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一轮复习】必修下第二单元关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
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
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
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
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
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C.《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
D.《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材料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2022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读者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如此巨大的读者群,提示我们要重视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构建,对中国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做出更为深入的科学思考。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作了进一步分类,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室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中国通俗小说的审美传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根”。这不仅仅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客观存在,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势所在。根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底气。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中国读者熟悉之、认可之,并赋予它巨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学之后中国一定会有新的文类出现,新的文类如果想获得中国读者最大程度的接受,也一定会赓续中国通俗小说的审美传统。(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1期)1.下列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是衡量一个时代文艺成就的标尺,优秀作品能够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B.优秀作品必须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不能只是作表面文章。
C.优秀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文艺工作者要能够舍弃浮华,精心搞好创作。
D.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创造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等的优秀作品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B.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越多越好,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C.能否“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是评价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D.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构建需要作家创作出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七龙珠》《我的孙悟空》等日本动漫作品,摘录了我国古典名著中的相关内容,《最游记》对《西游记》要素进行摘录并进行了搞怪改编。
B.《苍兰诀》和西方的《魔戒》同为魔幻题材,但却绽放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色彩,它继承了《红楼梦》“木石前缘”的情感设定,让读者倍感亲切。
C.据2023年5月“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万余部。
D.不管是《龙族》还是《荆棘王座》,江南在他的作品中都生动地描述了很多异国的风土人情,可以看出他对外国文化的引经据典简直是信手拈来。4.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国网络文学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这一观点的?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分析说明。5.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请以《窦娥冤》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1.下列对曲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合把……,可怎生……?”,窦娥的诘问,反映了她头脑中既有的观念与她所遭遇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她对天地公平的怀疑态度。
B.为善的受贫穷以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因而寿长——这两句唱词,表明窦娥对当时社会善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已有清醒认识。
C.“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曲词以此结尾,形象展现了窦娥对天地主持公道不再抱有幻想后的绝望、无奈、痛楚,读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D.这段曲词指天斥地,直抒胸臆,高亢激越,将窦娥因衔冤莫白而积压于胸的满腔怨愤表达得酣畅淋漓,体现了古典戏曲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2.选段(简称“元本”)中画横线部分的这两句唱词,在《古名家杂剧》本(简称“古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两本中的唱词,孰优孰劣?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材料二: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
确的一项是(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3.下列各项中,
最
适
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4.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例证法的妙处。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四凤端过药碗来。]鲁四凤您喝吧。周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鲁四凤我。周繁漪太不好喝,倒了它吧!鲁四凤倒了它?周繁漪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鲁四凤(犹豫)嗯。周繁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周冲由中门进,穿一套白西装上身。]周冲妈,我现在喜欢一个人周繁漪哦!(证实了她的疑惧)哦!……这个女孩子是谁?周冲她是世界上最……(看一看繁漪)不,妈,您看您又要笑话我。反正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周繁漪可是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周冲自然没念过书。这是她,也可说是她唯一的缺点,然而这并不怪她。……但是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周繁漪你真是个孩子。周冲(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周繁漪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周冲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周朴园什么?周冲(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周朴园哦周冲(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四凤端茶,放朴园前。]周朴园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鲁四凤煎好了。周朴园为什么不拿来?鲁四凤(看繁漪,不说话)周繁漪(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周朴园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周繁漪(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周朴园(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鲁四凤药罐里还有一点。周朴园(低而缓地)倒了来。周繁漪(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周朴园(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周冲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周朴园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周繁漪(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周朴园(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周繁漪(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周繁漪(声颤)我不想喝。周朴园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周冲(反抗地)爸!周朴园(怒视)去![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周朴园说,请母亲喝。周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周朴园(高声地)我要你说。周萍(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周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周繁漪(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周朴园(冷峻地)哦,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周繁漪(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周萍爸!我……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周萍走至繁漪面前。]周萍(含怒地)哦,爸爸!周朴园(高声)跪下![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周朴园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周繁漪(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半晌。]周朴园(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周萍(抬头,慢慢地)什么?周朴园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周萍(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周朴园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周萍(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节选自曹禺《雷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倒了?哦?倒了!药还有么?”这一句连用三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明了周朴园内心的不满,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一句,周冲抢断话语,为繁漪说情,表现了他打抱不平、敢于反抗的形象。
C.周朴园强逼繁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家庭内的叛逆者进行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
D.“喝药”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在周家却最终演变成全面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没有鲜明的面目、典型的个性,但在情节发展中却起到重要作用。
B.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既照应了前文的情节,又暗示了“喝药”事件带来的影响。
C.“不高兴地”“忽然严厉地”“怒视”等舞台说明主要是为了刻画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对推动剧情的发展作用不大。
D.“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这一舞台提示,既展现了人物的各有所思,又引出了下文戏剧高潮部分3.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本中画线语句的潜台词。(1)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2)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4.在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这一情节中,繁漪的内心经历了苦苦挣扎,请简要概括繁漪的心理变化过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周朴园(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四凤
煎好了。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四凤
(看蘩漪,不说话)。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蘩漪
(①)倒了。我叫四凤倒了。周朴园(②)倒了?哦?(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周朴园(④)倒了来。蘩漪
(⑤)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周朴园(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周朴园(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周冲
(反抗地)爸!周朴园
