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2131-2024 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_第1页
JJF 2131-2024 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_第2页
JJF 2131-2024 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_第3页
JJF 2131-2024 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_第4页
JJF 2131-2024 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2131—2024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OpticalFrequencyDomainReflectometers2024-06-14发布2024-12-14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JJF2131—2024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OpticalFrequencyDomainReflectometers→→→→→→→→→→→→→→→→→→→→→→→→ →→→→→→→→→→→→→归口单位:全国光学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规范委托全国光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JF2131—20241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郑祥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孙权社(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徐楠(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人:饶云江(电子科技大学)龚元(电子科技大学)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JJF2131—2024引言 1范围 (1)2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概述 (1)5计量特性 (2)5.1最大测量长度 (2)5.2长度示值 (2)5.3光插入损耗示值 (2)5.4光回波损耗示值 (2)5.5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 (2)6校准条件 (2)6.1环境条件 (2)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2)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3)7.1校准项目 (3)7.2校准方法 (3)8校准结果表达 (6)9复校时间间隔 (7)附录A校准原始记录推荐格式 (8)附录B校准证书内页推荐格式 (10)附录C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2)JJF2131—2024Ⅰ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范参考IEC60793-1-22《光纤第1-22部分:测量方法和试验规程长度测量》(Opticalfibres—Part1-22:Measurementmethodsandtestprocedures—Length本规范为首次发布。JJF2131—20241光频域反射计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30m和70m量程的光频域反射计的长度、光插入损耗、光回波损耗、输出中心波长等参数的校准,其他量程的光频域反射计参照执行。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198—2008通信用可调谐激光源校准规范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积分长度integrationlength光频域反射计计算损耗位置点损耗值的采样区间长度。单位为m。积分长度是用来计算得到光插入损耗值的关键参数。4概述光频域反射计是一种利用光源的相干性精密测量光学组件之间距离等参数的测量仪器。它包括一个扫频光源和一个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仪的一根光纤的尾端连接反射镜组成参考臂,另一根光纤的尾端为测试端口,连接被测器件组成测量臂。扫频光源发出的光经过耦合器分光后进入干涉仪的两臂,分别被反射镜和被测器件反射,两个反射光在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输出到探测器进行检测,参考臂的本振光信号和测量臂的回波光信号通过耦合器在光电检测器中完成相干混频。由于激光器以一定速率扫频,两个信号之间的光程差就会产生拍频,通过对拍频信号的检测可以获得光纤链路沿线的物理信息。其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1光频域反射计结构框图JJF2131—202425计量特性5.1最大测量长度最大测量长度:30m,70m(不同量程)。5.2长度示值最大允许误差:±(20μm+0.004%×L)。5.3光插入损耗示值最大允许误差:±0.10dB。5.4光回波损耗示值最大允许误差:±0.50dB。5.5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输出波长范围:(1265~1335)nm或(1525~1610)nm。注:以上指标不适用于合格判定,仅供参考。6校准条件6.1环境条件6.1.1环境温度:(23±5)℃,校准期间温度变化不超过±2℃。6.1.2相对湿度:≤80%。6.1.3供电电压:(220±11)V,频率:(50±1)Hz。6.1.4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和强磁场。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6.2.1光纤长度传递标准6.2.1.1光纤类型:G.652单模光纤。6.2.1.2长度值:选取长度1m、10m、30m、70m左右。6.2.1.3温度与溯源时一致且温度变化量:不超过0.1℃。10m:Urel=0.002%(k=2);6.2.1.4测量不确定度:1m10m:Urel=0.002%(k=2);3030m:Urel=0.003%(k=2);7070m:Urel=0.003%(k=2)。6.2.2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6.2.2.1接头类型:FC。6.2.2.2工作波长:(1265~1335)nm或(1525~1610)nm。6.2.2.3光插入损耗值:选取3dB、5dB、10dB左右。6.2.3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6.2.2.4测量不确定度:优于0.06dB(k=2)。6.2.3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6.2.3.1接头类型:FC。6.2.3.2工作波长:1310nm或1550nm。6.2.3.3光回波损耗值:选取14.8dB、30dB、50dB左右。JJF2131—202436.2.4单模光纤6.2.3.4测量不确定度:优于0.5dB(k=2)。6.2.4单模光纤6.2.4.1光纤类型:G.652单模光纤。6.2.4.2光纤接头类型:FC/APC。6.2.4.3长度范围:光纤1:建议选择31m左右,光纤2:建议选择71m左右。6.2.5光谱分析仪6.2.5.1波长范围:(600~1700)nm。6.2.5.2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优于±0.1nm。6.2.5.3最大允许输入功率:20dBm。6.2.6FC/APC单模光纤跳线若干6.2.6.1长度:≤1m。6.2.6.2偏振依赖损耗:≤0.02dB。6.2.6.3插入损耗:≤0.1dB。