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四川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四川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四川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四川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2024·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本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行暂失。”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见,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序”,周时称“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化事业。C.贞观,唐太宗年号,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旺盛,史称“贞观之治”。D.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男子在十五岁时由长辈为其束发并戴上新帽,以示成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梯的观念深化民心,假如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B.唐太宗反对迷信阴阳,他认为凡政事都以农事为要就自然会得到福佑,否定了在农忙时为太子实行冠礼的奏议。C.唐太宗认为百姓安家立业、敦行礼让即为富贵,倘使天下人富贵,即便自己不听乐曲、不事田猎,也会很快乐。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样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答案】1.B

2.D

3.B

4.(1)(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2)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就极力发动斗争,对内就兴建高大华丽的宫殿,民力既已用完,灾祸也就发生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本题中,“乐”的主语为“人”,“多欲”的主语是“君”,所以应当在“乐”后面断开,解除C、D。“抑情损欲”和“克己自励”句子结构上是一样的,所以应在“欲”后面断开,解除A。整句话的翻译为: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让民养精蓄锐,百姓就快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苦痛。这就是我抑制性情削减欲望,而不断克制自身勉励自己的缘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D.“男子在十五岁时由长辈为其束发并戴上新帽”错误。冠礼在二十岁时实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凡政事都以农事为要就自然会得到福佑”错误。由原文“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可知,选项表述肯定化。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岁、年成。其次句话的得分点为:“外”,在国外;“内”,在国内;“穷极”,极力;“崇侈”,使动用法,使……高大华丽;“既”,已经。参考译文:文本一:“不耽搁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肯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搁它的耕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细致地兴办学校教化,把敬重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文本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需致力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如连年打仗,营建不停,却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完,灾祸也就发生了。他们莫非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背离了用来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体会到隋朝的弊病,懂得怎样去变更。不过在起先还比较简单,要坚持究竟的确很难。我真希望陛下今后始终像起先这样做下去,才能全部实现务本的好处。”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让民养精蓄锐,百姓就快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苦痛。这就是我抑制性情削减欲望,而不断克制自身勉励自己的缘由。”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实行加冠礼,在二月里实行才祥瑞,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起先,这样做怕要阻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依据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实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假如一举一动都必需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祥瑞,怎么可能呢?假如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祥瑞。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搁片刻。”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常常想赐予天下百姓使人人都富有尊贵。现在我削减赋役,不耽搁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的劳动力能自由地耕种收获,这就是使他们富有的措施。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敬重年长的,妻子敬重丈夫,这就是使他们尊贵的做法。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去打猎,乐也在其中了。”(2024·四川凉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日:“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王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自唐末,藩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泰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藩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日:“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言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5.下列对文中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6.下列对文中的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探讨《春秋》的重要文献。B.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心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枢密院的设置减弱了相权。C.淳化二年,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D.崩,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大夫去世为“卒”,士去世为“不禄”。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在议事时与皇帝看法不合,皇帝特别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拽住皇帝衣服不放,直到皇帝让步,寇准才退下。B.寇准请皇帝到前线激励士气,皇帝到达城北门楼后,宋朝士民望见天子车盖,欢呼雀跃,声势震慑敌军。C.天禧三年,皇帝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宫内干预朝政,降寇准为太常卿,让他管理相州,又将他调到安州,贬他为道州司马。D.寇准深受皇帝信任。宋太宗把他和魏征相比,把他看作诤臣,真宗皇帝临死也说他是可以寄予大事的人选。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2)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藩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答案】5.C