(怒视)去![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周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周朴园(高声地)我要你说。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周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繁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周朴园(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周萍
爸!我——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周萍走至蘩漪面前。]周萍
(求恕地)哦,爸爸!周朴园(高声)跪下!(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他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节选自曹禺《雷雨》)乙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
哦。周朴园
你知道么?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鲁侍萍
姓梅的?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
(苦痛)哦!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均节选自曹禺《雷雨》)1.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⑤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①快速地②慢
③更慢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B.①快速地
②慢
③更慢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
C.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高声地
⑤无奈地
D.①惶恐地
②严厉
③更严厉
④低而缓地
⑤反抗地2.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蘩漪抗拒喝药是一次“困兽的搏斗”,表现出她对冲破桎梏的渴望;而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后虽饱受生活之苦却从未想过找周朴园报复或索赔,则表现了她的隐忍。
B.鲁侍萍的遭遇恰如其名字中的“萍”,她在被抛弃后不得不如浮萍般四处漂泊的命运是旧中国底层女性的一个缩影。
C.作者借周朴园这个角色展现了真实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既虚伪冷酷,又不乏人性的温情。他强迫蘩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叛逆者进行的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护。
D.如果用悲悯的审美情感来体察人物,就会发现选文乙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悲剧虽难逃罪责,但也并非十恶不赦,他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丝丝温情。3.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请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潜台词。(1)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2)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4.德国哲学家和评论家黑格尔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结合选文对此观点进行简析。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
流申
平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为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大火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噼噼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时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巨大的推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意被烧死。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砍!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但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要不要过呢?他犹豫着,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天,就算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内到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条水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信子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恶龙啊。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一起来跟它干呀!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1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不仅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从侧面表现了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
B.一场山林大火因猎人而起,小说围绕逃生,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大灾面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C.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一场大火使猎人思想发生了转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之河、母亲之河。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场火灾开篇,再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及其发展态势,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人与动物都逃向河流做铺垫,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B.小说设置的壶口和地河等几处场景,为下文砍树、巨蟒等情节做铺垫。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成功调动读者思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只显现出身份特征,但作者却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他的形象,使其立体可感。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次使用拟声词,真实还原了小说的情境,同时使用叠词,富有节奏感,增强语势,烘托出紧张恐怖的氛围。3.小说最后写猎人和各种动物历经艰险,终于看到了地河的出口,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猎人此刻会有哪些心理。4.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人认为,《河流》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类凭借理性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思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理论上,开放性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它受到意义的限制。文本的开放性是由产生的意义数量决定的,它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数量成正比。一个文本通过代码的符号生成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意义,为它的开放性设置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边界,开放性与文本性看起来似乎有点相互矛盾。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指的是投入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努力而产生的物质因素,它既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具体形式。文本性就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探索通过象征意义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文本建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巨大的阐释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具体而言,文本性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单词、短语、句子和话语段落等文本因素,读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诠释作者创作的文本因素,由此而形成的诠释空间就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其隐含意义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开放性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文本以能力,允许读者在合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从而使文本变得多元化、更富多义性、解构性,允许有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阐释。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开放性:(一)文本的或天然的开放性。笔者之所以称这种开放性为天然的开放性,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正如艾柯所说,“一件艺术品永远不会真正‘封闭’,因为即使是最明确的外缘也总是包含无限可能的‘阅读’”,但这种开放性通常是由无限的符号阐释过程以及读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和多重阅读所造成的,读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与作者的艺术设计都毫无关联。(二)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性,其地位源于作者对语言、叙事技巧和结构安排的刻意运用,从而使文本保持开放。这种开放性正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所倡导的一种文学品质。(三)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源于作者,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这种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留下了作者以前生活经历的痕迹,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痕迹。虽然理论上可以区分这三种开放性,但在批评实践中却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为了使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新的阐释可能性,这种区别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作家来说,了解有意识的开放性对他们的创作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三种开放性都与意识建构行为相关,换言之,它们来自三种创作: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和文本的创作。有意识的开放性是作者有意运用语言、风格、语调、技巧来传达丰富的表现形式的结果,无意识的开放性源于读者将文本与其作者和读者自身经历联系起来的行为,文本的开放性则是文本符号化的结果。(摘编自顾明栋《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理论视角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B.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开放性”“文本性”的定义依然模糊,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
C.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文本性,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具有创造性,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
D.作者的努力、读者都影响着文本性,表现为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词句等,读者则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还是一个开放并包的空间”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
B.开放性和文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
C.开放性允许读者采用不同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使文本具有多义性等。
D.三种开放性中哪一种都与意识建构行为有关,都来自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文本的创作。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排便及护理
- 《浙江电信推送广告》课件
- 网络安全小学
- 华南技师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校《会计基础》(中技)教学大纲21
- 2024年标准化房屋装修工程质保协议范本版B版
- 劳动合同续签申请自我评价
- 劳动合同换签主体流程
- 房地产合同预算部部门职责
- 法院物业服务合同内容
- 大班安全山体滑坡
- 四年级语文上册句子整理复习统编课件ppt
- 物联网能耗监控项目性能测试报告V0全解
- 制程品质管控作业流程图
-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 爆破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澳大利亚CH2绿色办公大楼
-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陶瓷)(课堂PPT)
- 2020年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聘答辩试题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准则
-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
- FusionCharts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