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1页
2021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2页
2021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3页
2021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4页
2021年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班级日期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科学思惟方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所了解,并能应用这一方法解决题目。不过,五年级的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思想,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观察生活,发现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更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教科书釆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五年级上册教材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第一单元,“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査、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教学目标1.认识光源,了解光源的特点。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3.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会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4.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5.懂得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6.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7.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8.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是消极影响。9.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10.知道燃香、水流在一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11.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12.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13.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14.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15.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16.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17.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教学重难点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2.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3.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4.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5.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6.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7.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懂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8.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教学措施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学时间安排周次单元课题课时备注1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机动1课时21.2.光是怎样传播的12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3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31.5.认识棱镜141.6.光的反射现象141.7.制作一个潜望镜15单元复习与检测16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机动1课时62.2.地球的结构17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7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82.5.风的作用182.6.水的作用192.7.总结我们的认识19-10单元复习与检测110-11阶段复习阶段复习与检测211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机动1课时123.2.用水计量时间1123.3.我们的水钟1133.4.机械摆钟1133.5.摆的快慢1143.6.制作钟摆114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15单元复习与检测116第四单元健康生活4.1.我们的身体1机动1课时164.2.身体的运动1174.3.心脏和血液1174.4.身体的“总指挥”1184.5.身体的“联络员”118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119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119-20单元复习与检测120-21期末复习总复习与检测3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目标1.知道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周围有哪些光,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2.了解什么是光源,懂得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知道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3.通过红苹果的实验,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4.懂得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没有办法看见周围的世界。5.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知道不能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教学重点了解我们周围发光的物体,懂得什么是光源。通过红苹果的实验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光源,能够识别来自光源的光,了解光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各种光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等等。红苹果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红苹果、黑暗的房间、实验记录表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唤醒学生有关光的记忆。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能够看清周围的世界?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3.光我们都很熟悉,但同学们知道光有什么特征吗?光是怎样传播的?他在现代科技中又有哪些应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探索有关光的知识。4.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5.板书课题:1.有关光的思考。二、聚焦1.光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同学们见过哪些光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光,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光的图片。预设:太阳光、星光、灯光、萤火虫、烛光、月光、汽车的后视镜反射的光、大海里发光的鱼、荧光灯、激光、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2.这些光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光的知识的了解。3.特别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三、探索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发光的物体,大家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都一样吗?出示课本2-3页上面的有关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预设:在这些物体中有的物体能够自身能够发光,这一类物体主要有太阳、萤火虫、星光、灯光、烛光、深海中的发光鱼等等。而有的物品是依靠反射其他的光而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有月光、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物体等等。2.光源的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3.教师强调:一定是自身能发光才能称之为光源,而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4.再次出示课本2-3页上发光的物体图片,学生再看一看,辨别一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预设: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星星、电灯、萤火虫、蜡烛、发光鱼、荧光灯等等。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5.除了这些,同学们还在日常生活中看过哪些光源呢?预设: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四、研讨1.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白天太阳是光的来源,阳光照耀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他的温暖;到了夜晚,月亮反射的光、灯光、火光都是光的来源。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没有光的世界。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4页有关红苹果实验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要求、实验注意点等等。3.