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和商业3.资本主义萌芽与古代的经济政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4)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5)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6)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7)“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课题十九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发展状况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出现犁壁、发明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统治。(3)措施: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③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注]“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氾胜之书》[联]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注]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辩]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辩]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重难点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一)追根溯源——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作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3)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的自我调整,使农民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eq\a\vs4\al(二读图明史——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革新与应用)[探究]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灌溉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别?[提示]工具:翻车和筒车。区别: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系统认知]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三)归纳总结——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1.积极性(1)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一定贡献。(2)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消极性(1)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2)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重难点二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eq\a\vs4\al(一史料探史——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③,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④。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⑤。——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探究]据史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②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③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④说明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⑤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倾家荡产(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两则史料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从中概括归纳即可。[提示]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系统认知]以通史视角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eq\a\vs4\al(二归纳总结——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重难点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eq\a\vs4\al(一史料探史——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①。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②。——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方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④——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⑤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②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③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④说明江南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⑤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由①②所获取的信息和③④所获取的信息对比可知江南地区的变化,由⑤所获取的信息概括其实质。[提示](1)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系统认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1.原因(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eq\a\vs4\al(二纵引横联——综合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随堂巩固训练]eq\a\vs4\al(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读懂]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对于恢复汉初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民向政府“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表明赋税沉重,且人头税以货币形式缴纳,农民不得不“把粮食换成钱币”,富商大贾趁机对农民进行盘剥,既实现了土地兼并,又控制了粮食价格,迫使大量自耕农流亡,这反映出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做对]选B2.(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读懂]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做对]选C3.(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读懂]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对]选C4.(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读懂]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类型,其主要特点是自己拥有土地并亲自劳作。从表格中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高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不少,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由此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做对]选A5.(2016·全国卷Ⅰ)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读懂]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土地上有六人在劳作,其中四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大地主田庄就采用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做对]选D6.(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读懂]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于是出现题干中“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增多。[做对]选B7.(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读懂]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做对]选C8.(2015·全国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读懂]南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兴盛,如表格中,明清时期南方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超过北方。[做对]选Beq\a\vs4\al(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q\a\vs4\al(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eq\a\vs4\al(点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产出?)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eq\a\vs4\al(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eq\a\vs4\al(点拨:表格说明当时农户都有一定数量土地。)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地主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3.(2019·泉州模拟)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eq\a\vs4\al(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eq\a\vs4\al(点拨:均田制的作用是什么?)解析:选A“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说明均田制不仅分配土地还试图保证农民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土壤肥力的需要,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4.(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eq\a\vs4\al(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eq\a\vs4\al(点拨:自由迁徙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解析:选C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进而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5.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eq\a\vs4\al(A.防止农民随意迁徙,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D.削弱地主经济势力)eq\a\vs4\al(点拨: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以征税。)解析:选B据材料“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和“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有利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2.(2019·长郡中学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农具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3.《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为名所做的一首隐喻诗,暗含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型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诸吕即以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没有体现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借农谚而作的《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草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4.(2019·赣州联考)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这一做法()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5.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A.宗族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选D屯田制下的土地耕作者是农民或士兵,他们未必是同一宗族,故A项错误;每50人为1屯,这种小规模经营显然与大规模的田庄经营相去甚远,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耕作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而非材料中的“屯”式经营法,故C项错误;屯田制的实质就是封建国家将国有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或士兵,受田者必须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属于典型的官府募民耕作模式,故D项正确。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历史著作对南方社会发展的记载,但不能体现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7.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解析:选B“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可见隋唐时期,土地所种之物与国家的赋税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8.(2019·肇庆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选B从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表现,故B项正确。9.(2018·马鞍山三模)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选A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到客户与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日益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10.(2019·洛阳期中)“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11.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A.耕地面积缩减 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解析:选C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12.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解析:选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魏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于16世纪开始大规模兴起,持续了三个世纪。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羊毛价格的上涨促成的,许多领主买下农民的土地,领主的自营地得到扩大,将自营地作为租地农场加以出租,因此,土地多被用于放牧。在较后的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更多的粮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被占的土地由人们用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耕种。据统计,在当时的英国,面积超过100英亩的农场和牧场占多数,其在土地经营的共同特点是与市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且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而这正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的大农业经营体制,尽管圈地运动致使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沦为工人,但对于英国近代农业、英国社会发展而言,毋庸置疑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用。——摘编自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宋代租佃制的本质不同,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概括历史背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的三、四、五句话概括其特点。第(2)问第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解除的起诉状示例3篇
- 方式器买卖合同范本3篇
- 新版不动产买卖合同书3篇
- 房屋买卖建筑材料检测合同3篇
- 房屋买卖委托代理协议书范例3篇
- 安全驾驶超速自省3篇
- 招标文件遗漏补充公告3篇
- 搅拌站施工合同合作保修3篇
- 掌握阅读招标文件的方法3篇
- 房屋买卖居间合同填写指南3篇
- 诗经采葛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读解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空压机安全安全检查表
-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指导王
- 谈中考复习备考策略
-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课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电生理发展史
- CRH380B(L)动车组信息网络
- 2022年灌区灌排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桩基高应变检测技术讲义(237页图文丰富)
- 幼儿园暑期安全教育课件(ppt共30张)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