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秏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有删改)材料二: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培克生灵,敛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①佞所乘。”留章不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注】①憸(xiān):奸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都鄙A廪庾皆满B而府库C余货财D京师之E钱累巨万F贯G朽而H不可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胜”字意思相同。B.“下巴蜀粟以振之”与“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振”字意思不同。C.“亨弘羊,天乃雨”与“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D.“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两句中的“敛”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B.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C.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的财物不再匮乏,国家的财用也更充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14.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其评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𫘝𫘨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B.材料一“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与材料二“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人民”都指百姓。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此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秦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14.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理由。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天下之诸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而彼不用,可慨也夫。”(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六国皆欲A为B秦之所为C而秦独D为之E而遂F焉者G所谓得H天助云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私下,与《谏逐客书》中“窃以为过矣”的“窃”字含义相同。B.当,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含义相同。C.罪,怪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某知罪矣”的“罪”字含义不同。D.厚,看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六国的谋臣若能考虑长远,不贪小利,认清当时的形势,或许六国能自求安定。B.苏辙强调韩魏两国的重要性,秦国攻打燕赵而无后顾之忧,是因为韩魏已经归附了秦国。C.李桢不认同苏洵和苏辙的观点,认为六国灭亡、秦灭六国而速亡的原因,都是出于天意。D.在李桢看来,如果能够施行孟子以仁义治国的理念,六国不仅能够自保,甚至可以称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14.在李桢看来,六国与秦国灭亡原因相同,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材料二: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节选自清邹弢《蒲留仙写书》)8.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径造庐访成造:到。B.虫翘然矜鸣矜:怜悯。C.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俾:使。D.抚军亦厚赉成赉:赠送,赏赐。9.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A.少年固强之根不固而求木之长B.虫暴怒暴霜露,斩荆棘C.振奋作声振之以威怒D.今始苏耳始速祸焉10.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不复一一自辨C.不如拼博一笑 D.翼日进宰11.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成述其异 B.必竭诚以待下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故能明其德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B.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C.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D.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13.材料二中,《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2)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选自《荀子·仲尼篇》,有删改)材料二: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管仲得君,其专也,行乎国政,其久也,功烈,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公孙丑问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③,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虚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选自《孟子·公孙丑》,有删改)[注]①倓然:坚定的样子。②艴然:生气的样子。③镦基:农具。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侯有一节A如是B则莫之C能亡也D桓公兼此E数节者而尽F有之G夫又何H可亡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与“则应节而舞”《促织》)两句中的“节”意思不同。B.“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意思不同。C.竖子,即小子,鄙称。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相同。D.“莫非其有也”与“汝其勿悲”(《与妻书》》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把管仲称为仲父,朝廷内外、举国上下都跟随桓公一起尊重管仲,这可以说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决定。B.公孙丑询问孟子,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孟子以曾西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C.孟子认为因为殷纣有武丁时期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的遗存,所以文王的兴起才会那么艰难。D.孟子善用譬喻,将齐国此时推行仁政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比作倒挂着的人获得解救,强调了当下推行仁政的适宜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4.孔子的门人在对待春秋五霸的态度上和孟子对待管仲、晏子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C12.D13.⑴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⑵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速成,倘若想要功绩速成,必定会被奸邪谄媚之人钻空子。14.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中还有多余的钱财货物。京师积存的钱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都鄙廪庾皆满”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应在B处断;“府库余货财”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且“京师之钱”为整体作下一句主语,应在D处断;“贯”是名词,指穿线的绳子,作主语,应在F处断。