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进阶特训05散文、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名著阅读(分值:100分,用时:45分钟)考点:散文阅读(2题)、说明文阅读(2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题)、名著阅读(3题)考点一散文阅读(2023·福建厦门·二模)阅读文本,完成题目。(17分)水润三星堆张帆①浓缩的中国名叫江河,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②“名可名,非常名。”一个人从小到大,往往会有好几个名:从乳名、小名开始,逐渐成为学名、大名,后来有了成就的,就留下一世英名、美名……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历史才截取事物较为凸显的部分以一斑而窥全豹。③我们对长江的感受也是这样。作为一个漫长、庞大而又艰辛的生命整体,从念青唐古拉起步,到东海面前放下全部负荷,长江也承载了从无名到有名的诸多等待,从多名到一名的无限提炼。譬如在我们四川的时候,长江名叫川江。而在川江上游,又被叫做岷江、沱江或者嘉陵江……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血脉里,在我们呼吸里,一刻不曾稍离:在沱江上游,长江的名字叫马牧河或者鸭子河;再溯源,长江甚至是我们童年戏水的道道沟渠,或者雨打芭蕉的点点水珠……④绕了这么大一圈,其实只是为了判明一条大江与一乡土之间浓烈莫辨而又朝夕难离的胶着般的亲密关系。产生这一思维的动因,来自我故乡的三星堆。⑤1986年,三星堆横空出世!⑥1986年,三星堆以长江的名义改写了中华文明史!⑦当惯常的地理意义或者空间意义突然被赋予厚重的文化意义或者生命意义的时候,我们的震惊可想而知——长江与三星堆,就这样以一次惊世骇俗的全新组合,不由分说地占据了人们全部的想象和赞叹: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这些赞誉,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人们对于沉默了几千年的三星堆大梦突醒的惊喜,不如说是人们对于浩瀚长江重新审视后一种历尽磨难终于归巢的家园认定:三星堆的复苏,雄辩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不仅有黄河文明,还有长江文明!⑧然而这毕竟是一段失散了三四千年的前缘。当我们不得不站在高天下苍茫的三星堆旁,我们知道,古老的江水已经带走太多的秘密。也许在长江的某个漩涡里,还留存着三星堆当年的模样?也许神奇、神秘、神圣的三星堆至今还在长江的某朵浪花里出没?⑨于是,三星堆以揭秘者的身份出现,却又再次把无数难解之谜递推到人们眼前。⑩三星堆已被确证为文明程度极高的古城古国,不过,作为国度存在的另一要件的“文字”却至今云遮雾罩。这种“反常”,使三星堆仍然如同一部艰涩的无字天书,卡住了众多急于探究的目光。仿佛历史这艘大船穿行大江之上,在三星堆靠岸的时候,卸下了所有宝藏,却又固执的带走了唯一的通往宝藏深处的密钥?“她把名字写在水上,又让江水无语东流。”⑪我们既不知道三星堆当时看见或听见了什么,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弱化了我们已经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在三星堆面前,我们自卑而敬畏。奇伟壮丽、无所匹敌的造像,使今天琐屑的艺术情调无地自容。我们不知道三星堆的气魄来自何处,我们忘却了三星堆的恢宏去向何方。“只有不竭的江水,拍打我们无声的心岸。”⑫青铜神树彻地通天,太阳神鸟吟唱枝头,一条巨龙自由穿梭……天地宇宙在三星堆变得广阔宁静,犹如我们高不可攀的外太空技术,在三星堆早已易如反掌。“辉煌属于蓝天,沉静汇入江流。”我们的尴尬还不只如此,甚至三星堆文明究竟来自逆流而上的“荆楚”,还是翻山越岭的“氐羌”,我们依然无从知晓……一条大江哺育了我们太多、赐予了我们太多,而我们回报永远太少。⑬永恒的江水划过三星堆,凝成一把最为中国的水土。包容万象,滋育万物,构成多元生命奇观并且推动生命上下求索的大水,是这世间我们最难忘怀的风骨,是这心上我们最最依恋的爱情。⑭生命只有一次,旅程如同江河:从一滴清露开始,经历悬泉、飞瀑、险滩……耐力持久的,最终看见大海。(选自《青年作家》,2010年第5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标题中“润”字,生动揭示了长江和三星堆文明浓烈胶着的亲密关系。B.第②段以人名类比,让人们感受到长江是漫长、庞大而又艰辛的生命整体。C.第⑪段写我们对三星堆的自卑和敬畏,弱化了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D.三星堆的神奇、神秘、神圣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2.文章第⑨段中的“难解之谜”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3.精读文本,赏析语句。(6分)(1)第⑤⑥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文章结尾“耐力持久的,最终看见大海”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5.有人说,找到文物,就是找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文物不应埋没在历史尘埃中,更应蓬勃闪耀在当下未来。文物的意义是什么?请写一段抒情议论文字,说说你的看法。(50字以上)(3分)【答案】1.C2.(1)文明程度极高之谜(或:奇伟壮丽、无所匹敌的造像之谜);(2)没有文字之谜;(3)文明来源之谜。3.(1)①第⑤⑥段写三星堆被考古学家发现,改写长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②独立成段,表达对发现三星堆的震惊,对三星堆文明的赞美;突出强调这样的历史文化意义,令人震撼。(2)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表现了青铜神树的神秘神圣,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表现力,表达了作者对三星堆文明、古人智慧的赞叹与敬畏。4.(1)我的理解是:淹没在历史尘埃的古文物、古文明历经千年的沉淀,最终被发现。找到一件文物,就是探索一种文明,就是追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义重大。(2)比如文中三星堆文明历经千年,具有坚韧的生命力,被考古学家发现;长江文明最终将被证明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三星堆无数难解之谜,但最终能够被解读。5.提示:“文物能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在探索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是文化传承”,“保护文物,尊重、敬畏历史”等。【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C.根据原文第⑪段句子“我们既不知道三星堆当时看见或听见了什么,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弱化了我们已经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在三星堆面我们自卑而敬畏”,可知选项“我们对三星堆的自卑和敬畏,弱化了进化得十分现代的视听功能”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⑩段句子“三星堆已被确证为文明程度极高的古城古国”,概括为文明程度极高(或:奇伟壮丽、无所匹敌的造像之谜);根据第⑩段句子“不过,作为国度存在的另一要件的‘文字’却至今云遮雾罩。这种‘反常’,使三星堆仍然如同一部艰涩的无字天书”,概括为:没有文字之谜;根据第⑪段句子“我们不知道三星堆的气魄来自何处,我们忘却了三星堆的恢宏去向何方”,概括为:文明来源之谜。3.(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1986年”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三星堆横空出世的时间;表达对三星堆的震惊和赞叹;“三星堆以长江的名义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突出三星堆对改写长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意义。(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句子“犹如我们高不可攀的外太空技术,在三星堆早已易如反掌”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星堆”比作“外太空技术”,“在三星堆早已易如反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根据句子“青铜神树彻地通天,太阳神鸟吟唱枝头,一条巨龙自由穿梭”可知,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星堆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神树和太阳神鸟,说明了三星堆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高度赞扬了三星堆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根据第⑦段句子“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这些赞誉,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人们对于沉默了几千年的三星堆大梦突醒的惊喜,不如说是人们对于浩瀚长江重新审视后一种历尽磨难终于归巢的家园认定:三星堆的复苏,雄辩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不仅有黄河文明,还有长江文明!”可知,三星堆的发现,表现长江文明最终将被证明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根据第⑧段句子“然而这毕竟是一段失散了三四千年的前缘。当我们不得不站在高天下苍茫的三星堆旁,我们知道,古老的江水已经带走太多的秘密。