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芣苢》(选自《诗经·周南》)6.2《插秧歌》(杨万里)/

01《芣苢》(选自《诗经·周南》)回顾《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gai55)》《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回顾《诗经》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回顾《诗经》

诗经(除笙诗外的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诗经》核心内容,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分15国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直接陈述铺叙)、比(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回顾《诗经》

三家诗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又毛亨、毛苌(chang35)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汉时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是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为官学。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称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毛诗为古文学派。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回顾《诗经》

《诗经》简评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描写采芣苢的劳动场景。

节奏轻快,感受到劳动者在采摘芣苢过程中的喜悦。文本分析探讨问题元代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那么诗歌是如何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掇,拾取也。从手叕聲。都括切。捋,易也。从手寽聲。郎括切。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从手。——《说文解字》袺,執衽(ren51)謂之袺。从衣吉聲。格八切。襭,以衣衽扱(ji35,收也)物謂之襭。从衣頡聲。擷,襭或从手。胡結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衣。——《说文解字》

“掇、捋、袺、襭”的变换顺序,暗含了采摘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表现了一个由少到多的采摘完整过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者满载而归中收获的喜悦。采,捋取也。从木从爪。倉宰切。(《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凡有之屬皆从有。云九切。《说文》有,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爲凡有之偁。《说文解字注》

芣苢之文化内涵《韩诗》云:“直曰车前,瞿曰芣苡。”《毛诗正义》云:“《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天下和,政教平也。”《草木疏》云:“幽州人谓之牛舌,又名当道,其子治妇人生难。”

采芣苢,与妇人生子有关。《毛诗正义》中孔颖达《疏》曰:“此三章皆再起采采之文,明时妇人乐有子者众,故频言采采,见其采者多也。六者互而相须。首章言采之、有之。采者,始往之辞;有者,已藏之称,总其终始也。二章言采时之状,或掇拾之,或捋取之。卒章言所成之处,或袺之,或襭之。首章采之,据初往,至则掇之、捋之,既得则袺之、襭之,归则有藏之。於首章先言有之者,欲急明妇人乐采而有子,故与采之为对,所以总终始也。六者本各见其一,因相首尾,以承其次耳。掇、捋事殊,袺、襭用别,明非一人而为此六事而已。”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说文新证》:所采者,或叶果茂盛,或文采华丽。

“采”经引申具有“甚多”、“华丽”的意思。叠词1.“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思考:如果将诗歌改写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其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如果将诗歌改写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其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芣苢生长的茂盛感不明显了,采摘芣苢的收获感也减弱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好像就是仅有一次。

因为是短句的形式,就会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我们很难感受到采摘芣苢时妇人们的那种悠闲、从容、自由自在的情感,也很难感受到满载而归时的那种收获的喜悦。

由此可见,《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之”等词的重复,相同形式结构的重复出现,暗含采摘过程的重复,突出了采摘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我们把这种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叫作“重章叠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重章叠句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le51)之。”(《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重章叠句,可以起到在回环复沓中逐渐深化情感的效果。

这首诗中,重复出现的“采采芣苢”强调了芣苢之多,芣苢之茂盛,重复出现的结构形式“采采芣苢,薄言*之”凸显了对芣苢一次又一次的采摘过程,强调了劳动行为的延续,而变换的动词,则鲜明表现出采摘芣苢由少变多的过程,突出劳动收获的丰厚,表现了劳动者满载而归时的喜悦之情。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意境美。扬之水《诗经别裁》:“每一章中更换的几个字,虽为趁韵,却非凑韵,倒是因此而使诗有了姿态,有了流动之感。诗原本可以歌唱,那么《芣苢》若配了乐,调子一定是匀净、舒展、清澈、明亮的。如今只剩了歌辞,而依然没有失掉乐的韵致。”

从音乐上看重章叠句广泛运用于《诗经·国风》中的原因:结构简单,简洁明快,易于歌唱,易于应答,还能体现出歌曲的变化,在错落有致中表现美感,便于传递共通的美感,《芣苢》诗中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气氛,就是从这样的重章叠句形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全诗有稳定平缓的主要结构,有急促而又富有变化的六字之变,这种搭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之朗朗上口,这种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劳动节奏自然而然形成的。反过来,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的效率,所以在民歌中用得比较普遍。扬之水《诗经别裁》:“《诗》言‘采’者不一,‘采’的后面,通常总有事、有情,如《唐风》之《采苓》,如《小雅》之《采菽》《采薇》《采绿》。唯独《芣苢》,“采”的本身,就是故事,也就是诗的全部。这里边没有个人的事件,如心绪,如遭遇,却是于寻常事物、寻常动作中写出一种境界,而予人一种平静阔远的感觉。钟所谓‘此篇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斯得之矣’,是抉得此诗之神。”回顾问题《芣苢》是如何做到全诗不出现一个“乐”字,却能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结论