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胜”,尽。句意:数也数不过来。/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B.正确。赈济;/震慑。句意:从巴蜀地区运送粮食来赈济饥民。/用声威震慑他们。C.“意思相同”错。才;/又。句意: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D.正确。招惹;/征收。句意:招惹怨恨、制造祸端。/成名不敢向老百姓征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成效显著,百姓的财物不再匮乏,国家的财用也更充足”错。结合材料二“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可知,此处“庶几”表明是期待能够实现,并非已经实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⑴“被”,遭受;“登”,(谷物)成熟,丰收;“方”,方圆。⑵“急就”,速成,急促而成;“为……所”,表被动;“乘”,钻空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可知,卜式认为如今桑弘羊让官吏在集市里做生意,买卖货物谋求利润,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可知,卜式认为桑弘羊改革是为征利,这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朝建立后,承接了秦朝的衰弱破败,要解决的事情很多而又财政匮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遇到水灾旱灾,家家户户都可生活富足,衣食充裕,国都和边镇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中还有多余的钱财货物。京师积存的钱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在这时,皇帝宗亲以及享有封地的诸侯和公卿大夫,都竟相奢侈,没有限度。等到匈奴断绝了和亲,战争接连不断,局势不得缓解,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在一天一天地扩大,国家的钱财货物被大量地消耗以致不能满足供应。从建元年间以来,财用不敷,朝廷往往在产铜多的矿山附近冶铜造钱,百姓也乘机私自造钱,(造钱的数目)多得无法计算。于是下令所有郡国都不得铸造钱币,命令上林苑所属的三官专门负责铸造钱币。下令全国范围内不允许非三官所铸造的钱流通,各郡国以前铸的钱都作废销毁。而百姓铸钱的更少了,(因为)计算一下盗铸的费用超过钱的价值,只有真正善于铸钱的工匠和大奸商才会私下铸造这种钱币。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天子很怜惜他们,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元封元年,桑弘羊主管大农事务。桑弘羊认为各官府都作买卖,互相争利,所以物价上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国的大农事务,大多数县往往又各自设置了均输官和盐铁官。在京师设置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来京城的物资。大农所属的各官署完全掌握了天下的主要货物,在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这样一来,富商大贾就无法从中牟取暴利,于是重新从事农业生产,所有的商品的价格就不会上涨了。因此抑制了天下的物价,命名为“平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得对,准许他实行。一年之内,太仓的粮仓就堆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财用充足。这一年有轻微的旱灾,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进言说:“国家官吏应当靠租赋税收来维持开销罢了,如今桑弘羊让官吏在集市里做生意,买卖货物谋求利润。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有删改)材料二: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等法,相继出台,号称新法,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这样)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任命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进言说:“如今是效仿桑弘羊实行均输法,却使得小人搜刮百姓,招惹怨恨、制造祸端。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速成,倘若想要功绩速成,必定会被奸邪谄媚之人钻空子。”(神宗)留下奏章,没有下令。(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BEF11.B12.C13.(1)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2)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14.①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的处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恶利”为动宾结构,与“非世”结构一致,“而”表并列,连接紧密,“非世而恶利”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于无为”是“自托”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此非……也”判断句,后面断开,即F处断开。“西”是“说”的状语,不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解释经书的著作。B.错误。携带;送给。句意: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由原文“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可知,列举秦国使用的这些宝物,是为了说明这些东西都不是秦国出产,可秦王很喜欢,从而引出不应逐客卿的观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诸侯人来事秦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诸侯来事秦人”;“游间”,游说、离间;“一切”,全部。(2)“择”,同“释”,舍弃;“就”,成就;“却”,推辞,拒绝。【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结合“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可知,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认为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②结合“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可知,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李斯认为秦王有雄心壮志,要把握事秦时机。③结合“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知,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李斯想改变自己卑贱贫苦处境。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少时,曾经在郡里当过小吏,看见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吃不干净的东西,每当有人或者狗走近的时候,老鼠多次受惊逃跑。李斯又走进粮仓,看见粮仓中的老鼠正在吃屯积在粮仓中的粟米,它们居住在大屋子里,没有受到人或狗的惊扰,看到这种情形,李斯感慨叹息说:“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于是李斯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李斯向荀子告辞说:“我听说如果得到了机会,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现在拥有万辆车马的诸侯国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朝政,现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说之士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地位卑贱之人没有想着去求取功名利禄,这类人就好像禽兽看到肉才想去吃,空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只是勉强可以直立行走罢了。因此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身份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和贫苦的环境之中,还要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假托自己与世无争,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因此我将要西行前去游说秦王。”