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_第1页
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_第2页
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_第3页
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_第4页
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导则(讨论稿)2016年03月引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造的集约化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它将分散独立埋设在地下或架空的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天然气管线、热力管线、给水管线、中水管线、排水管线等各种市政管线或公用管线部分或全部汇集到综合管廊内部,并预留发展空间,同时设置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监测和控制系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解决传统直埋管线所引起的道路反复挖掘、交通严重堵塞、管线意外灾害等各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更加集约化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城市开展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共识。并且,一个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状况,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鉴于此,黑龙江省一直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建设准备工作,结合黑龙江省独特的严寒地区地域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本技术导则,用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工作,规范黑龙江省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水平。目次1总则 总则1.0.1为更加合理地利用黑龙江省的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城市市政公用管线在综合管廊内的敷设,保证黑龙江省的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安全适用、经济合理、1.0.2本导则适用于黑龙江省各地、市新建、扩建、改建的综合管廊工程1.0.3综合管廊工程的1.0.4综合管廊工程实施(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紧密结合1.0.5黑龙江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协调统一、安全高效2术语2.0.1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0.2干线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0.3支线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双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0.4现浇混凝土结构采用现场整体浇筑混凝土的综合管廊。2.0.5预制拼装在工厂内分节段浇筑成型,现场采用拼装工艺施工成为整体的综合管廊。2.0.6综合管廊内部管线和外部直埋管线相衔接的部位。2.0.7用来收集综合管廊内部渗漏水或管道排空水等的构筑物。2.0.8吊装用于吊装各种管线和设备进出综合管廊内并满足人员出入而在综合管廊上开设的洞口。2.0.9为综合管廊内部通风换气而开设的洞口。2.0.10在综合管廊内部采用防火墙等防火分隔措施分割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综合管廊内其他空间蔓延的独立空间单元。2.0.11为便于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等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2.0.12舱室由结构本体或防火墙分割的用于敷设管线的封闭空间。3依据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9《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10《城市天然气设计规范》GB5002811《室外给水排水和天然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1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4《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16《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1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及验收规范》GB501692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8《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9《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30《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3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技术规范》GB5073632《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3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34《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3135《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36《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3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3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39《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4工程规划4.1一般规定4.1.1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应遵循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的原则,统筹考虑入廊管线的种类,合理安排管线在综合管廊内部的空间位置,并妥善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建(构)4.1.2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应符合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总体规划要求,在道路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天然气工程、通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市地下管线的现状、沿线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环境景观要求、合理地确定综合管廊4.1.3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应包含平面布局、断面、位置、近期建设计划、远期规划等内容。