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第2册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_第1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第2册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_第2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第2册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_第3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第2册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_第4页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第2册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人口容量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分。2.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3.结合实例,探讨区域最佳人口规模,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的措施。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爱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觉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②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意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须要。(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推断】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肯定很小。(×)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区域详细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限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允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同等权利各国、各地区敬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索】2024年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那么三者有怎样的关系呢?答案b<a<c。探究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始终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依据我国的资源、人体养分和文化教化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料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4亿。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哪一个为首要因素?答案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所以,自然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2.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改变?这说明白什么?答案可能会不断削减。说明白人均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重要影响。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为什么?答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4.依据材料二,推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关系。答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同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自然资源状况正相关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更加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化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化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概念,表解如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一个地区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即一个地区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详细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状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2题。测算方法适度人口容量最大人口容量基于国内生产总值311338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207344基于生态环境标准2273451.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度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A.311345B.207344C.227338 D.2073382.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实行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C.跳出河谷,开发新的城市用地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答案1.D2.A解析第1题,依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原理可知,兰州市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故D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都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因此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容量,A项措施不正确。(2024·广西柳州期末)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3~4题。项目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海、西藏1000010004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缘由是()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4.青海、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减小,缘由可能是()①消费水平快速上升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③自然灾难的增多④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3.C4.C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地区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C正确。第4题,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应当增大,故选C。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给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短板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新疆B.湖北C.山东D.广东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措施是()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C.实行跨流域调水 D.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答案1.B2.C3.C解析第1题,图示木桶水资源的木板最短,说明其数量最少,因此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第2题,由图可知,该省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新疆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短缺;湖北和广东水资源丰富。第3题,实行跨流域调水可增加该省区水资源量,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对。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日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很多。据此回答4~5题。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均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隐藏的资源数量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答案4.C5.C解析第4题,依据资料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日的中国所供给的人口数量差距很大,其主要缘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第5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从而有助于深化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正确。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据此回答6~7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人)人口合理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9.30100地中海气候区2.2590温带季风气候区7.3530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7.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答案6.B7.D解析第6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第7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有的地区之一。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指出造成我国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资源环境承载力渐渐减小。(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素养;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渐渐减小。第(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资源,特殊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素养特殊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对外开放程度等。复活节岛是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改变关系图”。读图,回答9~10题。9.据图可知,复活节岛()A.在纯自然状态下供应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旺盛安定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10.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改变说明()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环境丰富程度有关B.人口数量的改变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9.B10.D解析第9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估算出的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而得出的数值;t2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据此推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第10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其可承载人口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土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数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人口数量增加B.科学技术进步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削减12.提高山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A.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地方经济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C.激励人口外迁,削减耕地面积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答案11.C12.A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人口数量一般不影响耕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A错。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B错。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略有削减,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可能并未削减,D错。故选C。第12题,提高科技水平,主动发展经济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削减耕地面积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惊慌关系,C错。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故选A。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下表为“该州某年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统计”。据此完成13~14题。人均相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相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441.83447.291.611.6313.制约该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资源类型是()A.水资源B.水能资源C.森林资源 D.耕地资源14.若该州建设用地长期处于上表所示运用状况,该区域最有可能导致()A.洪涝灾难多发B.生物灾难加剧C.地质灾难多发 D.森林火灾增多答案13.D14.C解析第13题,该州地处横断山区,平地少、耕地不足,是制约该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森林资源丰富,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选D正确。第14题,该州实际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相宜建设用地面积,说明该州存在过度开发的状况。该州地处降水丰富的山区,且位于板块交界处,过度开发会诱发地质灾难。15.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