全班交流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没有光能够进入,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验效果。4.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预测2: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见这个红苹果。预测3: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5.教师引导: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进行这个实验。请大家仔细体验并且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预测,说明自己的理由。6.出示课本第4页的实验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苹果实验。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预设: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预设:这个实验说明了没有光线,人是无法看到东西的。人的眼睛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物体的。而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线进入房间,因此我们不能在这个房间里看到红苹果。五、拓展1.教师引导: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我们人眼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的。虽然我们人眼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不能看到物体,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来实现黑暗中看见物体的愿望。2.出示夜视仪,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用夜视仪在黑暗的房间中看一看,体验一下夜视仪在黑暗中看清物体的感觉。3.为什么人眼不能够在黑暗中看清物体,而借助夜视仪却可以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呢?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预设: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六、课堂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围有哪些发光的物体,知道这些发光的物体中有的是光源,有的不是光源。在日常生活中,太阳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光源,懂得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光,我们将无法看见我们周围的世界。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知道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通过直线传播的。3.能够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面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教学重点知道光是通过直线传播的这一特点,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光是通过直线传播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是通过直线传播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光是通过直线传播的”实验所需的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实验记录表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说话,但是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哪怕隔着一块幕布、一堵墙,我们在幕布前、墙的一边,能够听到幕后、墙那边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3.板书课题:1.2.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索1.教师引导:在四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探究过声音的传播,大家还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预设:声音能够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又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2.教师引导:光的传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1)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本第6页有关实验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等等。(2)全班交流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实验方法:1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3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4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5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6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3)实验注意点:4张卡纸直立在桌面上,卡纸之间的间隔都是15厘米,并且保持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效果会更好。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先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光的行进路线。再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光的行进路线。(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预设: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前3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张卡纸上。再指生说一说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预设: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不能穿过第2张卡纸上的小孔,在第2张卡纸上留下光斑,第3、4张卡纸上没有光斑。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光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三、研讨1.教师引导:完成了光的传播实验,下面我们来研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2.出示课本第6页的两个问题:问题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是怎样解释这个现象的?问题2:你能够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了吗?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3.全班交流预设:问题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发生了变化。当我们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可以发现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前3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张卡纸上。当我们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发现手电筒的光只能够穿过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不能穿过第2张卡纸上的小孔,在第2张卡纸上留下光斑,第3、4张卡纸上没有光斑。这是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移动卡纸之后,就影响了光的直线传播,因此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问题2: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进行传播,所以我们听到屏幕后面说话人的声音。而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说话的人被屏幕遮挡住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说话的人。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和声音一样,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面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人的原因。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学目标1.光在受到一个物质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2.懂得光在传播中遇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3.能够运用光的传播方式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4.注意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5.明白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光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方式是不同的。2.光在传播中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手电筒、玻璃、纸张、书本、杯子、水槽、线香、激光笔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课本第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配音:清晨,雾气朦胧的森林中,一束束的阳光就像射线一样洒遍大地;夜晚,华丽喧闹的城市里,色彩斑斓的激光束直射天空。2.光装点了我们美丽的世界,光能够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它的传播是否会遇到阻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3.板书课题: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二、探索教师引导:要想探究光的传播是否会遇到阻碍,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实验来探讨一下。1.实验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1)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8页的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手电筒、杯子、玻璃、纸张、书本等等。