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_第1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_第2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_第3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_第4页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班级: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09级1、2班

人数:38+36=74

总学时:32学时

授课时间:1T2,16-19周

授课人:江建胜

授课学期:2012年春学期

一、总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研

究中小学美术教学,探索中小学美术教学规律,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见习、教案

写作、说课、讲课(微型课)、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研

究型美术教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理念、国际最新美术教育观念、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思想的建立、

美术教学计划制定、教案写作、讲课(微型课)、说课规范技能。

三、主要授课形式与手段:

1、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供学生实践的空间,努力解决学生遇到

的实际问题。

2、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微格、写作、谈话、观摩等。

四、教材与教参:

1、教材:自编

2、教参:

(1)、中学美术教材教法,谢雪(pang),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术教育学新编,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当代美术教育现状

二、美术教育及其目的

三、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

四、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五、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

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七、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目的

八、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及其开设意义和教学方法

九、中小学美术教学目的

十、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十一、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资源

2、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3、中小学美术教材

十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

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一)

2、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二)

十三、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

十四、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

十五、美术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十六、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

结语

一、当代美术教育现状

一、国家政策层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

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国的学校教育就开始实施‘'素

质教育”;

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p7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素质教育对于要求整个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到模式

全方位地实现三个转变:

1、把单纯培养少数拔尖学生成才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2、把单纯注重智能转变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五育”的理解:

(1)、“五育”间的关系:

五育一一智德美(真善美,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劳

动技术(创造性实践的能力)

(2)、“五育”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它是相互关联的教育的整体价值,旨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在每一门学科教

学中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3、把基础教育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链接:

1、素质:原指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在素质教育中指人经过教育培养

获得思想、文化、技能等素养和体力、智力的发展。

2、素质教育:指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

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

3、“全体学生”指的不是平均的每一个人,而是“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4、“全面发展”指的不是德、智、体、美、劳均衡地、齐头并进地发展,

而应当是“根据每一个个体特点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相对于工业社会,是指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多元化、创造型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

6、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视觉文化时代与美术教育:

我国的学校美术教学以1904年为开端,至今(2012年)已走过108年的历

程。重温我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

具有深远意义的。

1、美术教育涵义的扩展:

•以往的美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教育•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类型

>从目标取向及教学层面划分的美术教育的类型:

•非艺匠养成的古代美育•技术导向的艺匠养成教育

•实用导向的造型美术教育•近代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

>从场所划分的美术教育的类型:

•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

•家庭美术教育•其他场所中的美术教育

2、教育应终身进行:

教育要真正体现其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就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和环

境来进行,而突破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完人的条件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

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指出人的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首先,对原有的智能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

其次,多元智能理论为创建最为开放的教育体系,并为人类心灵全面而充分

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社会与美术教育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

第一,国际政治层面的全球化。

第二,社会生活层面的全球化。

第三,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第四,文化的全球化。

第五,教育的全球化。

三、当前教育状况:

基础教育:

分割“五育”,看重“双基”,导致教育内容越来越“多、专、深”,学生的

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

也严重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态度、情感、审美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4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出版。

高等教育:

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适应

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

内适一一学术取向:高校自身的内适要求一一学术价值;

外适一一社会取向: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一一社会价值;

个适一一人文取向:满足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一一个人价值。

必须实现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整合,即要求实行可比较性和不可比较性两个

价值维度。

必须处理好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与双基、教与

学、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等关系。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规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现

在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又进一步扩大其教学内容,并要求本科必修课程名称

为“美术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育学”应该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

践性都很强的必修课,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的

主干课程。

五、《美术教学论》具体教学实践方面:

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经验型的教学方

法介绍为主;

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一中小学美术教育重要(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学科)-一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

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w的

有效结合,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同等重要一世界各国重

新制定国家美术课程,越来越重视美术教学的理论、策略、方法和技术,越来越

重视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教学活动四个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外部社会巨系统一一学校教育大系统一一美术教育教学系统一一教学系统

内部的各子系统(要素)(见下)

二、美术教育及其目的

一、几个概念及美术教育的属性与界说

l^美

《辞海》(1989)中对“美”的定义是:①、指味、色、声态的好;②、指

才德或品质的美;③、善事、好事;④、赞美、称赞;⑤、喜欢、称心;⑥、美

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美表现于不同方面,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是审美

