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1页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2页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3页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4页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21世纪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卫生单行法律,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2011年12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修正后的职业病防治法将于2012年5月1日起实施。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宗旨:保护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规定了我国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中的各种法律制度。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卫生行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职业防治法律关系主体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单位:承担职业卫生检测、体检和职业病诊断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我国职业病防治基本法律制度职业卫生监督制度;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按职业病目录和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制度;劳动者职业卫生权利受到保护制度;职业病病人保障制度;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职业病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鼓励科学防治,淘汰落后的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以及职业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机构及其队伍管理制度等。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政府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方面,履行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签署的公约或承诺的重要体现。一、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90条

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职业病防治法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一章总则共13条明确了该法的立法宗旨、适用的范围;职业病防治策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和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等,并确立了职业卫生执法主体的职责;明确了工会组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和维护工人权益中的作用。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二章前期预防共7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设立条件应包括其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明确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规定了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主体工程与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阶段,竣工验收时用人单位的责任。1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由取得省级以上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1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共23条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1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1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等。1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该章还对以下内容作出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警示标识和说明书要求;职业病危害作业转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及职业卫生培训;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控制责任;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1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职业卫生健康权:①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②获得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卫生服务权;③知情权;④请求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改善操作条件权;⑤依法拒绝职业危害作业权;⑥检举、控告权;⑦职业病防治工作建议权等的。劳动者也有义务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1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有:①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②履行保护劳动者健康义务;③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④落实职业病病人保障;⑤保证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⑥及时消除职业病事故隐患;⑦制定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⑧及时报告职业病及职业病事故;⑨落实职业卫生监督的整改措施等。1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共19条对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职业病诊断应由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应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资料,按照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及时的职业病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享受适当岗位津贴等。1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除应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外,当事人还可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享有的职业病待遇不变。2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五章监督检查共7条本章明确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政府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①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②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③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2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包括:①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②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③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本章节还对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以及依法执行公务作了明确的规定。2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六章法律责任共17条明确了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行为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包括:①行政责任(警告及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提请有关政府责令其停建或关闭,责令停止生产职业病危害作业;取消职业卫生服务或职业病诊断资格;没收非法收受的财物等);②刑事责任;③民事责任。2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七章附则共4条对“职业病危害”和“职业禁忌”以明确定义。规定本法第二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单位参照本法执行。2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二、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2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本办法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在何种情况下申报、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对申报回应和监督管理等做出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有:①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③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2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用人单位若终止生产经营,也应到原申报机关办理申报注销手续。(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并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并要对用人单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该办法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管理,并对分类管理的合法机构及资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内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验收的内容以及违反该管理办法的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规定。2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依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强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3大类。(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进行审核和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上述规定的卫生审核和竣工验收外,还应当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或备案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投资主体、额度和审批部门不同而由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办法还对建设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3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是其法定义务。职业健康检查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简称体检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当客观、真实,体检机构对健康检查结果承担责任。(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时,发现劳动者有职业禁忌或者有与其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用人单位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应急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体检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对疑似职业病病人也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进一步的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用人单位应将体检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健康体检应依据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进行。体检机构应在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用人单位出具书面体检报告。体检机构发现劳动者有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当及时告知其本人。(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健康变化、健康状况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是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法院审理健康权益案件的物证。因此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当能连续、动态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能为诊断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执法提供证据,内容要完整简要。用人单位为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是其法定义务。(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本办法规定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和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劳动者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在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本办法还对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包括对单位罚款,相关人员行政和法律处罚。(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公平、及时和便民”的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应按该管理办法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并符合法定程序方有法律效力。4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②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③具有与开展职业病诊断相适应的仪器、设备;④具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质量管理制度。(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机构批准书有效期为4年。职业病诊断机构职责有:①在批准的范围内诊断职业病;②报告职业病和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它有关职业病诊断工作。(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医师的条件:①具有执业医师资格;②具有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③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律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④从事职业病诊疗相关工作5年以上;⑤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⑥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职业病诊断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县(区)、本县所在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任何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职业病的诊断机构不分级别,符合规定的任何一个职业病诊断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均具有同等效力。申请职业病诊断者应提交: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资料以及诊断机构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应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结合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不能确诊的疑似职业病病人,可以经必要的医学检查或者住院观察后,再做出诊断。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对职业病诊断意见有分歧的,应当按多数人的意见诊断,对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职业病诊断后,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明确是否患有职业病,对患有职业病的,还应当载明所患职业病的名称、程度(期别)、处理意见和复查时间。该证明书由参加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职业病诊断机构审核盖章。证明书一式三份,劳动者、用人单位各执一份,诊断机构存档一份。诊断机构应建立永久保存的职业病诊断档案。