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单元知识点高频考点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单元知识点高频考点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单元知识点高频考点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单元知识点高频考点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单元知识点高频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频考点(注:加黑加粗为选择题高频考点,标示(背)为主观题高频考点,思维拓展为综合性押题。)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背)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家国合一”(家国同构),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春秋五霸”是: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水利灌溉工有:都江堰、郑国渠、芍陂(quebei)。私商兴起。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目的:富国强兵。③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④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⑤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2)战国时期: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③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④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GB3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2\*GB3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背)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的方法,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汉武帝开疆拓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光武中兴: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③思想:重视儒学。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思维拓展】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背)(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思维拓展】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背)(1)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2)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改姓汉姓,改说汉话,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开始形成三省制。隋唐时,发展成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②职权分明。(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背)三省制演变:唐朝时,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实行一省制;明代撤中书省,权归六部。(背)选官制度: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汉朝时,实行察举制,主要是由下而上推荐秀才、孝廉;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才能、道德选拔人才,上下结合,使选官有了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只注重家世,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背)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势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在社会上形成了读书重学的风气,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背)古代选官制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唐朝两税法。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落,但仍占据主导地位。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唐时期: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提出复兴儒学。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设转运使司,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交归中央掌控。结果:利,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形成“三冗(rong)”现象,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背)王安石变法。目的:富国强兵。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响:积极方面,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方面,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变法以失败告终。魏晋南北朝以来(永嘉南渡),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唐朝中叶以来(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靖康南渡),南方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背)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背)宋朝的经济(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商业: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泉、广、明州成为重要海港,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政府对商业实行间接管理,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驰。(3)经济重心南移。(背)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宋朝时,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背)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背)元建立后巩固统--的措施: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西南: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刺史-州牧(汉,先是监察机构,后成为地方行政机构)、节度使(唐)-造成藩镇割据、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意义: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背)元朝行省制。原因: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西南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背)程朱理学的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③方法论:格物致知。影响: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②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思维拓展】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背)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维拓展】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1)从西周至唐:①市坊分离,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草市发展。(2)宋朝: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市坊制度解体,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界限,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发行信用货币会子和便钱。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背)(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朝:通过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明成祖创设内阁(明宣宗时有票拟权-建议权),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背)清朝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背)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背)明朝宦官专权。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①司礼监获得了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自明朝中期起:(1)农业:①新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玉米、甘薯的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品种繁多。③粮食生产中心移动,“湖广熟,天下足”。④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出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雏形。(2)手工业: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3)商业:①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②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③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崛起。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陆王心学:明朝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①宇宙观:心即理也。②伦理观:致良知。③认识论:知行合一。评价: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1)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李贽(明末):提倡个性自由;反传统、反教条。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经世致用”(为学要为现实服务)。王夫之:政治上主张“耕者有其田”,经济上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反对天命论、生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3)影响: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影响了近代早期民主思想。西学东渐。时间: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概况: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如徐光启)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评价: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思维拓展】“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1\*GB3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GB3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背)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1\*GB3①割香港岛给英国;=2\*GB3②赔款2100万银元;=3\*GB3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4\*GB3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1\*GB3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2\*GB3②赔款白银2亿两;=3\*GB3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GB3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1\*GB3①赔款白银4.5亿两;=2\*GB3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3\*GB3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4\*GB3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求自强的主张。天太天国运动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反封建的革命性),《资政新篇》(1859年)(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思想的领导。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中央权力的下移。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失败原因:只学西方科技,不变革封建制度。康有为公车上书,使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进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史称百日维新。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除京师大学堂外,均被废止。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和盲目排外性。【思维拓展】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思维拓展】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背)袁世凯公布总统制的《中华民国约法》,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即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背)【思维拓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思维拓展】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2)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深入一步。(3)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接受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核:爱国、民主、科学、进步。(背)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2)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⑤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使中国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背)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两年长征胜利结束。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背)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背)【思维拓展】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1)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宣传的主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思维拓展】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作用与地位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十四年开始标志:1931年九一八,局部抗战。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党外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上最大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东方主战场: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总和。③中国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④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战略决战阶段进行了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际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背)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背)【思维拓展】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背)建国初期运动:土地革命、抗美援朝、稳定物价,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背)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国内的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50-70年代形成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思维拓展】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全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内容: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团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1979年,人大《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6年,《反分裂国家法》反台独。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背)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背)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背)2017年,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2018年十三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被载入国家根本法。(背)【思维拓展】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