李斯到达秦国以后,刚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刚好在这个时候,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诸侯国前来侍奉秦王的人,大多数只是为了他们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秦国罢了,请求大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进行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材料二: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𫘝𫘨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同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CEG11.B12.A13.(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2)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14.六国互相争斗,尔虞我诈,和秦一样,都是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主谓宾结构,“秦之所为”作谓语“欲为”的宾语,其后C处断开;“秦独为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而遂焉者”,“者”此处为句末停顿,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私下对全天下的诸侯感到奇怪。/(我)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B.错误。“当”,抵挡。/主持,掌握。句意: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君主掌握帝王的重权。C.正确。怪罪。/有罪。句意:不可专一指责秦国。/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D.正确。看重。/雄厚。句意:为什么偏重六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或许六国能自求安定”错误,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塞”,阻碍;“冲”,要道;“蔽”,掩护。(2)“所以”,……的原因;“恶”,痛恨;“岂非……邪”,难道不是……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诸侯之六国,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者,视秦无异也”“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而彼不用,可慨也夫”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互相争斗,尔虞我诈,不行仁政,一如秦称帝后的恶贯满盈,都是自取灭亡。参考译文:材料一: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天下的诸侯不如加强与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去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痛心吗?材料二: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专一指责秦国。在当时,山东诸侯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天时”的帮助(顺应形势),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8.B9.D10.C11.D12.A13.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14.(1)不一会儿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停落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2)(行人)渴了蒲松龄就给他们喝茶,或者奉送上烟,一定让(行人)畅谈才停止。【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衿”,夸耀。句意: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坚持。/稳固。句意:少年坚持要斗。/树木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B.突然。/暴露。句意:小蟋蟀突然大怒。/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C.振动。/威吓。句意:振翅叫唤。/用威严怒气来威吓百姓。D.均为“才”。句意:现在才苏醒过来。/才招致了祸患。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藉”,通“借”。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B.“辨”,通“辩”,辩解。句意: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C.句意: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D.“翼”通“翌”,第二天句意: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异”,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异之处。句意: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B.“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诚意。句意:必然诚心诚意对待下属。C.“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句意: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D.“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句意: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无”修饰的是“偶”,并且“尤怪僻”的主语为“性”,所以应在“偶”后面断开,排除D;“性”的谓语为“尤怪僻”,构成主谓结构,语意完整,所以应在“僻”后面断开,排除B;“为”的宾语为“村中童子师”,构成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所以应在“师”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可知,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是为“搜奇说异”。由原文“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可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是为“归而粉饰”。由原文“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可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是为“持之以恒”。【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旋”,不一会儿;“临”,走到跟前;“集”止;“释”,放开。(2)“茗”,茶;“乃”,才;“已”,停止;“必令”,省略句,“必令(之)”。参考译文:材料一: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材料二: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向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C12.B13.(1)他们是用谦让来掩盖争夺、假借仁爱的名义追逐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2)疆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14.①都因他们未能推行仁政而持批判态度。②孔子的门人以赞扬五霸为耻,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不注重礼义,也不能使礼仪制度健全,反而用谦让和仁爱实施争夺实利的行为。③孟子认为五霸因为争夺天下而使百姓被暴政残害,不能趁当下时机施行仁政,而管仲和晏子也没有引导国君推行仁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国君只要懂得了一两个这样的策略,就没人能把他灭亡。桓公懂得了所有这些重要的策略,又怎么可能被灭了呢?“如是”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则”表顺承,其前B处断开;“莫之能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亡之”,中间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夫”是句前发语词,其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