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污水干管部分(一期)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赵家组团位于开州城区南部,距开州城区汗丰主城区9公里,距万州14公里。规划区用地呈带状,总建筑用地6.07平方公里。目前该片区部分地块正在施工,近期即将投入使用,规划泵站已设计即将建设,本段压力管道的建设为该片区污水排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障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用地的功能及完整性,尽快及时解决企业地块污水排放问题,结合现场建设情况特立本项目解决片区污水排放问题。该项目给排水设计内容主要为DN500球墨铸铁管920m,d1000顶管421m,d400重力流管道83m,d800重力流管道43m,其中WY-23为顶管工作井、WY-24为顶管接收井。根据“重庆市建委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及“重庆市开州区浦里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污水干管部分补充地质勘察报告”,本次设计范围内的WY-23顶管工作井基坑为深基坑,基坑深度为13.51m,为岩质深基坑。1.2边坡使用年限设定本工程基坑为临时基坑,基坑边坡使用年限为2年。1.3安全等级根据《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JGJ120-2012)基坑安全等级划分如下:本工程临时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2设计依据、采用的技术规范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重庆市开州区浦里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污水干管部分补充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宏源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3.2】(4)业主提供的1:500实测地形图(5)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设计资料2.2技术规范及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3深基坑方案设计评估结论及建议3.1评估结论(1)本工程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由于顶管工作井施工形成最大深度约为13.51米的岩质深基坑,属于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所规定的高边坡,对其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是必要的。主要设计人资格符合要求。(2)方案设计的资料较齐全,主要设计人资格符合要求。(3)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已通过审查,可作为该边坡设计方案的依据。(4)边坡为临时性边坡,安全等级确定为二级。推荐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锚喷支护、逆作法钢筋混凝土护壁、截排水系统”基本可行。3.2建议(1)增加基坑支护方案比选,优化工作井基坑护壁设计。回复:已在总说明第5章中补充方案比选,与坡率法放坡进行比选;根据计算已调整工作井护壁配筋。(2)完善设计说明内容及图面表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基坑周边现状建构筑物、道路、管网等设施)、截排水设计、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回复:已补充平面图及完善图面。(3)完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基坑计算时应考虑护壁工作临期的影响,适当折减混凝土强度。回复:已考虑护壁工作临期影响,降低护壁混凝土强度进行重新计算。(4)完善基坑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基坑支护结构及现状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已补充工作井护壁施工要求,并在5.2节中强调了“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及加强基坑支护结构及现状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4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4.1地形地貌拟建管线区域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斜坡地貌,大部分为原始地貌,地势起伏较大,部分地段经过修路回填,现地表高程一般200.79~285.37m之间,地势较陡,局部坡度较大,其表面坡角40~66°。4.2气象与水文开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霜冻期短,日照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19.8mm,一日最大降水量218.4mm(1982.7.16),一次最大降水量532.3mm(1982.7.16-24),一小时最大降水量81.6mm(1982.7.16),但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其降雨量为1047.37mm,占全年79.3%,冬季雨量少,降雨量为267.47mm,占全年20.7%。常出现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现象;多年平均气温18.5°C,极端最高气温44°C(200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4.5°C(1961年1月17日);霜冻期一般10~20天,最长达35天,雾日多为20~35天,最长达49天;多年平均日照1463.1小时,具冬暖夏热、秋雨绵、严冬短的特点。场地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分布,场地为斜坡地形,地表排水条件好,场地及周缘大气降水主通过地表坡面径流排出场外。4.3地质构造开州区及周缘地处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南褶皱束垫江坳褶带的北东端,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主要有温泉井、假角山、铁锋山、方斗山背斜和长店坊、渠马河、万县向斜(图3.3-1)。构造形迹主要定型于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经历了多次整体抬升和相对稳定的过程,以夷平作用为主,全新世以来该区相对稳定,表现为河流弯曲下切,形成阶地,无明显断裂活动或差异性升降活动。3.3-1线路区构造纲要场地在构造上位于假角山背斜的东南翼,区内岩层单斜,地层产状为145°∠8,岩层层面平直,见少许泥质薄膜,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在勘察区周边区域出露岩层主要有两组裂隙发育:①组170°∠86°,间距0.5~3m,裂隙面光滑,张开0.1~1cm,结合很差,延伸较远,为软弱结构面。