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浙江省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90年头以来当代戏剧不行回避的总体特征是:虚假的旺盛掩盖着真实的衰微,表面的喧闹粉饰着实质性的贫乏,其根本缘由是戏剧精神萎缩。精神萎缩,正是中国当代戏剧必需直面的一个事实。精神萎缩、自降为仆、迎合他者的作品,本质上不具有现代性。作为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戏剧的内容从表现古人的情感、思想、生活转变为表现、反思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二是戏剧的形式从古典形式转变为现代形式;三是戏剧的艺术精神从古典精神转变为现代精神。第三个层次的转变最艰难,只有实现这个层次的转变,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才算大功告成。回顾中国百年话剧的发展历程,前两个层次的转变已基本完成,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仍是目标。换言之,中国戏剧在近现代的发展主要是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化转型;而中国戏剧在当代的发展的历史使命是完成戏剧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如何实现这一“现代转化”?易卜生戏剧可以给我们启示。20世纪初叶,中国学人(如胡适、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等)吸取他们所理解的“易卜生主义的精髓”,创作了一系列新戏剧,开启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程。但中国学者、戏剧家对易卜生的学习,比较留意他敢于写实、敢于提问、敢于批判的一面,忽视其更为重要的独立自审精神。其实即便是批判社会现实,易卜生也是以人格独立为前提、以自我净化为目标,这与我国剧作家的社会批判是有差异的。易卜生认为“独立不倚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诗人的使命不是为国家的自由与独立负责,而是唤醒尽可能多的人去实现独立自由的人格”。为坚持独立写作,坚持批判立场,他不惜与整个挪威社会对抗,即便流亡国外也不改初衷。他宁可成为“人民公敌”,也绝不情愿自己的创作成为达致某个具体目标的手段。他从早期到晚期的剧作充分体现“对自我进行审判”的自审精神。无论是早期的“灵魂自审”,还是晚期的“双重自审”(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易卜生都确乎是站在特别高的峰顶上,以特别深远的目光谛视自我的内在生命,进而对人类的本性进行审察与批判。中国现代剧作家尽管多数具有批判、战斗精神,但极少敏于内向自审、勇于自我批判。即便是深受易卜生影响的曹禺,对易卜生的了解、学习也有不够深化之处。曹禺曾自述“在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他对易卜生戏剧精神的感知虽然很敏锐,但主要停留在“社会批判”层面。后期力求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须要,批判精神大大减弱,即便殚精竭虑、反复修改,还是没有写出传世之作。对此,曹禺探讨专家丁涛认为:“曹禺对人及人性的视野,始终拘固于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之中,不论这个世界是地狱或者是天堂,而始终没有进入到人与人自身这一关系中来谛视人及人性。毋庸置疑,倘如不能从人与人自身这一关系表现人及人性,那么曹禺的创作意识及创作实践就不具备现代性。”此论虽然过于肯定,但的确道出后期曹禺戏剧的主要缺点。曹禺当年没有突破的创作逆境在当代戏剧创作界基本持续下来;而且中国当代戏剧的批判精神更弱,其突破逆境的希望更渺茫。假如中国当代剧作家沿着早期曹禺的戏剧之路往前追溯,真正吸取易卜生的独立自审精神,在此基础上绽开深层次的自我批判与文化批判,还是有可能开出新路,并有效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精神之现代化的。(摘编自《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迪与意义》,有删改)材料二: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闻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沟通日益亲密,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解并描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认可。亮相其次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的火花。另一部戏剧《铸剑》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闻《干将莫邪》,由波兰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敬重的根本缘由。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殊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中国戏剧将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化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索》,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在近现代的发展已经完成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戏剧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B.易卜生始终以深远的目光来谛视自我的内在生命,充分体现“对自我进行审判”的自审精神。C.曹禺始终没有进入到人与人自身这一关系中来谛视人及人性,因而他后期没有写出传世之作。D.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赢得赞誉和敬重的根本缘由是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漫长,只有实现第三层次转变,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才大功告成。B.追溯曹禺早期戏剧之路,吸取易卜生独立自审精神,就有助于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精神现代化。C.西方观众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等同,这一观点已因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的沟通而被打破。D.只要深化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优秀的戏剧,中国戏剧就能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重要席位。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京剧《霸王别姬》融合程派风格的唱腔和音乐,修改虞姬的服饰和动作,演出火爆。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须要留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了优秀话剧《青蛇》。D.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充溢创建力的视听语言重新诠释凄婉的爱情故事。4.综合材料分析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剧全面旺盛。【1~4题答案】【答案】1.D2.D3.C4.①吸取易卜生独立自审精神,开展自我与文化批判;②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沟通;③创建出深化中华民族艺术核心、凝合厚重文化与艺术传统精髓的优秀作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A.“完成戏剧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错误,由原文“回顾中国百年话剧的发展历程,前两个层次的转变已基本完成,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仍是目标”可知,中国戏剧在近现代的发展完成了前两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即从古典精神转变为现代精神还没有完成。B.“易卜生”错误。由原文“他从早期到晚期的剧作充分体现‘对自我进行审判’的自审精神”可知,是易卜生的剧作充分体现“对自我进行审判”的自审精神。C.“因而”错误。由原文“到了后期,曹禺力求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须要,批判精神大大减弱,这样他即便殚精竭虑、反复修改,还是没有写出传世之作来”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D.“只要……就……”错误。由原文“中国戏剧将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化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可知,“深化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优秀的戏剧”只是“中国戏剧就能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重要席位”的条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实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解并描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B.