缩机宜选用橇装,每台机组的橇块不宜多于3个。4.4.8每台往复式压缩机宜设减振沟。4.4.9当往复压缩机台数较多时,厂内应考虑润滑油的储存、加注与回收。4.4.10流程中有压缩机时,二氧化碳脱水系统可设在压缩机末级之后或级间,具体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4.11二氧化碳脱水后的露点温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若产品要求为气态,水露点应比最低环境温度低5℃;2若产品要为液态,水露点应比液化温度低5℃。4.4.12二氧化碳脱水宜采用固体吸附法。4.4.13二氧化碳脱水所用固体吸附剂宜选用硅胶。4.4.14二氧化碳脱水装置后应设在线水露点分析仪,并根据脱水后水露点状况控制程控阀门自动切换,完成脱水、再生和冷却。4.5二氧化碳液化与储存4.5.1二氧化碳的液化工艺应根据产品的用途、输送方式及储存方式经综合比较后确定。4.5.2二氧化碳液化采用低温液化法时,制冷剂宜选用氨。4.5.3氨装置区应设置水喷雾和事故废水收集设施,事故废水应经处理达标后外排。4.5.4发生重大事故时,氨应经紧急泄氨器排放至事故水池处理。4.5.5制冷机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冷机组的选型和台数,应根据总制冷量和介质温度,结合机组备用方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制冷压缩机宜选用喷油双螺杆压缩机或单螺杆压缩机。4.5.6二氧化碳储存宜选用立式储罐、卧式储罐或球罐,具体选型应根据工艺要求及储存规模确定。4.5.7二氧化碳储罐不宜少于两座,具体应根据储存规模及用户需求确定。4.5.8二氧化碳储罐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二氧化碳储罐的充装系数宜取0.9。2二氧化碳储罐设计压力应取2.3MPa。3容积小于200m3的小型储罐宜采用真空粉末绝热罐。4普通二氧化碳储罐应采取保冷措施,保冷层厚度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后确定,保冷材料可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5储罐应设置全启封闭式安全阀,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储罐的设计压力。安全阀的选型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150.1的相关规定。6储罐设置的安全阀不应少于2台,每台安全阀应满足经计算确定的全部放空量。7安全阀与储罐之间应设切断阀,切断阀在正常操作时应处于铅封开启状态。8二氧化碳储罐进口管道应设置可远程操作的紧急切断阀。9对于容量较大的储罐,与储罐气相空间相连的管道上应设置可远程控制的紧急释放阀。10二氧化碳储罐应设温度、压力和液位仪表,就地仪表与远传仪表宜分开设置,压力仪表应设在最高液位以上位置,温度变送器应带高温报警,压力变送器应带高压报警并与紧急释放阀联锁,液位变送器应带高低液位报警并与进出罐紧急切断阀联锁。11二氧化碳储罐应设就地排放系统。4.5.9二氧化碳泵的设计与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的流量和扬程应通过计算确定,最大流量宜取正常流量的1.1~1.15,最大扬程宜取正常扬程的1.05~1.1;2二氧化碳泵宜选屏蔽泵;3二氧化碳泵出口管道上应设置切断阀和止回阀;4二氧化碳泵应设置气相回流管线,回流管线应与储罐气相空间相通;5二氧化碳泵进出口管道上应设压力检测仪表。4.5.10二氧化碳储罐底部应设置自增压用的气化器。4.5.11气化器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气化器的选用应符合当地冬季最低气温条件下的使用要求;2气化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2倍;3气化器出口气体温度不应低于5℃;4气化器的规模应根据储罐输出的液体流量转化计算后确定;5气化器出口应设自立式调压阀。4.6供热系统4.6.1依托新建、扩建机组建设的CO2捕集装置,其供热系统应与主体汽水系统统一设置。4.6.2依托已有机组建设的CO2捕集装置,捕集装置规模≤10×104t/a时,低压蒸汽宜从辅汽系统抽汽,通过喷水减温、减压满足要求,也可设置螺杆膨胀机组;捕集装置规模﹥10×104t/a时,应改造主体机组汽水系统。4.6.3产生的凝结水应回用至锅炉给水系统。4.7泄压和放空设施4.7.1进出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的烟气进出口位置应设自动切断阀。切断阀应具有手动功能,并应设置在操作方便及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切断烟气的地方。4.7.2泄放装置的设置与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150.1的相关规定。4.7.3泄放装置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的相关规定。4.7.4二氧化碳放空应就地引至高处放空。4.7.5氨的安全阀排放气应引至事故水池进行处理。4.7.6系统中产生的污水应集中处理。5设备与材料5.1一般规定5.1.1塔式容器的设计压力应不低于0.1MPa。5.1.2噪声大的设备应进行降噪设计,降噪后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的有关规定。5.1.3管道组成件的选用应根据流体的性质、各种可能出现的操作工况以及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经经济比较后确定。5.2静设备5.2.1压力容器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GB150.1~150.4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的有关规定。5.2.2塔器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塔式容器》标准释义与算例NB/T47041的有关规定。5.2.3设备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GB150.1~150.4的有关规定。2水洗塔壳体材质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钢复合板,与壳体焊接的内构件应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不锈钢-钢复合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压力容器用爆炸焊接复合板第1部分:不锈钢-钢复合板》NB/T47002.1的有关规定。3再生塔壳体材质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板,不锈钢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及钢带》GB24511的有关规定。4操作介质为MEA富液或含游离水的二氧化碳气体换热器材质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