也许在长江的某个漩涡里,还留存着三星堆当年的模样?也许神奇、神秘、神圣的三星堆至今还在长江的某朵浪花里出没?”表现三星堆文明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最终横空出世。据此可知,文物的出土,是凝聚了历史的沉淀,是历史文明的象征,具有解读历史,了解历史文化的作用。5.本题考查写作。写出文物的意义,如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是人们了解、认识这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示例:如三星堆的发现,为古蜀族由蒙昧状态走向文明高峰提供了实物见证。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属性,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2023·甘肃定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4分)父亲的肖像迟子建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②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⑥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⑨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⑩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⑪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选自2018年10月8日《新民晚报》,有删减)6.父亲的同事在信中回忆了和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7.按要求完成题目。(5分)(1)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父亲“痛心”的原因有哪些?)(3分)(2)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母亲和选文中的父亲的相似之处。(3分)【链接材料】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9.你怎样理解“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这句话的含义?(3分)【答案】6.父亲身为校长,带领工人参加学校建设,并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遇到暴雪来袭,生怕暴风雪伤着学生;父亲、师生们就着土豆和黄豆召开第一届小学生毕业式。7.(1)这户人家只让两三个孩子上学,其他的都在家干活;父亲屡次相劝,他们将父亲拒之门外;上学的孩子的成绩都不好,不能将知识传授给其他兄弟姐妹。(2)运用语言描写,写出父亲对“我”开始写小说的惊喜、自豪。8.他们都是宽厚慈善的人。朱德的母亲从不与任何人吵架,还接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我”的父亲将仅有的涨工资的指标,给了大学刚毕业的老师。9.父亲工作的学校不复存在,他再也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了;老宅的院子荒草萋萋,烟囱不再冒烟。这些都会让父亲失落、伤感、痛苦,进而也写出农村的空寂与衰落,因此他“不再醒来”。【分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由第③段“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可概括为:父亲身为校长,带领工人参加学校建设,并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由“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可概括为: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遇到暴雪来袭,生怕暴风雪伤着学生;由第⑥段“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可概括为:父亲、师生们就着土豆和黄豆召开第一届小学生毕业式。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1)由第⑨段“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可知,父亲痛心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这户人家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其二,父亲屡次相劝,他们将父亲拒之门外;其三,上学的孩子的成绩都不好,不能将知识传授给其他兄弟姐妹。(2)由“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可知,这是父亲的语言描写,结合“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和“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可知,父亲听到我要写小说,十分惊喜,为我感到骄傲。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由第⑦段“父亲的善心和慷慨……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可以看出,父亲为人善良、慷慨,他不仅留新来的老师吃饭分文不要,还将仅有的一个涨工资的指标让给了大学刚毕业的教师;而由【链接材料】“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可见,母亲也是善良、厚道之人,不仅不与任何人吵架,还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周济亲戚。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由第⑩段“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可知,学校、学生、老宅和过去的生活就是父亲的春天,如今父亲工作的学校不复存在,学生的读书声也没有了,老宅的院子荒草萋萋,烟囱也不再冒烟。看到农村的空寂和衰落,父亲会失落和伤感,因此他再也不会醒来了。此句也表现了父亲对工作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考点二说明文阅读(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文章,完成各题。(9分)“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①今年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新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全国各地纷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②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③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在2007年高考中,湖南省的文科数学卷中就有这样一道题,要求按照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计算出该河流平均至少一百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最低水位。这道题算的就是该河流“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历史记录和统计方法都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N年一遇”针对的也是某个特定地区。长江流域某支流的“五十年一遇”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区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各地大量涌现“百年一遇”,也并不异常。④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⑤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⑥从目前的各媒体的报道上来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业内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所以,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选文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某地某量级洪水在某地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叫洪水重现期。B.气候变化的“重现期”是政府制定防洪抗旱决策的唯一依据。C.“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某地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D.举2007年湖南高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11.下列不属于“N年一遇”这一现象的是(
