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探析9400字(论文)】_第1页
【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探析9400字(论文)】_第2页
【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探析9400字(论文)】_第3页
【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探析9400字(论文)】_第4页
【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探析9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城》中林祥福的情义形象分析TOC\o"1-3"\h\u15746一、《文城》作品和作者简介 摘要:《文城》发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本文对《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的情义特征进行剖析,挖掘林祥福这一人物形象中情义特征背后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从而分析了余华笔下这一人物形象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对作者简介以及文城作品的作者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林祥福情义形象的具体特征;第四部分,介绍林福祥形象形成的原因与影响;第五部分,介绍林祥福情义形象的现实意义;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关键词:余华;《文城》;林祥福;情义形象余华是现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位优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员额。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功地创造出许多典型人物形象,为文学界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感觉。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余华一直都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他对文学中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两者持有批判与怀疑的态度,根本否定了极端主义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在余华2021年发表的新作《文城》中可以看出,余华以一种复兴主义的形式延续了先锋的行动,不仅是苦难叙述的回归,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自我创新的能力,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是超越苦难的温情,《文城》之中的情义特征、人性的宽厚与温暖再次体现了一个作家真正的善良,即以文学来镀亮生活之信,让心灵与精神重新借由艺术的力量重寻家园。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属于影响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是组成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纵观中外众多文学作品,都能发现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余华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很有影响,历经8年沉淀推出了长篇小说《文城》,这部小说超越余华此前相对缺位的情义书写,也成功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林祥福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情义特征尤为突出。一、《文城》作品和作者简介(一)余华简介余华是一九六零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一位优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委员会理事。他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着称于世。而且带给文学界一种别样的情怀。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余华一直都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他对文学中传统的人主义精神和文化秩序有深入的研究,对两者进行绝对地反叛与怀疑,根本否定了极端主义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在余华2021年发表的新作《文城》可以看出,余华以一种复兴主义的形式延续了先锋的行动,不仅是苦难叙述的回归,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自我创新的能力,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是超越苦难的温情,《文城》之中的情义特征、人性的宽厚与温暖再次体现了一个作家真正的善良,即以文学来镀亮生活之信,让心灵与精神重新借由艺术的力量重寻家园,因此对该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98年余华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是意大利文学最高奖项,2013年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二)余华小说《文城》简介全书共有两部分,分别为《文城》和《文城补》,全书的主体内容围绕“情”“义”二字,小说取材于清末民初乱世村庄,写了一个携女孜孜不倦寻妻纪小美的人,这个人叫林祥福,他定居于一个名叫溪镇的南方村落,结交朋友,日子逐渐过得平静安定,而此时外部世界正在剧烈变迁,军阀和匪祸逐渐影响了村庄的生活。