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

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

剑而塔日:“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争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叵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

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

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

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

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踞,长跪,即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同类的词语“坐”则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

上。

B.参乘,即“修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樊哙是负责在车上保护刘邦的,

故名。

C.斗卮,大酒杯。斗和卮都是盛酒器,其他盛酒器还有尊、壶、爵、甑、釜、镌、觥、期

等。

D.侯,古代爵位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蜴,“侯”爵在“公”之后,排在第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在项庄舞剑欲刺沛公的危急时刻,来到军门找到樊哙,要求他立刻进军中大帐为沛

公保驾,樊哙立刻表示要与沛公同生死,并闯了进去。

B.在项王面前,樊哙慷慨陈词,其中为沛公进行开脱的话,与刘邦曾对项伯说的话如出一

辙,可见刘邦一方在来鸿门前做了相当周密的计划。

C.樊哙批评项王的时候,把他捧到了可以对人封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贬中含赞的方

法,让项王内心十分舒服,加强了他不杀刘邦的心理。

D.沛公逃离鸿门计划很周密,一是放弃车马,使影响小一些;二是选择了卫士,以便危

急时护卫;三是选择最近的小路,以便及早摆脱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樊哙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用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

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

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顿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

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

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春蓬夏。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

矣。当是之时,使鸳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

也,夫然后骐骥殿袅与骂殆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

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令丛,而辩说之材出;文IJ、项并世,而筹画战斗

之徒起;唐木奉欲治,而谟谋谏净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

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

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鸳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鸳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

者/盖寡

D.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文中表示“……的原因”,现在也用于表示因果关系,但多用在后半句表示结果。

B.“世之蔽者”的“蔽”指受到蒙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思

相同。

C.合从即合纵,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太祖”。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比是给敌人

提供武器和粮食。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

国家都超出常人。

C.古代的人君认为骐骥和弩马可以通过拉重车、走平坦的路时的表现看出优劣,人在适当

的位置也能试出优劣。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

的寻求和使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13.甲、乙两文都涉及人才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广东省汕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石。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呼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MRZW?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留之。”

秦伯诚,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

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军”在“晋军函陵”句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与句子“秦军氾南”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军”字用法、词义都相同。

B.“公从之”“臣之壮也”“邻之厚”三句中“之”字的用法都相同。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中“说”字通假“悦”字使用,意为“喜悦,高兴”,与“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字不同。

D.“许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依次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12.下列是本文相关常识的解说,其中画线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段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a),在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

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同时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秦以维护国家安全

的爱国主义精神,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和《毂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b),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以

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整个春秋

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c)乃至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

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史学散文的典范。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A.(a)B.(b)C.(c)D.(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

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

B.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原本对君主郑伯有直接的不满,但在郑伯的道歉和分析下,

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说秦重任。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不同意并撤离郑国。他的主张和解释体现一代霸主的政治远

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

广东省潮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以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去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诚,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日:“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

见其须眉尽白,信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日:“主公召老臣何事?”

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年国。”烛武再拜辞曰:''臣

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

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日:“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

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

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伯训,与郑人盟②安能犯颜进诩

B.①行李考往来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C.①敢以烦执事②欲烦子说退秦师

D.①不其乏困②寡人将与子兴国

(2)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夫晋,何厌之有?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馈。

B.大王来何操?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缱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

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

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

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

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三月,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

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

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楚将子玉曰:

“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

果得反国,险厄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愿以间

执谗慝之口也。"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

狐偃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

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子玉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

曰:“为何退?”文公日:“昔在楚,约退三畲,可倍乎!"楚师欲去,子玉不肯。四月申雇,

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子玉收余兵去。五月丁未,

献楚俘于周,驷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他,赐大辂,彤弓一,彤矢百,旅

弓十,旅矢千,柜曾一卤,圭瓒,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植尊受之。六月,行赏,狐

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日:“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

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

是以先之。”

(节选《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①间执:堵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B.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C.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D.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一词就

是这个意思。

B.戊辰,文中为干支纪日。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在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还

可以纪月纪时。

C.伯,此处与文中“晋侯”的“侯”,均指爵位,体现诸侯封建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

伯、子、男五等。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

地,头也至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感念旧恩。楚国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因为两国都曾有恩于他,对此感到

左右为难,可见他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B.晋文公信守诺言。文公曾答应楚国,交战时晋退避三舍避让楚国。这次楚国攻打晋国,他

坚守约定,没有迎战,先选择了后退。

C.晋文公谦恭有礼。晋文公取胜后,没有将所获完全据为己有,而是敬奉天子。面对天子的

封赏,他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

D.晋文公善纳贤言。城濮之战,先轸曾劝晋文公:作战取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毋失信。文