是对观众要求;D.虽涉刚好尚元素,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由原文“如何实现这一‘现代转化’?易卜生戏剧可以给我们启示”“但中国学者、戏剧家对易卜生的学习,比较留意他敢于写实、敢于提问、敢于批判的一面,忽视其更为重要的独立自审精神。其实即便是批判社会现实,易卜生也是以人格独立为前提、以自我净化为目标,这与我国剧作家的社会批判是有差异的”可知,在新时代中国戏剧家要吸取易卜生独立自审精神,开展自我与文化批判。由原文“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解并描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认可”可知,新时代中国戏剧家要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沟通。由原文“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敬重的根本缘由”“中国戏剧将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化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可知,新时代中国戏剧家要创建出深化中华民族艺术核心、凝合厚重文化与艺术传统精髓的优秀作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懒人老舍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在我的阅历中,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留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幸而懒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爱喝一盅。三杯下去,他能短暂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所以我成了他的好友。他的话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厌烦。他确是个珍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她懒得生产。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遗忘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安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惦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最终懒得落的。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遗忘很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劝慰。最可怕的记忆便是“学生”。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究竟有个‘无为’萦围着,我连个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我确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一般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白兰地得着了空前的成功,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似乎望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挚友,在过去的阅历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回没有呢?”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渐渐地说:“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他的眼合成一道缝,似乎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自己念道:“想起来了!”“一株海棠树,”他或许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像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记得那是最愉快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暖和。我们俩就像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恒久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志向中的人儿。她能领会花木样的恋爱;蜜蜂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安静与欢乐。这个欢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或许是回了家,或许是。我自然懒得去打听,更提不到去找她。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其次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厌烦。”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又望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不该赴约,可是我去了。她接连说我怎么还这么懒,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或许能保全了她,可或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或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恒久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到如今你还惦念着她?”我问。“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处!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志向,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恒久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恒久的惩处!”过了些日子,我果真将他安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载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益世报》,有删节)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懒人的妈妈也懒得很有模样。她懒得生产,懒得记他的生日,懒得教化孩子。懒人对此耿耿于怀,对妈妈的丧葬敷衍了事。B.“我”用洋酒与懒人交往、沟通,说明他们的精神追求比世人更高。酒使懒人短暂激昂精神回忆往事,折射懒人的真性情。C.对懒人而言,有关学校的记忆是可怕的,学校全部人都像蹦跳的活猴一样欺压他,导致他“连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D.“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此话说出了懒人心声:注定要彼此错过就不该相遇,相遇又错过且恒久不行弥补,令人抱憾终身。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用伏笔和呼应,“没有常识”的懒人,在形容“心中那张画”时,竟能用诗化语言滔滔不绝,此处奇妙呼应了前文“似乎也毕过业”。B.作者善用传神的细微环节描摹人物,如懒人“眼微微有点发湿”,以典型细微环节刻画人物哀痛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生动丰富。C.小说既有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对懒人的第三人称叙述,前者比较客观呈现故事的内容,后者则是敏捷自由描述了懒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D.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立场看法,“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他确是个珍宝”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懒人的困难情感。7.老舍的作品语言幽默风趣,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8.作者不惜笔墨塑造“懒人”形象的用意何在?【5~8题答案】【答案】5.D6.C7.①利用“冲突”词语。如“懒得记忆一切”却记得“很多小方块的字”;“他没有常识”但“他确是个珍宝”;“或许能保全了她”可“或许丧掉我的命”等,相互冲突的词语造成看似情理冲突的幽默。

