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及教学反思

1'《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

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

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

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

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

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

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二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

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

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

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

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

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

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

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

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

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

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

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

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

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

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

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

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

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

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

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

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

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

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

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

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

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

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

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L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

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

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

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

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

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

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一一首先启发谈话:平

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

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

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

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

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

情。

1、《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

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

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

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

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

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

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

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

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

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

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

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

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

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

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

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

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

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

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

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

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

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

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

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

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

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

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

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

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

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2、《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

散文。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淡中蕴浓的氛围。

难点: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

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育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

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

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有特点,修辞手法使用一目了然,故而适

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和写文章搭架子意识树立。因此,课

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敢于放手学生,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比赛,

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

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找句段勾画,互相讨论争辩达成共识,展

示汇报不慌不忙,质疑补充有条不紊,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理

念得到了体现。但同时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于课前后进生的家庭

作业检查与评价而忽视了学科组长的课前培训,以至于合作学习中小

组长作用发挥有些滞后,教师逐组学习方式的培训和指导,影响了自

己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引导和对学困生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作

用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小组长坚持不懈的培训I,需要

在小组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的持续跟进。

3.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放在了层层质疑中,明了文

章布局谋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组利用“读、画、议、展”的方法进行

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

去读,去讨论。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

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

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

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

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

教师的情、作者的情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也学会了合作。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

会,但却没能做得扎实。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如果

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

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

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一是初读课文,对前

置性字词学习予以复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明

白我和阿妈走月亮去了溪边,果园,还有许多的地方。第三个环节:

以探究点“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为统领组织同学自读勾画,小组交流,明确内容,展开小

组间的竞赛,对学习成果予以汇报,随机穿插优美句段的朗读指导,

让孩子在美读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间地头的美景,我和阿妈走月

亮的愉快幸福心情。第四个环节:巧设疑问“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一

点都没用,下次编入课本干脆取了它吧?”让孩子在争辩中明了交代

事件的文章一开头必须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以及

人物,这样文章才能完美。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

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

间。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

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1.教学效果(思效)。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

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

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

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

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

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

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

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

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2.教学收获(思得)。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

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

“,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

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一一光靠“讲”是不行的,而

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

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

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

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

好的学习习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

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利

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

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

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

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

受亲人的爱。

3.不足之处(思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

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

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

的学习啊。

4.改进措施(思改)。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

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

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

学生头脑中。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

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

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

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

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

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

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

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

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

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

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

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

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

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

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

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

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

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

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

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

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

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

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

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

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

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

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

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

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

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

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

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

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

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

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

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

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

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

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

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

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

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

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

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

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

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

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

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

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

方式进行。

1.教学效果(思效)。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

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

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

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

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

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

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

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

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

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

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

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

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

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

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

了。

2.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

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

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

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

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

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

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3.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

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

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

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4.改进措施(思改)。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

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

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

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

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4、《繁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

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

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

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

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比较准

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之

美、意境之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

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

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一教师一作者一下子

产生了共鸣。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

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

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

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深刻感悟。可见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

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

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

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

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

读配乐。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节奏舒缓,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

觉,一曲终了,效果极好。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

生朗读,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周围环境是大海,气氛是安谧

而又充满着神秘、,于是我想到了《小夜曲》。它悠扬中不失明快,轻

盈中流露着深沉,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柔和与宽广,和文章最

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

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读第三段,揣摩

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

开描写,壮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

“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和美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

写时,作者先描写观察情景,后写自己的感受。观察细致,抒情真切。

如“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

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颗童心,

将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繁星、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

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

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

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回答问题考虑不

全面,不具体,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多写片段练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

有更好的理解。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出预习的要求,提高课堂

的听课效率。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

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充分地利用多媒

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接

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

的创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

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看繁星?然后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让学生

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

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

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

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最后让每位同学根据人生阅历

想一想,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4、《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

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

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

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

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

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

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

字描绘出自己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

自己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

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

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

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

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

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

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

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

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

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

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

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

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

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

美一一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

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

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

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

“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

精读课文。本文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文中通过描写

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子的经历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突出第五

粒豆子的经历,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上课之前,通过布置的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本文是安

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故事,鼓励孩子们有机会了读一读安

徒生写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写作原文,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

话时的一个小故事,关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蕴涵的情感。

2.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

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弘扬学生个性,陶冶、塑造学

生心灵,本文通过描写第五粒豆子的经历,在夹缝里不屈不挠的发芽、

开花,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由豆荚的生长到小姑娘的病逐渐

好起来,更让我们感受到生长力量的鼓舞。

3.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因为本文比较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个性化地

