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上巳节的得名源于过节的时间。我国古代曾流行干支纪日法,上巳节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也称“元巳”。魏晋以降,上巳节相对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又称“三月三”。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赐欢仍评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欣喜之情。诗中的“永和”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公元353年)的兰亭集会。这次兰亭会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流芳百世。被誉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这次兰亭集会,无疑是上巳节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不过在白居易眼里,“元和胜永和”,他参加的这次曲江宴会是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的。白居易的个人书写有无滥美之词,我们不好揣测。但在上巳节悠久的发展历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到唐代,在相对稳定、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上巳节达到了其生命的鼎盛,成为官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堪称春天的狂欢节。上巳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此时恰值莺啼柳绿、繁花似锦,踏青游玩便成为节日里的亮丽风景,曲江一带更是踏青赏玩的好去处。曲江位于唐都长安东南部,因“其水曲折似嘉陵江”而得名。这里“菰蒲葱翠,柳阴四合”,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上巳节时,皇家在此招宴,百姓们也来踏青赏春,以至平时找都找不到的人,却在这里不期而遇。许棠有首诗很好地描绘了曲江三月三日的盛况:“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整个长安城的人都出动了,马蹄飞奔,车轮滚滚。美丽的花朵纷纷被折,恐怕明天就看不到春天的样子了。小鸟们慌忙避开高高搭起的帐篷,鱼儿们则被远处的浪花吓得钻进水中……春天的景色如此动人,欢娱的生活如此令人不舍,“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踏青游玩总是要到天色暗下来方才罢休。上巳节是前人留给唐代人的文化遗产,唐代人则通过自己的节日生活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上巳节的不少活动,如踏青、泛舟、竞渡等都是前代上已节罕见的,但在唐代都成为时人过节的重要方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我们将上巳节的历史比作一根长长的链条,唐代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那一环。(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巳节是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又因其时间在三月初三日,又称三月三。B.上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节日。C.唐宪宗元和年间的那次上巳节曲江宴会是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的。D.上巳节在唐代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是上巳节历史链条中最夺目的一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介绍上巳节的命名由来,然后由白居易的一首诗引入对唐代上巳节的介绍。B.文章第2段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过渡到唐代鼎盛时期的上巳节。C.文章第3段采用了描写、引用、借代、夸张的表达方法介绍上巳节的盛况。D.文章最后一段照应了文章开头,突出了唐代上巳节继承发扬承上启下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日兴盛的上巳节今天已经没落到很多人都没听过的地步了。B.从一些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唐代的上巳节最热闹,活动形式也是最丰富的。C.对于白居易描写的“元和上巳节”,其真实情况可能没那么好。D.上巳节之所以在唐代达到高峰,是和唐代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答案】1.D2.C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又因其时间在三月初三日,又称三月三”错误,原文第一段说“魏晋以降上巳节相对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又称‘三月三’”,可见刚开始上巳节不一定在三月三,也不会称“三月三”。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魏晋以降”“相对固定”等内容,也就是说上巳节不一定都在三月三,只是说魏晋以后相对固定了。B.“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节日”错误,原文有“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由此可知不是“从古至今”,“都”“重要”表述绝对,曲解文意。C.“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曲解文意。原文有“被誉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这次兰亭集会,无疑是上巳节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不过在白居易眼里,‘元和胜永和’,他参加的这次曲江宴会是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的”,可见选项把白居易的认知变成普遍性观点,绝对化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段中白居易的诗为引用,“花低羞艳妓”为描写(拟人),“元和胜永和”为借代,没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B.“最”字不准确。文中很多诗句呈现了上巳节的热闹与盛况,但“最”是比较研究后才能得出的,诗句本身看不出唐代的上巳节“最”热闹,活动形式“最”丰富。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同福克纳一直在书写他那个“邮票般大小的故乡”,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作品相对小众化。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作家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这个虚拟空间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作品因此更能凸显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某个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而所在,而是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会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则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2020年8月19日)材料二由起点中文网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三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语体杂糅。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作家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因为创作的需要,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B.网络小说的作者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C.网络文学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D.网络小说的语言存在直观化倾向,重在展现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B.当今一些科幻类作品中,地球甚至太阳系也开始寄寓人类的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C.虽然城市化生活发展起来了,但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依然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D.文学网站采用的“女频”“男频”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6.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C5.A6.①“不断更”的基本要求给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②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③网络文学互文性现象突出。【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可知,而非作家“积极改变观念去适应时代”,曲解文意。B.“如果不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就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中“如果……就”逻辑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一些网络小说的作者从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可知,推不出“从熟悉的家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是“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唯一做法。D.“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三第一段“网络小说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可知,是“基本上”,而不是“不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A.“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得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迹象”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是城市化发展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改变导致的。故选A。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和概括能力。(1)依据材料二第一段“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可知,“不断更”的基本要求使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无形中使文学性退化;(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可知,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带来了文学性退化的问题;(3)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可知,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李大钊先生故居马砚田①瞻仰李大钊先生故居,还未置身内宅,门前不远处,那一棵古槐,就用它的灵性,它的超凡脱俗,把我满心的虔诚留住。