②采纳比方手法。如把好动的学生比作“活猴子”,把宁静的懒人比作“一块木头”,比方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③运用夸张手法。如“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她懒得生产”,把懒人妈妈“懒”得不合常理之处放大,表现幽默效果。

④采纳“京味”语言。文中不少北京地方口语如“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确是个珍宝”“我懒得志向”等,独具幽默。8.①关注懒人,理解懒人。懒人并非一无所取,他天真质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是消极避世而已。

②思索社会,唤醒民众。懒人的麻木和慵懒反映20世纪30年头国民庸碌无为、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懒”是懒人抵制世俗、固守自我的武器,是他追求不同于流俗的生存方式。

③引发人生困惑,思索生存状态。懒人是象征式的虚构人物。“懒”隐喻生活的怪诞,追求自我的懒人以对流俗的抗拒保持人的本真状态,探究人的灵魂和生存状态。

④启发理性思索,丰富现实意义。悲观沉沦的懒人即便有脱俗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不足取,必将被历史的洪流埋没。我们应以主动乐观的精神状态实干兴邦。【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实力。A.“懒人对此耿耿于怀,对妈妈的丧葬敷衍了事”错误,依据“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安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惦念着”分析,懒人只是不记得怎样将妈妈安葬,而不是对妈妈的丧葬敷衍了事,对妈妈还是惦念的,不是对她懒得记他的生日,懒得教化孩子耿耿于怀。B.“说明他们的精神追求比世人更高”错误,据“我确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一般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分析,“我”用洋酒与懒人交往、沟通,只是因为这样才能打开懒人的话匣子。C.“导致他‘连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错误,依据“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究竟有个‘无为’萦围着,我连个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可知,学校全部人都像蹦跳的活猴一样欺压他和他“连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实力。C.“也有对懒人的第三人称叙述,前者比较客观呈现故事的内容”错误,全文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而且第一人称叙事并不是客观呈现故事的内容,而是让故事给人以更真实的感觉。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实力。从文章的用词角度分析,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现冲突的词语,让人读起来感觉文章有幽默感。如懒人“懒得记忆一切”是常态,但他却记得学校的事,如“他不能遗忘很多小四方块的字”“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厌烦。他确是个珍宝”等这些懒人给作者的感觉读起来相互冲突造成看似情理冲突的幽默。从文章运用的修辞角度分析,本文的比方修辞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如懒人说“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这些比方的喻体让懒人和同学等人看起来滑稽可笑。本文还运用了运用夸张手法,在夸张之下,人物的表现给读者带来幽默感,如“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她懒得生产”,把懒人和他妈妈“懒”得不合常理之处放大,表现幽默效果。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本文是老舍的京味语言的作品,如“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确是个珍宝”“我懒得志向”等让人读起来有北京方言口语的特点,独具幽默。【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实力。依据“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可知,其实懒人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可见在人们的心中是忽视懒人的存在的,而在“我的眼中懒人是独特的存在,“他是世上第一个懒人,因此我对他很留意:能上‘无双谱’的总该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不惜用酒打开懒人的话匣子,去了解懒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明白懒人并非一无所取,他天真质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是消极避世而已。可见作者写懒人的目的是关注懒人,理解懒人。本文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益世报》,可见作者创作本文是有用意的,懒人正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麻木和慵懒绝无仅有,他“连针尖大的志向也没有”,成天躺着、眯着,正是反映20世纪30年头国民庸碌无为、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因为世道上都是小丑一样的人物,如“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像活猴儿,终日跳动”,懒人只能用“懒”抵制世俗、固守自我,这是他追求不同于流俗的生存方式。可见作者写懒人的目的是思索社会问题,唤醒那些像懒人一样的民众。作者写懒人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懒人的“懒”,其实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的,他只是象征式的虚构人物。他对生命和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和反思,他认为“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或许能保全了她,可或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或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恒久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懒人的“懒”隐喻生活的怪诞,追求自我的懒人以对流俗的抗拒保持人的本真状态,探究人的灵魂和生存状态。懒人虽然对世事有自己的思索,有脱俗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是他这种慵懒无所事事的或者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以至于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这种人虽然让人怜悯,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人必将被历史的洪流埋没,文章以此启发我们理性思索人的价值和生命该有的状态,我们应以主动乐观的精神状态实干兴邦。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行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二)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确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王逸《离骚经序》)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斗争,多由楚国贵族担当。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听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凹凸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终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争论性很强,抒情色调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困难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指责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具体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13.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9~13题答案】【答案】9.C10.D11.B12.①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来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一再表达出来。②大凡全部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许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明珠暗投,而怜悯他的志向的。