4.1.4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应考虑各地、市长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变化及时进行修编4.1.5纳入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应有相应4.1.6通信电(光)缆、电力电缆、给水及热力等市政公用工程管线宜纳入综合管廊内。4.1.7当管线坡向、坡度及埋深等参数与综合管廊的相关参数相符时,重力流的排水管线宜纳入综合管廊,否则,不宜纳入。4.2平面布局4.2.1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应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在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以及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管廊4.2.2宜优先建设综合管廊工程1城市新区的主干街路;2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重要广场等区域;3结合地铁、地下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的老城区;4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工程管线及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地铁、立交及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的地段;5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6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4.2.3综合管廊应设置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宜与临近的公共建筑统筹考虑,并宜设置专用通道与综合管廊直接连通。4.3断面4.3.14.3.2热力管道不4.3.3热力管道4.3.4天然气4.3.5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同侧敷设。4.3.666kV及以上电力电缆支架必须充分考虑电缆接头的预留空间。4.3.7220kV及以上电力电缆宜在单独舱室内敷设。4.3.8非重力流管线与综合管廊交叉时,非重力流管线应避让4.3.9重力流管线与综合管廊交叉时,应通过技术、经济的方案比选后,确定相互的重力流管线与综合管廊交叉避让示意图4.3.10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道应采用分流制。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可利用结构本体或采用管道方式;污水纳入综合管廊应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设置在综合管廊的底部。4.4位置4.4.1综合管廊4.4.2综合管廊的工程规划应明确综合管廊的覆土深度。覆土深度应根据纳入综合管廊内管线的规划设计、道路设计、行车荷载、绿化种植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充分考虑黑龙江省各地区冰冻深度因素以及各功能节点结构夹层对埋深的影响,同时考虑其他直埋管线在综合管廊上方穿越的需求。4.4.3综合管廊平面位置应充分考虑人员逃生孔、吊装口、通风口的设置。5总体设计5.1一般规定5.1.1综合管廊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轨道交通、公路、铁路等交叉时,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5.1.2综合管廊5.1.3综合管廊5.1.4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综合管廊不应与其他建(构)筑物合建,天然气管道舱室与周边建(构)筑物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5.1.5压力管道进出综合管廊时,应在5.1.6综合管廊设计5.1.7综合管廊顶板处,应设置供管道及其附件安装用的吊钩、拉环或导轨,吊钩或拉环的间距不宜大于5.1.85.1.9综合管廊的吊装口、通风口、人员疏散口等露出地面的口部应采取可靠的保温防冻措施(如外包苯板保温层和保温钢盖板等),避免冬季时在综合管廊5.1.10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免在冬季通风换气时通风口及综合管廊5.2空间设计5.2.1综合管廊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最小覆土深度应满足河道整治和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要求。5.2.2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最小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性质确定,且不得小于下表规定。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净距施工方法相邻情况明挖施工顶管、盾构施工综合管廊与地下构筑物水平净距1.0m综合管廊外径综合管廊与地下管线水平净距1.0m综合管廊外径综合管廊与地下管线交叉垂直净距0.5m1.0m5.2.3综合管廊最小转弯半径应满足5.2.4综合管廊的监控中心与综合管廊之间宜设置专用连接通道,通道的净尺寸应满足日常检修通行的要求。5.2.5综合管廊内纵向坡道超过5.2.65.2.7综合管廊内电力电缆弯曲半径和分层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2.8综合管廊5.3断面设计5.3.1综合管廊的标准断面应根据容纳的管线种类、数量、施工方法综合确定。5.3.2采用明挖现浇施工时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明挖预制装配施工时宜采用矩形断面。5.3.3干线综合管廊的内部净高不宜小于2.4m;支线综合管廊的内部净高不宜小于1.9m。5.3.4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内两侧设置支架或管道时,人行通道净宽不宜小于1.0m;当单侧设置支架或管道时,人行通道净宽不宜小于0.9m。5.3.5综合管廊内通道的净宽,尚应满足综合管廊内管道、配件、设备运输净宽的要求。5.3.6敷设污水管道的舱室,舱室空间应满足检查井的设置需求,采用新工艺检查井可适当减小舱室尺寸。5.3.7电缆的支架层间间距,应满足电缆敷设和固定的要求,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支架上时,应有更换或增设任意电缆的可能。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宜符合下表规定的数值。(附表见下页)5.3.8直接支持电缆的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吊架的允许跨距,应符合下表规定的数值。