6.D

7.A

8.(1)太宗选拔人才,大都亲自到殿前平台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不被录用。(2)古代的羌戎尚且杂居于伊水、洛水一带,那些藩夷简单动乱难以安抚,一旦有人挑唆,将会严峻困扰我们关中。【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允的状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问”的宾语是“所以不平状”,意思是“询问刑罚不公允的状况”,动宾之间不行断开,解除BD;“臣”作“即言之”的主语,前面断开,解除A。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D.“崩,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错误,古代帝王、王后去世都叫“崩”,诸侯去世叫“薨”。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实力。A.“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错误,由“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可知,是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开,直到有了决断才退下。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的实力。(1)“取”,选拔;“顾问”,探望;“罢去”,不被录用。(2)“尚”,尚且;“安”,安抚;“困”,困扰。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常常亲自到殿前平台探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不被录用。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与进士考试,怎么能欺瞒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当殿中丞、郓州通判。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允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允的状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允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指责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逐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以限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兴奋,说:“古代的羌戎少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情愿流淌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峻困扰我们关中了。”寇准进言:“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害,很是值得警戒啊。”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温仲舒到凤翔。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似乎)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选择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真大举入侵。寇准趁机恳求皇帝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望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动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惶胆怯 ,连阵势都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时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信任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2024·四川南充·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颜杲卿,字昕,琅邪临沂人,以荫受官,莅事明济。性刚直,有吏干,尝为刺史诘让,正色辩白,不屈。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禄山反,令杲卿与高邈、李钦凑守土门。杲卿及长史袁履谦与真定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来回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谋泄,禄山杀循。杲卿阳不事事,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至是真卿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乃矫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行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虔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履谦以钦凑首示杲卿,喜且泣。先是,禄山遣将高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稿城尉崔安石图之,安石设计生擒之。已而事显,上乃拜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为常山太守。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顺道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日中,传数百里。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桥南其次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乾元元年五月,诏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节选自《新唐书·颜杲卿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B.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C.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D.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朝代不能有多个年号。B.“太守”,通常指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能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等。C.“拜”与“授”“迁”“补”“擢”“转”等同为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转”与“拜”相同。D.“谥号”,始于西周。专指皇帝、诸侯去世后,朝廷赐予的称号。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杲卿才能出众。他处理公务聪慧干练,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听说他的名声,举荐他为营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B.颜杲卿足智多谋。安禄山反叛时,颜杲卿一方面和同僚袁履谦等人协商平叛计策,一方面主动和堂弟颜真卿联合。C.颜杲卿坚韧英勇。史思明等率叛军攻打常山,不到十天,贼军猛烈攻城。颜杲卿昼夜苦战,粮食、箭矢都用光了。D.颜杲卿忠君爱国。叛军先是以他小儿子的性命威逼他,再对他施以肢解极刑,但颜杲卿始终坚守忠义,宁死不降。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性刚直,有吏干,尝为刺史诘让,正色辩白,不屈。②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顺道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答案】9.D

10.B

11.B

12.①(颜杲卿)性格刚毅正直,有做官的才能,曾被刺史诘问斥责,他神情肃穆地说明事实真相,不屈服。②(颜杲卿)派郭仲邕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沿着大道向南奔驰,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此句承接上文安禄山的质问,颜杲卿阐述自己宁死不反的缘由。“纵受汝奏署”为“(我)纵受汝奏署”的省略句,句意完整,意思是(我)纵然被你进言举荐而任职,“(我)”作主语,“纵受汝奏”作状语,“署”作整个句子的谓语,,其后断开,解除B;“且汝本营州牧羊羯奴耳”句意完整,“耳”为句末语气词,应紧接在“奴”后,“耳”后断开,解除AC。句意:我家世代是唐臣,一向保持忠义,纵然(我)被你进言举荐而任职,就应当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来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巧言骗取天子的恩宠,使自己得到今日的地位,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A.“一个朝代不能有多个年号”错,一个朝代可以有多个年号;C.“‘转’与‘拜’相同”错,“转”是职务调动,并非授予官职。D.“谥号专指皇帝、诸侯去世后,朝廷赐予的称号”错,谥号指古代王侯将相、帝妃、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主动和堂弟颜真卿联合”错,依据原文“至是真卿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可知是颜真卿主动联系的颜杲卿。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得分点:(1)“为”,被;“诘让”,诘问责怪;“辩白”,说明事实真相。(2)“领”,率领;“南”,向南奔驰;“至”,来、到。参考译文:

颜杲卿,字昕,是琅邪郡临沂县人,因先辈有功被授予官职,处理公务聪慧干练。性格刚毅正直,有做官的才能,曾被刺史诘问斥责,他神情肃穆地说明事实真相,不屈服。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听说他的名声,上表举荐他为营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安禄山反叛时,吩咐颜杲卿和高邈、李钦凑驻守土门。颜杲卿和长史袁履谦及真定县令贾深、内丘县令张通幽商定应付叛贼的计策。颜杲卿借口生病不再处理事务,让儿子颜泉明来回计议,暗中结交太原尹王承业做内应,派平庐节度副使贾循夺取幽州。安排泄露,安禄山杀掉贾循。颜杲卿假装不管事,把政事托付给袁履谦,暗中召集隐士权涣、郭仲邕制定对策。当时堂弟颜真卿担当平原郡太守,当时一听说安禄山的叛逆阴谋,就暗中培育效死之士,招抚豪门大族,做抵挡逆贼的准备。到此时他派使者告知颜杲卿,共同发动义兵,切断逆贼的退路,来延缓敌人向西进犯的势头。于是谎称叛贼首领的吩咐召集李钦凑来议事,李钦凑连夜赶来,颜杲卿推托夜里不能打开城门,让他住宿在驿站中;又派袁履谦和参军冯虔等数人设酒慰劳他,待他喝醉后,把他杀了,袁履谦拿李钦凑的头给颜杲卿看,大家都兴奋得哭了。在此之前,安禄山派部将高邈到范阳招兵还没有回来,颜杲卿吩咐稿城县尉崔安石设法应付高邈,安石设计将他活捉。不久(安禄山叛乱的)事情暴露了,于是皇帝下令拜授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袁履谦为常山太守。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仲邕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沿着大道向南奔驰,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到中午,消息已经传遍数百里。叛贼张献诚正围攻饶阳,(闻讯后)弃甲而逃。于是颜杲卿兄弟的兵势因此大振。史思明等率领平庐兵渡过黄河攻打常山,不到十天,贼军猛烈攻城。颜杲卿昼夜苦战,粮食、箭矢都用光了,六天后城池陷落,和袁履谦一同被贼军抓住。贼军胁迫他倒戈,他不答应。贼军提取颜杲卿最小的儿子颜季明,把刀放在他的颈项上说:“倒戈我,就让你儿子活命。”颜杲卿不答应。于是贼军杀死了颜季明。颜杲卿被送到洛阳,安禄山生气地说:“我提拔你任太守,我有什么亏待你的事而你要背叛我?”颜杲卿瞪着眼骂道:“我家世代是唐臣,一向保持忠义,纵然被你进言举荐而任职,就应当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来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巧言骗取天子的恩宠,使自己得到今日的地位,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安禄山特别生气,吩咐把他捆在桥南边其次根柱子上,把他肢解了,直到断气时,仍大骂不止。乾元元年五月,天子下诏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节”。(2024·四川·遂宁绿然学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吩咐、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呈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举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变更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足,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接受。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害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案】13.C

14.A

15.C

16.(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阅历,专想揽权,把很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当渐渐减弱他们的势力。【解析】13.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记,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解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出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得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出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务,应与后面断开。解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1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实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出名词等,学习过程中留意精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15.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实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务、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细致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务在时间、地点、人物、缘由、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状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依次不当,应当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实力。此题要在精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留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减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点睛】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出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得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果,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当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举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协商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宠爱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谐,应当更定历法,变更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具体草拟了各项仪礼和方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办法。因此,皇帝和大臣协商,准备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阅历,专想揽权,把很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今也疏远了贾谊,不再接受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许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开心)。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具体说明白鬼神形成的情形。始终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日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宠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害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当渐渐减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立刻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难过,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2024·四川自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祥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行!鲧方命②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行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③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注】①祥刑:慎用刑法。祥,通“详”,审慎。②方命:逆命、违命,也写作“放命”。③祉:宠爱。遄:疾速。已:停止。沮:终止,阻挡。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B.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C.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D.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古代指说明经书的著作。比如说明《春秋》的《左传》《谷梁传》。B.书,指《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C.诗,指《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春秋至战国的诗歌三百余篇。D.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也常用作历史著作的名称。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君王深爱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对于做好事的,在奖赏、赞美之余,并勉励他坚持究竟,苏轼对此极为赞扬。B.在周朝的王道衰落之时,周穆王仍不忘吩附大臣运用祥刑,对无罪的人怀抱哀怜怜悯之心,孔子认为他仍有可取之处。C.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见,却听从四岳建议,任用给族人带来毁灭之罪的鲧,苏轼认为这当中体现了圣人的专心。D.古代君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天下的恶人都禁不起用刑拷打,不须要用刀锯制裁。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答案】17.A