5.2.4水洗塔、吸收塔和再生塔的设计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吊装和运输的刚度要求。5.2.5塔式容器结构设计时,应选择与介质相匹配的气、液分布装置。5.3动设备5.3.1往复式压缩机安全与防护设计与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往复式压缩机组及管线进行气流脉动和管线机械振动分析,并提供分析报告;2应设进、出口压力限值报警及联锁停机装置;3压缩机组润滑油及冷却系统应设置压力及温度监测及联锁停车装置;4往复式压缩机组的振动及轴承温度监控的设置应根据机组大小及配置情况,并经综合比较确定;5压缩机组内空冷器风机应设置振动开关。5.3.2离心式压缩机安全与防护设计与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进、出口压力限值报警及联锁停机装置。2压缩机组润滑油及冷却系统应设置压力及温度监测及联锁停车装置。3压缩机组应设置轴承振动、位移及温度监控装置,并设置限值报警和联锁停机装置。4压缩机应设置喘振检测及控制设施。5压缩机的干气密封系统应设置泄放报警装置。6压缩机组内空冷器风机应设置振动开关。5.3.3离心压缩机的调节可采用变频调速或机械调速;往复式压缩机调节可采用变频调速或卸荷装置。5.3.4往复式和螺杆式压缩机入口及各级出口应设置安全阀;出口与第一个截断阀之间应设置放空阀。5.3.5压缩机组宜设置进、出口自动切断阀和自动放空阀。5.3.6制冷机组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缩机轴密封应设置迷宫和抛油环或节流环,如果有规定不允许气体泄漏到大气时,应设置独立的密封液系统的双端面密封;2制冷压缩机应设置滑阀;3制冷压缩机出口应设置安全阀;4制冷机组宜设置经济器。5.3.7泵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离心泵及转子泵的轴密封宜选用机械密封。2离心泵宜采用自排气型。3离心泵的流量和压力调节可通过改变泵的运行台数、变频调速或机械调速等方式,具体应根据管道流量和压力变化等情况,并经综合分析和经济对比后确定。4容积式泵出口应设置安全阀(设备本身已有安全阀者除外);安全阀的泄放能力不应小于泵的最大排量。5.3.8驱动设备的功率应与被驱动机相匹配并应留有适当裕量。应能满足不同季节环境温度、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工况需求,且应能克服由于运行年限增长等原因可能引起的功率下降。5.3.9罗茨风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罗茨风机应严格控制其进口蒸汽温度;2罗茨风机出口应设置排水口。5.3.10动设备的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风机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2贫液泵和富液泵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3对于先增压后干燥的工艺流程,压缩机组内与含有游离水的二氧化碳接触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应选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对于先干燥后增压的工艺流程,压缩机材质宜选用碳钢材质。4制冷机组内设备、管线、阀门等选材应考虑可能出现的低温工况。5.4管道与阀门5.4.1管道的选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烟道气凝液以及烟气洗涤的管道应依据操作条件选用耐酸腐蚀的材料,最终的选材应根据介质组分、水质分析报告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2管线宜采用金属材料,常压或较低压力管线可采用耐酸性腐蚀的非金属材料;3碱液管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规范》SH/T3059附录D中图D的规定;4对于易于产生应力腐蚀的碱液、氨液管道,在选材、制造和施工技术要求中应采取防止应力腐蚀开裂的措施。5管件、法兰材质的选择应与其连接的管道材质相匹配。5.4.2阀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阀门的类型、结构及其各部件材料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流体的特性、设计温度和设计压力后确定。2烟道气阀门材料宜与所在工厂处理烟道气所用的阀门一致。3阀门非金属密封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二氧化碳介质的腐蚀性。4用于低温介质的阀门,宜采用改善填料使用条件的阀盖伸长的结构形式。5氨管线上的阀门应为氨专用阀,不得有铜及合金部件,球阀带防火防静电措施。氨蒸发器出口的低温管线应依据操作条件选用耐低温阀门。6烟气洗涤管线上的阀门应依据操作条件选用耐酸腐蚀的材料。6总图布置6.1站场址选择6.1.1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站场址,应根据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石油化工等企业建设总体规划、兼顾后续运输的要求确定。6.1.2站场址的面积应满足总平面布置的需要,并应节约、合理用地。为满足后续生产规模的扩大,可适当预留建设用地。6.1.3依托已有机组建设的站址选择,应结合原有总平面布置、生产系统、设备组织、建筑结构和运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特点,全面考虑,统一协调。6.1.4站场址宜靠近公路,方便交通运输并宜具备可靠的供水、排水、供电及通信等条件。6.1.5站场址宜位于城镇、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应位于窝风地段,并应满足有关防护距离的要求。6.1.6站场周边居民区应位于站场二氧化碳泄漏影响区域之外。站场内氨液储罐与周边设施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甲、乙类液体罐组与相邻工厂或装置之间的距离要求外,还应满足防止最大一次泄漏量引起的中毒和冻伤的安全距离中的较大值。6.1.7站场与相应的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石油化工等企业毗邻建设、统一管理时,其防火距离可按照企业内部间距要求确定,但是相邻工厂内的人员集中场所应布置在二氧化碳泄漏后可能的影响区域之外。6.1.8二氧化碳压缩机等高噪声厂房与化验室、办公楼及居住区等的防护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6.2总平面布置6.2.1站场总平面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以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在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石油化工等企业内建设的站场,还应满足相关企业防火间距要求。