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妄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节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私以为A虽不欲仕B然抱关击柝C尚可D自养E而不害于学F何至G困辱贫窭H自苦如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谪,指官吏降职,与“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字含义相同。B.“良以其害于学故也”与“怀良辰以孤往”中的“良”字含义相同。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感君区区怀”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D.怜,指怜悯同情,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中的“怜”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到筠州时,正值筠州大水泛滥,盐酒税所的房屋损毁,已经不能居住,只能借住他处,生动写出了刚到时的狼狈。B.苏辙监筠州盐酒税后,由于两个官吏恰巧离去,不得不整日忙于事务,虽然不能够在东轩过安闲生活,但内心充实。C.苏辙一开始对颜回箪食瓢饮、居于陋巷而不改其乐感到奇怪,负责监筠州盐酒税后才理解了颜回为何甘于贫穷卑贱。D.文章以自己与颜回,俗士与德者、达者的多重对比,表达自己的追求,感情真挚,立论高远,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14.苏辙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实现颜氏之乐?请概括说明。【答案】10BEF11.B12.B13.(1)傍晚回来时,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尽而黎明已至。(2)所以那种乐趣,足以使他们看轻贫困饥饿而无怨言,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超过他的这种乐趣。14.①按照义理,追求道义。②磨洗污浊、修养德行。③摆脱俗物、归隐田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私以为虽不欲仕”,是主谓句,结构完整,“虽不欲仕”是“以为”的宾语,其后断开,即B处;“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抱关击柝”是“尚可自养”的生活的方式,其后断开,即E处;“而不害于学”与“尚可自养”并列,是选择“抱关击柝”的好处,其后断开,即F处;“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对当时生活状况的感慨,要与前文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官吏降职”。句意: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C.错误。确实,实在;/优良。句意: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致)。D.正确。怜悯,同情;/可爱。句意:世人或许哀怜我。/更可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内心充实”错误,应该是内心感到郁闷。原文是“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通“暮”,晚上;“辄”,于是,就;“旦”,黎明。(2)“使得归休田里”,省略句,“使(吾)得归休田里”;“治”,修缮;“敝”,破旧;“为”,布置;“环堵之室”,四面墙壁的简陋的房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可知,要按照义理,追求道义。从“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可知,要磨洗污浊,修养德行。从“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可知,要摆脱俗务,归隐田园。摆脱虚华的形式而领悟真正的人生道理。参考译文: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了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作为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哑然发笑。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讲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深刻人生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以获取玉帛美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心胸宽广的,不以天地为大,生死不以为忧,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我连别人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时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所作。(节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改)湖南省湘潭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才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当时燕国是其中的一“强”。D.《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答案】10.D11.C12.C13.(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游事”是动词,其宾语是“齐宣王”,不能断开,排除AB;“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当时燕国是其中的一‘强’”错误,由“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可知,齐国为“一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盛着。(2)“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然后”,这样之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①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由“(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①,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大雅》曰‘陈锡载周’②,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③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节选自《史记·周本纪四》)[注]①极:顶点,最多的。②陈锡载周:广赐恩惠开创周业。③鄣:阻止。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口之宣言也A善败于是乎B兴C行善D而备败E所以F产财G用衣食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卑,词典义有卑微、低贱;衰弱、衰微等。文本中加点的“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意义不同。B.归,句中作主语,解释为“归顺的人”,与《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的“归”用法和意义都不同。C.以告,解释为“就来报告”,这个动作的主语应该是“卫巫”,与《出师表》中“以告先帝之灵”的“以告”意义相同。D.宣言,古今意义不同。文中解释为“公开说出来”,而今天是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芮良夫劝谏厉王的目的就是告诫厉王不要太贪婪。对于财利,谁都应得到一份,如果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就可能会有大祸难。作为君王要开发财富分发给天下百姓。B.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如写历王的两次“不听”,一个“怒”、一个“喜”、最后“出奔”,一个专横傲慢的暴君形象跃然纸上。C.召公直言相谏,并巧妙设喻,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厉王不听劝谏,仍行其道,三年后就被人们赶走了。D.芮良夫的为民让利、召公的广纳民意,这些“惠民”“宽民”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一致的,据史记载,孔子思想的形成深受周文化影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2)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14.召公是厉王的卿士,总管王朝的政事。本文重点记叙了他的言行。简要概括分析召公的形象。【答案】10.ACE11.C12.A13.(1)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如果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2)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善于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讲话。