)(3分)A.2009年8月12日,佛山市遭受十年一遇暴雨袭击,水淹城区,季华路录得自1999年来的最高值降雨量139.9毫米。B.2012年的“霜降”和“重阳”是同一天,属于19年一遇。上次是1993年,下次是2031年。C.2016年1月24日,受超级寒潮影响,广州、佛山都降雪了,气象站作了详细的气象观测记录,这是百年一遇的气象灾害现象。D.在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中,2008年春天南方雨雪冰冻天气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最长,属五十年一遇的现象。12.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3分)【答案】10.B11.C12.因为他们没有理解“N年一遇”的真正含义,存在着滥用的现象;他们没有区分气候灾害和水文记录,态度不严谨;他们更没有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误导了公众。【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由第②段“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可知,选项“唯一依据”理解有误。故选B。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由第⑤段“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可知,“超级寒潮”“降雪”属于气候灾害,不属于“N年一遇”这一现象;故选C。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④段“‘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可知,有些记者没有理解“N年一遇”的真正含义,存在着滥用的现象;由第⑤段“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可知,他们没有区分气候灾害和水文记录,态度不严谨;由第⑥段“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可知,他们没有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误导了公众。(2023·广西南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0分)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①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②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③“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栖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④“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潜行。⑤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搅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⑥“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⑦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⑧“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一传统文化中赋予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⑨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号则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娥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⑩在古代,人们用“鸿雁”指代信差。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鸿雁传书,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地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⑪《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
)(3分)A.“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B.“北斗七星”在上古时期有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等作用,是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C.“玉兔”是追求和平的象征,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D.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希望它能够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14.下面对文本分析有误的是(
)(3分)A.第①段通过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神话故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②段加点词“目前”说明到现在为止AG600是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蛟龙号”作业的优异性能。D.全文多处引资料说明国之重器的名字,语言形象生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15.中国航空史,最浪漫的莫过于它的取名史,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请你根据资料链接的信息说说我们的载人飞船取名“神舟”的用意所在。(4分)【资料链接】神舟号系列飞船是一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航天器,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升空,它体现了我国的科学研发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第30个年头。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第十次奔向太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用奋斗书写不朽传奇。【答案】13.B14.C15.一是用“神舟”来命名遨游神秘太空的宇宙飞船,既形象又贴切;二是“神舟”谐音“神州”,一语双关,寓意中国的腾飞。“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B.结合第⑦段“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可知,“南半球”错误。故选B。14.本题考查说明文知识。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蛟龙号”作业的优异性能。故选C。15.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结合链接“它体现了我国的科学研发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第十次奔向太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用奋斗书写不朽传奇”可知“神舟”字面上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同时,这个名字又是中华“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是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飞船成功研制和圆满飞行,很有意义。考点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3-24九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6分)[材料一]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CT、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材料二]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②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官乐宴》演出中沉浸式“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科技+创意”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魅力。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运用虚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索推出一大批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游客的交互感、代入感。[材料三]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综合型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76号。目前,海南省博物馆展览内容以明代海南才子丘浚的《南汉奇甸赋》为纲,依次对海南的地理、资源、文史、风俗、非遗和海洋文明展开陈列。三大基本陈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两大专题展览:“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非遗‘四个一’:“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通过系列展览,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16.【信息梳理】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4分)A.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如果能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范围展示,就只能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B.