(3)实验方法:①用干净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电筒并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杯子上。②把玻璃片换成一张薄薄的纸,再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照到前方的杯子上。③把纸张换成一本书,观察手电筒的光能否透过这本书照到前方的杯子上。(4)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要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效果才会更好。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在这三个小实验中唯一的变化是遮挡在手电筒前面的玻璃、纸张、书本不同,其他的条件不会发生变化。(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对比。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本次实验中的三个对比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①用干净透明的玻璃杯遮住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光能够透过透明的玻璃杯照射前方的杯子上,并且看得非常清楚。②用薄薄的纸片遮住手电筒,发现手电筒的光只能部分通过这张纸片并照射到前方的杯子上,而前方的物体看的不太清楚。③用书本遮住手电筒的光,发现手电筒的光完全被厚厚的书本遮挡住了,书本前方的杯子完全看不见。(7)通过这个对比实验,大家想一想,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预设:光的传播是会遇到阻碍的。光在遇到透明的介质时,是不会遇到阻碍的,而遇到半透明以及不透明的物体,光的传播就会被部分遮挡或者完全遮挡。2.实验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1)教师引导: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光遇到不同的物体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完全不通过的现象。那么光照射在烟雾上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探讨。(2)出示课本第9页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3)实验材料:水槽、激光笔、线香等等。(4)实验方法: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气的水槽,观察水槽中发生的变化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5)实验注意点:这是一个过程实验,线香的烟气慢慢充满水槽,浓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光在照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次实验使用的是激光笔,在实验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防止眼睛受伤。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强调实验时使用激光笔的安全。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预设:随着水槽中烟气浓度的增加,我们会发现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大,透过烟气的光越来越弱,这进一步说明光在行进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透明物体的阻碍。(7)教师出示大雾弥漫的天气,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在大雾弥漫的天气中我们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周围的物体?预设:因为大雾弥漫,太阳光、周围物体发出的光等都被弥漫的浓雾遮挡,因此我们很难看到阳光和周围的物体。三、研讨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是否会遇到阻碍。下面请大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2.问题1:光能够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预设: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的传播就会发生阻碍,照射到这个物体上的光就会被反射回来。3.问题2:探讨日食和月食的原理。(1)出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呢?大家能够用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吗?预设: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就会部分或者全部遮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够观测到日食。而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3)教师运用PPT演示或者视频播放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学生观看PPT或者视频,进一步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发生的原理,并且懂得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与光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当光穿过透明的物体时,光线会继续传播,不会受到影响;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就无法通过,会被反射回来;而光遇到半透明的物体时,光线将会部分通过物体继续传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光的传播方式有关,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光的传播现象,并且运用我们学到的光的传播方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这时候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2.了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够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画出光的路线图。3.能够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并且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原理解释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玻璃杯、水、激光笔、铅笔、光的路线图、金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物体或者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那么光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板书课题: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二、探索活动一: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1.出示一杯水,教师引导:这是一杯水,当我们将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这一杯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先请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2.学生预测预测1: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预测2: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进行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全班交流:3.实验材料:一杯水、实验记录表、激光笔等等。4.实验方法:关好门窗,保持实验室的黑暗,让激光成为实验室的唯一光源。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要保持实验室的黑暗,让激光成为实验室的唯一光源,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实验效果。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7.展示各小组画出的光的传播路线图。预设: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其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活动2:把铅笔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激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时,其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那么,放入水中的如果不是激光而是铅笔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2.提出要求:将铅笔分别倾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看看铅笔会有怎样的变化?并且将铅笔放入水中后光线发生的变化用光的线路图表示出来。3.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仔细观察并且将光线发生的变化用光的线路图画出来。全班交流4.指生说一说把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分别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预设:将铅笔倾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一样。将铅笔垂直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铅笔看上去没有变化。5.展示学生画出光的线路变化示意图。活动3:调整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两条1.出示鱼缸和鱼缸中的一条鱼,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鱼缸中有一条鱼,大家能不能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呢?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不停的调整角度,仔细观察鱼缸里的鱼,直到是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两条。全班交流3.指生说一说自己从哪个角度观察,能够使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两条?预设:从方形鱼缸的棱角处观察鱼缸里的鱼,能够使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两条鱼。4.为什么从方形鱼缸棱角处看,水缸中的一条鱼会看成两条鱼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理解一个科学概念——光的折射概念。5.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6.发生光的折射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二是光斜射。