②组262°∠85°,间距1.0~3.0m,裂面平直,张开1~3cm,结合极差,泥化夹层,为软弱结构面;分布规律性差,稳定性差。裂隙在场地不同部位发育不同。4.4地层岩性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及钻孔揭示,场区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坡残积堆积层(Q4dl+el)组成;下部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现将各岩组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覆盖层1)人工堆积层(Q4ml)素填土:主要分布于东湖大道,WY-22附近段及WY-24~WY-25检查井段,为修建道路时回填,紫色、灰色为主,稍湿~湿,呈松散~稍密状态。组成为粘性土,砂岩、泥岩块、碎石,硬质含量约50~70%,形状各异,粒径大小不均,大者0.3m以上,多呈强风化程度,厚度较大处为机械抛填形成,来源于附近山体剥离物,具架空结构,欠固结。钻孔揭示层厚度0.20~8.00m。另外山坡上赋存少量素填土,为修建简易道路及工程施工时形成,厚度较小,一般在0.60m,工程性质变化较大。2)坡、残积堆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线路东侧山坡上,WY-23~WY-24检查井段,粉质粘土为紫色、黄褐色,表层0.3m左右多为耕植土呈软塑状,下部呈可塑状态,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切面粗糙,无光泽,无摇震反应,土中含风化岩屑,含量一般20~40%左右。钻孔揭示层厚度0.30~6.90m,厚度总体较小。(2)基岩(J2s)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砂岩,其岩性特征和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分别为:1)岩性特征粉砂质泥岩:红褐色,紫红色,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次为长石、石英等矿物,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构造。岩层中可见钙质结核和灰绿色条带及斑点,易风化崩解,局部段含砂质较重,分布于整个场区。粉砂岩:灰绿色,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等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孔隙式胶结型式,岩性软,出土易风化崩解呈砂状,手可捏碎,局部成砂状,强度低,与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互层,局部呈透镜体出现。砂岩:灰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等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钙质胶结为主,孔隙式胶结型式,分布于整个场区。2)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基岩埋深0.00~6.90m,基岩面高程197.81m~275.69m,山坡地区基岩面大致与地形起伏相同,局部LZY8号钻孔未揭穿覆盖层。按基岩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和中等风化。强风化下限1.00~10.40m。强风化底界高程196.31~274.19m,其厚度多在0.60~9.80m,局部LZY8号钻孔未揭穿覆盖层。强风化带内风化裂隙发育,多为泥质充填,岩石颜色变暗,粉砂质泥岩呈暗紫红色、棕红色、浅灰色,岩芯多呈碎块状,碎块用手可折断,捏碎、呈砂状,强度低。中等风化岩体多较为完整,颜色较新鲜,岩芯多呈柱状及长柱状,岩芯锤击声脆,无凹痕,有回弹,强度增大。但粉砂岩岩芯虽多呈柱状及长柱状,锤击声哑,有较深凹痕,无回弹,手易捏碎成砂状,强度低。4.5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地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分布,未见泉眼出露,场地为斜坡地形,山脊中部有一鱼塘分布,勘察时塘内无积水为干塘,地表排水条件好,场地及周缘大气降水主通过地表坡面径流排出场外。(2)地下水区内地下水类型按含水介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介质孔隙水:场地覆盖层为素填土及粉质粘土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较低处排泄。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砂岩、粉砂质泥岩碎石、角砾,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及地下水运移,赋水性差,主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粉质粘土孔隙率较小,有一定粘性,透水性较弱,起相对隔水作用,含水性差,地下水较贫乏,勘察过程中在松散介质孔隙中未揭示水位。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第9.1.2条,素填土渗透系数取经验值k=20m/d,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微裂隙发育,土体含水量较高,渗透系数取经验值k=0.02m/d,为弱透水层。2)基岩裂隙水:基岩内裂隙发育一般,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基岩内地下水贫乏。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和上覆土层孔隙水的补给,蒸发排泄及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迳流途径短的特点,水量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化明显,其富水性受岩性条件及风化带深度所控制。浅部强风化带的网状风化裂隙中,透水性强,向深部含水性及透水性变弱,具相对隔水性,勘察过程中对各钻孔进行了稳定水位观测,其水均位于基岩中,水位埋深6.6~65.50m,水位高程197.45~235.44m,不具统一地下水。根据表3.4—2钻孔土体腐蚀性项目测试成果,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判定,粉质粘土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4.6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面调查和钻探揭示,勘察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采空区、地面沉降、地下洞穴和古河道,斜坡自然状态稳定,场区自然环境稳定,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4.7地震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次补充勘察段为排水建筑工程的管线部分,人口小于20万,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3条设防标准为标准设防。