14.①尽责。当厉王不听芮良夫劝告执意任用荣夷公时,当厉王为能弭谤而沾沾自喜时,他敢于劝谏,不计后果,②尽忠。当太子藏匿于他家时,面对造反的百姓,他交出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太子,③有才能。面对厉王止民之口时,他巧妙设喻,阐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并指出具体做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人们以为好的就实行,以为坏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服粮食的途经。第一处,对应上文“民之有口也”,“也”句尾助词,A处断开;“善败于是乎兴”是状语后置句,C处断开;“行善而备败”是由“而”字连接的并列结构,不能断开,而且此句是后面“产财用衣食”的原因,E处断开;“所以……者也”是固定句式,不能拆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衰微;卑微。句意: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吧?/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B.正确。名词,归顺的人;动词,女子出嫁,归宁指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句意: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我的妻子回娘家。C.错误。就来报告;用来告慰。意义不同。句意: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D.正确。句意: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芮良夫劝谏厉王的目的就是告诫厉王不要太贪婪”错,由原文“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可知,芮良夫劝谏的目的是阻止他亲近荣夷公,因为荣夷公好专利。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生”,产生;“载”,拥有;“专”,独占。(2)“为”,治理;“决”,疏通;“宣”,帝王命令宣召,引申为告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尽责。当厉王不听芮良夫劝告执意任用荣夷公时,“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当厉王为能弭谤而沾沾自喜时,“召公曰:‘是鄣之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他敢于劝谏,不计后果,②尽忠。“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当太子藏匿于他家时,面对造反的百姓,他交出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太子,③有才能。面对厉王止民之口时,他巧妙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阐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并指出具体做法。参考译文: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吧?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如果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防备大祸难。荣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长久吗?做人君的人,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极大的好处,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善于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少师要献规诫之言,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失明的盲乐师诵读规诫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人们以为好的就实行,以为坏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服粮食的途经。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厉王的王太子静被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国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最终免遭杀害。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弩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其遇事而事A治B画策而利C害得D治国而国安E利F此其所以G异于人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不同。B.信,文中指“相信”,与《离骚》中“苟余情其信芳”的“信”意思相同。C.垂,文中指“使……流传”,与《孔雀东南飞》中“足以荣汝身”的“荣”用法相同。D.乘,文中指“车子”,与《氓》中“乘彼垝垣”“乘”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在位的君王说天下没有人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使用人才,就如将适合做箭的竹子用来做敲扑,是一样的道理。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而君主又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所以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就再没有出现过。C.国君想要治理好国家,既要有高远的志向,还要有人才的辅佐,否则就如鸿鹄没有翅膀,是无法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的。D.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生动形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贤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2)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14.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答案】10.BDF11.B12.B13.(1)人才的任用,是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2)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他们)难道仅仅是船只和车马吗?14.①君王不能仔细地考察人才、选用人才。②君王不能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③君王没有广纳人才的诚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结构一致,各自断开,BDF处断句。“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中“此”是代词,作主语,F处断开。

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适:适合。/适:刚才。句意: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刚才得到太守的来信。B.错误。信:相信。/信:确实。句意:我是不相信的。/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C.正确。垂:使动用法,使……流传。/荣: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D.正确。乘:车子。/乘:登上。句意: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登上那堵破土墙。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错误。由文中“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可知,王安石并不认为天下缺乏人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判断句,翻译成“人才的任用,是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安”,使……安定;“亡”,使……灭亡。(2)“管夷吾、百里奚任”,被动句,翻译为“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霸”,称霸;“特”,仅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可知一些君王没有精细明察,慎重采用,不善于发现人才;根据原文“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可知一些君王不能正确使用人才。根据原文“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由此可知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是因为没有广纳人才的诚心。