和能动的创造对象,又是美感的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前提的“美”主要取第⑥义,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形态。

2、艺术(art或arts)

今天,在此对“艺术”作如下界定:

艺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

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将不断发生演变

3、美术(FineArt)

今天,在此对“美术'作如下界定: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

相对应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触觉形象艺术。

这是一个“大美术”概念。

美术具有表现性、技术性、审美性、视觉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

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美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变化与

扩展。

4、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

学校美术教育: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

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学力,教育大辞典,指通过学科教学及生活指导而

形成的能力的总体。美术综合学力,指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认知、观察、想象、思

维、表现、创造、审美、评鉴以及学习等能力的总称,并包含从中体现的情感、

意志、态度、合作精神等品质。),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学科。

目的不同:

学校美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由此全体学生的人格素

质,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专业美术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美术训练去培养专业美术

专门人才,创作出更精美的美术作品,它针对少数专职美术家。

注意:艺术教育与技术训练教育

5、美术教育与美育

美育,也称“美学教育”、“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

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

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区别:

(1)>就目的而言:

美术教育包含审美的目的,但还要使教育者获得许多具体的美术知识和操作

技能等;

(2)、就对象而言:

美育面向一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各种艺术形态,如音乐、

喜剧、影视、文学等;而美术教育只从事视觉和形象方面的创作、欣赏、批评和

审美;

(3)、就方法而言:

美育主要是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而美术教育必须同时强调技能的学习和动

手制作。可见,美育是有意或无意的审美活动中接受的一种教育,广泛渗透在各

学科教学之中,甚至渗透于校园的建筑、环境乃至教师仪表、语言、教态等方面。

(4)、就其形象性、审美性等特点而言

美术、音乐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

要内容和途径。”

而美育也应当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注意“有术而无美”与“有美而无术”两种现象的利害关系。

6、美术教育与教育

“儿童中心论”的利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曾风行过分强调创造性自

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

优点:提供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确立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强调

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

性;

弊端:缺乏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也不利于传授系统的美术知识、

技能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应具有艺术、美术、美育和教育的属性,是

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另一方面有别于上述各相关领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

性。

二、不同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以及组织教育

过程都起着指导作用。

各教育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点,就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现列

举: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实用效益论

♦经济价值论

儿童本位价值取向综合价值取向

♦感官教育论♦超绘画性美术教育

♦个人本位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

♦儿童中心论

♦审美修养论

学科本位价值取向

♦美术技法论

♦学科中心论

1、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论

这是一种与“儿童本位论”相对立的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

确立。

认为:a、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b、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为社会做贡献。教育过程就是吧社会的价值观或集体意识强

加于个人,把儿童从不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

“社会新人”。

(2)、实用效益论

这是一种适应工业生产和职业培训的实用性美术教育。

(3)、经济价值论

当商品的实用价值相似时,其审美价值就上升为竞争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

响到经济效益。这对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2、儿童本位价值取向

(1)、感官教育论

认为美术活动可促进儿童的感官功能的发展,但把感官教育对智力发展具有

头等重要性,是狭隘的。

(2)、个人本位论

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去认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不

是培养艺术家。

(3)、儿童中心论(见前)

(4)、审美修养论

主要强调美术教育的审美作用。

3、学科本位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

美术教育在成为普及教育之前,从来是与职业目标(画匠、画家、雕刻家等)

相联系的美术技法培养。

(2)、学科中心论

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

3、综合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目的

(1)、学校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造就具有丰富的

美术素养和创造精神的社会群体,影响和改善社会环境,包括

a、美术教育与生存物质环境;

b、美术教育与人际社会环境;

c、美术教育与文化艺术环境;

d、美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环境。

(2)、学校美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

学校美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备有低到高五个层次的目的:

超绘画性目的:人格完善

自我实现现代人才观

开发右脑功能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美术史、论、欣赏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绘画性目的:美术技法

(3)、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

a、情感价值系统(审美教育、生命情感的陶冶、丰满人性、宣泄与治疗)

b、智力价值系统(感知觉训练、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思维和记忆的促益)

c、技术价值系统(技术程序意识、再现性技术、表现性技术)

d、创造价值系统(超越与求新意识、多维模式、提供创造的技能)

课后作业:

思考题:

1、美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美术教育与美育、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3、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4、仔细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

课程标准(实验)》,并写出自己的看法,字数2500-3000之间。

三、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

一、教学的定义:

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B.0.Smith)在《教学的定义》(Teaching:

Defirtitions)一文中把英语国家对教学含义的讨论作了归类整理,提出了五种

定义的方式。

描述式定义即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

成功式定义即教学是成功,它表明教必须包含学这样一种思想,而且表明

教学的核心背景是“教必须保证学”,即教学可以定义为X学习Y所教的内容的

一种活动。教与学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意向式定义即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

教学虽然在逻辑上并不一定包含学习的意思,但是教学有可能导致学习。教师可

能教得并不成功,但他会争取成功。这个定义肯定了研究者研究教师的思想和方

法。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受他的意向所左右的,而他的意向是以教师自身的信念体

系和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规范式定义即教学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活动方式。它表明,“教学”是个

表示归属的词,代表着一族活动,这一族活动或行为方式要符合特定的道德条件,

即“善意”的行为。如讲授、训练、引导等是教学,而宣传、威胁、恐吓等则不

是教学。

科学式定义这是由得到经验证实的教学效果与有关的教师行为之间的关

系来表示的。这种形式的定义被赖辛巴赫(Reichenbach)称为“由若干命题配

合而成的定义”,其公式是2=€11、(b,C…)。其中,a指“教学有成效”这个命

题,(b,C…)表示各种命题组合,如“教师发出反馈信息”、“教师说明定义

规则并举出正反两方面实例"等,=df表示a和(b,c…)之间的变化关系。这

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和命题对于教学概念和命题渗透的典型表现。

二、教学理论演变的概述

1、古代的教学理论

早期西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到公开演讲的技巧。早期中国的文

化教育也与此相似,以经典为读本,其学习内容和方法在后来的两千年中几乎没

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15世纪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伊拉斯谟(D.Erasmus,1466-1536,荷兰)提出:

教学计划应按照每个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学习阶段来安排,它应是令人心情舒畅

的,并令学生能看到这是有益于他们发展的。

2、现代教学法的开端

奠定现代教学法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

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出发点应是感觉的世界,而不是教师或书本。

卢梭提倡“回归自然”。

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

化”的原理。

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创始人,提出重视儿童的学习,同时考虑到儿童的智力

和感情方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派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派提出的最为流行的五阶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进步主义的教学理念

进步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持续地改造学生的经验。提倡的活动式教学强调:

(1)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通过有目的的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实用的知识;

(3)选择恰当的机会表达思想;(4)参加集体活动。

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959年,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家发动了课程改革运动,提出“探究学习”

与“科学教育”的观点。

3、后现代教学理论

提出的背景

20世纪末,科学家们揭示了原子和生命分子的秘密,创造了电子计算机。

这三大科学基础的发现,引发了原子革命、脱氧核糖核酸(DNA)革命和计算

机革命。

这种新的更为微妙的秩序被引入了学校教育。从那时起,20世纪初以来主

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

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另一方面,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

技术改变人们对学校概念的认识,远程教育的诞生打破了“学校中心”或“课堂

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

教学观念的更新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提出,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本”和

“对话”这两个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

合作,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

美国学者波依尔(E.L.Boyer)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

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方法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信息技术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倾向。

4、美术观念的演变

现代主义美术

19世纪末,以塞尚等为代表的美术家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

创造,促使美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的影响下,出现了野兽派、立体

派等各种艺术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美术观念再次转变。美术家们力求突破传统美术的概

念,追求个性,运用新的画材,使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得以展开,创造了“新的

美“。

人们突破了美术馆是艺术殿堂的观念,美术家们开始把作品陈列在室外,追

求美术作品与自然环境、都市环境、大众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美术

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到了20世纪后半叶,科学家发现的新的更为微妙的秩序被引入了艺术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具有“双重解码”或两面性,以表明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紧密相关的。

•折中性。

•解释的多重性。

科学与美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与美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与美术紧密结合的新型作品诞生了。

艺术接受的方式也呈现出与科学相结合的多样化倾向,具有参与性和体验

性。

数字化高速公路还提供了让观赏者改编艺术作品的手段,使“已经完成、不

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

9,11以后的美术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事件促使美术家们对美术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