在溪镇人的第一印象中,林祥福就是个披着雪花、留着长发、留着胡须遮面、有垂柳般谦逊、田地般少言寡语。即使以后成为万亩荡、木器社老板,但他的卑微与沉默仍未改变。他的往事与一个谜一般的城市有关,谁也无法得知他为何会寻找到一个不复存在的位置。他本来就不是这里的人,故乡就在很远的北方。为了一句诺言他把自己连根拔起飘泊到了这里。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看到了温暖而赤诚的心灵和冷酷而无情的热血。最后他无功而返,却有很多人的关心与泪水停留在他的心里[1]。二、林祥福情义形象的具体特征(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林祥福执着的爱情属于情义范畴。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同时还包括对某一件事情的执念,对某一种情感的执着。小说主人公林祥福与纪小美的相遇是偶然的,他们日久生情,然后有了爱情的结晶,林祥福对爱情的执着在漫长的追寻和等待中逐渐转化成对亲情的诉求[2]。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乱世年代,主人公林祥福是北方一大富户的大少爷,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的人生本来平淡而波澜不惊,直到南方女子纪小美的到来,才完全打破了他宁静的人生。林祥福和纪小美的爱情始于谎言。纪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纪小美因为犯错被赶回家。阿强与纪小美私奔,一路北上借宿林祥福的家,谎称两人是兄妹,家在“文城”,善良的林祥福把他们留了下来。第二天早晨,小美发烧留下来,阿强去京城投靠姨夫,一开始林祥福是出于善心照顾小美,但却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喜欢上了小美,“他对鱼水之欢新奇又痴迷”,之后便娶小美为妻。不久,小美偷了林祥福的金条不辞而别,她欺骗了林祥福,林祥福也曾一度无比懊恼,甚至在深夜嚎啕大哭[3]。但后来怀着孕的纪小美重新回到林祥福身边的时候,善良的林祥福在追问金条的下落无果后,他选择了原谅小美,他相信用自己的爱能感动和留住小美,并对她呵护有加。可好景不长,小美把孩子生下来一个月后又再次离去,林祥福对小美二度离家早有预感,但他还没有准备好,只是保证:“再不告而别我就来找你了。我要把孩子抱到你身边。”就算是天涯海角,也要找你”,想借此挽留,最终小美还是故技重施,丢下他和嗷嗷待哺的女儿再次离开了[4]。林祥福义无反顾,怀抱婴儿,离开故土,离开世世代代的祖宗基业,去“文城”寻找小美。原本完全可以另择佳偶的林祥福,偏偏要舍弃一切去追寻早已不知所踪的小美。由此可见,为了一个口头承诺,林祥福决然地去追寻爱情,这是对爱情的执着[5]。他由北向南,渡过黄河长江,在江南水乡的城镇之间流连忘返,穿梭了冬天和春天,逢人就问“你知道文城吗?”,却一次次得到否定的答复,但是他都没有放弃寻找。历经无数磨难后,最终选择了留在与小美有着相似口音的溪镇。即便扎根在溪镇,林祥福也从未停止对爱情的寻找,他在溪镇走街串巷地修补门窗,目的就是寻找小美,“林祥福对房主外出未归的空屋念念不忘,总觉得某个空屋里有小美的痕迹”,小说的标题《文城》,是一个不存在的城市,正如《文城补》临近结尾有这样的对:小美问道:“文城在什么地方?”阿强道:“总有个地方,叫做文城。”。”这句对白显示了“文城”既虚无缥缈又无比真实。我们可以认为,在爱情故事中,“文城”是一种苦苦追寻无望爱情的执着。文中多次提到“没有人知道文城在什么地方”,正如没有人知道爱情是什么模样。林祥福为了这一份情,找了一辈子,他的这一痴情的人物形象让人为之动容。同时他可以痴到什么程度,善到什么程度,被别人一次又一次地欺骗,却还是执着地寻找这个人,还在幻想着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文城”也许就是林祥福心中的圣地,也是他的精神支撑,即使只是一个寄托,也足够让他为此奋不顾身。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也只有像林祥福这样执着于爱情的人,才能把人间情义深深植入人物的精神血脉之中,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使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彰显人间最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6]。(二)对女儿的无私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林祥福还把女儿情义表露得淋漓尽致。林祥福把金条换成的银票放在女儿的襁褓中,一路向南,不远千里寻找孩子的母亲,在船上遇上龙卷风的时候,他没有丢掉孩子独自逃命,当被狂风雨水冲击惊醒后,发现女儿不见了,“惊慌地来回奔跑,哇哇喊叫”“神态却像一个盲人,似乎什么都看不见,他哭喊地奔跑起来”“那一刻觉得失去女儿,他害怕,他浑身颤抖,走路摇晃起来”,从惊慌到大声哭喊最后变成低声呜咽描写,林祥福的那种绝望,让我们感受他对女儿深情的父爱。