古槐,内含清奇的神韵,外露洒脱的风骨。已经疏缺的枝叶,更显出自然原态,这种真实,是对岁月里的相关人物,一种回眸和眷顾。古树苍生,厚重的历史自觉站成一道背景,百世不会凋零。古槐意深,舍得生命和青春的人,才能活在人们心中。睹树思人,古槐,会点拨你人生课程中的一些要点。②那一眼滋润日月的水井,亦未曾入围内宅,正站在门外守望。这一眼注满灵根的水井,水量丰沛。掬一捧曾经养育先生及众乡邻的清凉,心中按捺不住一种对不该早早隐去的高贵生命的追思,还有对先生生前唯一的血亲、一手把伟人养大的年迈祖父,一种沉重的怀念。井台上的一撮温土,可是老人洒下的不干汗渍?先生儿时的家庭结构,几近哀残,早早就失去父慈母爱。是祖父,像守候田头的青苗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养大了先生的童年。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来,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③让我心安的,是先生的故居,天未曾失一角,地未曾缺一口。依稀旧时模样。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花木扶疏,蕾吐;天边云舒,日出。一切一切,依旧是昨天的格局,古朴里透着肃穆。就算细小的一应事物,若油灯若书桌、若食具,都被细心的人,摆放在日子的原处。让人感受伟人的平凡与真实。这是一个又一个先生异姓且陌生的亲人,用心里的一份坚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洒扫庭除。他们用无尽的哀思,殷殷的汗水,化成一扎又一扎祭奠的花束,向无语的先生,日日倾诉。原来有那么多无名的人深爱着你,一如你深爱着他们。而我在此时滴泪,就是因为这太多无名的人,用他们无私的劳动,使一部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件件都未遗失,事事都有出处,就像一部完整如初始的红色卷宗,摆放在岁月的书橱,以供后人系统地阅读。④只是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领的呼喝与呐喊,已被历史所尘封,偌大的院落,显得过于孤独和冷清,孤独成一种凄美。而对于生命,先生亦曾有深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候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牺牲之中。”人生践诺,岁月如歌。这是人生的宣言,句句都生动地描述着,黄皮肤的高贵骨格。我来先生故居,不能简单成向经典致敬。经典的东西,不分姓氏,不论张李,它是全人类的共属。理想葱茏,铜像身边的泣血杜鹃,与人的心苗对接,燃烧成一片火红的沸腾。⑤沿着曾经沧桑多皱的黄土,亲近每一块布满青苔的老砖旧瓦,走近沟壑纵横的岁月深处。记牢昨天吧,记牢昨天,让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乃至整个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最让我动容处,是一个寻常的农家院落,喂养出了一副铁肩。而铁肩担回的万道霞光照亮了我们的山河。还有人生最耐看的一个亮点,是先生的妙手一挥,就召回最光辉的思想,让千家万户。在所有的日子里,沐浴着一个又一个的温暖。你的如椽大笔,过去,曾经惊醒过一段历史;今天,留给我们读不完的典故。⑥面对着若干间空屋,我久久不愿离去。这哪里是人去屋空呢?我总觉得一个且高且大的身影,是那样的慈祥、亲切和熟稔,就站在我的身侧。他帮助我丈量人生的高度,批阅着我归去来兮的功课。它还是一处没有书籍的图书馆,来一次,敬学,来两次,敬坐,来三次,敬生。常来,一次又一次累加,就是一次质的飞跃。翠柏头上鸣鹂鸟,苍松脚下读出声。我们大家都来,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李大钊先生故居门前的古槐写起,展现了古树的清奇神韵和洒脱风骨,为全文营造了肃穆悲凉的氛围。B.文章以瞻仰李大钊故居的游踪为主线,插入了先生的一些成长经历和思想观点,表达了对先生的赞颂与缅怀。C.文章善用整句如“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等句,用工整典雅的语言展现了故居环境的优美洁净。D.文章第⑥段的画线句将先生故居比作“没有书籍的图书馆”,形象地突出了先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8.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会写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请谈谈你的看法。9.作者号召大家“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全文表现了李大钊先生身上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答案】7.A8.①这些无名之人维护着李大钊故居原貌,让参观者感受到伟人的平凡和真实;②这些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表现出李大钊先生深受后人的爱戴和敬仰(或这些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生动说明爱人民的人也会赢得人民的爱戴,给人启迪);③正是像这样众多的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让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得以呈现,使之影响着后人,令作者感动(使文章意蕴更丰富)。9.①李大钊先生知恩图报的品格,他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②李大钊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为了“发展生命”而不畏牺牲;③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重任的责任感,他传播先进思想,影响了大众。【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营造了肃穆悲凉的氛围”错误,全文的气氛并不悲凉,而是充满崇敬与眷恋,说写古槐营造悲凉氛围不正确。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寻找“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的原因,主要从第③段中去分析。第③段主要写李大钊故居如今依然保持旧时面貌,从“这是一个又一个先生异姓且陌生的亲人,用心里的一份坚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洒扫庭除”可见,这正是“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让故居保持了原貌。进而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李大钊先生深受后人爱戴与敬仰,正是因为先生深受后人爱戴和敬仰,后人才会付出无私劳动让故居保持原貌。同时,先生故居是先生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太多无名的人,用他们无私的劳动,使一部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件件都未遗失,事事都有出处”,因此“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不仅保持了先生故居的原貌,还为后人保留了李大钊先生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这也正是文章主旨之一——参观李大钊先生故居,作者感受到了李大钊先生留给后人的丰富的精神财富。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及分析创作意图的能力。从第②段“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来,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可以梳理出李大钊先生知恩图报的品格。从第④段“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领的呼喝与呐喊”“人生的目的……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候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牺牲之中”可以梳理出李大钊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第⑤段“一个寻常的农家院落,喂养出了一副铁肩。而铁肩担回的万道霞光照亮了我们的山河”“先生的妙手一挥,就召回最光辉的思想,让千家万户”可以梳理出思想引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二)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观赏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引导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D.苟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望西山,始指异之/惟江上之清风B.游于是乎始/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而吾与子之所共食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蟹六跪而二螯12.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苏文中的主客问答其实是苏轼两种人生态度的交锋。B.苏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在朋友的安慰下,苏轼最终从苦闷中走出来,通过明月与江水的阐述引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对比,表达了寄情自然的旷达情怀。C.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郁闷,于是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本文是作者宴游西山之后所作,先写游其他山水时的心情的抑郁,以此来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心有所托的精神的愉悦。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柳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仿佛融入西山景色之中,忘情于山水,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答案】10.B11.C12.B13.(1)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2)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解析】10.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引”,结合“觞”分析,拿起酒杯。译为拿起。句意:(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故选B。1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代词,指西山的情况;助词,的。B项,介词,从;介词,被。C项,助词,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故选C。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但在朋友的安慰下,苏轼最终从苦闷中走出来”错误。选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故选B。1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际”,接近;“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2)“盖”,句首副词,表推测;“自”,从;“其”,代词,指事物;“而”,连词,表修饰;“则”,连词,那么;“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以”,同“已”,停止;“一瞬”,一眨眼的工夫。【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卜

