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5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路径第一部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第二部分优化产业协作分工 4第三部分完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8第四部分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11第五部分促进金融市场深度融合 14第六部分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16第七部分提升粤港澳人才一体化 19第八部分探索跨境合作新模式 22
第一部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键词关键要点【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提升跨境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动跨境货运、客运高效便捷。
2.建设跨境能源输送网络,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大湾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3.完善跨境信息通信网络,构建高速、安全、稳定的跨境信息传输通道,支撑大湾区产业合作、数字经济发展。
【交通提速工程】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基石,涉及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多个领域。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交通互联互通
加强区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建设,构建立体化、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深圳至中山高速公路、深圳至惠州高速公路第二通道等跨区域高速公路,构建环湾高速公路网络。
*轨道交通:推进广深港高铁、深湛铁路、深汕高铁等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大湾区轨道交通主骨架。
*航空:依托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枢纽机场,打造大湾区航空运输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水运:深化前海蛇口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中山翠亨新区等港口合作,打造大湾区港口群,提升水运物流效率。
能源互联互通
统筹规划能源资源,建立区域能源互助机制,保障大湾区能源安全、清洁、高效供应。
*电力:建设深圳至中山、深圳至惠州等跨区域输电线路,构建大湾区电网互联互通体系。
*天然气:推进大湾区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天然气资源共享,降低能源成本。
*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区域清洁能源合作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信息互联互通
共建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打造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
*5G网络:全面建设大湾区5G网络,实现5G信号全覆盖,提升移动互联网接入速度和稳定性。
*光纤网络:建设跨区域光缆骨干网络,提高带宽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满足大数据、云计算等需求。
*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圳、广州、中山等区域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水利互联互通
统筹规划大湾区水资源,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保障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水利设施:推进东江—西江调水工程、深圳水库扩容等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大湾区水资源供给。
*水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水资源分配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各区域用水需求。
*水污染治理:加强区域水污染治理合作,共同保护大湾区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极大地提升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提升经济竞争力: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高效的物流运输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促进产业协作:互联互通的能源网络,保障产业集群稳定运行,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和专业化分工。
*改善民生福祉: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缩短城际通勤时间,提升民众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优化区域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增强城市韧性:完善的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因此,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大湾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部分优化产业协作分工关键词关键要点产业差异化分工
1.深圳应聚焦于高附加值产业,如高端制造、金融、科技和文化创意,发挥其在产业链高端的优势。
2.与周边城市协作,实现产业分工互补。例如,与广州合作发展金融业,与东莞合作发展制造业,与珠海合作发展旅游业。
3.加强与香港的产业对接,吸引香港高端人才和技术,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协同平台打造
1.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2.探索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激励,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和创新探索。
产业链条集群化发展
1.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产业链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例如,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搭建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融资服务、市场拓展等配套服务。
3.加强区域协同,发挥深圳在湾区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1.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2.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基础设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数据共享和计算资源协同。
开放合作国际引领
1.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产业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竞争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投资,拓展海外市场。
3.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技术,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绿色协同发展
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例如,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降低污染排放。
2.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共建美丽湾区。例如,联合周边城市开展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和生态修复。
3.积极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绿色技术企业,打造湾区绿色产业创新高地。优化产业协作分工
一、深港产业协作分工现状
深圳与香港产业协作分工呈现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特点:
1.深圳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金融科技
2.香港优势产业:金融、专业服务、国际贸易、影视娱乐
二、优化产业协作分工路径
优化产业协作分工,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壁垒,推动深圳研发创新与香港高端制造无缝对接。例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圳专注芯片设计和软硬件研发,香港承接芯片组装和系统集成。
2.打造跨境产业集群:以深港科创产业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平台为载体,建立跨境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和香港资本、人才优势,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3.促进专业化分工: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产业分工定位。例如,深圳侧重于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香港侧重于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端服务。
4.拓展新兴产业合作领域: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探索深港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新模式。例如,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5.完善基础设施支撑:加强跨境交通、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协作提供便利条件。如深港高铁、前海深港口岸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6.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成立深港产业协作工作小组,定期对产业协作分工进行评估和调整,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7.培育双向人才流动:构建深圳与香港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两地人才在跨境产业集群中发挥作用。如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简化人才出入境手续。
8.深化科技合作:深化深港科技合作,发挥香港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作用,共同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如联合建设深港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推动港深联合技术攻关。
9.拓展服务业合作:拓展物流、金融、旅游、贸易等服务业合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如共同建设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
10.加强政策协调:统筹协调深港产业政策,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建设。如建立深港产业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制定产业协作分工指导意见。
三、实施效果
优化产业协作分工已取得明显成效:
1.产业链协同增强:深港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深圳的芯片设计与香港的芯片组装形成互补。
2.跨境产业集群形成:深港科创产业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跨境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推动了深港产业的深度融合。