4.8岩土参数取值根据地勘,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取值见下表:参数岩性素填土粉质粘土(坡残积)粉砂质泥岩砂岩粉砂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重度(kN/m3)天然19.50※19.1025.20※25.523.5※24.623.8※24.00※饱和20.00※19.325.30※25.723.7※25.224.1※24.30※压缩系数(MPa-1)0.416压缩模量(MPa)4.340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天然8.6822.47※饱和5.2415.67※抗剪强度C(Kpa)天然/22.391.111.5845※饱和/16.02φ(°)天然26※10.7730.5235.130※饱和22※8.55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0※360※760※270※承载力特征值(MPa)现场检测确定0.120※0.30※3.150.40※8.160.54※抗拉强度标准值(MPa)0.2500.506割线弹性模量E5O(104MPa)0.1810.384泊松比µ500.2940.180平均弹性模量Eav(104MPa)0.2220.414平均泊松比μav0.3530.192基底摩擦系数0.22※0.30※0.40※0.30※0.5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MN/m4)7※15※80※85※70※9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100※300※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破裂角(°)60.2662.55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45※(Ⅳ类)55※(Ⅲ类)45※(Ⅳ类)55*(Ⅲ类)45*(Ⅳ类)45*(Ⅳ类)5WY-23顶管工作井深基坑支护5.1设计原则边坡采用动态设计法,以确保安全、经济、实用、美观为原则,施工采用信息法施工;设计结合地勘报告和建议,对存在的深基坑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进行支挡。5.2深基坑支护介绍地质评价(3)深基坑支护工作井顶部边坡采用锚喷支护,采用1根直径为22mm的HRB400钢筋锚杆,水平与竖向间距均2m,锚杆倾角20°,钻孔直径90mm,孔内注M30水泥浆,锚杆需锚入边坡潜在破裂面且锚入中风化基岩的长度不小于3m;坡面布置钢筋网,采用10cm厚C25喷射混凝土封闭;坡顶外侧设置截水沟。工作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采用C30混凝土,直径d<12mm采用HPB300钢筋,直径d≥12mm采用HRB400钢筋;护壁内径8m,壁厚0.3m;井口周围设置锁口,锁口宽1.2m,高0.3m,以防雨水进入及物体滚入井内;底板下设0.1m厚C20素混凝土垫层,各宽出底板0.1m。工作井内部压力检查井施工完成后,顶部按坡率1:1.5回填,坡面按已建道路边坡的坡面防护形式(坡面三维网植草护坡)进行恢复。施工时应做好边坡周围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岩块滚落;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基坑支护结构及现状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4.2-1顶管工作井深基坑支护典型横断面图(4)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该支护满足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要求,计算过程及结果详见计算书。6锚喷支护施工要求采用锚喷支护时,边坡采用逆作法施工,开挖分层厚度不超过2.5m,并及时施作锚杆及面板,严禁一次开挖至坡底。附近存在隧道,边坡宜采用机械施工,禁止爆破,以保证岩层完整及周围隧道安全。边坡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对边坡的监测,以保证施工安全。6.1钻孔(1)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地层;(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6天;(5)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6.2锚杆组装与安放 (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焊接或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浆进行一次注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Mpa;(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水泥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6.3面板工程(1)混凝土:强度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至少为25mm;(2)面板上设泄水孔按2m×2m,呈梅花型布置,孔径Φ100,外倾5%。有裂隙处和明显出水处宜优先布置;(3)面板上设施工缝,施工缝间距不超过25m,缝宽20mm,填塞深度为15cm;(4)施工过程中面板不得完全悬空。6.4锚杆验收试验要求(1)锚杆验收试验时,应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3中第C.3.5~C.3.8条的锚杆试验要求加荷载及试验要求进行试验。(2)锚杆验收试验根数为锚杆总数的5%,且均不得少于5根;1根22锚杆的验收试验荷载为61kN。7护壁施工要求7.1锁口和护壁(1)锁口和护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壁厚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护壁。(2)第一节挖深约1.0m,立即施工锁口,高度宜高出地面至少30cm,以防杂物落入孔内,护壁外如出现空隙应用粗砂、砾砂等填实,必要时浇以水泥浆。(3)往下施工时以每节高度作为一个施工循环,即挖好每节土后,接着浇灌一节混凝土护壁,特殊地质下挖速度应视桩孔侧壁的安全情况而定。(4)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4MPa以上方可拆模,应尽量使用速凝剂,靠近重荷处应在混凝土中加早强剂。7.2通风措施挖孔时应经常检测井内有无有毒气体缺氧现象,加强通风,风量不宜小于25L/s。7.3施工其它安全措施(1)该段位于斜坡地段,施工时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2)在坡或基坑等高差较大处施工时,应先进行基坑治理并监测其变形情况,然后方可进行工作井开挖。(3)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对地下水等做监测,若有异常,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4)尽量避开雨季施工,若雨季施工时必须有效组织场区内排水。(5)井口应设置围栏,井下设半边井的安全钢筋网,下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系好安全带,挖孔暂停施工时,井口应用盖板盖好。