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7.1校准项目校准项目见表1。表1校准项目表校准项目1最大测量长度2长度示值3光插入损耗示值4光回波损耗示值5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7.2校准方法7.2.1校准前的检查7.2.1.1目视检查部件安装是否牢固,表面有无影响计量性能的碰伤、划痕及影响校准结果的其他缺陷。7.2.1.2按被校光频域反射计说明书要求的电压加电,观察自检是否通过,显示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等异常现象。7.2.1.3按被校光频域反射计要求进行光路的准直和自校准。将检查结果记入附录A。7.2.2最大测量长度的校准a)仪器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按图2所示连接好设备,依据说明书规定通电预热;b)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分别接入单模光纤1和单模光纤2,打开光频域反射计JJF2131—20244测试软件,设置量程等参数,然后进行扫描测试;c)在测量量程1进行n(n≥3)次测量,得到光频域反射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光纤长度值Li,最后利用公式(1)取其算术平均值来得到该测量量程下的最大测量长度L:(1)d)在测量量程2进行n(n≥3)次测量,得到光频域反射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光纤长度值Li',最后利用公式(2)取其算术平均值来得到该测量量程下的最大测量长度L':(2)图2最大测量长度校准连接示意图7.2.3长度示值校准a)仪器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将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口接入光纤长度传递标准度3的光纤,4端口对应长度4的光纤),打开光频域反射计测试软件,然后进行扫描的1端口(i=1;1端口对应长度度3的光纤,4端口对应长度4的光纤),打开光频域反射计测试软件,然后进行扫描测试,读取光纤长度传递标准1端口的值。b)将以上步骤分别进行n(n≥3)次测量,由光频域反射计测得光纤长度值Li,k(i=1),利用公式(3)取其算术平均值来得到每个端口光纤的长度测得值Li:Li,k(3)接端口1的光纤长度传递标准的标准长度值为Ls'1,(4个端口连接的光纤长度传递标准的标准长度值分别为Ls'i,i取1、2、3、4),利用公式(4)可以得到光频域反射计在不同测量区间内的测量示值误差ΔL:将光频域反射计在该测量区间内示is'i差记入附录A。(4)e)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传递标准4端口,令i=4,重复a)和b)的过程。e)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传递标准4端口,令i=4,重复a)和b)的过程。JJF2131—2024图3长度示值校准连接示意图7.2.4光插入损耗示值校准a)仪器连接如图4所示。将光计测试软件,设置某一积分长度,然后进行扫描测试,读取被测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1的值。b)将以上步骤分别进行n(n≥3)次测量,由光频域反射计测得光插入损耗值值Ii:Ii,k(i=1),利用公式(5)取其算术平均值来得到每个传递标准的光插入损耗值Ii:Ii,k(5)接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1的标准插入损耗值为Is'1(3个传递标准连接的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的标准插入损耗值分别为Is'i,i取1、2、3),利用公式(6)可以得到光频域反射计在不同测量区间内的测量示值误差ΔI:将光频域反射计在该测量区间内的测量示值误差记入附录A。ΔI=Ii-Is'i将光频域反射计在该测量区间内的测量示值误差记入附录A。c)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2,令i=2,重复a)d)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3,令i=3,重复a)和b)的图4光插入损耗示值校准连接示意图7.2.5光回波损耗示值校准域反射计测试软件,然后进行扫描测试,读取被测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1的值。b)将以上步骤分别进行n(n≥3)次测量,由光频域反射计测得的光回波损耗值5Ri,k(i=1),利用公式(7)取其算术平均值来得到每个传递标准的光回波损耗测得5JJF2131—20246值Ri:Ri,k(7)接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1的标准回波损耗值为Rs'1,(3个传递标准连接的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的标准回波损耗值分别为Rs'i,i取1、2、3),利用公式(8)可以得到光频域反射计在不同测量区间内的测量示值误差ΔR:将光频域反射计在该测量区间内示is'i差记入附录A。(8)过程c。)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2,令i=2,重复a)和b)的d)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光回波损耗传递标准3,令i=3,重复a)和b)图5光回波损耗示值校准连接示意图7.2.6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校准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的校准通常选择扫频光源的整个扫频波段进行测量,测量方法按JJF1198—2008中的6.2.3执行。a)仪器连接示意图如图6所示。将光频域反射计的输出端接入光谱分析仪,打开光频域反射计进行测试,通过光谱分析仪得到扫频光源的起始波长和终止波长。b)重复上述操作记录n(n≥3)次得到的测量结果,由光谱分析仪测得的起始波长示值λ0i以及终止波长示值λ1i,最后利用公式(9)和公式(10)来得到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9)(10)将测得的起始波长和终止波长记入附录A。图6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校准连接示意图8校准结果表达校准结束后应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见附录B。校准证书应准确、客观地报告校准结果。校准结果用校准数据的形式给出,并给出测量不确定评定,不确JJF2131—20247定度评定示例见附录C。校准证书至少包含以下信息:a)“校准证书”标题;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d)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送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如温度、湿度等;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测试人、审核人和签发人的签名;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或报告的声明。9复校时间间隔复校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年。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更换重要部件、维修或对仪器性能有怀疑时,应及时校准。JJF2131—20248附录A校准原始记录推荐格式原始记录编号: 校准证书编号: 证书有效期至:校准员:核验员:校准日期:温度:℃;相对湿度:%被校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编号:送校单位名称:校准前检查:依据的技术文件(代号、名称):校准使用的计量(基)标准装置或主要标准器名称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证书编号证书有效期至溯源机构1.