3.新兴产业合作扩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促进深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人才流动活跃:深港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完善,为产业协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5.服务业合作升级:深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合作不断深化,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竞争力。第三部分完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建立区域公共服务一卡通机制】
1.通过建立基于身份认证的区域公共服务一卡通机制,实现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区域便捷通行、就医、教育等公共服务。
2.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联,实现公共服务信息跨区域无缝流转,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验。
3.探索建立区域公共服务积分互认机制,通过积分累积奖励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区域公共服务建设和发展。
【推进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统筹】
完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一、现状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各地区公共服务存在差异和碎片化,未形成统一协调、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完善路径
1.制度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共享机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共享总体方案》等法规政策,明确公共服务共享的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公共服务共享提供制度依据。
2.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打造大湾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公共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统一信息标准、数据接口和共享规范,建立公共服务需求对接机制,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3.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
制定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流程等指标,确保服务质量。通过服务标准化,实现跨区域公共服务同质化,方便居民异地享受服务。
4.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跨区域社会服务合作,建立社会服务交流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共享。
5.加强跨境合作
与港澳地区建立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探索互认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作等合作模式。深化与港澳地区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重点领域
1.教育
*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均衡区域教育资源分配。
*推动跨区域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探索港澳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2.医疗
*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患者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互认互通。
*推动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异地就医。
*探索跨区域医疗合作,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大湾区医疗服务水平。
3.社会保障
*加强跨区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工作,保障异地人员社会保障权益。
*探索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社保制度互认和衔接。
4.文化
*建设大湾区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丰富大湾区文化生活。
*推动文化交流项目,如艺术展演、电影放映等,促进文化融合与传播。
四、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共享的资金投入,建立公共服务共享经费保障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共享建设,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
2.人才保障
*培养公共服务共享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专业技术队伍。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协作。
3.法律保障
*制定公共服务共享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利和义务,保障共享机制的合法性。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共享机制的有效实施。第四部分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词关键要点【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1.以港深创新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珠澳科技创新圈为基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
2.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3.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协同。
【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构建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全球科技研发网络
*澳门作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会展平台
*广东省制造业基础和高校科研实力
然而,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碎片化、协同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旨在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建设目标
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旨在打造一个世界级科技创新集聚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整合大湾区科技资源
*打造产业链创新中心,聚集产业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
*建设科技人才高地,吸引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
三、建设重点
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将重点推动以下方面:
1.打造创新平台
*建设大湾区科学中心、国际生物谷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设立跨境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港澳与内地科技合作
*引进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海外科技界的交流
2.培育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深圳-香港创新科技园、广州国际生物岛等产业集聚区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完整产业生态系统
3.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推动港澳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促进区域人才交流
4.深化国际合作
*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促进交流
*举办国际科技大会和展览,展示大湾区科技实力
*吸引国际投资和研发机构落户大湾区
四、推进措施
为了推进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采取以下措施:
*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鼓励跨境科技合作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协同机制:建立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人才保障: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资金保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
五、预期成果
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成后,将产生以下预期成果:
*形成世界级科技创新集聚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增强对国内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第五部分促进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关键词关键要点【推进跨境金融合作与创新】
1.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
2.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应用。
3.完善跨境金融监管框架,建立跨境金融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促进金融市场深度融合
一、现状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存在市场分割、监管差异、人民币跨境使用受限等问题,阻碍了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
二、融合路径
1.统一市场规则和监管标准
*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准入、交易、结算等规则体系。
*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壁垒,实现跨境监管协调。
2.打破市场分割,实现互联互通
*推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跨境交易。
*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人民币跨境自由使用。
*建设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便利跨境金融交易。
3.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建立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
*共同制定跨境金融风险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4.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
*支持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强化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财富管理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培育深圳、广州等城市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优势。
5.促进金融科技创新
*支持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建设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平台,促进金融科技成果共享。
三、融合成效
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将带来以下益处:
*扩大金融市场规模: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跨境资源配置,扩大金融市场规模。
*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统一规则和监管,消除交易障碍,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互联互通和统一标准,降低跨境金融交易成本。