(6)井下通讯联络要畅通,施工时保证井口有人,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经常注意观察,检查井下是否有塌方、涌水现象以及有毒气体,缺氧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及时处理。(7)孔口四周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与临时防护栏。8顶管施工要求(1)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6章的有关顶管施工要求的规定。(2)施工放样时,须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并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监控。(3)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4)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构)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开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5)对穿越岩层的顶管若用手掘式开挖顶进施工,经过建(构)筑物下及其附近以及上部岩体存在不利外倾结构面时(如进洞口处)不得采用爆破施工法。(6)顶管施工前应检查并确定顶管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顶管施工时若产生偏差,应在顶进过程中纠偏,应采用小角度纠偏;当顶管管道停止顶进的时候,应采取防止管前塌方的措施。施工期间及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作好临时排水、止水措施,确保地基土的稳定及施工安全。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米。(7)管道每2~3节设置注浆孔,沿管周120°角布置三个,注浆孔不得置于管底。注浆施工要求如下:顶管施工时注触变泥浆、此工序施工完后用木塞堵塞。顶管施工就位后取下木塞,置换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4~0.6Mpa;触变泥浆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注浆工艺;泥浆、砂浆的制备要求详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8)在顶管施工完毕,应立即施作永久性检查井,工作井或接收井改造为检查井时,对井周边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具体做法详见相关设计图纸。(9)施工单位可根据现场施工顶推力计算情况,增设中继间,以满足顶推施工要求。(10)顶进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9顶管施工监测(1)施工监测的范围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两大部分。地面以上应监测地面沉降和地面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和损坏。地面以下监测应监测在顶管扰动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的沉降、水平位移及漏水、漏气。(2)施工监测的重点应放在临近建筑物、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下管线及其他的重要设施。(3)在设置监测点时,应避开各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以确保不被破坏。(4)观察裂缝应记录地面和结构裂缝的生成时间、长度及宽度发展状况。(5)所有监测点必须在顶管施工开始前进行埋设、布置。(6)观测点应定时测定,测定数据应保持连续、真实、可靠。10基坑监测10.1监测原则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本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制:(1)本基坑监测应由有经验、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等共同确定后予以实施,观测仪器使用前应由第三方具备检定资质的单位检定合格并处于有效检定期内。(2)基坑施工土体变形影响范围(一般约为2倍基坑开挖深度)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基坑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3)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方及有关规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方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10.2监测项目及预警值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本工程监测对象为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对象为锚喷支护;周围环境监测对象主要为工程周围地下水、建(构)筑物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本工程监测项目和预警值见下表:表9-1监测项目及预警值监测项目位置及测点布置预警值坑顶水平位移基坑周边,沿基坑长度间隔不超过20m布置水平位移控制标准δ≤(40mm和0.005H中的较小值,H为基坑深度)坑顶竖向位移基坑周边,沿基坑长度间隔不超过20m布置竖向位移控制标准δ≤(30mm和0.004H中的较小值,H为基坑深度)锚杆轴力预警值不大于80%f2(f2为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地下水位基坑周边,沿基坑长度间隔30m布置变化速率不超过500mm/d,预警值为1000mm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按35mm控制10.3监测安全判别要求根据监测内容设定境界值,作为施工安全判别标准,其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当实测值<预警值,安全;当实测值=预警值,注意;当实测值>预警值,危险;当安全性为注意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安全性为危险时,应每天观测,并召集业主、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单位进行会诊,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估计和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与优化下一步的设计与施工。10.4观测频率及周期基坑监测工作时间主要为施工期。监测频度应与施工和降雨量相适应,在雨季、边坡开挖期间和已出现变形破坏时应加密观测。连续3日降雨量大于50mm/日时,应连续观测3次,间隔时间不大于2天。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