6.2.2站场平面布置应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做到场区内外物料流向合理,生产管理和维护方便。宜根据不同生产功能和特点相对集中布置,形成不同的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6.2.3捕集纯化装置的二氧化碳回收及液化、二氧化碳压缩及氨制冷、二氧化碳储存单元应按生产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紧凑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的位置,充分考虑与其相关的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的相对位置,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协调。6.2.4工艺装置、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特别是二氧化碳压缩机、氨制冷系统与其他设备、设施的间距以及消防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6.2.5可能散发二氧化碳的工艺装置、罐组及装卸区等设施应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6.2.6液氨储罐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乙类可燃液体储罐的有关规定,液氨储罐与其它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乙类可燃液体储罐与其它建构筑物防火间距的有关规定。6.2.7液氨场所宜布置在厂区边缘地带,并宜位于工厂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6.2.8液氨储罐四周应设置闭合的不燃烧实体围堤,围堤内区域应做防渗处理。围堤内有效容量不应小于最大储罐的容量。6.2.9值班室、控制室等人员聚集的建筑物与站内液氨储罐和二氧化碳储罐距离,除应满足《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相关规定,还应满足防止最大一次泄漏量引起的中毒和冻伤的安全距离中的大值。6.2.10二氧化碳储罐需单独成区布置,不应毗邻布置在高于工艺装置、人员集中场所的阶梯上。二氧化碳储罐周边应设耐低温防护墙。其周边受二氧化碳泄漏影响的区域内不得布置其它建、构筑物。6.2.11站场内的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差不宜小于0.6m。6.2.12站场内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的有关规定;站场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净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有关规定。7装置布置与管道设计7.1一般规定7.1.1装置及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置布置在符合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应符合工厂总体布置要求,应符合施工、操作、维护、检修和消防的要求,应合理用地、减少能耗。2装置布置在遵照相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的要求前提下,宜按照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同时应考虑设备布置整齐、美观、合理、紧凑。3设备布置应满足管道和仪表的安装要求,同时满足设备基础、地下埋设的管道、管沟和排水井的布置要求。7.1.2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线综合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根据总平面布置、管内介质、施工及维护检修等因素确定,在平面及空间上应与主体工程相协调。现有厂区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边界管道宜利用原有管廊敷设。2管线布置应短捷、顺直,并适当集中,管线与建筑物及道路平行布置,干管宜靠近主要用户或支管多的一侧布置。3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经济并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管道布置应整齐有序、横平竖直,在规划布置管道的同时还要考虑合理利用管廊、空间及空地。7.2设备布置7.2.1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管廊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12的有关规定。7.2.2吸收用胺液、碱液等腐蚀性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集中布置;吸收塔、再生塔与其关联设备如换热器、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回流罐、塔底抽出泵等,宜按工艺流程顺序靠近布置。7.2.3吸收塔、再生塔等塔类设备应沿装置外侧临道路布置,便利填料装卸和吊装作业,机泵的电机侧应布置在道路通道方向,便利电机检修和操作控制。7.2.4烟气增压风机、循环冷却水泵等设备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及设备状况等因素研究可否露天布置。当露天布置时应加装隔音罩或预留加装隔音罩的位置。7.2.5二氧化碳压缩机、氨压缩机的布置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应布置在敞开或半敞开式厂房内,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的压缩机可布置在封闭式厂房内。7.2.6二氧化碳压缩机厂房的地面不宜设地坑或地沟。7.2.7二氧化碳压缩机、氨压缩机厂房内应有防止气体积聚的措施。7.2.8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布置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第4.3.3条液氮储罐的有关规定。7.2.9液氨储罐的布置和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7.3管道设计7.3.1管道布置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的有关规定,管道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12的有关规定。