运用多光谱及智能认知技术,对文物材质及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可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防治文物病害,C.在高科技和创新元素的助力下,各博物馆都纷纷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不断“出圈”,走向大众D.海南省博物馆通过四大基本陈列,两大专题展览,非遗“四个一”等系列展览,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17.【写法探究】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18.【信息提取】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什么说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了生机、创造了无限可能?(4分)19.【综合运用】海南省博物馆拟于6月的“文化遗产日”组织一次非遗文化展览,将邀请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椰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剧、黎族打柴舞等参展,假如你是一名讲解员,请你选择其中一项,向游客介绍传承海南非遗文化的意义。(不少于30字)(5分)【答案】16.B17.举例子,举了进入直播间,扫描二维码,打开小程序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18.①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②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③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19.示例:比如对建设地方公共文化、振兴自贸港经济、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分析】16.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A.依据材料二中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可知,选项中的“如果能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范围展示”表述有误。B.依据材料一中的“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可知,选项内容表述正确。C.依据材料二中的①段中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中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可知,选项中的“各博物馆”表述有误。D.依据材料三中的“三大基本陈列:……;两大专题展览:“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非遗‘四个一’:“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通过系列展览,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中的“三大基本陈列”可知,选项中的“四大基本陈列”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B。17.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依据句子内容可知,这是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可以通过进入直播间、扫描二维码或打开小程序等方式实现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使说明内容具体生动。1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可以概括为: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依据“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可以概括为: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依据材料二中①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可以概括为: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1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示例:通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可以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打造非遗之旅线路、培育非遗旅游品牌、打造“非遗+”特色非遗旅游产品,助推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出圈打下基础。(23-24九年级上·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分)【材料一】2022年全国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及占比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珠江流域松辽流域太湖流域西南诸河流域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179.1179.472732.1444.14124.323.7285.36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33.726.272.056.687.9926.810.0812.37占土地总面积比重(%)18.81%33.05%7.60%20.78%18.10%21.56%2.15%14.49%长期以来,黄河水沙关系复杂,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水利部政法司司长于珙洋曾指出,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保护治理的最大症结。数据显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35亿立方米,不足长江的7%: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是长江的3倍,多年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干流最高含沙量920公斤每立方米,输沙量和含沙董均为世界之最。目前,对木来黄河入河泥沙量预测,各方专家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分歧,有的认为未来黄河泥沙量将维持在3亿吨左右甚至更少,有的却认为还将保持在8亿吨的水平。黄河一直“体弱多病”,以占全国不足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15%耕地和12%人口,为沿黄400多个城市提供水源保障,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450毫米,在全国十个一级水资源分区中居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现状用水已远超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摘编自《保护黄河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2023.3.22《科技日报》)【材料二】最近两年多来,我国相继出台两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江河战略”法治化全面推进,用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长江和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制定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是解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特殊问题的需要,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需要。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已经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30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长江保护法施行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法治江、护江、兴江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1%,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黄河保护法把握黄河流域特点,紧紧抓住黄河保护主要矛盾问题,充分总结黄河保护工作经验,法律规定全面具体,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摘编自《流域法律相继出台“江河战略”法治化全面推进》,2023.3.22“新华网”)【材料三】近些年,政府负责生态环境管理的主体单位持续推进和更新多项关于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政策以及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域市加入到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行列当中,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都引入其中,意在探索出一条更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之路。