18.C

19.D

20.(1)依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的制度,这也是忠厚到极点啊!(2)不吝惜奇宝珍贵的器物和肥沃富有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众盟约,结成一体。【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本句意为: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惩罚他之余,又哀怜怜悯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起先新生。高兴和悲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哀矜惩创之”中“之”是“哀矜惩创”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所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解除BD。“于虞夏商周之书”是“见”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解除C。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实力。C.“春秋至战国”错,应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实力。D.“天下的恶人都禁不起用刑拷打,不须要用刀锯制裁”错。“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意为“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实力。得分点:(1)“因”,依据;“义”,原则;“制”,制定;“至”,极点。(2)“爱”,吝惜;“致”,招徕;“从”,通“纵”,指合纵;“相与”,相互。参考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看法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起先而兴奋,并勉励他坚持究竟。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惩罚他之余,又哀怜怜悯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起先新生。高兴和悲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起先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叮嘱大臣吕侯,告诫他运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哀痛,威历却不生气,慈祥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当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惩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运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胆怯 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行!鲧违背吩咐,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见,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愿,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慈爱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慈爱,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慈爱可以超过,义法是不行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慈爱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诗经》说:“君子假如兴奋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假如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莫非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限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慈爱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依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2024·四川达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读书颖敏如素习。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胡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文忠曰:“兵在谋不在众。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行。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怕怕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指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亲为文致祭,谥武靖。(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行/B.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行/C.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行/D.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行/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说明和补充。自称用字,表虚心;称人用名,表敬重。B.舍人,官名。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的亲近属官。古代封建王朝大都设有此官职。C.应天,南京的古称,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满清建国后改名为江宁府。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赐予的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宠爱学习,文采斐然。李文忠虽自小随父亲颠沛流离,但他读书始终都很聪慧,他师从金华的范祖干和胡翰,在诗歌写作方面文风雄奇。B.李文忠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李文忠十九岁就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败天完的军队,又战胜了张士诚的进攻,平定了谢再兴的叛乱。C.李文忠权衡形势,有勇有谋。李文忠援救新城时,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果敢地推断用兵之道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多,并身先士卒,大败敌军。D.李文忠军纪严明,体恤百姓。李文忠不杀倒戈官兵,严禁军队擅入民居打搅百姓,有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就将他关押起来以定民心。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2)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答案】21.B