(附表见下页)5.3.9综合管廊内通信光(电)缆的布置可参照电缆的相关规定执行。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吊架的允许跨距(mm)电缆特征敷设方式水平垂直未含金属套、铠装的全塑小截面电缆400*1000除上述情况外的中、低压电缆800150035kV以上的高压电缆15003000(注:*表示维持电缆较平直时,该值可增加一倍)5.3.10综合管廊的管道安装净距,不宜小于下列图表中规定的数值。综合管廊的管道安装净距(mm)管道公称直径(DN)铸铁管、螺栓连接钢管焊接钢管ab1b2ab1b2DN<400400400800500500800400≤DN<800500500800≤DN<10005001000≤DN<1500600600600600DN≥1500700700700700(其中a为管道距墙净距;b1为管道距地面净距;b2为管道距顶板净距)5.3.11综合管廊断面尺寸的确定,还应充分考虑管道附件(检查井、闸门、阀门、伸缩节等)的安装、操作空间及人员通行需求,确保管道安装、检修的安全。5.3.12当管径较大且为主检修通道,考虑进入小型检修车时,检修通道宽度不宜小于2.2m。5.4节点设计5.4.1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宜与逃生口、吊装口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的设置应根据建设区域的规划及地块开发需求确定,设置间距不宜大于200m5.4.2综合管廊1敷设电力电缆的舱室、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2敷设热力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当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100m。3敷设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4逃生口尺寸不应小于1m×1m,当采用圆形时,内径不应小于1m。5.4.3综合管廊吊装口设置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0m5.4.4天然气管道舱室的各类孔口不得与其他舱室连通。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排风口与其他舱室的通风口、出入口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口部的距离不应小于5.4.5露出地面的各类孔口盖板应设置在内部易于人力开启且在外部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启的安全装置。采用开启井盖方式出入的人员出入口应充分考虑冬季冰雪对井盖开启的影响,6管线设计6.1一般规定6.1.1管线设计应以综合管廊总体设计为依据。6.1.2纳入综合管廊的金属管道应进行防腐设计。6.2给水、再生水管道6.2.1管道在综合管廊交叉口处,应设置阀门。6.2.2纳入综合管廊的给水、再生水管道可选用钢管、球墨铸铁管、塑料管等,接口宜采用刚性接口。6.2.3给水、再生水管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6.2.4管道支撑的形式、间距、固定方式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的有关规定。6.3排水管渠6.3.1雨水管渠、污水管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6.3.26.3.3排水管渠进入6.3.4纳入6.3.5雨水、污水管道系统应严格密闭,利用6.3.6雨水、污水管道的通气装置应直接引至6.4天然气管道6.4.1天然气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并且天然气的调压装置不应设置在6.4.2天然气管道分段阀宜设置在综合管廊外部,如设置在6.5热力管道6.5.1热力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保温层及外保护管紧密结合成一体的预制管,其配件及保温材料应采用难燃材料或不燃材料,管道附件(连接件、阀门、伸缩节)也必须进行保温处理6.5.2当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排气管应直接引至6.6电力电缆、通信线缆6.6.16.6.2应对综合管廊内的电力电缆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电缆接头处应设置自动灭火装置。6.6.6.6.47附属工程设计7.1消防系统7.1.1综合管廊的承重结构及分隔防火分区的防火墙应采用不燃烧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h7.1.2综合管廊7.1.3天然气管道舱及容纳电力电缆的舱室防火分区不大于200m,防火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h,防火墙处的门应采用7.1.4综合管廊交叉口及各舱室交叉部位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墙体进行防火墙,但有人员通行需求时,防火墙处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7.1.5序号舱室内容纳管线种类舱室火灾危险性类别1天然气管道甲类2阻燃电力电缆丙类3通信线缆丙类4热力管道丙类5污水管道丁类6雨水、给水、再生水管道丁类(钢管、铸铁管时为戊类)7.1.67.1.7干线综合管廊内容纳电力电缆的舱室、支线综合管廊中容纳7.1.8综合管廊内应在人员出入口、逃生口等处根据管线类别设置适合的灭火器材,设置间距不应大于7.1.9除天然气管道舱及容纳电力电缆舱室外,其他管线舱室的防火分区宜采用7.2通风系统7.2.1综合管廊宜采用自然进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天然气管道舱和含有污水管道的舱室应采用机械进、排风的通风方式。7.2.2综合管廊通风口的通风面积应根据综合管廊的截面尺寸、通风区间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正常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2次/h,事故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2天然气管道舱正常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事故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3通风口处出风风速不宜大于5m/s。7.2.3综合管廊的通风口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综合管廊内的金属网格,网孔净尺寸不应大于10mm×10mm。7.2.4综合管廊内应设置事故后机械排烟设施。7.2.5综合管廊内发生火灾时,发生火灾的防火分区及相邻防火分区的通风设备应能够自动关闭。7.2.6含有热力管线的舱室应充分考虑冬季热力管线运行导致舱室内温度升高的问题,应加强含有热力管线的舱室的通风设计。7.3供电系统7.3.1综合管廊的消防设备、监控与报警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规定的二级负荷供电。天然气管道舱的监控与报警设备、管道紧急切断阀、事故风机应按二级负荷供电,且宜采用两回线路供电;当采用两回线路供电有困难时,应另设置备用电源。其余用电设备可按三级负荷供电。7.3.2供配电设备应安装在便于维护和操作的地方,不应安装在低洼、可能受积水浸入的地方。7.3.3电源总配电箱宜安装在综合管廊进出口处。7.3.4一般设备供电电缆宜采用阻燃电缆,火灾时需继续工作的消防设备应采用耐火电缆。