体味语言,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

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该怎样就怎样”这样的语句体现出豆子不

畏艰难,不怕困境,随遇而安,却能逆境生存,不但发芽,还开出了

美丽的花,让久病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并且努力地战胜病魔,恢复

健康,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涌动着生命之歌。

4.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们深刻地理解文章的

内容;接着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童话的魅力,在反复的朗读中,

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

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

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

的情感之美,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本课的教授中我注重以教材为基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

积极思维,再通过设置多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答案一

步一步的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人文主义价值。

三、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在课文的阅读

上没有取舍,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

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内容,与主

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会使

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

精读课文。有五颗小豌豆出生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他们,便把他们

当做气枪子弹用。第一颗被鸽子吃了,第二颗和第三课在地上打滚的

豆子没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第四颗落到了水沟里。第五颗被发

射到一个花盆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

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有了希望,身体开始一天天好起来。当豌豆藤

结出一串绿色的豆荚时,小女孩的病全好了,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可

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

在本文的教学中,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先提

出问题,“你知道作者是谁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果然,他们对我提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争相举手,

回答我提的问题,把作者安徒生写的一些有名的书籍也说出来了,我

就此也提出,让他们多去阅读,他们很高兴地答应了,我暗自庆幸一

一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我通过安徒生的一段话介绍了

本文的创作背景,即: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

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

花的花园。”学生们了解了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把握本文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在教

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

平台。学习课文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

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写作手法很巧妙,

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五颗豆子写得淋漓尽致,写第五颗豆子的宝

贵,给小女孩带来希望,却反映出前四颗豆子的平凡,自大,自满。

读完课文,我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五颗豌豆虽然落到一个“长满青苔和

霉菌的地方”却给小女孩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与生机,所以这颗豆子既

平凡却又宝贵。

我在本文的教学中,不足还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没有与学生进

行实际的联系,我在讲到小女孩看到豌豆发芽逐渐好起来时,应设计

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从而是学生对本文要揭

示的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要学生明白生命是可贵的,不屈不挠,勇

往直前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尊敬,进而提出问题,“今后的生活你打

算怎么做?”让学生设计以后的人生目标。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备课,充分备课,多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带着

问题去思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童话,作者

是丹麦作家安徒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豆荚里有五颗豌豆,他们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一粒想飞到世界中去,一粒想飞到太阳上去,另

外两粒想飞得更高更远,还有一粒希望只要为别人做件事好事,而对

世界没有什么奢求。其中第五颗豌豆活得最有意义,他创造了一个奇

迹,拯救了一个发育不全,多病的小女孩,其他四颗豌豆有的掉进了

臭水沟被泡得太大,有的被鸽子吃掉了。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

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

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本科的时候,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感悟课文多要讲述的人生哲理。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前,我要

求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说话

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配合上什么样的神态或者肢体语言更合

适。这样学生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

容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课本剧的剧本。然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

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表演课本剧是否应该和分角色朗读完全一样?如

果不一样应该加入哪些东西。第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排练

课本剧。第四,全班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小组合作探究课

文的主要内容的过程,又有学生们把自己的主动探究所得用艺术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讲述的人

生哲理。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在学生们自己编导排演课本剧的时候撒手

不管,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选择各小组不同的背景音乐。因为有合适

的背景音乐做铺垫能够帮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学生更加深入

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讲述的人生哲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

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细致。课堂上教学节奏

的掌控还没有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6、《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

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

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

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

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很快便说出蝙

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

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

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

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

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

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

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

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

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

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

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

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

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

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

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

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

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

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习

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

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

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

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

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

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

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

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

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

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

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

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

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

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

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

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

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

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

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6、《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

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

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

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

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

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

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

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

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

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

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

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

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

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

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

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

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

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

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

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

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

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

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

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

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

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

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

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

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

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

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

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

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世

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

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

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L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

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

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

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

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

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

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

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

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

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

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

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

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

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

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

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

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

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

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

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

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

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

“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

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

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

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

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

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

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

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

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

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

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

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

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

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

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

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

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

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

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一一20世纪的成就,真可

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

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

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

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

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

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

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

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

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

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

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

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

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

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

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

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

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

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

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

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

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

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

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

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

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

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

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

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

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

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

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

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

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

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

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

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

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

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

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

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

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

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

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

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

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

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

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

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

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

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

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