一些美术家们提出: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呢?如果没有文化的力量,世界和平

是无法实现的。“文器”比武器更有效。

5、视觉认知与美术能力发展的研究

视觉认知研究的进展

视觉认知的奥秘

20世纪90年代以后,视觉认知的研究朝着两个新的方向发展:第一是采用

断层画像装置(DET)和机能核磁气共鸣画像摄影装置(FMRI)等图像装置直接观

察人的大脑活动,进行与认知有关的大脑高级图形的分析。第二是采用“2个视

觉系统”(侧头叶系What系统和头顶叶系How系统)的组合展开研究。

科学家们提出了“脑视觉”的“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

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

视觉美学的模块性

安娜•金德纳(Anna.MKindler)指出:脑视觉中不同的神经区域会对不同

的图像进行反应,由此提出“视觉美学的模块性”概念。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视

觉不是一个被动的感知活动,而是一个活跃的构建活动。

视觉图像的研究还发现两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画不同的图像时,人的“一次视觉野”的位置不同。

第二,看静态与动态的东西时,大脑中神经细胞的反应不同。

这些发现对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视觉艺术教育中,教学活动不再局

限于图形系统的小范围内,可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范围。

上海学生绘画发展中的多元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2002年5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以

上海市中班幼儿至高三的学生为对象,根据“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校园里玩球”的

提示进行了描画测试调查。

研究结果支持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多元途径的学说:

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孩子的绘画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少部分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呈现出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

第三,也有部分学生的写实表现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但画面中的卡通形象

造型表现、分镜头语汇的运用,却呈现出绘画水平超越年龄发展阶段的现象。

6、儿童世界的变化

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

儿童的心理问题

孩子们的心理日益脆弱,常常存在着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

理状态。部分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完整人格的形成。

来自日本的教训

•日本全国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的校内暴力事件急增。

•没有生活价值观的孩子、没有自信的孩子、丧失了生活现实感的孩子……

将如何?

•日本政府呼吁开展“心灵教育”。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

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

“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影像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的作用正在不

断增大。伴随着图像作用的日趋增大,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渐

增大。

“视觉艺术信息爆炸”

联系自己思考几个教室里发生的事件

事件一,学生眼里的美术课

事件二,学生眼中的美术教师

事件三,教师眼中的学生

小结:

描述了教学的各种含义以及教学理论、方法的演变过程;讨论了美术的发展

变化及其对学校美术教学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视觉认知和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

研究成果。

思考:

1、什么是美术教学?

2、后现代教学理论与以往的教学理论有什么不同之处?

3、美术学科发生的变化对学校美术教学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4、伴随视觉认知理论的发展,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学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当代儿童生活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与学校美术教学改革有着怎样的关联?

四、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本章要点:

•记住各国美术教学的开端。

•描绘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阐述产生的原因,分析

其长处与弊端。

•阐述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描绘其特点,分析其长处与弊

端。

•阐述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产生的背景和哲学思想,描绘其特点,分析

其长处与弊端。

•了解美术教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归纳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视觉文化艺术教

育的特点。

•讨论各类美术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针对各自的长处与弊端进行

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并学会用表格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列出上述内容。

一、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1、各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开端

19世纪下半叶,普通学校美术教育首先在英国开展,紧接着,芬兰、法国、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逐渐开始在中小学设置图画或手工的科目。

19世纪末欧美的图画教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各国的学校美术教学大都以图画教学为中心。

其教学目的大致为:通过图画教学,练习眼和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

力。教学内容大都以描绘现实中存在的物体为主,并普遍采用教师示范描绘步骤、

学生临摹的教学方法,明显呈现出重视传授描绘技术的倾向。

20世纪初注重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苏联的美育

•1917年,苏联政府在成立之际,就对教育问题非常重视。

•20世纪20年代,苏联重视“生活教育”,普及美育活动。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知识灌输教育的影响下,美育一度有后退的倾向。

•苏联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内与学校外共同进行。

注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美术教学观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点。

此时,美术教学已从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向注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方向转变了。

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变革

社会的意识。

二、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观念转变的起因

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展

•1878年,斯宾塞提出了满足儿童艺术需求,教师接受自然的提示选择艺术

教育的方式,发展儿童与生具来的绘画天性的主张。

•1883年,霍尔提出“精神分析法则”的基本命题,认为生物学家所提出的

个体发展遵循物种进化的模式,同样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人的智力是一种工具,智力的职责不只是