居①杜

甫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②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注】①此诗是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卜居,择地居住。②鸂鶒:水乌名,俗称紫鸳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草堂的位置和环境:在浣花溪的上游,溪水曲折,林木葱葱,秀丽幽静。B.颔联诠释了卜居林塘的原因:远离城郭少了尘事之扰,澄清溪水荡涤远客之愁。C.颈联紧扣一个“幽”字,用“蜻蜓”“鸂鶒”的悠闲自在衬托林塘的环境之幽静。D.尾联运用写实手法,写诗人定居林塘不久,就迫不及待乘兴东行到万里外的山阴。15.请简要概括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案】14.D15.①对结束漂泊生活(销客愁),卜居浣花溪畔的喜悦之情;②对草堂环境清幽可人的满足之情;③对能远离城郭,避开尘世俗务的自得之情;④对能乘兴远游山阴的期待之情。【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写实手法”表述错误,东行万里”只是诗人的内心想法而已。故选D。1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概括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自然景色优美,诗人顿觉先前漂泊辗转的疲惫一扫而空,忘却了俗世喧嚣带给他的烦恼,表达了诗人对幽美的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尾联写诗人的内心想法,在这地方居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这里出发可以乘船顺长江之流直下,直达山阴,写出了作者对在此处生活充满了期待愉悦之心。【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古诗鉴赏:本题考查识记诗歌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从体裁角度分类情况。诗歌按朝代来分,唐以前的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可能是近体诗,也可能是古体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即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还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本题中,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七字,故答案为:七言律诗。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回答为什么哂笑子由时说“______,______,故哂之。”(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3)苏轼喜欢用“酒杯”来表情达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写苏轼端起酒杯祭奠江月;《赤壁赋》“______”写苏轼举起酒杯和朋友互相劝酒。【答案】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幽”“尊”“酹”“匏樽”。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这个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可以视为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不仅()。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异于锦上添花。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汗牛充栋