7.3.2集中管廊布置时,含有腐蚀性介质管道宜布置在下层,公用管道、电缆桥架宜布置在上层。7.3.3多层管廊布置液氨管道时应与蒸气管道、电缆等分层布置。单层管廓布置时,液氨管道与蒸汽管道、电缆的布置间距应符合安全、检修等规范。7.3.4冷却水的干管、支管均采用埋地敷设,并设有阀门井等防冻措施,工艺及公用工程管线架空敷设。所有埋地管线,应坡向收集容器,坡度按2‰考虑。7.3.5氨制冷系统中虹吸罐的出气口宜接至冷凝器的进气口处,其插入方向应与冷凝器进气方向成135°角,虹吸罐的出气管应深入冷凝器进气管3~5mm。如果由于现场条件所限无法达到要求,则应适当提高冷凝器与虹吸罐之间的位差,以确保二者之间的压力保持平衡。8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8.1一般规定8.1.1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应设置检测、控制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系统。8.1.2仪表的选型及控制系统的选择,应根据捕集纯化工艺、规模及安全性要求确定,选型宜统一。8.1.3控制系统的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8.1.4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供电及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9和《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T20513的有关规定。8.2仪表选型8.2.1仪表选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HG/T20507的有关规定。8.2.2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液位的测量宜选择差压式液位计,并应做好绝热措施。8.2.3液态二氧化碳流量的测量,宜选择标准节流计量装置、涡街流量计或科氏力质量流量计。8.2.4烟气原料气组分的测量,应选用工业气相色谱仪。8.2.5二氧化碳中水分的测量应采用水露点分析仪或含水量分析仪。8.2.6在管道和装置的潜在泄漏点处以及场站地势低洼气体易于聚集处,应设置二氧化碳气体探测器。潜在泄漏点处于封闭或局部通风不良的半敞开厂房内,除了设置二氧化碳气体探测器外,还应设置氧气探测器。设置原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中的有关规定。二氧化碳气体探测器的一级报警设定值宜小于或等于0.5%(体积百分比浓度),二级报警值宜小于或等于1%(体积百分比浓度)。8.2.7二氧化碳中如果含有NO2、SO2等有毒气体时,应设置有毒气体探测器,其具体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的有关规定。8.2.8氨制冷装置区应设置固定式氨气探测器,安装高度应高出释放源0.5~2m。氨气探测器的一级报警值宜小于或等于20mg/m3,二级报警值宜小于或等于30mg/m3。8.2.9液态二氧化碳管线的控制阀,操作温度低于-20℃8.3计算机控制系统8.3.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GB/T50770和《石油化工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H/T3092的有关规定。8.3.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及功能要求应与工艺过程的规模和控制要求相适应,并易于扩展和维护。8.3.3服务器宜采用冗余配置,双机热备运行。8.3.4站场控制系统宜选用集散控制系统(DCS)。8.3.5控制器、通信接口及电源宜1:1冗余配置。8.3.6计算机控制系统应配置不间断电源(UPS)。站场控制系统的UPS电池的后备时间宜不小于0.5h(按UPS的额定负荷计算)。9公用工程9.1供配电9.1.1站内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应与工艺设计相互配合,选择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及电机控制方式。应做到供电可靠,节约能源,布置合理,便于运行维护。9.1.2供配电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内的电力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工艺系统的运行要求,依据其重要程度,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确定。2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的站场工程,当主进线电源电压下降或消失时应投入备用电源,并应采用有延时的自动切换装置。3站内的高低压配电设备应布置在专用的配电室内。低压配电设备容量较小时,可不设专用的低压配电室,配电设备设置在便于观察和操作的位置。4配电变压器的台数及容量选择宜按负荷等级选择配置,并应校验满足主泵电动机的启动条件。站内的配电线路宜采用放射式布置。5低压配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对电源与管道净距的规定,并宜采用桥架或钢管敷设。在进入电机接线盒处应设置防水弯头或金属软管。6站内机泵宜设置就地控制按钮。7站内机泵采用变频调速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对谐波的有关规定。8电气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防护等级应适应所在场所的环境条件。9氨气生产、使用、贮存单位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和检查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和《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的有关规定。9.1.3照明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规定:1站场主要生产区应选择高效光源灯具。2大面积使用气体放电灯的场所,应安装补偿电容器,功率因数应达到0.9以上。3户外照明及路灯应采用光电或时钟集中控制,并宜采用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9.1.4站内的防雷、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静电设计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GB/T5006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9.1.5站内的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9.2消防给排水9.2.1消防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相关规定。