直到找到女儿后,看到女儿突然安然无恙,他“双手小心翼翼守护”,那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为了不让女儿饿肚子,在冰天雪地的溪镇挨家挨户地求奶喝,这是一位父亲在履行对女儿赡养的义务,尽自己所能满足女儿的需求。当他带着女儿来到陈永良家,陈永良看到林祥福递过来的一大沓钱之后,不可置信地问钱放在孩子的身上不怕丢吗?林祥福回答更让人惊讶“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可见林祥福把女儿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越钱财和自己的性命,父爱是无声的,却犹如大山般傲岸。林祥福在溪镇定居后,拥有了木器社和万亩荡,并把这些作为女儿林百家的嫁妆。因为方圆百里也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林祥福就在家自己教授,后来把林百家送到上海的中西学校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体现了林祥福对女儿毫无保留的爱,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情义信仰,从孩子出生到长大,父亲都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无论是教育还是成年婚嫁,秉承着“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信念,这样一个父亲形象,就是我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父亲,同时反映出中国人最为质朴,最天真的感情,深刻到骨髓里去的真实,也是林祥福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父爱。林祥福知道去赎回顾益民可能有去无回,他提前写好两封信,其中一封是交代顾益民在自己死后要照顾好女儿林百家,他在临死前回光返照,“生命之火熄灭时,他临终前之眼看见自己的女儿,林百家襟系橘黄色的班花从中西私塾过道朝他走过来”,他最不舍得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如果说世上有一种爱不求回报,我想那就是父亲对女儿温暖的爱。虽然主人公林祥福最终被土匪残忍地杀害,但作者赋予了他这一人物形象特有的光芒——情义的光芒。塑造了父亲对女儿情义的这种光辉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最柔软的内心世界,让人备受感动,为之动容[7]。(三)对男人之间的情义林祥福到溪镇遇到了陈永良,女儿林百家喝陈永良爱人的奶水长大,陈永良还把自己的妻子当作林百家的娘,让两个儿子当她哥哥保护她长大。那时候溪镇很穷,一碗稀粥就可以救一个人的命,陈永良把这碗粥给了林祥福。林祥福住在了陈永良家里,他在这种安定中体会到家的感觉,他舍不得离开,所以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跟陈永良合伙开木器社,使一大家子能生活得更好。陈永良心怀感恩,记住了林祥福的恩情。所以在面对土匪来抢林百家,陈永良的妻子也毫不犹豫地让儿子陈耀武去顶替林百家,陈耀武受尽土匪的折磨,虽然少了一只耳朵但还是生存下来了。尤其在林祥福为了赎人检讨益民,从容就义的剧情中,更把这份仁慈和情义发挥到极致[8]。但是,这样的仁慈和情义所换取的还是血腥和杀戮,那既是她们个人命运上的不幸也是她们所处时代的殇。林祥福和陈永良这种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情义非常可贵,每当遇到危险,相互扶持,这样的情节同样出现在林祥福和顾益民之间,林祥福能顺利地扎根在溪镇并做起生意,其实有部分原因还是得感谢溪镇的商户代表顾益民,当顾益民被土匪张一斧绑架后,林祥福特别仗义,敢于担当,集中表现在他只身一人赎顾益民,为兄弟慷慨赴死。与其他乡绅相比,此时挺身而出的林祥福算的上是大义凛然,这些乡坤想到张一斧的种种残暴行为都纷纷退缩,目光都投向林祥福,觉得他是不二人选,他低头沉默不语,想到残暴的土匪张一斧和女儿林百家,他心里感觉到不安,看见其他人眼睛开始躲闪,林祥福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会愿意去赎回顾益民,他去了,并死于土匪张一斧的屠刀之下。他明知道前路充满艰险,越艰险越勇往直前,他能够在死亡的威胁之下,做出这样的英雄行为,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人物形象让人敬佩。当陈永良得知和自己相处十几年的好兄弟林祥福被土匪杀害之后,他发誓一定要给他报仇,以“尖刀还给你”同样的方式置仇人于死地,为林祥福报了仇[9]。陈永良落脚在溪镇也得到过顾益民的帮助,在得知土匪绑架昔日的恩人,他发动全村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顾益民。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正如《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和他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亲密程度却超越了血缘,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处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使得这恐怖的人世少了许多畏惧。一场善良的相遇,一次命运的搭救,这是以命相抵的信任,是人类最深处的善良,是行走江湖的道义,是赴死的道义,更是乱世中最珍贵的情义[10]。(四)对小镇的道义《文城》是在古老中国的底蕴里、在人间苦难中勘测生活的情义。在墨子看来,所谓道义,是指给人好处对别人有利。来自北方的林祥福,因溪镇有他寻找的小美相似的口音,他才决定留下来。后来陈永良收留了他,一开始林祥福只是出于寻找小美的目的来到溪镇,他义务帮溪镇的百姓修补因龙卷风受损的门窗,在天灾人祸面前挺身而出为大家是对溪镇的道义。