(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职业病鉴定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可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当事人对该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原鉴定机构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专家库专家任期四年,可以连聘连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主持下,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方式抽取。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鉴定委员会推举产生。(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鉴定委员会专家有下列情况者须回避:①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的②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利害关系的③与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鉴定之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如材料齐全则发给受理通知书。并在受理鉴定之日起60日内组织鉴定。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检查,也可以到工作场所现场调查取证;可向原诊断机构调阅有关诊断资料,也可向用人单位索取与鉴定有关的资料。(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鉴定结论以鉴定委员会成员超过半数的表决结果为据,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并制作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应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鉴定事由;参加鉴定专家情况;鉴定结论及其依据;鉴定时间等。鉴定书应当于鉴定结束之日起20日内由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发送给当事人。(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5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旨在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控制,减轻事故损害。包括:事故的分类,事故调查处理的内容,事故报告及事故处理。5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事故的分类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分为三类:①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②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③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5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事故调查处理的内容有:①依法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性职业病病人;②按照规定程序报告事故;③组织事故调查;④依法对事故责任人查处;⑤结案存档。(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5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事故报告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实施紧急报告:①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告;②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6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接收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6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4.事故处理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①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②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③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6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④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⑤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⑥配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⑦落实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6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政府有关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②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③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④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6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强此类机构的管理。6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概念与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服务的卫生技术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化学品毒性鉴定(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6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效果评价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等内容(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6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必须取得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并按照资质证书所规定的项目,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不得超项服务。其中化学品毒性鉴定,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效果评价、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等资质审定由国家安监总局负责。(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6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资质审定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指定的办事机构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设立国家和省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专家库,专家库专家任期4年,可连聘连任。(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6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申请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具有法人资格;②有专门从事相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③具备符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条件的专业人员、设备、技术能力和经费;④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7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安监部门应当自接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申请表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同意受理的,应当在60日内由办事机构组织专家组,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估。专家组由从相关专家库中抽取的5名或者7名专家组成。(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7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按照规定进行资料审查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申请单位情况介绍,申请资料的现场核查,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抽查原始记录、报告、总结和必要的盲样检测等。专家组应在现场考察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办事机构提交技术评估报告,安监部门自收到专家组技术评估报告之日起30日内完成资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资质证书。有效期为4年。(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7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资质管理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内,向原认证安监部门申请续展,经复核后合格的,换发证书;逾期未申请续展的,其资质证书过期失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若发生分立或合并、停业、破产或者其他原因中止业务、法定代表人变更等情况均应向原申请认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7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省级以上安监部门对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年检制度和经常性监督检查。未申请年检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视为自动放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年检或者抽查不合格的,由安监部门责令限期三个月内进行改正,改正期间暂停其职业卫生服务工作。改正期结束,合格者准许继续执业;仍不合格的,由原发证的安监部门取消资格,并收缴资质证书。(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7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职业卫生标准是职业卫生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基础性依据。7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国家职业卫生卫生标准包括: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诊断标准;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职业危害防护导则;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等。(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7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两大类。强制性标准包括: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诊断标准、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和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等。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GBZ”,推荐性标准代号为“GBZ/T”。(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7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对劳动条件各种卫生要求所做出的技术规定,可视作技术的尺度。它可被政府采用,成为实施职业卫生法规的技术规范,卫生监督和管理的法定依据。我国目前有两个与职业卫生有关的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三、职业卫生标准7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设计应考虑的一般卫生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限值。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则重点规定了化学物的接触限值。标准除了有化学物的接触限值外,还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作为主体性的限值单位。生产性粉尘的标准除总尘外,要求主要测定呼吸性粉尘。以下就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生物接触限值、化学致癌物接触限值和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三、职业卫生标准7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4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值的一个总称。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PC)或接触水平。1.职业接触限值的定义(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5职业接触限值包括三个具体限值(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2)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6(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常见的其他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有:(1)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协会(ACGIH)的阈限值:①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TLV-TWA):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的健康效应。8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7②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shorttermexposurelimit,TLV-STEL):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表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的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③上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ceiling,TLV-C):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浓度或强度(可以<15分钟采样测定值表示)。(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8(2)容许接触限值是OSHA引用NIOSH及ACGIH的资料颁布的职业接触限值,具有法律效力。它的具体限值与NIOSH及ACGIH的相类似。(3)最高工作场所浓度(MaximaleArbeitsplatz-Konzentration,MAK)系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制订的职业接触限值,虽译为最高容许浓度,但实质上是8小时TWA容许浓度。(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9(4)技术参考浓度(TechnischeRichtkonzentration,TRK)该限值为致癌物质根据目前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低浓度,遵守TRK只能减少并不能排除该物质对健康的危害。这是德国对致癌物所采取的一种控制措施,要求车间空气致癌物浓度在TRK以下,并不断改善防护措施,尽可能降低到远远低于TRK。(5)容许浓度日本产业卫生学会推荐的有害物质接触限值,是按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0(6)保证健康的职业接触限值(health-basedoccupationalexposure1imit)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专题工作组提出的一种职业接触限值。制订这种接触限值时,仅以毒性资料与工人健康状况资料为依据,而不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或工程技术措施等因素。不同国家可根据各自的国情加以修正,作为本国的实施限值。(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8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12.制订依据(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我国职业接触限值一般是以下列资料为依据制订的:①有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资料;②动物实验和人体毒理学资料;③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制订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应在充分复习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8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2(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一般先从毒理实验着手,由于职业接触的特点,最好采用吸入染毒。按一般规律,毒物的毒作用取决于剂量。制订接触限值,更是强调剂量-反应(或效应)关系,应努力寻找所谓的无所观察有害效应的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它指不引起有害效应的、最高的那个水平或者剂量。8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3(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在确定NOAEL后,再选择一定的安全系数,提出相应的接触限值,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一般应比NOAEL低。