适应环境,还要改变环境的观点。

•美国学者杜威认为科学是提高生存希望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儿童美术研究运动的兴起

儿童美术研究运动以19世纪80年代霍尔的儿童研究为起点,自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运动中。

•1890年到1905年期间,美国的一批学者开始进行儿童绘画研究。

•1886年,英国学者库克发表了《我们的美术教育与儿童的特质》的著作。

他在儿童美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废除临摹,培养想像力”,并对当时的艺

术教育权威提出了质疑。

•萨利是最早提出“儿童艺术家”这一称谓的学者。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

德国艺术教育运动起源于诗人席勒(F.Schiller,1759—1805)的思想。从主

知主义、灌输主义转向注重活动、自学的儿童中心主义方向的新教育运动的思想

与德国独自的教育思想相融合,诞生了德国艺术教育运动。

德国在19世纪完成了产业革命,20世纪德国艺术教育界重举席勒美育思

想的旗帜,试图通过恢复艺术教育来摸索前进的道路

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进入20世纪中期,在上述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美术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学校

美术教学思想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齐

泽克(FranzCizek,1865—1946),英国的美术教育家里德(HerbertRead)和美

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iktorLowenfekl)。他们继承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

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创

作活动,以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这种以创造主义教学为核心的,注重儿童个性

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被称作美术教育的工具论。

儿童美术教室

齐泽克在凯依、杜威等教育家所主张的“承认儿童自身世界”的教育思想影

响下,在1897年在维也纳开设了私立美术教室,进行了美术教学实验。

齐泽克所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在于:突破临摹的局限,也避免

写生、透视法的传授,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儿童自发探求造型表现的方法。从当

时的教学记录上,可以得知他的教学方法是以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

象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注重自我表现的美术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创造性自我表现的一种途径,

与注重艺术经验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上取得了一致。

通过艺术的教育

1943年,里德发表了《通过艺术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与艺术创

造的过程相融合。

罗恩菲德的思想与里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撰写的著作《创造与心智

的成长》中,提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观点。

总之,里德和罗恩菲德所提倡的以创造主义理念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

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促进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

“自由画教育”运动

日本画家山本鼎所倡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他遵循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

的教育观念,倡导脱离临摹的束缚。他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写生,引导学生发现适

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20、30年代,我国也受到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与

创造主义美术教学理念的影响,开展了一场“自由画运动”。

三、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

提出的背景

美国教育改革的动向

1958年,美国制订了《国防教育法》,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迅速振兴科学、

技术。

1959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撰写了《教育的过程》,提倡“以学科为基础

的课程”。

美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动向

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普及的“在基础中设置诸艺术教育”的动向。

第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伴随着回归基础教育运动,出现了“以学

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动向。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学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提出了“以学

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理论。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观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1989)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

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能力不是自然成长中的结果,是经由后天适当的美术学习

而获得的。适当的美术学习有赖于良好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

容、学习活动及评量方式。

格里尔的美术教育观

美国学者格里尔与艾斯纳持有相同的美术教育主张,即强调从美术的本质去

探求美术教学的价值,将美术视为通才教学的科目。古力提出了以四个领域:美

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为基础内容的美术教育,即“以学科为基础

的美术教育(简称DBAE)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吉蒂艺术教育中心根据多元化美术的社会需要,又提出“以多元文化学科为

本的美术教育"(简称MDAE)。20世纪90年代后期,DBAE改名为“全面综合

的美术教育”。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1994年,美国公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从艺术门类出发分为:音乐、

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四大类别。

四、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倾向

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倾向

20世纪后半叶,各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德国、美国

等国家中,同时并存着几种美术教学的倾向。

第一,重视文化贡献的倾向。

第二,重视美的教育的倾向。

第三,重视视觉传达与设计教育的倾向。

第四,重视自由表现的美术教育倾向。

第五,强调美术教育与政治教育关系的倾向。

美术教学的新倾向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麦克菲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艺术教育的问题,这是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跨文化(crosscultural)与超文化(transcultural)艺术教育呼声的起

点。她提出“多元性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的观点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提倡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学者们指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贴近,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

与解读,以培养学生具备“好奇的眼光”、具有以“视觉进行批判”的能力以及

“人文关怀”的胸怀。其所涉及的领域为:精致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

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介。

小结:

描述了各国美术教学诞生的年代,讨论了各种美术教学理论、方法的演变过

程(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学科性取向的美术

教学论),最后还讨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教学观促使美术教学观念所发生的新

的变化。

思考:

1、各国美术教学开始于哪年?其诞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学有什么特点、长处及弊端?