到后来在溪镇度过了十几年,他已经对溪镇这个异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早把自己当成是溪镇里的一份子。溪镇最有声望的顾益民被土匪张一斧抓去,对他百般折磨,自发建立与土匪对抗的民兵团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都乱了阵脚。为了溪镇的安全,林祥福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主持大局,主动去赎回顾益民。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毫不畏惧,他深知自己肩负保护镇子安全的重任,为了百姓安危、为了镇子的安宁殚精竭虑,他虽然死了,但也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使者,这是林祥福对社会道义的坚守。无论是对战争的描述还是对残忍土匪以及天灾人祸的描写,余华还是用他一贯冷冽的方式去处理小说文本的细节,让读者感到悲痛而无能为力,这种悲痛到麻木与那个时代的氛围大致相关[11]。在那个战争频繁、丧失人性、精神匮乏的年代,仍旧有人坚守对社会道义的信仰,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的,一切磨难困苦终将过去。在时代的夹缝中,在命运无常、生命零落的悲戚中,林祥福异乡道义的坚守和对人性至纯至善的坚信,成为了那个动荡岁月的暖色和圣光。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主动或者被动的作出寻找,虽然在主观上不愿意去伤害他人,但是客观的环境促使你去伤害别人,而最珍贵的是不管身处怎么样的乱世,依然坚守内心的善良,依然捍卫内心的道义。(五)对普通人的情义小说家的头脑,学识,理念都不应超越小说有机体。余华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文城》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构成了情义主题。林祥福和田家兄弟本是主仆关系,但本质上,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环境的影响下,封建阶级观念依然存在且深入人心,少爷这个身份的存在对于田家兄弟本就是一种剥削。《红楼梦》可以说关于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贾府内部的主仆制度可以看作是清朝宏观制度的一个缩影,书中丫鬟们如晴雯、金钏、鸳鸯等,宁愿死在也不会离开贾府,她们已经把自己当作贾府的人贾府的鬼,无论主子怎么剥削、怎么奴役,主子就是主子。余华的笔下,这种封建阶层建立的林祥福和田家兄弟主仆关系反倒是稳固的、深厚的,令人羡慕的[12]。一次雨雹砸死了田大的父亲,林祥福亲手打造一口棺材来好好安葬他,他按照“天下棺材七尺三”的规格一天就做出棺材。本就是少爷的身份,为了仆人的父亲,能亲手打造棺材厚葬他。《文城》表现出余华在对待柔情和暴力问题上的多重天赋,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他精心挑选种种富有表现力的事象,一下子把角色心中的情义突出地表现出来。田家兄弟不会认为少爷林祥福是在剥削和压榨他们,他们会觉得少爷生下来就是他们誓死效忠的少爷,这种深入骨子里的思想直到林祥福死去也没有改变。田大第一次来到溪镇,他的五双草鞋都磨破了,脖子上挂着第五双草鞋,只有找到了少爷林祥福后才敢穿上最后一双新鞋,林祥福请来剃头师傅给田大剪头发刮胡子,又请裁缝给他做单衣和棉衣,还说“房屋你先住着,田地里的收成先归你们五兄弟”,在当时主仆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的年代,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这种阶级关系的对立,是不可逾越的,但少爷林祥福这一人物对仆人的情感已经上升到情义。无论怎么样,这一形象的情义特征已成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精粹。田大第二次来到溪镇接林祥福回家,他抱病之身坚持上路却死于途中,他与林祥福躺在一个棺材里,从此不再是主仆,而是兄弟。即使故事的结局悲惨,人物命运坎坷,但始终洋溢着底层人们的道义,给林祥福这个人物注入了很多的温情,塑造出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13]。三、林祥福情义形象的成因和影响(一)林祥福情义形象的形成原因林祥福是一个谦逊的人,沉默寡言,充满深情的男人,林祥福的家庭富裕,他勤劳,以为可以过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但一个美丽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与南方女子小美相识并坠入爱河,然而,小美生完女儿后,突然离开,一直没有她的消息,林祥福抱着女儿一路下到溪镇,在那里定居下来,他是一名木匠,为很多人免费修门窗,只为找到妻子小美,但军阀和土匪逐渐影响了他的生活[14]。他有着北方特有的质朴和坚韧,尽管遭受了很多痛苦,仍然相信美好的生活即将来临,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开始,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林祥福大胆地南下北上,只为找到小美,从此一家三口,幸福美满的过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次龙卷风之后,林祥福发疯似的到处寻找着被风卷来的女儿,最后看到女儿毫发未伤时,他站在原地傻笑,这是林祥福独特的纯朴温柔的北方汉子的柔情[15]。面对无处可去的小美和阿强,他热情相助,面对小美的再次归来,他慷慨大方,毫不在意。