接触限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健康状况动态观察的结果对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加以验证,甚至修订。8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4(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由于工业的发展,新的有害物质不断出现,往往没有现场和职业健康资料可供利用。此时可根据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必要的毒性和动物实验研究,以确定其初步的毒作用,据此提出接触限值的建议,先行试用。对于已经生产和使用较久的化学物质,则应主要根据已有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制订接触限值。一般认为,现场职业卫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动物实验资料更为重要,它是制订接触限值的主要依据。9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5(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在充分掌握有害物质作用性质的基础上,阐明其作用量与机体反应性质、程度和受损害个体在特定群体中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即接触-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relationship)。因此.在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与流行病学调查时,必须紧紧抓住接触-反应关系这一环节,才能使得到的资料为制订接触限值提供有力的依据。9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6(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有害效应与保护水平

制订接触限值时,首先面临的是选定哪一种有害效应,这关系到实验和调查中观察哪种指标,还关系到NOAEL的高低,以及一个卫生标准的保护水平。在研制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时,应该根据它对机体的主要效应,效应是否敏感,及其出现的时序等来选择有害效应。9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7(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根据我国研制接触限值的实践经验,下列情况应看作是有害效应:■呼吸道刺激效应;■初期急性、慢性职业中毒或职业病;■接触化学物所致早期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有实质性意义的改变;■因果关系较明确的职业性多发病;■经排除混杂因素有显著意义的自觉症状持续性增高等。9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8(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像其他卫生标准一样,对健康保护的安全程度是相对的。不同的卫生标准,对接触者提供的保护水平也不相同。这种保护水平集中反映在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定义之中。9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9