3、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理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

有哪些长处与弊端?

4、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学论有什么特点、长处及弊端?

5、近年来,美术教学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同哪一种美术教学观?

其理由是什么?

五、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p6)

本章要点:

•了解西洋美术传入我国的途径。

•讨论我国学校美术教学开端的原因及其特征。

•归纳不同时期学校美术教学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比较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学校美术教学的异同。

•阐述你对我国学校美术教学史的认识。

•阐述你对21世纪我国学校美术教学发展方向的独特见解。

一、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开端

1、西洋美术传入中国

中西美术相结合的探索

明代万历7年(1579年),欧洲商人与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播天主教和科

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古典主义的美术作品,从而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促使中国美术家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

清同治初(1864年后),上海天主教会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附属美术工场,

其中设置了雕刻间、图画间(俗称“土山湾画馆”)和照相间等,由此诞生了

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传授西洋美术的机构。

开埠绘画

19世纪上半叶,侨居澳门的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将16世纪的“地志绘画”

和17世纪的英国风景画派的画法和样式带入我国,影响了其他侨民及其弟子。

当时,出于对东方口岸投资环境的介绍以及洋商生活的记录,应运而生了一种描

绘中国沿海商埠贸易的绘画(又称“外销画

留学生

清朝政府为了摆脱受压迫的命运,一方面在国内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一方

面选派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国学习,大部分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去了日本和法国。

早期西洋画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叔同。

2、近代中国美术教学的开端

新学与美术教学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

制”。这是我国经国家法令颁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出版了《中学铅笔习画帖》,

可以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传授西方绘画的教科书。

导入西方美术教育的原因

第一,西洋画法容易入门。

第二,西洋画法具有实用的特征。

第三,可以从班级化教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西方美术教育传入中国的途径

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模仿日本教育制度的产物,图画科也不

可避免地受到日本的影响。

清政府向日本学习的并不是日本的传统教育,而是试图以日本为中介,通过

学习日本来学习西方教育。

二、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演变

1、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合中西之妙”

康有为的“合中西之妙”的观点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涵养美感”

真正引发我国学校美术教学发生深刻变化的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

命家、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年)。

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中,提出了“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的宗旨。

“为儿童开拓创造的场所”

2、20世纪初的美术课程标准

20年代的《新学制课程纲要》

1923年,教育部还公布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

从此刻起已开始向注重儿童天性、审美本能、情感、创造力以及生活艺术的

美术教育方向进行转换;提倡“引导儿童自己比较研究”,“注重想像创造和写

实”;首次提出“教学法以联络各科设计发表等为主”的方法。

3、30年代前后的美术课程标准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

主要表现在强调美术与自然、社会的密切配合,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自由画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部分美术教育者

运用齐泽克的教学方法于美术教学实践,开展了一场自由画运动。这场运动的口

号是''儿童图画教学应采用自由画的方法”,自由画教学的目的为:让儿童自由

作画,增强想像能力,伸展创造能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术教学研究是南京

西区实验小学所进行的自由画教学与临摹教学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自由

画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当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授知识、技能的美术教育思想与教

学体系,基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注重引发儿童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自由画运动与

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一样未能在广泛的范围内顺利进行。

三、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

1、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美术学院引进契氏为代表的苏联素描教学经验并把它们推广到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的美术教学中,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教育体系。

《小学图画教学大纲》

小学图画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写生画、图案画、命题画和美术谈话四种课业形

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倡贯彻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

图画教学内容为写生画、图案画、命题画、艺术讲话和欣赏艺术作品四种课

业形式。

2、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美术教学

从1966至1976年的11年间,中国的教育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美术教学的

受害尤为惨重,许多挂图、石膏像等教具和美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被认为是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因此被无情地砸毁或焚烧。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70