13.①夹叙夹议,寓评于叙。②议中寓情,论中有情。缘由:司马迁的个人遭际和屈原有诸多相像之处,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到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译: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机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谲诈怀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可以解除AB;“卒”是“最终”的意思,修饰“客死于秦”,句中作状语,表示最终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可以解除D。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D.“文中的意思是‘降职’”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争论性很强,抒情色调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着作者对屈原的困难情感,抒情色调较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存”,思念;“兴”,使动用法,使……兴,振兴;“反覆”,回来;“致”,表达。(2)“凡百”,全部;“嘉”,赞许;“文彩”,文才;“愍”,怜悯。【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实力。从“然终无可奈何,故不行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选文(一)在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寓评于叙。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选文(一)在表达方式上议中寓情,论中有情。联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和屈原都是文学家,又都明珠暗投,遭遇贬谪迫害,所以司马迁对屈原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感慨叹惋之情。参考译文:(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埋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旧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记忆犹新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变更。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来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一再表达出来。然而最终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协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瞒,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嘲讽。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痛。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指责屈原假如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二)《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探讨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来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特别器重他。同他一起担当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赤胆忠心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机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许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方,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方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方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方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方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高雅,文章的意旨纯净而明朗。大凡全部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许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明珠暗投,而怜悯他的志向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王风·中谷有蓷①《诗经》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氓(节选)《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注】①蒲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枯萎的样子。③脩:干枯、败坏。④条:深长。⑤歗:同“啸”。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谷有蓷》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子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B.《中谷有蓷》每节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C.《氓》中的卫国女子被弃后既有对男主子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D.和《氓》中的女子一样,《中谷有蓷》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15.《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诗中的运用。【14~15题答案】【答案】14.B15.①《中谷有蓷》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子公对婚姻的联想,以益母草的枯萎比方女子容颜的苍老,表达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苦痛与哀痛。②《氓》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子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实。以桑叶的变更比方女子容颜由光鲜漂亮渐渐苍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含蓄地表达女主子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B.“这是‘赋’的写法”错,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写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终苦痛、哀痛、生气。应是“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中谷有蓷》,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亲密,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放在一起,对比剧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的太凄惨。《氓》第三、四两章记述了男子对女主子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华蜜;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两喻皆是兴中有比。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示意了时间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劝告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将女主子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黜,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决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经验的回忆。(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驱匈奴并获得成功,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举效果的概括。