在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称为最高容许浓度,其定义是:“工人在整个就业期间每天8小时接触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会引起任何疾病,也不出现用现代检查方法可能查出的异常变化。”美国ACGIH在其阈限值规定的前言中指出: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该浓度不至引起有害效应(adverseeffect),然而由于个体易感性不同,在该浓度下可引起少数工人不适,或使既往疾病恶化,甚至发生职业病。(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9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0(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在我国,职业接触限值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每项卫生标准均对接触者提供一定的保护水平,但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保护,每项标准又都体现着某种可接受的危险度。9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1(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保护水平,是指在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超出该限值的环境条件下,持续作业若干年,某种有害效应在接触人群中不至超过某一发生比率而言。简言之,职业接触限值的保护水平,是指保持在该接触限值的条件下,接触该有害物质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所能达到的程度。9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2(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保护水平的内涵,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什么样的健康效应及其容许出现的百分率;■接触该有害因素的持续时间;■被保护者在该职业人群中的比例。

每项接触限值的保护水平如何,只有在其制订依据资料中找到答案。在制订职业接触限值时保护水平掌握在什么分寸,也直接影响到标准的可行性。9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3(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制订有害物质接触限值时还应考虑高危人群问题。所谓高危人群是指少部分人在接触有毒物质或致癌物质时,由于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对毒作用的反应较一般人群出现得早且严重。9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4(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衡量一项卫生标准,不但要从制订标准的科学性上考虑,还要同时考虑标准的可行性。科学性上的考虑主要指接触限值要对接触者的健康提供最大保障。在此前提之下,还要考虑执行此限值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制订原则10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5(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我国制订职业接触限值的原则,是“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即安全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均属于可行性问题。

技术上的可行性(technologicalfeasibility)指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能否达到;

经济上的可行性(economicfeasibility)则意味着执行该标准的工业企业在经济上是否负担得起。10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6(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制订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要围绕有害物质的接触水平(剂量、浓度)与反应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做好文献复习工作,广泛收集与制订接触限值有关的国内外资料,特别是不同国家的接触限值及其制订依据。在毒理学研究方面,应尽量避免重复国外已有研究报告的实验。10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7(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应切实掌握我国实际情况,包括有关的生产、使用情况,接触该有害物质的人数、危害情况,病例报告、尸检资料及现场调查报告等。在全面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现场调查或实验研究工作,经综合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接触限值。在我国从现场获得制订、验证、修订标准的依据资料,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应予特别重视。10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8(二)生物接触限值

为监测作业者接触有毒物质的程度,通常是开展环境监测,测定作业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然而,有毒物质的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常有变动,作业者的接触状况、个人防护也复杂多样,用环境监测有时很难反映工人的实际接触水平。10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9(二)生物接触限值

生物监测是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质或其代谢、效应产物的量,与环境监测相比,有其独具的优越性:它不涉及空气采样的时间、地点问题,它可反映毒物在体内的总量或蓄积水平,尤其是对同时可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监测途径。因此,它可看作是环境监测评估接触的一个补充。此外它所检测的毒物、毒物代谢产物或效应产物的量,可用于估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0(二)生物接触限值

生物接触限值(biologicalexposurelimit,BEL)是对接触者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质或其代谢、效应产物等规定的最高容许量。它是衡量有毒物质接触程度或健康效应的一个尺度,当属卫生标准范畴。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公布了生物接触限值,以美国ACGIH和德国DFG公布的数量最多,前者的称为生物接触指数(biologicexposureindices,BEI),后者称工业物质生物耐受限值(德文为BiologischeArbeitsstoffToleranzwerte,BAT)。10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1(二)生物接触限值

