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

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

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

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

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

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

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

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陛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

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

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

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

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

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

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

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

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

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

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

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

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

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

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

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

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

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

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

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

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

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

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

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

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

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

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

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

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

“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

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

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

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

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

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

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

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

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

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

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bng、潭tdn、螺lu6、磨m6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

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

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

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

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o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

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

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

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

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

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

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

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

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

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

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

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

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

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

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

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

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

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

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

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

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

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

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bng、潭tdn、螺lu6、磨m6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

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

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

《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

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

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

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

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

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

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

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

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

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

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6hehu6hud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

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

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

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

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

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

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

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

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

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

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0

2.此句中诗人把——比作—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

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

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

水”“白银盘”。

3、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

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

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设计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1、感受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时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

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

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

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

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

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

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

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

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指名读,师生评价,正音。

3、读出节奏

⑴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来说一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

(2)四个小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

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

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月)师:那是怎样

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波光粼

粼,水天一色……)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

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

过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师:那这是一面

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

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来,我们一起感

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

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

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生答)

(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

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

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

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

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

像…)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师:诗人的

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

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

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

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

豪”。(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

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读!(两句诗齐读)

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

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

啊。(板书:人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

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

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

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

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板书:望洞庭

湖月观察

山水想象

人景

《望洞庭》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

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

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

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

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

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

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

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

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

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

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

《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

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

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

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

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

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

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

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

“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

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

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

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

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

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

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

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

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

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

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

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

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

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

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

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

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

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

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

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

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

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

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

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

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

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

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

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

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

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

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

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

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

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

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

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

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

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

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

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

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

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

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

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

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

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

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

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

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

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

景。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因为学

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

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

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

优美。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

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

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

《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

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

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鹳雀楼》《鹿柴》《江畔独步寻花》《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诗中景

(-)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

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

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

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

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

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

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

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

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

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

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

美。试背诵。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

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

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

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

心。一一《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

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

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三、四

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一螺青黛镜中

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

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一孟浩然《临

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

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

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一一韩健《洞庭玩月》

5、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一一李端《宿洞

庭》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

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

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望洞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

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

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

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

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

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

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

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

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

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

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

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

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

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

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

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

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己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

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

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

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一课时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

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

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

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

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

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

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