最大测量长度示值测得值/m校准次数123456平均值测得值/m标准值/m示值误差/m扩展不确定度/m2.长度示值误差测得值/m校准次数123456平均值测得值/m标准值/m示值误差/m扩展不确定度/mJJF2131—202493.光插入损耗示值误差(积分长度)测得值/dB校准次数123456平均值测得值/dB标准值/dB示值误差/dB扩展不确定度/dB4.光回波损耗示值误差测得值/dB校准次数123456平均值测得值/dB标准值/dB示值误差/dB扩展不确定度/dB5.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测得值/nm校准次数123456平均值起始波长/nm终止波长/nm测量不确定度/nmJJF2131—202410附录B校准证书内页推荐格式证书编号:仪器编号:1.最大测量长度示值序号标准值/m测得值/m示值误差/m12说明:示值误差=测量值-标准值2.长度示值误差序号标准值/m测得值/m示值误差/m123扩展不确定度(k=2):3.光插入损耗示值误差(积分长度)序号标准值/dB测得值/dB示值误差/dB123扩展不确定度(k=2):4.光回波损耗示值误差序号标准值/dB测得值/dB示值误差/dB123JJF2131—2024115.输出起始和终止波长波长测得值/nm起始波长终止波长扩展不确定度(k=2):温度:相对湿度:校准员:核验员:校准地点:校准日期:JJF2131—2024附录C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C.1长度示值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1.1测量模型式中:ΔL=Lu-Ls(C.1)ΔL—被校光频域反射计长度示值误差;Lu—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长度传递标准的结果平均值;Ls—长度传递标准的标准值。由公式(C.1)可以看出,对被校光频域反射计长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影响量主要有长度传递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和被校光频域反射计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些不确定度分量互不相关,因此光频域反射计长度示值误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表示为:(C.2)式中:u(Lu)—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Ls)—长度传递标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C.1.2不确定度来源:a)长度传递标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b)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C.1.3计算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由于长度传递标准的长度分别为1m、10m、30m、70m左右,而不同长度对应的光频域反射计的测量不确定度以及长度传递标准的稳定性不同,因此针对长度不同的这4个传递标准分别进行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C.1.3.1对用长度为1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校准的校准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C.1.3.1.1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1分量为: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02%,取k=2,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分量为:C.1.3.1.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C.1.3.1.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2由于温度会对光纤长度产生影响,因此长度传递标准的温度均匀性会引起长度传递标准长度的变化,由于该传递标准的温度最大允许偏差为±0.0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温度对光纤长度的影响系数为3×10-5,因此温度的不均匀性而引入的测量误差12为0.0003%,取均匀分布,取k=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12JJF2131—202413C.1.3.1.3光纤应力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3传递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是将单模光纤绕制在特殊结构的基座上,尽管在光纤绕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预应力的释放,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受力不均匀,通过大量实验可得0.0002%,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由C.1.3.1.1~C.1.3.133.0,0.:C.1.3.1.4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u1=u1+u2+uC.1.3.1.4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被校光频域反射计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用多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评定,针对长度为1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重复性试验,试验数据见表C.1。表C.1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试验数据序号12345678910测得值/m1.490321.490331.490311.490321.490331.490321.490331.490321.490311.49032=试验标准差s0.0007%=则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为:用长度为1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用长度为1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1.3.2对用长度为10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校准的校准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C.1.3.2.1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1分量为: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02%,取k=2,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分量为:C.1.3.2.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C.1.3.2.