年代末才开始发生彻底的改观。

3、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教学

80年代的美术教学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

学大纲(试行草案)》。

80年代美术教学的特点

对美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两方面提出美术学科的目标,指出美术教学是“对学

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从而

超越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教育理念。

4、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美术教学

90年代的小学、初中美术教学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

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许多美术教师遵循创造

主义美术教育的理念,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术教育者们在继承本国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DBAC

的观念与指导方法,进行从技能型美术教育向审美型美术教育的转换。

90年代的高中美术教学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

纲(初审稿)》,美术与音乐课程才正式进入了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根据此教学

大纲开设的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分为美术欣赏课和音乐欣赏课。

经过数年的开设,我国在普通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

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高中美术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指

引下,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四、21世纪的中国学校美术教学

1、21世纪初期的美术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

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新编的美术教科书比较充分地体现以学生发展

为本的思想,反映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

主动性与探究精神。通过各地所开展的新美术课程与新美术教材的培训活动,这

些教学方法得以推广。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01年4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并决定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4省率先推行新的

普通高中课程,其中也包括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实验。

2、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未来

21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者将在进一步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取

长补短,共同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互相连接的桥梁,并取得美术学科、

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对社会的贡献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中国学校的美术教

学也将呈现出既与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步,又独具中华民族魅力的新面貌

小结:

这一章回顾了中国学校美术教学发展的历史。还简单扼要地阐述了中国教

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的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全日制义务

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制订。

思考:

1、中国的学校美术教学是何时开始的?

2、为什么当时放弃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而导入西洋美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3、在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学校美术教学曾发生过哪些变化?

4、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中小学美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则、教学

大纲、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各

个方面;换言之,其研究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活动的现象与规律。

这就明确表明了,该门学科不是具体美术教材和具体美术教学方法的解说,而是

具有系统性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从中小学美术教学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看,既有处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学

生,也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既有作为组织教学活动依据的教材,

又有为完成教与学活动的教法与学法。从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看,就要

了解各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便认识

其本质,揭示其规律,探索有关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诸问题的解决途径,促进中小

学美术教学及其改革的发展。

补充:

美术教学结构栗素示意图(美术教育教学系统)

教师

学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

资源与技术

四大要素: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技术

对四大要素的界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教师与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

活跃的因素;

教师:研究教师的素质及特点、美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师生关系等;

学生:研究学生观、美术活动的特殊性、美术技能、认知结构、学习动机、

学习美术心理等;

美术课程与美术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中介,是美术教学活动的软

件,也是区分教学活动和其他非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志;

美术教学的物质资源是美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是教学活动的

硬件,可包括美术教学时空资源、物质设施、教学媒体及其教学技术;

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美术教学的矛盾运

动过程。

二、内容体系(p2图表)

从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中可以看出,它所要研究的,主要是中小学

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内涵非常丰富。

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何教学,

二是教学什么,

三是怎样教学,

四是什么人教。

这4个方面大致涵盖了下述内容:

第一,研究为什么教学。

这主要包括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目的、基本原

则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研究教学什么。

这主要是指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小学美术教材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研究怎么教学。

这既包括美术欣赏教学、绘画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等“双基”教学方面的问

题,又包括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基本形式、基本评价等方

面的问题。

第四,研究由什么人来教。

这主要是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相关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补充:也可这样概括,更明确更具体:

1、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美术教师与教材、学生

与美术教材、师生与美术教学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2、教与学的条件:美术教学设施、物质资源、美术师资素质、学生水平、

教学环境、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班级校风、人际关系等等都与美术教学

活动直接相关。

3、教与学的操作:即各种美术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美术教学

设计程序、方法和基本模式,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美术教学评价工具的编

制技术和使用规范,教学环节因素的调控策略等。

七、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和教学目的

一、该课程学科性质: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1、理论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人类

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该课程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美术教学观念,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的理论基

础;

2、研究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具体策略方法和技术,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

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并采用多种方法,训练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

3、巩固专业思想,树立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决心与信心,立志做一名献

身教育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补充:

时代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类别

农业学徒前人和个体的名师出高徒主观经验经验技术的

时代经验性传授者

工业标准化人才统一的大纲与班级制教学“三中心,,技术熟练者

时代教材

信息高素质人才人类知识精华多元化教与学相反思性实践

时代(会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