9.2.2给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的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系统工程设施,统一规划,分期实施。2站场的水源应就近选用地下水、地表水或城镇自来水。水源的水质应分别符合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水质标准。3站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宜合并建设。当生产区和生活区相距较远或合并建设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亦可分别设置。9.2.3排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的排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系统工程设施,统一规划,分期实施。2站场内的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应采用分流制排放。生产污水应收集后,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运至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应收集后,排至已建的城市生活污水系统,或经处理后达标排放。3站场内生产污水处理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的有关规定。9.2.4循环冷却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循环冷却水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的有关规定;2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及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50050的有关规定。9.3建构筑物9.3.1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工程建构筑物的安全等级应符合以下规定:1主控制室、氨压缩机房、二氧化碳压缩机房、消防泵房(消防站)、给水泵房及升压泵房等建筑物应为一级;2球罐基础、低温储罐及压力储罐基础、构架式动力机器基础等构筑物基础应为一级;3围墙可为三级,其余应为二级。9.3.2建筑物的最低耐火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9.3.1的规定。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要求及耐火极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执行。液氨储罐的基础、防火堤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表9.3.1建筑物耐火等级建筑物名称建筑物最低耐火等级消防泵房二级氨压缩机房二级二氧化碳压缩机房三级控制室二级溶剂回收厂房三级9.3.3位于抗震设防区域的建构筑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进行抗震设计。9.3.4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控制室、氨压缩机房、二氧化碳压缩机房、消防泵房(消防站)、给水泵房及升压泵房、变电站(所)、发电机房等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乙类;2球罐基础、低温储罐及压力储罐基础、构架式动力机器基础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乙类;3围墙、自行车棚等次要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可为丁类;4其余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丙类。9.3.5氨压缩机房应进行防爆、泄爆设计。厂房应设置泄压设施。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其质量不宜大于60kg/m2。用于泄压的门、窗应采用在爆炸时不产生尖锐碎片的安全玻璃等材料。泄压设施的设置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屋顶上的泄压设施应采取防冰雪积聚的措施。9.3.6氨压缩机房宜独立设置,并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9.3.7氨压缩机房内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且不宜设地沟、暗道,确需设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气体积聚。9.3.8压缩机基础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和《石油化工压缩机基础设计规范》SH/T3091的有关规定。9.3.9吸收塔、再生塔等塔类基础的设计,在正常操作或充水试压情况下不应出现零应力区,在停产检修时允许部分零应力区。塔类结构地基基础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塔形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T3030进行设计。9.3.10防火堤及隔堤宜采用实心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砌体结构,其厚度应根据强度及稳定要求确定。液氨储罐防火堤及隔堤应采取防冻及防腐蚀措施。防火堤基础宽度及埋置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抗倾覆稳定、建筑用材、冻土深度等因素确定,埋深不宜小于0.5m。9.3.11场区围墙宜采用钢栅栏围墙或铁艺围墙。9.4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9.4.1设置集中供暖或其它供暖设施时,室内的供暖计算温度宜符合表9.4.1的规定。表9.4.1房间的供暖室内计算温度序号房间名称采暖室内计算温度(℃)1循环冷却水泵房、消防泵房、药剂库房、二氧化碳压缩机房、给水泵房、升压泵房5~82加药间、氨压缩机房、溶剂回收厂房14~163化验室、办公室、值班室、控制室18~209.4.2氨压缩机房内严禁明火采暖。9.4.3循环冷却水泵房、消防泵房、给水泵房、升压泵房应采用自然通风进行全面换气。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当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次数宜采用8次/h。