7.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做的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进水中,第二个实验将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第三个实验在方形鱼缸棱角处观察金鱼,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概念以及光的折射需要的两个条件。三、研讨1.教师引导:了解了光的折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2.问题1:斜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斜射入水中的光会在水面发生折射现象,看上去像在水面处折断一样,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3.问题2:斜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铅笔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水面处看上去铅笔像折断一样,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就是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4.问题3:你是怎样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的?只要我们从方形鱼缸的棱角处观察鱼缸里的鱼,一条鱼看上去就像是两条。这也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水中,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现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1.5.认识棱镜教学目标1.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2.懂得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3.通过实验,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懂得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的光组成的。4.通过制作彩色轮活动,懂得色光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成白光。教学重点1.明白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的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2.了解白光穿过三棱镜变成色光的原理。教学难点懂得三棱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工作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三棱镜等等。制作彩色轮所需的材料,如火柴棒、水彩笔、硬纸板、棉线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将一束光透过空气斜射进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2.将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3.从方形鱼缸棱角处观察鱼缸中的金鱼,会发现鱼缸中的一条鱼看上去变成了两条,这是什么原因?预设:这些都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4.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大家想一想,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5.板书课题:1.5.认识棱镜二、探索教师引导: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现象?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一: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1.教师出示三棱镜,引导学生观察三棱镜,了解三棱镜的特点。预设:三棱镜是透明的玻璃体,具有三条棱,横截面是三角形。2.出示课本12页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等等。全班交流3.实验材料:三棱镜、强光(白光)。4.实验方法: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让教室尽可能的变黑暗。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一束强光通过三棱镜,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怎样描述你看到的实验现象?预设:当一束强光透过三棱镜之后照射在墙上,白光变成了色光。说明:在这里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区分有哪些颜色的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观察色光,了解色光的颜色。7.出示彩虹,教师引导:大家见过彩虹吗?知道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彩虹又是怎样形成的吗?8.出示课本13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并且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彩虹的颜色及彩虹形成的原理。预设: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彩虹形成的原理: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9.教师小结: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一种表现。活动2:制作一个彩色轮1.刚刚我们通过三棱镜使一束白光经过折射变成了七彩色光。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下面我们通过制作彩色轮来探究这个问题。2.出示制作好的彩色轮,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彩色轮的特点及制作方法。3.制作材料:硬纸板、水彩笔、火柴头、棉线等等。4.制作方法:①用硬纸板剪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在圆上画出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②圆纸片中间扎一个小孔将火柴头插在圆纸片中间小孔中。③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或者用棉线穿过彩色轮,高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旋转时发生的变化。5.强调制作彩色轮注意点:三个扇形大小相同,火柴头要插在圆盘的中间,高速旋转彩色轮,仔细观察彩色轮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颜色方面的变化。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先制作彩色轮,再高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在高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全班交流7.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彩色轮。8.演示高速旋转彩色轮,并且说一说在高速旋转彩色轮时看到的现象。预设:彩色轮旋转时,红、蓝、绿三种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9.教师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活动,我们发现白光透过三棱镜经过折射就出现了色光,而色光经过高速旋转会混合成白光。三、研讨1.教师引导: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2.问题1: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三棱镜在这中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是对光产生了折射作用,将白光分解成了色光。3.问题2: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彩色轮在快速旋转时,几乎成了白色。这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不仅斜射入水中时会产生折射现象,而且光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经过折射会产生色光,而色光也可以通达高速旋转混合成白光。1.6.光的反射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照镜子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2.做光的反射实验,知道光是怎样进行反射的,了解光的反射的规律。3.懂得与镜面反射现象一样,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光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4.懂得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5.知道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做光的反射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光的反射又有怎样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路线,懂得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镜子、手电筒、黑色卡纸、透明胶带、剪刀、学生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一面镜子,同学们认识他吗?(这是一面镜子。)2.引导学生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并观察镜子,了解镜子的特点。预设:镜子表面非常光滑,镜子的背面镀了一层水银。3.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样子,我们和镜子中的人一模一样,不过方向相反。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吗?(这是因为光的反射。)4.教师引导: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光反射形成的,那么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呢?光的反射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5.板书课题:1.6.光的反射现象二、探索教师引导:要想了解光是怎样反射回来的?光的反射又有怎样的规律?我们仍然通过实验来探索。活动一:做光的反射实验1.出示课本15到16页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光的反射实验的要求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手电筒、黑色卡纸、胶带、白色的纸屏。3.实验方法:①将卡纸剪成比手电筒光圈直径略大一点的圆,在剪好的卡纸中间划开一道缝隙,并用透明胶带将卡纸固定在手电筒光圈上,打开手电筒,会有一道狭窄的光束射出来。②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先用手电筒照射白板或纸屏,调整手电筒距白板或纸屏的距离,以确保能看清楚一道光斑。