按照ACGIH的解释,BEI代表工人经呼吸道吸入处在阈限值浓度的毒物,其体内可监测到的内剂量水平,它并不表示有害与无害接触的界限。德国BAT指接触者体内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最高容许量,或偏离正常指标的最大容许值;该容许值一般可保证工人长期反复地接触,健康不受损害。10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2

BAT既考虑化学物的健康效应,又考虑了适宜的安全界限,而制订健康个体的上限值,制订BAT的目的在于保护健康。生物接触限值是①依据生物材料检测值与工作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相关关系,②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含量与生物效应的相关关系而提出的。(二)生物接触限值10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3

生产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有毒物质并非都能制订生物接触限值,而需具备下述条件:■有毒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出现在生物材料中;■可使某些机体组成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变动;■能使生物学上有重要意义的酶的活性发生变动;■能使容易定量测定的某些生理功能发生变动。

我国在生物监测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和经验,已颁布了11种毒物的生物接触限值。(二)生物接触限值10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4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制订、颁布、实施职业卫生标准,是改善作业环境,促进工人健康的重要保证。职业接触限值是专业人员在控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技术尺度,是实施卫生监督的依据之一。但它不是安全与有害的绝对界限(finelines),只是判断化学物在一定浓度其安全性的基本依据(guidelines),某化学物质是否损害了健康必须以医学检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的接触情况来判定。因此,即使符合卫生标准,也还有必要对接触人员进行健康检查。11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5

此外,它只是一种限量标准,应当尽量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而不应以达到卫生标准为满足。它又有别于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的浓度(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orhealth,IDLH),认为空气中毒物浓度超过接触限值就应发出警报,采取紧急措施,疏散工作人员也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根据的。职业接触是否超过卫生限值也不能作为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11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6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空气中同时存在数种毒物时,要依据它们之间联合作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我国已颁布的接触限值数量还很有限,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借用国外职业接触限值作为参考标准,对于实施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大有好处。关于我国还没有的“致癌物接触限值”,应充分利用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可根据国情,先采取“拿来主义”策略,以适应不断扩展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的需求。(牛侨)11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二节

职业卫生工程技术11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工业通风(一)概述(二)通风方法的分类11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如粉尘、有害气体以及不良气象条件等生产性有害因素。作业者若长期暴露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可对其健康造成危害甚至罹患职业病。11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业工作场所通风(ventilationofindustrialworkplaces)包括通风、除尘、排毒、防暑降温等工业工作场所通风的目的:就在于防止粉尘以及一些有毒、刺激性气体对室内(工作场所内)空气以及对室外大气的污染。为此,一方面需要捕集生产设备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连同运载粉尘的气体)及高温和余湿,阻止其散发到室内,污染室内空气;另一方面需要净化含粉尘、有害气体,使其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大气,防止其污染室外(厂区及居住区)的大气。(一)概述11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二)通风方法的分类

1.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可分为:

自然通风机械通风11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与室内外空气的温差而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这种通风完全依靠自然形成的动力来实现工作场所内外空气的交换,特别是当工作场所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相对较低或者温、湿度较高时,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有效的通风效果。通常用于有余热的房间,要求进风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30%。自然通风已经广泛应用于冶炼、轧钢、铸造、锻压、机械制造、金属热处理等生产工作环境,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当工艺要求进风需经过滤和处理时或进风能引起雾或凝结水时,不得采用自然通风。11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使气流克服沿程的流体阻力,沿风道的主、支网管流动,从而使新鲜空气进入工作场所,污浊空气从工作场所排出的通风方式。机械通风可根据不同要求提供动力,能对不同成分的空气进行加热、冷却、加湿、净化处理,并将相应设备通过风道网管连接起来组成完整的机械通风系统。利用机械通风可将室外新鲜空气按工作场所工艺布置特点分送到各个特定地点,并可按需分配空气量,对排出工作场所的废气可进行粉尘或有害气体的净化、回收,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11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按工作场所实施的换气原则分类可分为:

全面通风局部通风混合通风12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全面通风全面通风是指在一个工作场所内全面地进行通风换气,用新鲜空气稀释或全部替换工作场所内污浊空气,以使整个工作场所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全面通风用于工作场所内有害物质的扩散无法控制在一定范围或有害物质散发的位置不能固定时。实际工作中,往往在工作环境的一个作业场所需要设置全面送风、排风系统。全面通风又分为全面自然通风和全面机械通风。12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局部通风局部通风是指在作业环境某些局部地区建立良好空气环境或在有害因素扩散前将其从发生源排出以防其沿整个工作场所扩散的通风系统。这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在工作场所中,局部通风所需的设备资金比全面通风少,取得的效果亦比全面通风好。12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二、工业除尘(一)概论(二)除尘技术分类

(三)袋式除尘12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除尘是将含尘气体引入具有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除尘器,使颗粒相对予其运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终沉积到捕集体表面。除尘通常与环境保护相关,经常用于燃煤锅炉烟气、水泥窑炉尾气、钢铁冶炼烟尘、装卸与粉碎工艺颗粒物捕集与去除。12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根据除尘机理不同,目前常用的除尘器可分为以下几类:1.重力除尘2.惯性除尘3.离心力除尘4.湿式除尘5.静电除尘6.过滤除尘(二)除尘技术分类12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

重力除尘

如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其结构简单、投资少、压力损失小、维修管理容易。但它体积大,效率低,通常作为高效除尘器的预除尘装置,适用于除去50μm以上的粉尘,压力损失一般为50~130Pa。12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

惯性除尘

如惯性除尘器,它是在气流中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利用尘粒的惯性作用使其和挡板发生碰撞而被分离。惯性除尘器主要用于净化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具有较高除尘率,一般用于多级除尘中的第一级除尘,用以捕集20μm以上的粗尘粒,压力损失一般为100~1000Pa。12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离心力除尘

如旋风除尘器,利用气流旋转过程中作用在尘粒上的惯性离心力,使尘粒铁气流中分离。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体积小,维护方便,对于10~20μm的粉尘,净化效率为90%左右。12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4.

湿式除尘如喷淋塔,旋风水膜除尘器,是通过含尘气体与液滴或液膜的接触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它结构简单,投资低,占地面积小,能同时进行有害气体麓净纯,它适合处理有爆炸危险或同时含有多种有害物的气体。缺点是有用物料不能干法回收,泥浆处理比较困难,为了避免水系污染,有时需设置专门的废水处理设备,高温烟气洗涤后,温度下降,会影响烟气在大气中扩散。12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5.静电除尘