经过再生处理的水和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用肉眼基本上是无法分辨的,再生水与日常使用的自然水相比,具备“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特持征,再生水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功能以及要求来进行处理,在保证达到一定水质要求的同时,对水资源整体配置结构进行优化,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此外,再生水可以安全有效使用,不仅具备水量稳定、水质可控的优势,而且可就地使用,利用率很高。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目前水资源领域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当前可以有效破解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摘编自《探索“双碳”背景下再生水循环利用策略》,2023.4.6《光明日报》)【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南水北调、引洮工程、引江济淮……一个个重大引调水工程,火大缓解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滋养了沿线的百姓生活,推进了当地的发展。从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他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摘编自《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2023.4.13“新华网”)20.阅读【材料一】,说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困难。(4分)21.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出一期板报科普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情况,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科普呢?请根据材料设计三个板块标题。(3分)2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A.黄河流域的土地总面积远远小于长江流域,且黄河的径流量也只有长江的7%,但是黄河的含沙量高于长江。B.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该保护法施行后,治江、护江、兴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相关部门走好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相得益彰之路。C.再生水做到了和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完全一样,并且再生水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功能以及要求来进行处理,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只有重视引调水工程,才能解决我国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才能保障民生,推进经济发展。【答案】20.①水土流失严重;②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③洪水是流域的最大风险;④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21.①我国依法治水的措施和成效
②什么是再生水循环利用?
③走近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22.B【解析】2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是百分之三十三点五,在我国几条主要河流中占第一位。由此可得: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保护治理的最大症结”“黄河水沙关系复杂,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可得: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是流域的最大风险。根据材料一末段中的“以占全国不足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15%耕地和12%人口,为沿黄400多个城市提供水源保障,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可得: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2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标题应能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中的“最近两年多来,我国相继出台两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1%,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可得:我国依法治水的措施和成效。根据材料三中的“近些年,政府负责生态环境管理的主体单位持续推进和更新多项关于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政策以及措施”可得:什么是再生水循环利用。根据材料四中的“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他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可得:加快构建国家水网。22.本题考查辨析信息。B.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长江保护法施行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法治江、护江、兴江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1%,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可知,文中并未提到“相关部门走好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相得益彰之路”。故选B。考点四名著阅读23.(2023·湖南株洲·模拟预测)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儒林外史》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C.《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书中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了社会人生。D.祈使句有命令、请求、催促等不同的语气。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用句号,语气较和暖的用感叹号。【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与文化常识。D.“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用句号,语气较和暖的用感叹号”表述不正确。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用感叹号,语气较和暖的用句号。故选D。24.(2023·宁夏银川·一模)阅读《水浒传》的两则摘抄,完成任务。(11分)【摘抄一】A大踏步近前,去众人面前来。那张三、李四便道:“小人兄弟们特来参拜师父。”口里说,便向前去,一个来抢左脚,一个来抢右脚。A不等他占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先踢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A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扎。后头那二三十个破落户,惊的目瞪痴呆,都待要走。A喝道:“一个走的,一个下去!两个走的,两个下去!”众泼皮都不敢动弹。【摘抄二】A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学玻璃在安防监控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与城市生活方式考核试卷
- 木材的退火和固化过程考核试卷
- 内陆养殖广阔蓝色的发展之路考核试卷
- 天然气开采业的战略人才培养与引进考核试卷
- 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考核试卷
- 化学品安全及常用化学品考核试卷
- 企业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机遇考核试卷
- 百万饭局课件教学课件
- 小班穿鞋课件教学课件
- 房地产组织架构图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停线管理规定
-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阅读题及答案(一)
- 大型展会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文献综述会展专业
- 乡镇结核病防治工作职责
- 机组启动试运行工作报告
- 礼仪队工作计划三篇
- 互补输出级介绍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