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 培养学生“四能”_第1页
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 培养学生“四能”_第2页
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 培养学生“四能”_第3页
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 培养学生“四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按:江苏省射阳中学始终遵循“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力求做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这条主线,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学校以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四问驱动”教学范式为基础,努力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注重各学科与“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和谐融合,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关键词】“问题解决”;“四能”;融和“四问驱动”“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口号,在新课程改革中,“问题解决”被赋予了新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动力,并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1]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几乎都提到了发展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简称其为“四能”),倡导“问题解决”式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呢?我校在“融和·臻善”省“四有”好老师建设团队的引领下,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构建2008年9月,在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上,我校做了题为“让问题探究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旋律”的交流发言。此后,我们一直聚焦“课堂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的探索与实践。2008—2014年,为了改变当时普遍存在的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我们倡导“问题导学”;2014—2016年,为了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变“导”为“驱”,转向实施“问题驱动”;自2016年起,为了培养学生的“四能”、发展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从“问题解决”的要素和加强课堂的灵动性出发,构建了以“启问、探问、追问、回问”为要素的“四问驱动”教学范式。(见图1)二、“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认识、编码、内化,形成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与驱动。苏联教学论专家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理论”启迪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问题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完成创造性活动。据此,我们构建“四问驱动”教学范式如下。“启问”——放眼单元,创设情境,发现与提出问题。该环节需要教师从单元、前后联系及建构知识网络的角度提出统领每一节课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通常隐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起“前呼”的作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2]“探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该环节需要教师设置一连串有逻辑关系且逐步递进的问题或若干个相互并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逐步生成新知识。“追问”——展示评点,相互质疑,促进与深化思维。通过“追问”质疑问难、促进思维交流,意图出现教师质疑学生、学生质疑学生以及学生质疑教师的生动场景。“回问”——回顾感悟,反思提炼,提升与形成新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提炼思想方法、进行拓展延伸等角度回看本节课,使学生获得新的感悟。“回问”通常与“启问”相呼应,起“后应”的作用。“四问驱动”教学范式围绕基本问题而展开,其线性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启问(发现与提出问题)”→“探问(分析与解决问题)”→“回问(反思提炼与提出新问)”的过程既体现了探究事物的思维方式,也符合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启问”中提出的基本问题,经过“探问”得到解决,又通过“回问”引导学生反思解决过程,实现认知的升华,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循环。右侧自上而下的箭头,寓意“追问”贯穿“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三、融和“四问驱动”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的探索为推广“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学校专门出台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文件,提出融和“四问驱动”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的努力方向,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学管理部—‘融和·臻善教师团队—教研组”组成的领导与研究机构,统领全校的课改行动。二是宣传发动。学校利用周前会、教研活动和质量分析会议等,向教师介绍“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内涵,并以较为浅显的教学内容《向量概念》为载体,比较了常规课和“四问驱动”课堂的不同教学设计,让教师在案例比较中感悟“四问驱动”的内涵。三是融法探索。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和盐城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指向‘问题解决:融和‘四问驱动的实践研究”,并依托学校“融和·臻善”省“四有”好老师师重点培育团队进行相关探索。各学科致力研究现有教学模式及特点,提炼学科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迁移法”“任务—对应法”“嵌套法”等方式和谐融合“四问驱动”,构建了既保持学科原有特色又体现“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新模式。四是实践交流。学校要求“融和·臻善”团队成员率先实践教学新模式,每周都开设研讨课,组内教师共同打磨,逐步完善教学新模式。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试验,学校举行了融和“四问驱动”交流研讨会,邀请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参加。各学科展示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并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研讨。学校还出版了“深化课改”“教改探航”“融和四问”等多期主题校刊,刊登了教师们在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方面的文章百余篇,供全校教师阅读与借鉴。五是大力推进。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五必”要求,即“每课必提问题,问中必培‘四能;每课必有合作,议前必有静思,议后必有展示”;同时,还制定了融和“四问驱动”课堂评价标准,并在日常的推门听课与教学督导中,将此作为观课与评课的核心视角。学校每周三下午开设一节全校性的融和“四问驱动”课堂观摩课,并在下周周前会上请相同学科的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点评,以评促思,以评促改。学校还将教学活动都向融和“四问驱动”上聚焦,如教学大奖赛、对外开放日活动等。四、融和“四问驱动”的实践成效自开展“融和四问”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各学科已成功构建教学新模式并积极实践,课堂教学呈现出如下新样态。一是凸显“四能”指向。弥补了以往课堂中要么缺少问题驱动,要么虽有问题但缺少整体设计的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数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支撑起一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落实对学生“四能”的培养。二是开展合作学习。为了把学生推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前台”,各班成立了学习共同体,每当遇到思维量较大、答案不唯一、解决方法多样的问题时,教师能自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三是注重学生展示。大多数课堂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成果,不仅出现了学生抢着上台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