7.3.5在天然气管道舱室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中有关爆炸性气体环境2区的防爆规定。7.3.6综合管廊应以防火分区作为配电单元。7.3.7综合管廊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综合管廊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2综合管廊的接地网宜采用热镀锌扁钢,且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0mm×5mm。接地网应采用焊接搭接,不得采用螺栓搭接。3综合管廊内的金属构件、电缆金属套、金属管道以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均应与接地网连通。4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接地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7.4照明系统7.4.1综合管廊内应设置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综合管廊内人行通道处的平均照度不应小于15lx,出入口和设备操作处的局部照度宜为100lx。监控室照度一般不宜小于300lx。2综合管廊内疏散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5lx,应急电源持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min。7.4.2综合管廊出人口和各防火分区防火门上方应有安全出口标志灯,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距地坪高度1.0m以下,间距不应大于20m。7.4.3综合管廊照明灯具应符合:1灯具应为防触电保护等级I类设备。2灯具应防水防潮,并应具有防外力冲撞的防护措施。3光源应能快速启动点亮,应采用节能型光源。7.5监控与报警系统7.5.1综合管廊的监控与报警系统宜分为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系统、预警与报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等。7.5.2应根据综合管廊内容纳的管线类别,分别监测综合管廊内的火情、有害气体、水位、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应及时准确地将信息传递至监控中心。7.5.3综合管廊内的设备集中安装点、人员出入口、变配电间和监控中心等场所应设置摄像机,综合管廊各舱室内摄像机的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00m。7.5.4综合管廊的人员出入口、通风口应设置入侵报警探测装置和声光报警器。7.5.5综合管廊的人员出入口应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7.5.6综合管廊内应设置固定通信系统,电话应与控制中心连通。在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或每个防火分区内应设置一个通信点,通信点的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00m。7.5.7天然气管道舱室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7.5.8监控与报警设备应由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供电。7.6排水系统7.6.1综合管廊7.6.2综合管廊的排水区间宜综合考虑道路的纵坡确定,排水区间不宜大于200m7.6.3综合管廊的底板宜设置排水明沟,并通过排水明沟将综合管廊内的积水汇入集水坑,排水明沟的坡度不应小于0.2%7.6.4综合管廊的排水应就近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并应在排水管的上端设置逆止阀。7.6.5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室,7.6.6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7.7标识系统7.7.1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应采用符合管线管理单位要求的标志、标识进行区分,标志铭牌应设置于醒目位置,间距不应大于100m,标志铭牌应标明管线(尤其是热力管线、给水管线等压力管线)的产权单位名称及紧急联系电话7.7.2在综合管廊的设备旁边应设置设备铭牌,铭牌内应注明设备的名称、基本数据、使用方式及7.7.3综合管廊内部应设置里程标识,交叉口处应设置方向标识,并宜标明街道名称和走向7.7.4在人员出入口、逃生口7.7.5综合管廊内应设置“禁止烟火”、“小心碰头”、“注意脚下”、“禁止触摸”、“防止跌落”7.7.6标志、标识的材质、规格、颜色、字体等应统一标准。8土建工程8.1一般规定8.1.1综合管廊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8.1.2综合管廊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8.1.3综合管廊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有关规定。8.1.4综合管廊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应按重点设防类进行抗震设计。黑龙江省的综合管廊按各地、市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8.1.5综合管廊8.1.6综合管廊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不应大于0.2mm8.1.7综合管廊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标准应为二级。综合管廊的地下工程不应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1/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1处,且不得大于0.1m8.1.8对埋设在历史最高水位以下的综合管廊,应计算结构的抗浮稳定。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058.1.9在存在多年冻土的地区,应根据《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及当地工程经验,采取合理、可靠的地基处理措施,确保工程安全。8.2材料8.2.1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冻土深度范围内混凝土抗冻等级应不低于F250。当地基承载力良好、地下水埋深在综合管廊底板以下时,可采用砌体材料,砌体材料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8.2.2地下工程部分宜采用自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综合管廊埋置深度<10m设计抗渗等级P6。210m≤综合管廊埋置深度<20m设计抗渗等级P88.2.3用于混凝土的水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8.2.4钢筋宜选用HPB300、HRB400级。8.2.5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氯离子含量和含碱量(Na2O当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2采用无活性骨料时,含碱量不应超过3kg/m3,采用有活性骨料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含碱量并掺加矿物掺合料。