如电除尘器,它是利用高压放电,使气体电离,粉尘荷电后向收尘极板移动而从气流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烟气的目的。静电除尘的优点是效率高、阻力小、设备运行可靠,但对粉尘的比电阻有一定的要求。13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6.过滤除尘如袋式除尘器。它是使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袋式除尘器属于过滤除尘,它以织物为过滤材料,利用滤料表面所粘附的粉尘层作为过滤层捕集粉尘。袋式除尘器是一种高效的干式除尘器,对1μm的粉尘,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净化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可以捕集不同性质的粉尘,对高比电阻粉尘,采用袋式除尘器更为优越;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捕集的干尘便于回收,没有污泥处理,腐蚀等问题,维护简单。实践证明,袋式除尘器是目前控制粉尘、尤其是微细粒子最有效的设备。13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应用条件重力除尘、惯性除尘和离心力除尘常常作为预除尘措施。湿式除尘用于高温烟气、工艺不稳、条件特殊的场所。静电除尘和过滤除尘则是目前工业上应用广泛的主流除尘器,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原有的一些静电除尘器正在被改造成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应用范围将更加扩大,是颗粒物捕集技术的发展方向。13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三)袋式除尘1.袋式除尘原理2.袋式除尘器常用清灰方法13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袋式除尘原理袋式除尘器是由箱体、滤袋、清灰装置、灰斗等组成的。滤袋是袋除尘器的核心部件,通常由针刺毡材料制成。使用初期,粉尘会随着气流进入滤料内部,使纤维间空隙逐渐变小,最终形成附着于滤料表面的粉尘层,过滤的机理由深层过滤变为表面过滤,表而过滤的效率通常略高于深层过滤效率。在丁业应用的常规阶段,由粉尘层所支持的表面过滤起主要作用,此时滤袋作为粉尘层的支撑骨架。随着粉尘在滤袋上的附着,滤袋两侧的压差增大,增加了系统的能耗,系统风量有所下降,因此除尘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清灰。13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袋式除尘器常用清灰方法简易清灰机械振动清灰气流清灰脉冲喷吹清灰13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简易清灰是通过关闭风机时滤袋的变彤及粉尘层的自重进行的,必要时辅以人工的轻度拍打。为了充分利用粉尘层的过滤作用,它的过滤风速较低,清灰时间间隔较长。13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机械振动清灰是滤袋在机械结构的作用下,产生上下、左右运动或振动,从而使粉尘脱落,这种清灰方法的效果较好,工作性能稳定。但滤袋受机械作用损伤大,滤袋检修及更换工作量大,近年来应用较少。13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气流清灰是利用气流从与滤尘相反的方向吹过滤袋和粉尘层,使粉尘从滤袋上脱落,这种方法多用于内滤式。采用气流清灰时,滤袋内必须有防瘪环,避免滤袋被压瘪。反吹气流清灰的效果好,滤袋磨损少,特别适用于粉尘粘性小的情况和玻璃纤维袋式除伞器。13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4)脉冲清灰是利用喷嘴喷出压缩空气进行清灰,其优点是在清灰过程不中断滤料的正常工作,清灰强度大,允许过滤风速高,缺点是必须有压缩空气。13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三、空气调节与净化 (一)

概述(二)空气调节(三)

空气净化14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

概述空气调节和净化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工作场所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洁净度进行控制,并为室内提供足够的室外新鲜空气,人为地创造和维持人们工作所需的环境,来创造合适的室内气候环境。空气调节设备一般包括进风和滤尘装置、通风机、管道、消毒设备、出风装置以及处理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设备(如喷雾室、洗涤室等)。对要求恒温、恒湿的系统,常装有自动控制和调节的设备。14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二)空气调节1.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2.空调系统的分类14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空调系统就是完成对空气环境进行调节和控制,即加热、冷却、加湿、减湿、过滤、输送等各种处理的设备装置,由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能量输送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14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空气处理系统和能量输送分配系统负责完成对空气的各种处理和输送,在风机产生的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新风管进入系统,与从回风管引入的部分室内空气混合,经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再经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等进行空气的冷却和加热处理,然后经喷水室进行加湿或减湿处理,最后经送风管道输送到空调房间,从而实现对工作场所空气环境的调节和控制;冷热源系统属于空调系统的附属系统,负责提供空气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冷量和热量;自动控制系统对室内空气湿度、温度及所需的冷热源的能量供给进行自动控制。14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空调系统的分类空调系统按照空气处理方式分类可分为:

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局部式空调系统按照负担室内热湿负荷的所用介质进行分类可分为:

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和制冷剂系统14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按照制冷量分类大型空调机组可分为:卧式组装淋水式表冷式空调机组中型空调机组如冷水机组和柜式空调机等,应用于小车间、机房等和小型空调机组。按照按送风速度分类可分为:高速系统(民用建筑主风管风速高于10m/s,工业建筑主风管风速高于15m/s)低速系统(民用建筑主风管风速,低于10m/s,工业建筑主风管风速低于15m/s)。14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三)空气净化空气净化是以创造洁净空气为主要目的的空气调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不同,空气净化可分为工业洁净和生物洁净两类。工业洁净系指除去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生物洁净系指不仅除去空气中的尘埃,而且除去细菌等以创造空气洁净的环境。空气净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措施,应该从建筑、室内布局、空调系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空气净化的方式从净化原理来看分物理吸附和化学分解两种。14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物理净化方式