千真万确

无与伦比

流传B.浩如烟海

千真万确

举足轻重

留传C.浩如烟海

千丝万缕

无与伦比

流传D.汗牛充栋

千丝万缕

举足轻重

留传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虽然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B.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但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影着文化的繁荣。C.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尽管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D.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因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也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B.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也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C.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也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D.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答案】17.C18.B19.D【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第一空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依据文意,第一处横线显然不是强调藏书多,故选“浩如烟海”。第二空处,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本句写的是“诗和歌”的关系,应选“千丝万缕”。第三空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同类事物;举足轻重,指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此处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应为“无与伦比”。第四空处,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此处形容作品脍炙人口、广泛,应选“流传”。故选C。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本题比较简单,根据句意,“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和后面句子“诗和歌却各自为政”是转折关系,即第一分句与后面若干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就此可排除ACD。故选B。19.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清几个句子之间的先后关系。根据前文“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分析,后文的内容由浅入深应为:先“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目的是“让诗词变得直观”,最后“激活了古典诗词”,最终结果是“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故选D。【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家不仅关心什么该做,而且关心什么不该做。换言之,①,也关心“负面清单”。“正面清单”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正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体现;“负面清单”坚守儒家道德底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希望人要有约束和规范。不仅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别人。现实生活中,面对这些“正负清单”,我们应在明辨审视之后持有坚守之态,方能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神定。但是现实生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殊事异,遵循这些“正负清单”不能按一个固定的“操作手册”机械执行,而要③。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大智慧。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我们应怎样对待“正负清单”?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要求:运用对称句式,总字数不超过20字。【答案】20.示例:①(儒家)既关心“正面清单”②体现儒家核心思想③结合实际变通21.示例:坚守应明辨审视,遵循当与时俱进。【解析】【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儒家关心什么,上下句呼应,形成并列句式,用并列连词“既”,下句是说“也关心‘负面清单’”,后文又有“正面清单”,故此处应填:(儒家)既关心“正面清单”。第二空,此处是对“正面清单”的解说,下文有“这正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体现”,据此应填: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第三空,“不能……而要”表转折,前文“现实生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殊事异”和后文“与时俱进”强调要结合实际进行变通,据此应填:结合实际变通。21.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语意在“但是”前后共分两层。结合“我们应在明辨审视之后持有坚守之态,方能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神定”概括出“明辨审视”“坚守”;结合“遵循这些……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大智慧”概括出“遵循”“与时俱进”。最后,运用对称句式,表述为:坚守应明辨审视,遵循当与时俱进。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成熟的标志是理智战胜情感,有人说成熟的标志是遇事有主见,有人说善于给予爱是成熟的标志,有人说善于否定自己是成熟的标志……面对成熟的门槛,你对此有哪些思考?根据这个话题,以“成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要求是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答案】做一个内在成熟的人成熟,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对成熟的渴望之情就跟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一模一样。然而,对于成熟,我们又能领悟多少呢?

其实,成熟是一种心境。如果说生理上的成熟是秋天的金色,那心理上的成熟便是果实的芬芳。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而我们常说的成熟,便是这种内在的成熟。

作家池莉曾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我们真正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本质领悟到了第三重境界,那我们才能算得上成熟。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些青年人中间,大多数认为自己很成熟的人,却处在第二重境界。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些看法,便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这与成熟还差得很远。成熟就像品茶,喝第一口是那样的苦且涩,等喝到第二口、第三口时,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苦涩的背后生出,这就是成熟。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一个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自己的起居都照顾不了的人,整天将成熟挂在嘴边,那就像井底之蛙大侃天鹅肉有多鲜美一样。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却整天说自己很成熟,这真是让人无法恭维。成熟还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大度。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以博大的胸襟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就是成熟。成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负责任。成熟者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做人原则。那么他就必须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成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做一个成熟的人,还必须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英国作家柯蒂斯曾说:“拥护一项非凡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求不朽之名的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的成败,关键是事业的成败。挪威有句谚语:“人的灵魂在他的事业上。”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轰轰烈烈地拼搏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