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乡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B.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低于瓶底处的密度C.制作腐乳时,接种3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黄色的毛霉菌丝D.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2.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用该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从遗传学角度分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C.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D.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4.下列关于细胞及其产生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C.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新的抗体D.血糖下降时,肌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5.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中心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6.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导致酶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蛋白质中的肽键,故该酶失去了活性B.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这个实验证明结构并不一定决定功能D.这个实验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面积种植时,当阳光不足或日照时间过短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的措施来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植物吸收的光能用于___________。光照强度较弱时,植物吸收CO2的速率减慢,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2)研究发现,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能提高光合速率从而提高小麦生长速率。为了验证NaHSO3是通过影响光合速率而不是通过影响呼吸速率来提高小麦植株的生长速率的,请以小麦幼苗和2mmol·L-1的NaHSO3溶液等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已知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果蝇为雄性,而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为雌性,果蝇的红眼(E)对粉色眼(e)为显性。现准备纯种红眼和粉色眼雌、雄果蝇各若干只,将红眼雌果蝇与粉色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粉色眼雄果蝇=2:1:1。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发现F2中出现了一只粉色眼雌果蝇,为探究该果蝇出现的原因,研究者取该果蝇体细胞制作了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发现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则其性染色体组成应为________,该果蝇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探究控制E、e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ⅹ、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者将纯种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的粉色眼雌果蝇进行杂交:①若F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②若F1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让F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得F2,F2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得F3,则F3的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雌果蝇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9.(10分)1,4,6-三氯酚主要通过农药施放、污水灌溉进入土壤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很强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由于氯代酚类物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对于被1,4,6-三氯酚污染的土壤仅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降解非常困难。常采用投加具有高效降解此类有机物的菌种以强化和补充土著微生物数量不足的问题。(1)为获得高效降解菌,某科研机构选取适量农田土壤,加以__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进行为期4个月的菌种培养和驯化。驯化期间,每周需要轻轻翻动一次土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驯化结束后,将菌种土壤加___________配制成土壤溶液,合理处理后加入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中,37℃条件下培养7d,再将培养基中菌落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至50mL的_______培养基中(按物理性质分类)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为解决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如湿度、光照等)使菌种无法发挥降解作用的难题。科研机构做了以下操作:①取少量菌液,加入1.5%的海藻酸钠溶液,将菌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按体积比1:3配制成混合液。②充分混匀后,用注射针头吸取混合液滴入一定质量分数为4%的______溶液中,形成半透明小球。③取出后用甘露醇溶液冲洗两次后保存于灭菌袋中,备用。(4)上述技术是_____________,该技术既可以使高效降解菌保持活性,反复使用,又能提高微生物的催化活性和污染物降解速率。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____。10.(10分)在家蚕遗传中,幼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茧的黄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用D、d和B、b分别表示幼蚕体色和茧色的等位基因。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数量如下表:杂交组合亲本黑蚕黄茧黑蚕白茧淡赤蚕黄茧淡赤蚕白茧一黑蚕黄茧×黑蚕白茧45201550二黑蚕黄茧×黑蚕黄茧45016015050三黑蚕白茧×淡赤蚕黄茧24825224625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够判断茧色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2)组合二的子代纯合子中与亲代表现型相同的几率为________。(3)有同学仅根据组合三亲子代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控制幼蚕体色和茧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理由是什么?_______(4)用遗传图解解释组合一的杂交现象_______。11.(15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___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_____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____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现代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过程并不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B、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杆菌密度高于瓶底处的密度,B错误;C、制作腐乳时,接种3天后豆腐块表面会长满白色的毛霉菌丝,C错误;D、随着酒精发酵的进行,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等原因,酵母菌数量减少,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用带盖瓶子制作葡萄酒时,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会延长,即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条件、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B【解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C【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之比为2:1,说明雄性有一半死亡,与性别相关联,所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并且可能含有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因此此处只需再判断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即可。【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A错误;B、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则突变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XAY,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Y,即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应为1∶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1∶1,与题意不符,B错误;C、若该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且该突变基因纯合子致死,则突变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野生型雄性的基因型为XaY,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致死)、XaY,即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应为2∶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符合题意,C正确;D、由于雌配子与雄配子结合形成雄性和雌性的概率相同,若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则后代性别比例不受影响,D错误。故选C。4、A【解析】

1、细胞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2、细胞中的无机盐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血红蛋白中的Fe等以化合态。3、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A正确;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B错误;C、再次接触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D、血糖下降时,肝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A。5、B【解析】

1、细胞器的分类: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2、只要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均有两种核酸,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详解】A、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无膜结构,A错误;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D、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也能合成ATP,D错误。故选B。6、B【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失去活性,当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时,该核糖核酸酶又复性,说明巯基乙醇和尿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暂时发生变化。【详解】AC、由题意知,由于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后“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即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才使酶失去了活性,该实验可证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A、C错误;