③在白板或纸屏的某处做一个记号,再通过调试平面镜,使光反射到标记的位置。④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直到你能预测平面镜会将光反射到什么位置。4.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下完成,实验时要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使手电筒的光成为教室唯一光源。在做这个实验时,要不断反复的重复实验,直到自己能够了解光的反射路线,能够预测平面镜会将光反射到什么位置。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自己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本小组总结的光的反射规律。利用镜面进行光反射的时候,当镜面呈一个固定的角度时,镜面会将光反射到同一个位置。活动2: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到达某一指定地点1.出示课本16页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以及方法。全班交流2.活动要求:通过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达到某一指定地点。3.活动方法:在教室黑板上划出一个区域,要求学生利用镜子反射阳光,使反射的阳光反射到黑板中的规定区域。不断重复上面的实验,知道你能够利用平面镜使阳光反射到黑板上的规定位置。观察阳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光的反射有怎样的规律。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要求不断的进行重复实验,直到顺利的让阳光反射到黑板上的规定位置。注意观察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光的反射又有怎样的规律?全班交流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说一说自己得出的结论,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光是怎样反射回来的,知道了光的反射规律。出示光的反射规律以及光的反射示意图。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反射示意图:6.课外拓展——漫反射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做的活动,都是让光投射到镜面进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镜面能够反射光之外,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够反射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光投射到镜面进行反射,我们称之为镜面反射;光投射到表面不太光滑的物体上产生的反射,我们称之为漫反射。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他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三、研讨1.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光是怎样反射回来的,知道了光的反射规律。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所学知识。2.问题1:你能够画出光在镜面上反射的路线吗?学生动手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光的反射路线图,交流评价对于不正确的画法予以纠正。3.问题2: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相同的,光的反射规律是一样的。出示光的反射规律,引导学生读一读再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四、拓展1.我们了解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有哪些帮助呢?2.出示课本17页下面的月球和地球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光的反射在测量月地距离这一科学领域的作用。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来测量月地距离的。4.播放测量月地距离的视频介绍,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测量月地距离的。5.除了测量月地距离,光的反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非常广泛的运用,请同学们来举举例子。预设:①汽车的后视镜也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汽车后视镜做出凹面形状,后面的景物反射回人眼时就缩小了,由此可以在很小的镜面中看到后面大面积的景物。②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最常用的应该属于大家常见的镜子。由于光的反射镜子可以把接收到的光反射过来,这样人就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如果把镜子的表面做的不是很平整,那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样子就会发生拉伸或者扭曲现象,这就是哈哈镜的原理。哈哈镜表面做的不平整,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扭曲的样子时,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哈哈镜因此得名。③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是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他能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返回,所以标牌上的字特别醒目。④运用各种曲面对光的不同反射作用可以使光汇集或者发散。手电筒里的反射镜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将从小灯泡发出的光反射后沿直线射出的。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的反射现象,了解了光是怎样从镜子反射回来的,懂得了光的反射规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课后,大家可以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更多的有关光的反射的现象。1.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潜望镜,观察潜望镜的特点,知道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的用途。2.能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3.同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动手制作潜望镜,并且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4.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更多潜望镜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的光学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1.了解潜望镜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2.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台简易的潜望镜,进一步体会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同小组同学团结合作,制作一台简易的潜望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制作简易潜望镜的一些材料,如纸盒、直角三角板、剪刀、铅笔、平面镜两面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潜水艇)大家了解潜水艇吗?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潜水艇的知识。潜水艇,顾名思义,是潜入水中的舰艇。潜水艇潜入水中怎样才能了解水面上的情况呢?潜水艇的工作离不开一样仪器,这个仪器就是潜望镜。3.潜望镜是什么呢?有什么特点?其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在科学和军事领域又有哪些应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潜望镜的有关知识,并且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4.板书课题:1.7.制作一个潜望镜二、探索活动一:了解潜望镜的广泛应用1.教师引导:在制作潜望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潜望镜的一些有关知识。2.学生说一说潜望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预设: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里观察火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在坑道和坦克内无法观察外面的情况下,利用潜望镜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雨水、污水河流管道及城市供水、工业废水等管道中可以运用管道潜望镜观察管道中的情况,对于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或者环境危险恶劣的空间运用潜望镜就是对检测人员人身安全的一种保障。3.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潜望镜的广泛应用。活动2:了解潜望镜的特点及工作原理1.教师引导:潜望镜运用如此广泛,那么潜望镜又有哪些特点?他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2.出示潜望镜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潜望镜的外形特点。潜望镜的外观差距很大,不过它的内部构造是大同小异的。2.出示课本18页下面的潜望镜内部构造图,学生仔细观察潜望镜内部构造图,了解潜望镜的组成结构和特点。潜望镜的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体的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3.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出示18页右下图,教师引导:这幅图中是同一方向放置的两个平面镜,代表光照射下的物体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视野。请大家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光学知识,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播路线并说一说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4.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想一想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潜望镜光线传播路线图并予以纠正。5.指生说一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预设:潜望镜是利用两个反射镜使物体的光线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的情况并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并且都与水平方向呈45度夹角,外面的景象通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成像,从而让我们从下面看到了上面的景象。