9.4.4加药间、药剂库房、化验室宜设置机械通风,当散入房间的有害气体数量不能确定时,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8次/h。9.4.5溶剂回收厂房、二氧化碳压缩机房宜设置机械通风,当散入房间的有害气体数量不能确定时,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9.4.6氨压缩机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且应设置平时通风与事故通风装置,平时通风的换气次数不应少于5次/h,事故通风的换气次数应在正常排风量外,再附加不小于8次/h的事故排风量。9.4.7氨压缩机房的排风机和电动机应选用防爆型,且直接安装在氨压缩机房内的排风机和电动机应直接联动。氨压缩机房的送风机和电动机当安装在爆炸危险区域以内时应选用防爆型,当安装在爆炸危险区域以外,且送风干管上设有止回阀时,可选用普通型。9.4.8氨压缩机房应设置氨气浓度报警装置,当达到报警设定值时,应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并应自动开启氨压缩机房的事故排风机进行排风。9.4.9通风口的设置应避免在通风区域内产生空气流动死角。9.4.10当采用常规供暖通风设施不能满足生产过程、工艺设备或仪表对室内温度、湿度的要求时,可按实际需要设置空气调节、加湿(除湿)装置。10节能、环保、安全、职业卫生10.1节能10.1.1工艺设计应重视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量,应有合理利用能源的专门篇(章)论述。10.1.2自动控制方案应根据节能的要求配置各种监控、调节、检测及计量等仪表装置及控制系统,宜配置先进控制系统。10.1.3在能源输送重要位置设置检测计量仪表,包括:进入工厂处;进出各个生产装置处;进出生产和消耗能源的主要设备处等。10.1.4应选用高效节能的机、泵。严禁选用国家已公布属于淘汰的机、泵产品。在正常负荷下,机、泵运行工部应处于性能曲线的高效区,并应采取合理的调节方式予以保证。10.1.5在满足生产及安装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管道阻力小的阀门、管件等。10.1.6应合理确定保温材料的结构和经济厚度。10.1.7应合理进行管道的伴热设计。伴热介质宜就近利用回收的蒸汽凝结水、热水及有余热的物料,尽量节省蒸汽。在满足工艺需要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电伴热。10.2环保10.2.1工艺流程设计过程中应采取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在满足环保排放达标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低能耗的“三废”处理工艺。10.2.2废水排放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有关规定;10.2.3废气排放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有关规定;10.2.4固体废物排放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的有关规定。10.3安全10.3.1防火、防爆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等有关规定,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10.3.2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和粉尘泄漏的封闭作业场所应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10.3.3在易发生液氨或氨气泄漏的区域应设置检测设备和水喷雾系统。10.3.4压力容器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GB150的有关规定设计管理,高压设备应报当地劳动监督部门备案,并取得压力容器使用许可证;调试运行人员应有压力容器操作证。10.3.5装置防静电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和化工行业标准《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20675的规定,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作业环境特点和物料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电子信息系统的静电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的规定。10.3.6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装置、露天设备、储罐、电气设施和建(构)筑物应设计防直击雷装置,并应采取防止雷电感应的措施。化工装置、设备、设施、储罐以及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GB50650等的有关规定。10.3.7化学危险品储存应分类设计,储存地点和建筑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并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0.3.8化学危险品库设计应遵循配装原则,一般性质相抵触或消防要求不同的化学危险品不能在同一储存区内储存,并遵照现行国家标准《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GB15603等标准要求。10.3.9化学危险品堆放和使用场所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与安全告知牌,安全标志的设置与使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有关规定,安全告知牌应注明化学危险品特性、危害防护、处置措施、报警电话等内容。10.3.10化学危险品装卸运输时,应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专用装卸运输工具保证安全生产。10.4职业卫生10.4.1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有毒粉尘相关作业应布置在半封闭或全封闭的建(构)筑物内进行。生产操作采用宜集中控制和自动化调节,以减少尘毒危害。10.4.2在液体毒性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应设计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护措施。10.4.3发热设备和管道应按现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