参考译文:材料一: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像皋陶、夔、后稷和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南越长长的竹子,配上百炼的精钢做的箭头,加上秋鸮的劲翮做的箭羽,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但是如果不知道它应该怎样用,却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如今天下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君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君王如果想要找人才,这些人才就来了。天下广大,人才众多,却说果真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材料二: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他们)难道仅仅是船只和车马吗?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弩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其遇事而事A治B画策而利C害得D治国而国安E利F此其所以G异于人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不同。B.信,文中指“相信”,与《离骚》中“苟余情其信芳”的“信”意思相同。C.垂,文中指“使……流传”,与《孔雀东南飞》中“足以荣汝身”的“荣”用法相同。D.乘,文中指“车子”,与《氓》中“乘彼垝垣”“乘”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在位的君王说天下没有人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使用人才,就如将适合做箭的竹子用来做敲扑,是一样的道理。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而君主又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所以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就再没有出现过。C.国君想要治理好国家,既要有高远的志向,还要有人才的辅佐,否则就如鸿鹄没有翅膀,是无法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的。D.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说理生动形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贤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2)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14.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答案】10.BDF11.B12.B13.(1)人才的任用,是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2)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他们)难道仅仅是船只和车马吗?14.①君王不能仔细地考察人才、选用人才。②君王不能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③君王没有广纳人才的诚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结构一致,各自断开,BDF处断句。“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中“此”是代词,作主语,F处断开。

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适:适合。/适:刚才。句意: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刚才得到太守的来信。B.错误。信:相信。/信:确实。句意:我是不相信的。/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C.正确。垂:使动用法,使……流传。/荣: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D.正确。乘:车子。/乘:登上。句意: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登上那堵破土墙。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错误。由文中“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可知,王安石并不认为天下缺乏人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判断句,翻译成“人才的任用,是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安”,使……安定;“亡”,使……灭亡。(2)“管夷吾、百里奚任”,被动句,翻译为“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霸”,称霸;“特”,仅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可知一些君王没有精细明察,慎重采用,不善于发现人才;根据原文“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可知一些君王不能正确使用人才。根据原文“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由此可知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是因为没有广纳人才的诚心。参考译文:材料一: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得到了可以使国家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表现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像皋陶、夔、后稷和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比普通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南越长长的竹子,配上百炼的精钢做的箭头,加上秋鸮的劲翮做的箭羽,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但是如果不知道它应该怎样用,却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试用,反而说天下果真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如今天下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君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君王如果想要找人才,这些人才就来了。天下广大,人才众多,却说果真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材料二: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他们)难道仅仅是船只和车马吗?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式观元始①,眇觌②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③,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尔。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节选自萧统《文选序》)【注】①元始:即原始,指远古时代。②眇觌:远看。眇:通渺,谓远,觌:看。③坟籍:古代典籍,指的是“三坟五典”,“三坟”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的书,而“五典”则指的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文之时义A远矣B哉C增冰为积水D所成E积水曾微F增冰之凛G何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逮,及、至,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中的“逮”意思相同。B.乎,于,引出对象,与《屈原列传》中“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乎”意思不同。C.匪,同“非”,不是,与《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匪”意思不同。D.却,使……退却,与《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统认为原始时代,先人们茹毛饮血还没有创造出文字,文字和文学典籍是伏羲氏创作出来的。B.萧统通过引用《易经》的句子“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认为文学的意义非常深远广大。C.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被流放,他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D.萧统在监国抚军时,平日有许多空闲时光,广泛阅读各类文章。他发现自从周、汉以来,共经历七个朝代,时间超过千年。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写下的文章无数,需要有人进行删选,编辑一本文集,于是编选三十卷本文集,命名为《文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