公十分欣赏他,并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

②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

14.城濮之战,晋文侯获胜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广东省江门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人。少孤,有大志,通贯书术。初为武阳郡丞元宝藏典书檄,

继为李密所召、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

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选马征见秦王功

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

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课以大夫,封铜鹿县多。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

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乃使征安喻河北。

使还,帝说,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

百余秦,无不凯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

温彦博按讯,非是。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

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徐异R,侯景向

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

下情通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日:“陛下处

台榭,则欲民有栋字;食膏梁,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

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

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

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

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迎

日文贞,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砾异:礁异深得梁武帝信任,擅白把关于魏国降将侯景叛乱的奏折扣押,未上报朝廷。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

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

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

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

为计/

B.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

为计/

C.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

为计/

D.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

为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即男爵,中国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一个爵位。

B.奏:即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文体,与“疏”同义。

C.谏议:古代一种官职,专掌议论。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谏议大夫有魏征、司马光等。

D.谥:古代帝王、公卿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学贯古今,但一开始没有得到重用。他追随过李密,侍奉过窦建德,跟从过太子,最

后才被唐太宗所重用。

B.魏征敢于直言劝谏,他侍奉唐太宗十几年,上呈奏章200多次,每次都能切中帝心,符合

帝意。

C.魏征劝谏颇有方法,或以史为鉴,或以理晓之。魏征以隋朝为鉴,劝谏唐太宗出巡洛阳不

要铺张浪费。

D.魏征深得唐太宗的器重,魏征病重离世,唐太宗为之痛哭,罢朝五天,让他葬在昭陵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

②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5)请参照《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语言形式概括选文中魏征的三个谏议。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

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

剑而塔日:“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争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叵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

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

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

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

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

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踞,长跪,即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同类的词语“坐”则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

上。

B.参乘,即“修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樊哙是负责在车上保护刘邦的,

故名。

C.斗卮,大酒杯。斗和卮都是盛酒器,其他盛酒器还有尊、壶、爵、甑、釜、镌、觥、期

等。

D.侯,古代爵位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蜴,“侯”爵在“公”之后,排在第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在项庄舞剑欲刺沛公的危急时刻,来到军门找到樊哙,要求他立刻进军中大帐为沛

公保驾,樊哙立刻表示要与沛公同生死,并闯了进去。

B.在项王面前,樊哙慷慨陈词,其中为沛公进行开脱的话,与刘邦曾对项伯说的话如出一

辙,可见刘邦一方在来鸿门前做了相当周密的计划。

C.樊哙批评项王的时候,把他捧到了可以对人封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贬中含赞的方

法,让项王内心十分舒服,加强了他不杀刘邦的心理。

D.沛公逃离鸿门计划很周密,一是放弃车马,使影响小一些;二是选择了卫士,以便危

急时护卫;三是选择最近的小路,以便及早摆脱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樊哙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D11.C12.A

13.(1)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2)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再进去。

14.①刘邦势力弱小,项羽势力强大,而此时鸿门宴上,项庄欲刺沛公,所以樊哙以“刀俎”

喻项羽一方,以“鱼肉”喻刘邦一方,表示形势太危急。

②他要用这个比喻提醒刘邦形势危急,让刘邦不必顾及小节而迅速离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

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

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军门”作“入”宾语,“入军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是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他盛酒器还有尊、壶、爵、甑、釜、镂、觥、娜等”错误,“甑、釜、镌”,这三种不

是盛酒器,而是炊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要求他立刻进军中大帐为沛公保驾”错误,樊哙是主动请求的。

故选A1,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覆其盾于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地覆其盾”;“啖”,吃;

(2)“耳”,罢了;“度”,估计;“乃”,才、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樊哙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指的是刘邦和项羽双方力量悬殊,刘邦一方就像鱼和肉

一样,项羽一方就如刀和砧板,鱼和肉在刀和砧板面前自然无力反抗;且《鸿门宴》中,范

增的目的就是通过这场宴会斩杀刘邦,以绝后患;故樊哙说“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来

比喻此时危急的形势。

由“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可知,

樊哙用这个比喻提醒刘邦形势危急,让刘邦不必顾及小节而迅速离去。

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

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

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

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

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

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

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

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

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

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

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

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

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

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

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

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

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

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

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

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

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后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

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

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

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

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

矣。当是之时,使鸳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

也,夫然后骐骥殿袅与鸳殆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

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丛,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

之徒起;唐木木欲治,而谟谋谏铮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

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

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鸳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鸳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鸳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

者/盖寡

D.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

异者盖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文中表示“……的原因”,现在也用于表示因果关系,但多用在后半句表示结果。