相反,他更相信,更关心他们,面对小美的离去,他义无反顾地追求,面对镇上的一切,他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在他死之前,安排好了一切,想回到他的家乡,完成他最终的使命。但他仍有遗憾,再也没见到小美,没看到女儿结婚,也许生活中总有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他一直在前进,“不允许孩子离开妈妈”,这是深入骨髓里的事实,更是深入骨髓里林祥福所向往的理想。林祥福的去世对读者来说真的是出乎意料,也是读者们最难过的地方,情节的曲折总是要以牺牲人物为代价来实现,不过整体上来说,北方人林祥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温和与温情。亦有观点认为,人们的抉择从来都不是因为生活、环境所决定,而更多是因为流淌着热血的人性所决定,林福祥认为自己的善良与执着使其一次次接纳小美,并使其走上寻找小美之路,让他成为受人尊敬的人物。(二)林祥福情义形象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余华在《文城》中为我们展现了多维度的人性,同样受到环境的影响,有着困难的生存环境,人本质不同,选择也不同,余华关注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把个体放在大的历史变革,用个体的经历来揭示历史的特征,以及大的时代下人性的显露,塑造一个人把他塑造到极致,淋漓尽致展现人物的特征。余华的作品虽然有较强的时空感,但是阅读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在哪一部作品中读者都能找到当下时代人的影子。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犹如林祥福这样善良正义的人,也可以看到犹如张一斧冷酷残暴的恶霸,人生在世,终有一报。深入的作品分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同样也为时代文学发展提供价值。四、林祥福情义形象的现实意义(一)凸显人性的善良底色余华在《文城》中刻画了一个对爱情、亲情、友情执着和同情他人的林祥福,林祥福经历了荒蛮的年代,他的一生是悲苦的,遭受小美的欺骗,漫长的追寻和等待都无果,他在承受分离的同时内心渴望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最终因赎人惨遭土匪杀害,好友为他报仇,他最终落叶归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博大的胸怀和善良心胸的对待身边人的,同样得到身边人善良回报的人物形象,这是人性在荒蛮时代闪烁的微光,也是到一个时代的更迭和发展,林祥福的形象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个人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和寻求不同的生存方式。我们的目光从余华的《文城》中转移出来,回归我们的现实生活,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并不都是顺顺利利、一成不变的,无论生活在怎样的时代,无论在怎样的生活处境之下都应永葆内心的良善,心怀希望。这就是为人的背景,这就是照在薄凉世界里的生命光芒!诚如余华所言:“时代洪流,推动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抉择”[16]。(二)意义与价值在余华冷峻的笔调下,在蛮荒的时代背景里,小说故事里表现出来的温情元素构建起整部故事的要点,其间再穿插一些时代贴敷在个体身上的痼疾,比如对女性的欺压,政府的软弱,无人性可言的军阀,滥杀无辜的土匪等等,构建起故事整个大背景的底色,让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如同尘埃般,随时都可能飘散消失。好在余华在《文城》中不断赋予希望,赋予以林祥福为代表对“情义”坚守的感动故事。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林祥福还是执着地守着溪镇——他内心中的文城,执着与小美之间虚幻的爱情;为了救顾益民,最终死于土匪之手,这是为了兄弟情义,为保护镇子的安全挺身而出,坚守社会道义,即使对普通人他也能坚守内心的良善。清末民初,时局动荡不安,人物命运无常和世事无常,反映了林祥福这一情义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中华优良传统,无论怎么样,“情义”实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精粹,故而千古流传。其实文城是不存在的地方,每个人对文城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文城,而余华的“文城”,是追求一个“情义”善良到完美的人,虽然这种人物形象很难找到,但是他坚信会有这样的纯洁的人存在,诚如“赵树理文学奖”得主孙频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说:“余华是通过寻求与追求的途径到达心灵的乌托邦。这是对崇高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者用清醒客观的态度,用他塑造的人物向我们叙述“文城”在哪里不重要,即使被乱世所碾压,也要在苦难中坚守人性的良善,升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人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总要翻云覆雨,早把文城丢得一干二净,所以大都无所适从。这篇小说,毫无疑问,也在召唤着人们寻找他们根系的所在[17]。结语小说中的文城,是个不存在的地方,作为城镇或乡村的地域象征,它的确是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