(4)诗歌善用景物渲染气氛,如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是通过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也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16题答案】【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楼船夜雪瓜洲渡④.铁马秋风大散关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大漠穷秋塞草腓⑧.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本题要留意如下字词:犹、洲、渡、报、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闻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限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特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们记叙、抒情和争论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因而,我们称这两篇作品为鲁迅的抒情的记事散文中的杰作,似是符合他的创作实际的。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似乎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D.倘使我能够信任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劝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记叙、抒情和争论浑然融为一体,又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贯串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B.它们记叙、争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C.它们记叙、争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D.它们记叙、抒情和争论浑然融为一体,又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贯串之,没有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未尝不有着深刻的感受。19.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两篇文章都呈现了很强的抒情色调,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加以概述。《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17~19题答案】【答案】17.B18.C19.前文:侧重直抒胸臆,情感直露显豁、汪洋姿态;后文:运用曲折隐晦笔法,情感含蓄节制、内敛深厚。【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实力。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表示说明说明。A.表示意思递进;B.表示说明说明;C.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D.表示意思转折。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记叙、抒情和争论”语序不当,文段所说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故抒情放在最终,应为“记叙、争论和抒情”;二、“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偷换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前面加“使”。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概述文章抒情特点的实力。《记念刘和珍君》中“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哀痛。我已经出离生气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尽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等内容表现了剧烈的抒情色调,生气、哀痛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原来如此!……”等内容语言含蓄内隐,作者的哀思、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内敛深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上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背景下,(),让奥林匹克火种凝合起全世界“更团结”的力气,照亮了人类美妙的明天。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梦幻五环”与浪漫唯美的“大雪花”火炬台同框,让人们重温了中国人民追逐、实现奥运幻想的历程。从100多年前的“奥运三问”,到如今的“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假如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2024年冬奥会不行能达到如此精彩的水平。”北京冬奥会闭幕前一天,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人民,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谢。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兑现承诺的中国,如期如约举办了一届简约、平安、精彩的奥运盛会。B.中国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兑现承诺,如期如约举办了一届简约、平安、精彩的奥运盛会。C.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兑现承诺的中国,确保一届简约、平安、精彩的奥运盛会能如期如约地举办。D.中国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兑现承诺,使得一届简约、平安、精彩的奥运盛会能如期如约地举办。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一组排比短句,并简要分析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20~21题答案】【答案】20.B21.短句: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是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表达效果:①句式整齐,节奏显明,增加气概;②条理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突出;③中国全面发展的骄傲与喜悦之情抒发更为剧烈。【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实力。结合后文“让奥林匹克火种凝合起全世界‘更团结’的力气”可知,句子落点“奥运盛会”与之连接更紧密,解除CD。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将“中国”放在前面,有突出强调的意味,解除A。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以及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实力。原句“是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是三个并列定语,修饰“中国”,可以改写为三个并列的分句,即“是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是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所以可以改写为: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是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表达效果:“是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是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显明,增加气概。“是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是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的中国”变成三个并列的分句,条理更为清晰,“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随潮流走向引领时代”分别铺展,内容更为突出。“是……的中国”的句式不断重复,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得感情洋溢、气概更为剧烈,中国全面发展的骄傲与喜悦之情抒发更为剧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探讨》一书中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