B.“世之蔽者”的“蔽”指受到蒙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思

相同。

C.合从即合纵,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太祖”。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比是给敌人

提供武器和粮食。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

国家都超出常人。

C.古代的人君认为骐骥和鸳马可以通过拉重车、走平坦的路时的表现看出优劣,人在适当

的位置也能试出优劣。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

的寻求和使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13.甲、乙两文都涉及人才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9.B10.D11.C

12.(1)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

他的恩德。

(2)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现出来,

所以没有拥有特殊才能却看不出来的人啊。

13.甲文侧重帝王应胸怀宽广,不分本国他国,广纳人才;乙文侧重帝王应把人才放在合话

的位置上,进而精察之,审用之,即帝王应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说这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

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

的地方,那是很少的。

“夫马之在厩也”作“睹”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杂处”作“鸳骥”的谓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理解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

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任皇帝的庙号多用“太宗”。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骐骥和弩马可以通过拉重车,走平坦的路时的表现看出优劣,人在适当的位置也能试出优

劣,都是王安石的观点,并非古代人君的观点。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择”,舍弃;“却”,拒绝;“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示

⑵“囊”,布袋;“未”,尖端;第一个“见”,通“现”,显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甲文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比,指出帝王要

想“明其德”,必须“不却众庶”;且“民无异国”,是人才都应招揽,所以李斯认为帝王应

具有像泰山、河海那样宽广的胸怀,不分本国异国,广纳人才。

由乙文“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

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

在当其所能而已”可知,王安石提出上层统治者要善于精心地了解人才,并且要知人善任,

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

参考译文: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

±,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

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

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

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

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何况一个人有才能,他和别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处理事情就能把事情办

好,出谋划策就能得到好处,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

方。所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们、慎重地使用他们,那么他们即使怀

抱皋陶、夔、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可能显出和常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低于皋陶、夔、契

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认识的人将会说道:“人们身上具备特殊的才能,就会像锥子装在

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会显露出来,所以具备实际本领而没有被发现的事是没有的说这

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马厩里,劣

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呦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

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

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

轮、拉断了缰绳、累伤了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骏马,也还是远远地赶不上。经过这样比较

以后,才分别得出哪是日行千里、万里的骏马,哪是跑不快的劣马。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

道理,所以他不认为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尽办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来加以试用。

试用的办法,不过是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

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

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

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

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

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

广东省汕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呼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鄱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伊火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有留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

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军”在“晋军函陵”句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与句子“秦军氾南”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军”字用法、词义都相同。

B.“公从之”“臣之壮也”“邻之厚”三句中“之”字的用法都相同。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中“说”字通假“悦”字使用,意为“喜悦,高兴”,与“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字不同。

D.“许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依次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12.下列是本文相关常识的解说,其中画线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段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a),在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

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同时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秦以维护国家安全

的爱国主义精神,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乂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和《毂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b),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以

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整个春秋

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c)乃至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

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史学散文的典范。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A.(a)B.(b)C.(c)D.(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

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

B.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原本对君主郑伯有直接的不满,但在郑伯的道歉和分析下,

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说秦重任。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不同意并撤离郑国。他的主张和解释体现一代霸主的政治远

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

【答案】10.A11.A12.D13.B

14.①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②当初,郑国公子兰出逃投奔晋国,听从于晋文公。在攻打郑国时候,(郑国公子兰)请求

不要参与围困郑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怎敢冒昧地以(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而”是连词用于连接“亡郑”和“有益于君”,“若”字此处作为介词表示假设,“亡郑”

是假设的条件,''有益于君”是假设的结果,而且这条件和结果已经用而连接,所以连词前

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项。

“有(拥有)”是动词谓语,“益(好处、益处)”是名词宾语,“于君”是介宾短语用于作为

动词谓语“有(拥有)”的后置状语,且不能作为下一句动词谓语“敢”的主语。所以此处

“于君”应该断在后面。据此,排除C项。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B.三个“之”字用法不同:“公从之”的“之”为代词作宾语,意为他;

“邻之厚”的“之”为助词,处于主语“邻”、谓语“厚”之间,起消独作用;

“臣之壮也”的"之"为助词,处于主语“臣”、谓语“壮”之间,起消独作用,一说“之”

为助词,处在修饰词“臣”和中心词“壮”之间,译为“的”。故B项解说有误。

C.两个“说”字用法、义项相同,“说”字在先秦本有“喜欢、高兴”的义项,如“说蟀女

美(《诗•北风•静女》)”“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后代另

造“悦”承担这一义项。故C项解说有误。

D.“许之”是主语省略句,“何厌之有”是固定句式宾前句,“唯君图之”是一般(陈述)句

式,译为“(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D项解说有误。

故选Ao

【12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