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考)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2.(2023·浙江卷)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2023·江苏南京高三三模)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B.重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D.旨在打击徇私舞弊之风4.(2023·海南海口高考模拟)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B.诱导了经商逐利社会风气C.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D.引起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5.(2023·天津红桥区高三二模)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6.(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7.(2023河北石家庄阶段性训练)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2023山东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9.(2023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10.(2023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院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 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11.(2023湖北武汉质检)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12.(2023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二、综合题13.(2023·江苏泰州高三三模)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材料二汉武帝时,全国拥有103个郡,1587个县,郡守、县令长都由中央任命。郡一级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守专郡”,拥有治郡的完整权力,掌握着行政、司法、监察、治安、财政、考核等大权。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地非过大,自然不敢反抗中央。“太守专郡”,权力颇重,又能巩固土宇,建设地方。这种体制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境地,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阐述汉武帝时期郡县体制设计的基本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考)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排除A项;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2023·浙江卷)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3.(2023·江苏南京高三三模)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B.重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D.旨在打击徇私舞弊之风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通过试卷复查制度,遏制请托之风,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选拔的方式,而不是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科考试的模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要遏制请托之风,体现公平,而不是打击考生的徇私舞弊之风,排除D项。4.(2023·海南海口高考模拟)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B.诱导了经商逐利社会风气C.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D.引起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解析:“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各阶层开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有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动,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注重文化知识的考察,并不能诱导社会逐利风气,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将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5.(2023·天津红桥区高三二模)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解析: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说明由于两宋实行宽松开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使社会政治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故B项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宋代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士农工商,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商人流向上层的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项。6.(2023·天津和平区高三二模)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由材料“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故C项正确;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设立是为了“治一方”,故A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行省制始于元代,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行省与中书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7.(2023河北石家庄阶段性训练)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三朝皇帝,所以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项;汉文帝接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俑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项;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8.(2023山东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9.(2023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学没有衰败,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唐朝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的结论,排除C项;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会导致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10.(2023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院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 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纠绳天子变为纠绳宰相,可见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政府的制约,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开始由皇帝任用,职责变为纠绳宰相,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项;材料中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11.(2023湖北武汉质检)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据材料可知元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利于适应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行省制是对唐宋地方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反映出蒙古文化的特色,排除B项;元代采取不同的措施是为了适应不同情况,而不是协同发展,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即皇权的加强,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12.(2023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二、综合题13.(2023·江苏泰州高三三模)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材料二汉武帝时,全国拥有103个郡,1587个县,郡守、县令长都由中央任命。郡一级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守专郡”,拥有治郡的完整权力,掌握着行政、司法、监察、治安、财政、考核等大权。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地非过大,自然不敢反抗中央。“太守专郡”,权力颇重,又能巩固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