(1)吸附性过滤—活性炭(2)机械性过滤—HEPA网14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吸附性过滤—活性炭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的含炭物质,它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构造,活性炭的多孔结构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能与气体(杂质)充分接触,从而赋予了活性炭所特有的吸附性能,使其非常容易达到吸收收集杂质的目的。就象磁力一样,所有的分子之间都具有相互引力缺点:普通活性炭并不能吸附所以的有毒气体,效率较低、易脱附。14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机械性过滤—HEPA网

HEP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中文意思为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999%,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HEPA过滤网由一叠连续前后折叠的亚玻璃纤维膜构成,形成波浪状垫片用来放置和支撑过滤界质。15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静电式净化方式工作原理:静电除尘器钨丝连续释放高压静电,让随空气进来的灰尘和细菌都带上正电荷,然后被负电极板吸附。能过滤比细胞还小的粉尘、烟雾。全面保护呼吸系统,并大大降低患癌风险。优点:使用简单,使用一、两个星期后,可以洗出黑黑的脏水,减速少了二次污染。并不用更换价格高昂的耗材.并且可以静电灭菌。静电钨丝释放6000伏高压静电,瞬间杀灭细菌,病毒以及花粉。对于消除感冒和各种传染病极为有效。15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化学式净化方式(1)光催化法(2)甲醛清除剂(3)药剂、催化法——冷触媒精华(4)紫外线灭菌式(5)综合式152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光催化法工作原理:空气通过光催化空气净化装置时,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自身不起变化,却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物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甲醛、苯等在光催化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生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而空气中的细菌也被紫外光除掉,空气因此得到净化。缺点:广谱但需要空气流速较低,净化速度比较慢并且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在欧美是被汰的净化方式。153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甲醛清除剂工作原理:是采用化学物质和甲醛进行化学反应,达到清除甲醛的目的。缺点:化学反应过后生成的物质很可能带来二次污染。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二次检测超标的现象。是在不改变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吸收甲醛,降低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但是这样的方式治标不治本,甲醛容易再次释放出来。154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3)药剂、催化法——冷触媒精华工作原理:冷触媒,又称自然触媒,是继光触媒除臭空气净化材料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空气净化材料,能在常温条件下起催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边吸附边分解,祛除甲醛、苯、二甲苯、甲苯、TVOV等有害气体,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冷触媒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反应,反应后冷触媒不变化不丢失,长期发挥作用。冷触媒本身无毒、无腐蚀性、不燃烧,反应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二次污染,大大延长了吸附材料的使用寿命。155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4)紫外线灭菌式:紫外线灭菌式空气净化消毒器是同样采用强迫室内空气的流动的方式,使空气经过不直接照射人体的,装有紫外线消毒灯的隔离容器,达到杀灭室内空气中各类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目的。紫外线分为A波、B波、C波和真空紫外线,其中消毒灭菌使用的紫外线应该是C波段,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纳米),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5nm(纳米)。用于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紫外线消毒灯的照射剂量应达到20000μW.s/cm2以上。156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5)综合式:综合式空气净化器,顾名思义就是将单体式空气净化的方式进行组合,以达到净化多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目的。常见的综合式空气净化器有:1)静电集尘+普通滤芯史式;2)静电集尘+电子集尘式;3)负离子+电子集尘+普通滤芯式;4)负离子+HEPA滤芯;5)普通滤芯+HEPA滤芯+活性碳;6)普通滤芯+HEPA滤芯+活性碳+紫外线灭菌等等。157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四、工业噪声与振动控制

(一)振动控制(二)噪声控制158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一)振动控制振动控制过程与噪声控制类似,但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已形成不同的控制分类方法,但受到普遍重视且广泛采用的振动控制方法如下图所示。159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60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1.控制振动源振动,即消振消除或减弱振源,这是最彻底和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受控对象的响应是由振源激励引起的,外因消除或减弱,响应自然也消除或减弱。如改善机器的平衡性能、改变扰动力的作用方向、增加机组的质量、在机器上装设动力吸振器等。16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控制共振。共振是振动的一种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