活动3:制作简易潜望镜1.教师引导:了解了潜望镜在军事、科学、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动手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2.出示课本19页的4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介绍,初步了解制作简易潜望镜所需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全班交流3.制作材料:纸盒、铅笔、直角三角板、剪刀、镜子等等。4.制作方法:①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②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的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③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④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⑤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处,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⑥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5.制作注意点:制作潜望镜要细心认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使用剪刀和镜片时注意安全,各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潜望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全班交流7.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潜望镜,并评价制作的是否符合标准。8.各小组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望镜来观察物体,看一看在潜望镜的观测口能不能看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9.使用其它方法制作简易潜望镜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利用书本中的方法、步骤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并且利用这个简易潜望镜观测到了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其实潜望镜的制作方法很多,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也能制作潜望镜,比如运用塑料管或者空牛奶盒都能够制作潜望镜。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动手制作简易潜望镜,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光学知识。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2.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3.观察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的雅丹地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等地形地貌图片,描述他们的特点,并且猜测他们主要形成原因,填写在记录表中。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又有哪些特点。2.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图、长白山天池图、敦煌的雅丹地貌图、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图、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等等图片、地形地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回顾复习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上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大西洋: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印度洋: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2.如果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3.教师分别出示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体会地球表面的多种多样。1、4.教师引导: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地球表面的面貌?生物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会造成影响吗?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2单元,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二、聚焦1.出示课本21页上面的地球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2.教师引导: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又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地球的表面。3.板书课题:2.1.地球的表面三、探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1.出示课本21页的世界地形图,教师引导:这张是世界地形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了解世界的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地球表面的样子。2.预设: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从地图上我们能发现,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盖,在剩下的不到30%的陆地上也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而且海洋是彼此连成一片的。而陆地被海洋隔成几大块,按照面积大小,又分为大块的大陆和小块的岛屿。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活动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1)出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预设: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2)教师小结: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更多知识。2.观察图片中呈现出的地形地貌,描述他们的特点(1)出示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课本23页上面的记录表中。(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地形地貌记录表。预设:地形地貌记录表图片观察到的地形特点猜测主要形成原因1弯曲的岩层地震,岩层受到挤压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3敦煌的雅丹地貌风的作用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水(降雨)的作用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河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四、研讨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地形,了解了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特别突出了解了我国五种最具代表性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他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猜测。下面我们针对刚才的学习情况讨论一下几个问题。2.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大地形特点:高原:海拔1000米上,幅员辽阔,地面坦荡(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较大,边缘陡峭。平原:海拔200米下,幅员辽阔,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一望无际。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峭,形成座座山头,延绵的山峰形成的带状山脉。丘陵:海拔500米以下,有座座山头,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山间多有平坝河谷相间。盆地:四周有高山或高原环绕,中间低。3.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地球表面主要主要有5大地形地貌,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五处比较突出的地形地貌,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做了猜测。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更多有关地形地貌的知识。2.2.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3.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4.了解地壳的运动,知道地壳在不断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5.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了解地壳的组成和运动,知道地壳在不断的运动,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地壳的组成。2.知道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那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结构。2.板书课题:2.2.地球的结构二、探索活动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出示课本24页的地球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全班交流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补充地壳、地幔、地核的资料关于地壳、地幔和地核,大家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有关知识。预设: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g/cm³,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活动2:了解地壳的组成。1.