8.2.6弹性橡胶密封材料、遇水膨胀橡胶材料、嵌缝油膏等变形缝止水材料性能应满足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8.2.7预埋钢板材料宜采用Q235钢、Q345钢,并满足《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要求。8.3结构上的作用8.3.1综合管廊结构上的作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1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作用的标准值,应为设计采用的基本代表值。2当结构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时,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标准值设计中,对可变作用应取标准值和组合值作为代表值。3当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长期效应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对可变作用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准永久值应为可变作用的标准值乘以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8.3.2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管廊截面内力计算模型宜采用闭合框架模型。作用于结构底板的基底反力应根据地基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层较为坚硬或经加固处理的地基,基底反力可视为直线分布。2未经处理的软弱地基,基底反力应按弹性地基上的平面变形截条计算确定。现浇钢筋混凝土综合管廊闭合框架计算模型8.3.3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计算模型也应采用闭合框架模型,计算时应充分考虑拼缝刚度对内力折减的影响。预制拼装综合管廊宜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栓连接接头或承插式接头。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保证预制拼装综合管廊8.4构造要求8.4.1综合管廊结构应在纵向设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缝的最大间距应为30m,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结构变形缝应为40m2结构纵向刚度突变处以及上覆荷载变化处或下卧土层突变处,应设置变形缝;3变形缝的缝宽不宜小于30mm4变形缝应设置橡胶止水带、填缝材料和嵌缝材料等止水构造。8.4.2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主要承重侧壁的厚度不宜小于250mm,非承重侧壁和隔墙等构件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8.4.3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结构迎水面应不小于50mm,结构其他部位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8.4.4综合管廊各部位金属预埋件的锚筋面积和构造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9施工及验收9.1一般规定9.1.1施工单位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应遵守有关施工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毒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施工。9.1.2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9.1.3施工前应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与要求。实行自审、会审(交底)和签证制度;对施工图有疑问或发现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需变更设计时,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关单位签证认定后实施。9.1.4施工前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下列调查研究:1现场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其他设施和障碍物情况。尤其是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应充分掌握工程区域的地下管线资料(包括种类、材质、规格等)。2工程用地、交通运输、施工便道及其他环境条件。3施工给水、排水、动力及其他条件。4工程材料、施工机械、主要设备和特种物资情况。5地表水水文资料,尤其是地表水的冻结资料和土层冰冻资料。6因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的严寒地带,适宜施工的季节很短,因此常常需要冬季施工,施工单位应具有较丰富的冬季施工经验,并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冬季施工方案,需合理选择确定早强剂、防冻剂等混凝土外加剂及其掺量,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来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确保工程质量。7综合管廊工程应经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9.2主要施工验收规范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1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1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13《城镇天然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14《光缆进线室验收规定》YD/T515215《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51210维护管理10.1维护10.1.1综合管廊建成后,应确定具备相关给水、排水、照明等专业的资质和相应技术人员的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应熟悉北方寒冷地区地下管线(尤其是热力、给水管线)的施工、运行特点,便于事故时的联络、抢险。10.1.2综合管廊的日常管理单位应会同各管线单位编制管线维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应急预案。10.1.3综合管廊应交由综合管廊管理单位进行专业维护管理,综合管廊管理单位应配备机电、结构、消防等相关专业人员,持证上岗。10.1.4综合管廊自竣工验收移交后,接收单位即行使维护管理职责。10.1.5综合管廊管理单位应规范化管理,建立值班、检查、档案资料等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日常检查以目测为主,每周不少于一次。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