22.A

23.D

24.(1)胡德济派遣人告知他叛军(山贼)声势大、气概盛,应当略微停驻一下,以等待大军到来。(2)大军返回,吩咐军中收养路上的弃儿,所保全救活的不计其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其次年秋天,大军征伐吴,命他攻打杭州来牵制吴军。守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告谕他倒戈,并许诺他不死。谢五与谢再兴的儿子五人出来倒戈。众将恳求杀了他们,李文忠不答应。“守将”和“谢五”所指一人,一起做“再兴弟也”的主语,构成推断句,所以“守将谢五”不行断开,解除A。“也”表推断,其后断开,解除C。“诸将”是“请僇之”的主语,其前断开,解除D。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A.“自称用字,表虚心;称人用名,表敬重”错误,应当自称用名,表示谦逊,称人用字,表示敬重。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实力。D.“有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就将他关押起来以定民心”错误,文中说的是“一卒借民釜,斩以徇”,意思是“一个士兵强借了百姓的锅烧饭,李忠文以军法处斩了他”,不是“关押”,是处斩。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使”,派遣;“宜”,应当;“少”,略微;“俟”,等待。(2)“还”,返回;“所全活”,所保全救活的弃儿;“无算”,无法计算,不计其数。参考译文:李文忠,字思本,盱胎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颠沛流离,多次面临死亡。过了两年才在滁阳拜见太祖。太祖见到文忠,特别宠爱他,把他当作儿子抚养,让他随自己的姓。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所学东西就似乎以前学过一样。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破天完的军队,骁勇盖过诸将。张士诚进扰严州,(李文忠)在东门抵挡他,他让偏师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军队的后面,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又战胜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张士诚从今不敢窥视严州。其次年,谢再兴叛变倒戈吴,率领吴军进扰东阳。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带领一千骑兵在吴军阵中横冲直撞,大败吴军。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众进攻新城。李文忠率朱亮祖等人快速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之地驻扎下来。胡德济派遣人告知他叛军(山贼)声势大、气概盛,应当略微停驻一下,以等待大军到来。李文忠说:“兵法在于谋略,不在于人多。他们人多就会傲慢自大,我们人少但锐敏,用锐敏之军迎战傲慢之军,我们肯定能战胜他们。”于是派元帅徐大兴等率领左军,严德等率领右军,而自己率领中军正对敌军主力。李文忠横执长矛带领数十铁甲骑兵,从高处飞奔而下,冲击敌人中坚力气。敌军于是大溃。捷报传来,太祖非赏兴奋,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其次年秋天,大军征伐吴,命他攻打杭州来牵制吴军。守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告谕他倒戈,并许诺他不死。谢五与谢再兴的儿子五人出来倒戈。众将恳求杀了他们,李文忠不答应。在丽谯扎营,下令说:“擅自进入民居的处死。”一个士兵强借了百姓的锅烧饭,李忠文以军法处斩了他,从今城中安定肃然了。大军返回,吩咐军中收养路上的弃儿,所保全救活的不计其数。李文忠器量深厚宏大,没有人能测知他的边际。临阵精神激昂意气风发,遭受强敌更加威壮。特殊爱好学习,以金华范祖干、胡翰为师,通晓经书义理,写诗作歌雄浑豪放值得观赏。当时,太祖平定应天,因为军需供应不足,增收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此恳求,得以削减租额。李文忠解甲归田,恭谨得像读书人,皇帝更加厚爱他。家中素来多来宾,曾用客人的话,劝告皇帝少杀戮,又说宦官势力太大,因此长期违逆旨意,不免受到指责。十六年冬就生病了。皇帝亲临探视。其次年三月去世,时年四十六岁。皇帝亲自为他撰文祭悼,谥号武靖。(2024·四川绵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怀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说而许之。陈轸曰:“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行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十五年,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十六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行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二十二年,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B.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C.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D.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古代的一种外交策略,指秦国用远交近攻的结盟策略来瓦解当时六国联盟的做法。B.君,战国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卿大夫一种新称号,封君制持续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传统。C.薨,君主时代一般指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指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去世。D.荀卿,指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化家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见“性恶论”。2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在攻打齐国之前,运用外交手段,派出张仪等人斡旋游说,破坏了齐楚联合的策略。B.楚怀王对局势推断不当,不听从臣属的谏言,轻信秦国能够遵守约定,导致后来的失败。C.楚王最终能和秦国和好,一方面迫于秦国的武力威逼,一方面因为秦国对楚国许以利益。D.文章最终一段引用了荀卿的话,旨在证明作为一国的国君应当擅长运用治国之道的观点。2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2)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答案】25.C