*增强金融风险抵御能力:跨境监管合作和风险管理措施,增强金融系统抵御风险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数据佐证
2021年,大湾区金融业增加值达7,85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2.1%,金融业从业人员达104.7万人。其中,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深圳是国内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五、案例示例
*深港通和沪港通机制,实现了股票、债券等证券的跨境交易。
*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便利了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合作联席会议,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合作。
六、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深度融合是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金融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第六部分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关键词关键要点加强跨境生态环境监测
1.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跨境河流、海洋等生态要素的联合监测和预警。
2.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开展跨境污染源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污染风险。
3.通过定期互访、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强监管执法合作,确保跨境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
共建生态廊道
1.划定跨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通过生态修复、物种恢复等措施,恢复生态廊道连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交流。
3.鼓励跨境生态旅游合作,促进生态价值的共享和增值。
联合治理跨境污染
1.建立跨境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共同制定污染物减排目标,控制跨境污染排放。
2.推进跨境污染治理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3.加强跨境污染责任追究,明确污染责任的主体和处罚机制,确保跨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性。
推进环境影响跨境评估
1.建立环境影响跨境评估机制,对可能产生重大跨境影响的项目开展评估,提出防范和减缓措施。
2.完善跨境环境影响评估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3.加强跨境环境影响评估能力建设,提升环境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
1.联合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建立跨境生态教育交流平台,促进生态保护理念和经验的分享。
3.鼓励跨境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培养跨境生态保护人才
1.建立跨境生态保护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跨境生态保护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2.通过联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3.支持跨境生态保护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性跨境生态保护研究,支撑政策制定和协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是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香港环境保护署、澳门环境保护局共同参与的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机制。
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
定期组织开展跨区域联合监测和执法行动,加强对跨界河流、近岸海域、大气污染源等重点领域的监控和执法。建立跨境执法合作机制,实现执法信息共享、案件协查、联合执法等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环境违法行为。
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
加强对珠江口、深圳湾等重点水体的污染治理,联合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区域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为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区域进行补偿,促进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探索建立跨境生态补偿模式,激励跨界地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开展生态环境交流与合作
定期组织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分享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探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和对策。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具体案例:
*珠江口入海河流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开展珠江口入海河流生态环境联合治理行动,实施12个重点整治项目,退养还田1.3万亩,拆除违法排污口500多个,有效改善了珠江口入海河流生态环境。
*深圳湾跨境生态环境治理:深圳和香港两地联合开展深圳湾跨境生态环境治理,共建深圳湾水质监测站,开展联合水质监测和执法,共同治理跨境水污染问题,促进了深圳湾生态环境的改善。
*跨境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建立跨境生态补偿机制合作备忘录》,建立了跨境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粤港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展望: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境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为粤港澳三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部分提升粤港澳人才一体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粤港澳人才互认互通
1.推动职业资格互认,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目录,实现人才资质跨境认可。
2.探索人才跨境执业试点,允许具备一定专业资质的人才在粤港澳地区临时或长期执业。
3.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人才库,为粤港澳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检索服务。
人才引进与培养
1.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跨境人才引进联盟,共同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2.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开办联合学位课程,促进粤港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互补。
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行业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提升粤港澳人才一体化
人才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提升人才一体化水平。
现状及挑战
目前,粤港澳三地人才发展存在着差异化和碎片化趋势:
*体制机制差异:三地人才管理体系、政策措施、发展环境存在差异,阻碍了人才自由流动。
*资格互认不足:职业资格、学历学位等方面互认机制尚不完善,制约了人才跨境就业。
*信息共享不通畅:三地人才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平台,影响人才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配置。
一体化路径
提升粤港澳人才一体化,需要多措并举,以下为重点路径:
1.推动体制机制衔接
*统一政策标准:制定三地人才政策协调机制,统一人才认定标准、职称评定标准等。
*建立合作平台:搭建跨境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人才信息共享、项目合作。
*加强司法保障:制定跨境人才就业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合法权益。
2.完善资格互认机制
*推进专业资格互认:加强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行业资格互认,为人才跨境就业扫清障碍。
*促进学历学位互认:建立高校学历学位互认机制,认可三地高等教育资质。
*加强认证评估:建立统一的人才认证评估体系,对跨境人才进行评估,确保人才质量。
3.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放宽就业准入限制:简化外籍人才在粤港澳三地的就业手续,取消不必要的身份限制。
*设立人才特区:在粤港澳交汇地区设立人才特区,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
*加强人才招聘交流:举办跨境人才招聘会、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4.提升人才吸引力
*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
*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孵化等平台,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优化生活服务: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提升人才生活品质。
5.加强人才信息共享
*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打造统一的人才信息数据库,整合三地人才资源信息。
*推动人才数据交换:搭建人才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跨境共享。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提供人才信息查询、推送、分析等服务,助力人才就业创业。
数据支撑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为150万人,其中广东省约110万人。
*近年来,三地人才流动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粤港澳三地常住人口中有约380万人跨境就业。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20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数控超精密磨床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学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35篇)
- 志愿者实践报告范文(31篇)
- 供货协议书的信息安全
- 万达广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2024年
- 合同评审单的审核与批准
- 施工临时用电用水使用协议
- 定制壁画加盟协议书范本
- 感情破裂离婚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家庭财产分配协议书
- 半导体芯片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舌尖上的中国川菜完整
- 场地平整土方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
- 厨房工程培训方案
- 在护林员培训班上的讲话护林员会议讲话稿.doc
-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三元相图
- EMR系统建设方案(通用)
- (完整word版)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公路工程2018各项费用的计算程序及计算方式
- 户外急救知识(必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