《芣苢》通过变换的动词,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又通过“重章叠句”的手法传递出集体劳动、群歌互答的喜悦,产生了明快简洁、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全诗未见一个“乐”字,但劳动的快乐之情却跃然纸上,富有情趣。小结在本次课堂上,我们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辨析、品味了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赏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带来的艺术魅力,想象、还原劳动者采摘芣苢时的劳动场景,感受其中传递出来的喜悦之情。作业裴溥言说:“(《芣苢》)这首诗的情调,很像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读起来似乎很平淡,但细细玩味,却韵味无穷。”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何:多么。田田:莲叶茂盛相连的样子。《甄嬛传》里的安陵容版吟唱音频:/v?pd=wisenatural&vid=1585807219289660734思考1、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一幅景象?2、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或氛围?3、诗中只字未提人,你是怎么感受到“一群”少女采莲的呢?4、分析这首诗变换方位动词的妙处。5、除了对劳动者辛勤采莲的赞美,你还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2《插秧歌》(杨万里)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著有诗集《江湖集》、《诚斋集》,一生存稿:诗四千二百多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余卷。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作者简介

杨万里《江湖集·序》:

“余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盖学后山(陈师道)及半山(王安石)及唐人者也。”

江西诗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崇尚瘦奇拗的诗风,注重对典故的改造与发挥,以故为新、变俗为雅,追求“无一字无来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后期诗歌形成故作艰涩的流弊。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作者简介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特点是:平易直白、活泼通俗、新奇风趣。 例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了《插秧歌》一诗。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文本分析

大组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田夫、田妇、小儿、大儿、送饭人),为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全员任务:阅读《插秧歌》,请你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天。秋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再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雨了?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泥里边可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千万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把饭放下,看看有没有小鹅和鸭雏来乱逛,刚插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呢!

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蓑戴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田里忙碌着,谁都没看见我。

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田里,丈夫、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顶着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这块地。你看她,听不见我叫他次会儿吃饭,还是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还擦黑着就下地干活,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的手停不下来,插这一垄,还想插下一垄。地里的人,看秋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问题这一首平白如话的诗歌读来为什么让人感到饶有意趣?《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动作描写: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对一连串的农事活动进行描写,紧张而有序,尤其是“抛”这个动作的描摹,写出了秧苗在空中飞舞的情态。秧田里小儿拔秧,大二插秧,手的动作有拔起、有插下,在广阔的秧田背景中空中有飞舞的线条,地面上快速娴熟的动作,两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线条美、动态美和劳动美。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2、比喻、环境:“笠是兜鍪蓑是甲”采用比喻手法,斗笠、蓑衣明明是雨天田间劳作的普通装束,但是在作者眼中化身为头盔、铠甲。带上斗笠,穿上蓑衣的农夫一家人辛勤插秧的画面,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奔赴战场战斗的场面是多么相似,也从侧面暗示了农忙时节抢种庄稼就好像与天地奋力拼搏、争分夺秒的一场战斗,烘托了一种紧张的氛围。“雨从头上湿到胛”,田夫一家虽然穿蓑戴笠,雨还是顺着斗笠直接往往下淌,肩膀还是很快被浇湿了,从侧面写出雨势之猛,雨量之大,但是田夫一家还是在抢种秧苗。联系前一句,可见这场战斗的持久与艰辛。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3、语言描写:说不答,是因为田夫没有直接回应家人对自己“朝餐歇半霎”的呼唤,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秧苗身上,根本顾不上歇一歇。由此可见农事之繁忙。能换成“叫”吗?到底有没有回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3、语言描写:“鹅儿”是一个儿化词,这也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的体现,即运用口语化的表达,通俗自然。如果用白鹅去替换,就会显得比较生硬,也不符合说出这话的农夫的身份。由此可见,看似顺手拈来的词语,也饱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一方面符合日常农民的生活用语,另一方面也和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