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

D、该实验能说明外界环境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但不能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蛋白质是在DNA的指导下经转录和翻译构成形成的,其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的),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变性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明确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导致其活性丧失,并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补充人工光照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较少,还原C3化合物较慢,使CO2的固定速率减慢,故植物吸收的CO2减少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四组,置于密闭容器中,记为甲、乙、丙、丁组,测定各组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记录。甲组用一定量的2mmol·L-1的NaHSO3溶液喷施小麦幼苗,不遮光,乙组用等量清水喷施小麦幼苗,不遮光;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2mmol·L-1的NaHSO3溶液喷施小麦幼苗,并遮光,丁组用等量清水喷施小苗幼苗,并遮光。将四组置于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甲组和乙组对比,甲组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减少的更多,丙组和丁组对比,两组中CO2增加的量相同【解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等,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所以光反应和暗反应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详解】(1)小面积种植时,当阳光不足或者光照时间过短时,可以通过补充人工光照的措施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植物吸收的光能一方面使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另一方面可促使ADP与Pi转变成ATP。光照强度较弱时,植物吸收CO2的速率减慢,主要是因为光照强度较弱时,叶片中叶绿体中的光反应速率减慢,产生的[H]和ATP减少,还原C3化合物较慢,使CO2的固定速率减慢,因此所需要的CO2减少。(2)本实验是为了验证低浓度的NaHSO3是通过影响光合速率而不是通过影响呼吸速率来提高小麦植株的生长速率的,即实验目的为两个,所以应设四组实验,两两对照。其中两组用来验证低浓度的NaHSO3可影响光合速率,另外两组可用来验证低浓度的NaHSO3不影响呼吸速率。所以实验思路为: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四组,置于密闭容器中,记为甲、乙、丙、丁组,测定各组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记录。甲组用一定量的2mmol·L-1的NaHSO3溶液喷施小麦幼苗,不遮光,乙组用等量清水喷施小麦幼苗,不遮光;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2mmol·L-1的NaHSO3溶液喷施小麦幼苗,并遮光,丁组用与乙组等量清水喷施小苗幼苗,并遮光。将四组置于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实验的预期结果为:甲组和乙组对比,甲组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减少的更多,丙组和丁组对比,两组中CO2增加的量相同。【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8、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有丝分裂中XXYF1中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雄性全为粉色眼,雌性全为红眼全为红眼红眼雌果蝇:粉色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5:3:85/8【解析】

题意显示,将红眼雌果蝇与粉色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粉色眼为显性,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粉色眼雄果蝇=2:1:1,显然子二代中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据此可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F1基因型为XEXe、XEY;F2基因型为XEXE、XEXe、XEY、XeY。【详解】(1)该对相对性状的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因此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研究者应该选取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发现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则其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由于F1的基因型为XEXe、XEY,因此该果蝇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F1中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了基因型为XeXe类型的卵细胞,然后与正常的精子完成受精发育形成的。(3)①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F1雄性全为粉色眼,雌性全为红眼;②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E,F1的基因型为XEXe、XeYE,即F1无论雌、雄全为红眼,若让F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得F2,F2的基因型为XEXe、XeXe、XEYE、XeYE,该群体中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为XE∶Xe=1∶3,精子的种类与比例为XE∶Xe∶YE=1∶1∶2,列出棋盘可得出F3,则F3的性状及分离比为红眼雌果蝇:粉色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5:3:8,其中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EXE∶XEXe∶XeXe=1∶4∶3,可算出该雌蝇e的基因频率为10/16=5/8。【点睛】熟知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是判断基因位置的法宝,会用分离定律解答实际计算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1,4,6-三氯酚补充氧气,同时让培养的微生物充分接触营养物质无菌水液体增加1,4,6-三氯酚降解菌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菌种CaCl1固定化细胞技术难形成半透明小球【解析】

由题可知1,4,6-三氯酚降解菌分离主要步骤:土壤取样(富含1,4,6-三氯酚土壤)→选择培养(增大降解菌含量)→涂布培养(鉴别)→纯化培养(分离出降解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详解】(1)投放具有高效降解1,4,6-三氯酚的菌种,应以1,4,6-三氯酚为唯一碳源。定期翻动土壤的目的是补充氧气,同时让微生物充分接触营养物质。(1)菌种土壤加无菌水配制成土壤溶液;50mL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选择培培养目的是增加1,4,6-三氯酚降解菌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菌种。(3)用注射针头吸取混合液滴入4%的CaCl1溶液使胶体聚沉,形成稳定的半透明小球。(4)将菌种包埋在海藻酸钠中的技术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则容易出现拖尾状的凝胶珠,如果所使用的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则形成的半透明小球所包埋的菌种数量过少。【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微生物培养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明确各技术的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10、组合一和二1/4否由组合一(或二)数据可知黑色对淡赤色、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组合三亲代的基因型为Ddbb、ddBb。两对基因不论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dbb、ddBb产生的配子均分别为Db:db=1:1,dB:db=1:1,子代结果均符合组合三。【解析】

分析表格:组合一子代中,黑色:淡赤色≈3:1,全为黄茧,可确定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并可进一步确定双亲基因型为DdBB和Ddbb;;组合二子代中,黑色:淡赤色≈3:1,黄茧:白茧≈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Bb和DdBb;组合三子代中,黑色:淡赤色≈1:1,黄茧:白茧≈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bb和ddBb,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组合一子代中,黑色:淡赤色≈3:1,全为黄茧,可确定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组合二中,黑色:淡赤色≈3:1,黄茧:白茧≈3:1,也可确定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故能判断茧色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