教师引导:作为地球的表面一个圈层——地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预设: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岩浆岩包括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出示课本24页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的图片。3.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相机出示课本25页的砾岩、砂岩、页岩图片。4.变质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相机出示课本25页的大理岩和板岩。活动3:了解地壳的运动1.教师引导:我们的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我们又是如何感受到地壳的运动的呢?预设:地震和火山喷发会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2.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图片,教师相机介绍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球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3.出示课本25页地球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示意图,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体会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活动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了地壳的组成以及地壳的运动。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图。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25页的相关文字,观察相关的图片,初步了解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所需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红、黄、蓝三种橡皮泥。4.制作方法:按照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5.学生分小组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全班交流6.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7.引导学生切开地球结构模型,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三、研讨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结构,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问题1: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问题2: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成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问题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因此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结构,知道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我们还知道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地球结构的知识。2.3.地震的形成及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懂得地震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3.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讨论交流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4.了解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收集相关的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了解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2.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的形态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3.板书课题: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教师引导: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以及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来做一个预测,谈一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理解。预设:猜测1:地壳的运动。猜测2:地球板块的挤压。猜测3:地球板块的拉伸。猜测4:海水的运动。猜测5:岩浆的运动。要想了解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索。2.出示课本26页到27页模拟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26页到27页的相关文字说明,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全班交流3.模拟实验材料:分成两半的小盒子、塑料薄膜、水、土、小铲子等等。4.实验方法:①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③等泥变干之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者挤压。④观察发生的现象。5.实验注意点:泥土变干之后,将小盒的两半拉开或者挤压的动作要迅速,不能缓慢,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实验效果。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时发生的现象。预设: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时,泥土分裂开来;盒子的两半迅速挤压时,盒子中的泥土被挤成一团。7.出示课本27页中间的两幅岩层发生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并且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预设: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活动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大家从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过地震的情景吗?请大家试着描述一下地震的情景。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情景来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景。预设: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地震时地动山摇,顷刻间房屋塌陷,道路裂开,几十秒钟一座繁华的都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地震发生时桥梁倒塌了,高楼成了一片废墟。地震时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飞速的向山下滚去。震起的灰尘在天空中飞舞。地震发生时,很多人哭喊一片,有的人吓呆了。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时的可怕情景。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同样是巨大的。4.出示课本28页的三幅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图片1、图片2: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图片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时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改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的巨大力量和可怕之处。活动3:在地震中如何自救1.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2.学生自由说一说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在震区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的时候,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里时,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3.教师小结: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一定不能慌乱,要冷静的展开自救和互救。4.出示地震自救口诀:遇到地震不惊慌,镇静听从老师教。先后有序慢慢走,不抢不捡好宝宝。来到操场有秩序,一个一个往外跑。记住地震小儿歌,一定一定要记牢。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儿歌,进一步了解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6.刚刚我们讨论了在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和互救,课后,请大家结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有关知识以及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制作一张地震自救与互救宣传海报。三、研讨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地震的成因,讨论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问题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可以为先前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壳相互挤压就会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问题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地壳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这个改变是剧烈的。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了地震发生时的可怕情景,同时了解了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支地球表面的地形,还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模拟实验,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懂得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火山喷发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难点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火山喷发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