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895年8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这体现出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 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2.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3.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4.商代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我们据此可A.想象商人经济发达 B.推测商人的政治活动C.断定商人的审美取向 D.评价商人的日常交往5.“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6.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8.下表是有关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内容出处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时报》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刘大鹏《退想斋目记》A.政府法令流于形式 B.报纸夸大革命影响C.革命改造社会有限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9.如图是题为“人民胜利备忘录”的海报。图中有一枚冉冉升起的太阳,它是自由的象征。其中跪着的是俄国沙皇,该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十月革命 D.《四月提纲》的颁布10.1934年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凡是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家降低关税,但最多只能削减50%。到1962年,美国《贸易扩展法》允许总统对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产品出口有权削减100%的关税,而且总统也有权取消现行税率为5%或不到5%的产品的关税。这一变化A.导致经济危机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B.推动以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的形成C.表明政府放弃了对国家经济的干预D.客观上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11.费正清在分析1939年初中国战区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却正在渗入日军战线后面的广阔农村扩张势力,并贏得民众的支持。"“日军越来越深的陷入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由此推知A.国民党的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 B.中共日益积聚力量优势C.日军对华采取持久战战略 D.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12.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材料二、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问:(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蠲免赋税、开仓放贩之外,乡绅“粥厂”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俸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义庄等民间慈善事业和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材料二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西潮东渐”的历史进程,清政府和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善堂只事收养的不足,主张改革,重视对所收贫民的技能教育,教、养并重。为此,从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各地开始陆续推行工艺局,北京、直隶、河南、山东、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新疆、热河等处皆有设立。工艺局的功能与栖流所有类似的一面,皆以流民为收容对象,但其与栖流所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注意收养,而且重视教给流民工艺,使之可自食其力。——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实现了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摘编自向运华等《公平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事业回顾和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社会保障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的斗争,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D项错误。故选C。2、C【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分民内部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奴隶,不合题意;B、D项是罗马万民法的内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3、B【解析】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4、B【解析】
青铜礼器与政治生活有关系,主要用于祭祀,故B项正确;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排除A项;青铜礼器与商人的审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祭祀活动不是日常的交往,排除D项。5、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联系史实可知在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而称他们为老板则表明他们是商人无疑,因此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改为朝奉,这是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表现。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6、D【解析】
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丧失了绝对的优势,D正确。7、B【解析】
依据材料“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表明其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保护的措施,A排除;材料措施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对生产关系的变革,C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证明南京临时政府重建社会契约精神的想法,D排除。故选B。8、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说明传统观念与习俗仍有强大的惯性,革命对社会的改造有限,因此C选项正确;仅依据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能说明政府法令流于形式,该表述以偏概全,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时报》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当时报纸夸大革命影响,B选项错误;这只是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属于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故选C。9、A【解析】
依据材料“其中跪着的是俄国沙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17年3月发生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A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四月提纲》的颁布发生之前,沙皇的专制统治已被推翻,BCD排除。故选A。10、D【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变化。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六十年代对关税政策的放宽,这样做客观上可以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故D项说法正确;六十年代并未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贸易问题,而不是金融问题,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政府干预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会放弃,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11、B【解析】
“同时中国共产党却正在渗入日军战线后面的广阔农村扩张势力,并贏得民众的支持”反映出中共通过走群众路线,正在日益积聚力量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的战略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困局,而不是其策略,排除C项;1938年抗战就进行到相扶阶段,排除D项。12、C【解析】
据材料“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可知,体现的是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A错误;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唐朝时期做官的途径还有恩荫做官,故D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2)西汉武帝;儒家。(3)两宋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贡献突出者为二程、朱熹。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还称“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集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地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还指出要“明天理、灭人欲”。(4)评分要素:A按时序(五四运动前后论战的两个阶段)叙述论战概况;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B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分类、一一提炼和评价;材料一反映了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材料显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伧父的比较是消极的……李大钊、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积极的。……陈独秀运用生动有力的唯物论观点,……深刻多了。……第一次鲜明地揭,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登堂入室,已达到了崭新的高度。C指出论战的性质和影响;(1)积极性: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2)消极性: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D运用材料四,指出这场论战的历史源流或萌芽,进一步发掘论战的意义;行文流畅、逻辑通顺,谋篇布局有特色。【解析】
(1)根据“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可知这场论战的主题是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导火索则是《新青年》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2)根据“中国最重三纲,……中国亲亲,……中国以孝治天下,……中国尊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严复所说的中国“三纲”文化源于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儒家思想。(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学到两宋时发展成为理学,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其中北宋二程(程颐、程颢)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而南宋朱熹则将理学构建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4)对于这场中西文化论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论述。如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论战的概况,以五四运动为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变化;如可以按照思想内容进行分类,如材料一反映了维护中国文化传统的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则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