26.A

27.C

28.(1)现在我们假如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的土地呢!(2)楚国远大于秦国,秦国将要率领各诸侯国攻打楚国,希望大王整顿军队,大快朵颐的打一仗!【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异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生气地回国报告楚王。“见”的主语是“楚使者”,动宾之间不行断开,解除AB。“受”的宾语是“地”,动宾之间不行断开,解除D。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A.“从亲……指秦国用远交近攻……”错误,由文中“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可知,这里的“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来对抗秦国。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实力。C.“一方面因为秦国对楚国许以利益”错误,由倒数其次段秦王写给楚王的信来看,“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这是威逼,再看楚王的表现“患之,乃复与秦和亲”,可知,是迫于秦国的武力威逼,并无利益方面的许诺。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闭关绝约于齐”,状语后置;“奚”,怎么;“与”,给,送给。(2)“且”,将要;“愿”,希望;“饬”,整饬,整顿;“乐战”,大快朵颐打一仗。参考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假如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楚王特别兴奋,承诺张仪的建议。陈轸说:“依我看来,商於的土地不行能得到,而齐国和秦国会联合,齐国秦国联合那我们的灾祸就来了。”楚王说:“你有什么说明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假如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于是就和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齐王大怒,马上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异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生气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三年春,秦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丹阳作战,楚国军队大败。十五年,秦国华阳君讨伐楚国,大败楚国军队。十六年,秦人讨伐楚国,攻占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假如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忧上当受骗,想不去又担忧秦国会更加生气。丞相昭睢说:“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行以信任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吩咐一位将军装扮成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生气地喊道:“秦国欺瞒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愿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十九年,楚怀王病发,死在秦国,秦人送回他的灵柩。楚国人都特别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特别哀痛。各诸侯从今不再敬重秦国。二十二年,秦王送信给楚王说:“楚国远大于秦国,秦国将要率领各诸侯国攻打楚国,希望大王整顿军队,大快朵颐的打一仗!”楚王担忧,于是又和秦国和亲。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懦弱无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呜呼!楚国的国君假如能驾驭正确的治国之道,假如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荀卿说的话特别有道理。他说:“治国的道理,假如能擅长运用,即使是百里方圆的小国也可以独立,反之,不擅长运用,那么即使有楚国六千里的国土,也将被仇人所奴役。”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急境地的缘由。(2024·四川泸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珍贵,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B.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C.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D.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长叫寻。文中十寻是极言竹之高,但这里并不是实指。B.缣素,丝织品,可供书画,统而言之都叫绢,分开说白色的叫缣,带黄色的叫素。C.砚,磨墨之文具,与笔、墨、纸并称为中国文房四宝,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D.元丰,宋神宗的年号。这里是用年号纪年,古代还用干支、王公即位年次等纪年。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集争论、记叙、抒情于一体,亦庄亦谐,舒卷自如,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B.作者把文与可画竹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进行类比,认为他画竹传达出道理,是有道者。C.文与可漠视名利,率性潇洒。他不借画作博取名声,对求画的人感到厌烦,并进行斥骂。D.文章记文与可和作者之间的赠答交往,幽默风趣,表达了作者失去好友的哀思之情。3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2)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答案】29.A

30.B

31.B

32.(1)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说明。(2)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所以说画竹,肯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获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点放松就错过去了。“其所欲画者”作“见”的宾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解除BC两项。“其所见”作“追”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行断开,且“如兔起鹘落”是为形容快速地画画打比方,应单独成句,故解除D项。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化常识的实力。B.“分开说白色的叫缣,带黄色的叫素”说法错误。应是“分开说白色的叫素,带黄色的叫缣”。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作者把文与可画竹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进行类比”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一段“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可知,是子由把文与可画竹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进行类比。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妄”,错;“岂有”,哪有;“实”,证明。(2)“是岁”,这一年;“曝”,晾晒;“废卷”,此处指停止晾书。参考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肯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获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当这样做,却不能做到,相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样,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娴熟地去做,平常自以为很清晰,但事到临头却突然不明白了,莫非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接受;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阅历)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相识,莫非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知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当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说明,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概。”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祀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密切、深厚的情意。(2024·四川眉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行,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哲宗立,代轼为翰林学士,寻权吏部尚书。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定。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调停之说遂已。初,夏人来贺登极,相继求和,且议地界。朝廷许约。明年,夏人以兵袭泾原,熙河将佐范育、种谊等,遂背约侵筑买孤、胜如二堡,夏人即平荡之。辙乞罢育、谊,别择老将以守熙河。宣仁后以为然,大臣竟主育、谊,不从。后屡因边兵深化夏地,宣仁后遂从辙议。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论曰: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节选自《宋史·苏辙传》)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