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_第1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_第2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_第3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_第4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升,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认知加深、需求显著增长。然而,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长期存在体系不完备、服务范畴不清、资源分散、发展迟缓等问题,各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也良莠不齐,普遍基础薄弱、缺乏经验。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亟需破解的难题。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内涵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知识产权和公共服务两个概念的融合,是公共服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投射。一直以来,公共服务内涵伴随着公共物品发展变化,其学术定义和服务内容不断地完善和更迭。因此,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内涵也是在发展变化中。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层面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首次对新形势下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给出了官方定义。所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承担或者主导开展的,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主要环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知识产权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相关公共服务政策、公共服务产品、信息公共服务、数据开放共享、便利化政务服务、政策业务咨询等基础性服务的授益性行为。”①可见,现阶段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应以知识产权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紧扣基础性、授益性内容,发掘利用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创新服务载体与形式,提供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服务社会新需求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加畅通201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历史性的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三大知识产权职能整合,克服了多部门分头管理的弊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依托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加畅通、高效。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单列了“负责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便企利民、互联互通的全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利用。”②这一职能,增设了公共服务司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各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优化重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设立市政府直属的正局级和副局级知识产权局,多数省份和设区市设立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知识产权局。在新构建的地方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中,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职责强化,将其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中央和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单设了“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章节;《“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将“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作为专项任务部署,明确了未来15年的发展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局密集出台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厘清了知识产权各个环节中公共服务的内在逻辑,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和路径举措等。地方政府层面相继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纳入区域知识产权中长期发展规划:广东省将“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并明确了发展指标;江苏省分别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和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具备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局面。(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传统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多张网络、分头管理、资源分散,不同知识产权类别各成体系。近年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职能从国家机构改革初期的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专利、商标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服务主体范围拓展,主要划分为骨干节点和服务网点,即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所属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和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机构。骨干节点除创新主体和公众熟知的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专利代办处、商标受理窗口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还增设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中心等新型公共服务载体。地方各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也加快培育和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大学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等主体建设服务网点,提供社会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截至2022年5月,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269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覆盖率100%,地市级知识产权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39.6%,初步形成由骨干节点和服务网点构成的立体化、多层级、内容丰富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在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导向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不断优化,便利化水平提升。首先,国家层面:编制发布第一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分为三大类、49个事项,一目了然地展示现有服务内容及其获取途径,为各地区服务事项规范化管理提供实践指导;新上线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更广泛地涵盖知识产权相关申请审查、业务办理等基本服务事项,增加了检索分析、数据下载、维权保护、文献资源等拓展信息服务,公共服务事项高度集成;出台《专利和商标审查“十四五”规划》,持续推动提高专利、商标审查服务效率,至2021年底,专利、商标审查周期大幅度压减,高价值发明专利和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分别压减至13.3个月和4个月;推行电子化事务办理,知识产权的申请、复审、事项变更、有关登记和信息查询实现无纸化线上办理,申请人业务办理成本和获证周期有效缩减。其次,地方层面:31个副省级以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网站全覆盖链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大力普及“一网通办”,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北京市形成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17家区中心、84家工作站和市、区创新创业载体组成的“1+17+N+X”的地方特色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以“最多跑一次”为着力点,试点“知识产权一件事”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打造方便、快捷的知识产权服务。(五)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多元首先,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服务:基础供给加大,跨部门信息共享,免费开放范围涵盖商标、专利、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多类别,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相关信息、欧盟商标信息首次免费开放,专利信息开放种类增加到34种,可供公众查询内容更加丰富。常用专利数据利用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优化完善,大数据更加准确、全面,可供批量下载著录项目达29项,高级用户每周可下载5万条;智能化实现申请人、专利类型、区域、技术领域等多维度分析,数据利用更加便捷;在全国29个省份部署了地方端,自建数据库功能在省级层面得到普及。其次,个性化知识产权分析服务:各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围绕地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建立专题数据库,开展差异化知识产权导航分析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助力重大项目实施,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一方面强化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等线下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维权援助服务平台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服务更加优质全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围绕着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环节,形式上不断创新,内容上不断完善,逐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三、问题探讨和建议(一)在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显示度较低一是地方各级知识产权管理职能虽然优化整合,但在机构人员配置上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人员紧缺问题依然突出。县级政府部门层面,普遍只设有1个知识产权业务科室,配备2—3人,尚不能专人专职负责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管理,难以全面有效推进相关事务。二是“十四五”以来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进行了一定规划设计,但在整个知识产权事业蓝图上的比重较轻,着力点主要落在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和服务平台的建设上,范围较窄,与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整体发展目标不相匹配,不能全面引导地方工作落地落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关乎民生,服务创新发展需求,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是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应是现阶段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地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优化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策体系,广泛深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区特点制定科学全面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举措,出台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推动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取得实效。(二)服务质量层次不齐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集中、服务主体和内容单一,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现阶段,随着服务载体增多、服务需求增加、事项推陈出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业在探索中前进,服务机构的个体发展、各事项的服务质量差距明显。例如,近5年累计建设了5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覆盖全国、职能齐全、服务优质,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之一。而依托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等建设的服务网点,服务覆盖面小,缺少统一规范管理,公众知晓程度低,服务作用不明显。为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当适时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重心由推动载体数量增长向强化服务质量转变,避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泡沫和虚假繁荣。厘清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和网点的事项清单,建立规范化、便捷、严谨的工作流程,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优化公众体验。常态化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强化先进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推广普及,引导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综合、全面发展。宽进严出,鼓励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监管和能力评价制度,建立奖励和淘汰机制,激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内生动力,优胜劣汰,提升服务效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服务事项对专业技能要求各异。比如,从事专利审查、预审的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审查业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工科背景和外语水平;从事维权保护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知识产权和法律理论基础,并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事数据分析的人才,要熟练掌握各种检索分析工具,并具备精湛的信息提炼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时间较短、专业能力需求多样化,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员流动快,人才缺口更为突出。要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工作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整合现有课程和专业人才资源,开发科学、系统、完整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分级、分类培训网络,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育的覆盖面。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和网点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人才交流机制,促进机构间互动协作、资源共享,集合力打造过硬的专业化水平。优化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标准,开展逐级培育和人才认定,打造一支“高、精、尖”复合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四)宣传普及和培训力度较弱目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宣传主体单一,宣传受众量少,社会面宣传和培训力度较弱。作为知识产权行业新兴的一个专业领域,基层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认知程度较低,在部分政府层面,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认识十分有限,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普通社会公众更甚。国家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自2021起编制发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聚焦》双月刊,文章时效性强,期刊质量高,是国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最优质文献资源,但该刊物普及程度低,未能很好地发挥宣传作用。提升全社会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知识的认知程度是现阶段的迫切需要。宣传应点面结合,立足实效:一方面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和国内大型展会等重大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另一方面创新载体,推动专题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进企业,使宣传落到实处。加强公益培训资源体系建设,面向不同受众,开发形式多样、专业性与趣味性兼顾的特色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实用课程。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课程资源共享,同步推进各级知识产权培训网络平台和培训基地形成常态化线上线下联动培训新模式,提升培训效益。四、结语近年来,尤其是“十四五”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业深刻变革、高速发展,在政策构建、体系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