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2由于温度会对光纤长度产生影响,因此长度传递标准的温度均匀性会引起长度传递标准长度的变化,由于该传递标准的温度最大允许偏差为±0.0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温度对光纤长度的影响系数为3×10-5,因此温度的不均匀性而引入的测量误差为0.0003%,取均匀分布为0.0003%,取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2=0.0003%/3≈0.00017%传递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是将单模光纤绕制在特殊结构的基座上,尽管在光纤绕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预应力的释放,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受力不均匀,通过大量实验可得JJF2131—20240.0002%,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由C.1.3.2.1~C.1.3.133.0,0.: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用多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评定,针对长度为10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重复性试验,试验数据见表C.2。表C.2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试验数据序号12345678910测得值/m11.23024=试验标准差s0.0008%=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为:用长度为10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用长度为10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1.3.3对用长度为30m左传u递准校准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C.1.3.3.1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1分量为: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02%,取k=2,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分量为:C.1.3.3.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确11度.u12由于温度会对光纤长度产生影响,因此长度传递标准的温度均匀性会引起长度传递标准长度的变化,由于该传递标准的温度最大允许偏差为±0.0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温度对光纤长度的影响系数为3×10-5,因此温度的不均匀性而引入的测量误差C.1.3.3.3光纤应力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3为0.0003%,取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2=0.0003%/C.1.3.3.3光纤应力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3传递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是将单模光纤绕制在特殊结构的基座上,尽管在光纤绕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预应力的释放,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受力不均匀,通过大量实验可得140.0002%,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u13=0.0002%/3≈0.00012%14JJF2131—202415由C.1.3.3.1~C.1.3.3.3可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C.1.3.3.4C.1.3.3.4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用多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评定,针对长度为30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重复性试验,试验数据见表C.3。表C.3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试验数据序号12345678910测得值/m32.1268532.1268332.1268432.1268632.1268632.1268532.1268332.1268532.1268432.12685=试验标准差s0.0011%=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为:用长度为30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用长度为30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1.3.4对用长度为70m左准校准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C.1.3.4.1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1传递标准上级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02%,取k=2,由此引入的不确定C.1.3.4.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2C.1.3.4.2温度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2由于温度会对光纤长度产生影响,因此长度传递标准的温度均匀性会引起长度传递标准长度的变化,由于该传递标准的温度最大允许偏差为±0.0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温度对光纤长度的影响系数为3×10-5,因此温度的不均匀性而引入的测量误差C.1.3.4.3光纤应力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3为0.0003%,取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u12=0.0003%/3≈0.000C.1.3.4.3光纤应力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3传递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是将单模光纤绕制在特殊结构的基座上,尽管在光纤绕制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预应力的释放,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受力不均匀,通过大量实验可得0.0002%,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由C.1.3.4.1~C.1.3.133.0,0.:u1=u1+u2+u3=0.001%JJF2131—202416C.1.3.4.4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用多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评定,针对长度为70m左右的传递标准进行重复性试验,试验数据见表C.4。表C.4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试验数据序号12345678910测得值/m70.1536270.1536570.1536470.1536370.1536570.1536470.1536370.1536570.1536470.15362=试验标准差s0.0012%=则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为:用长度为70m用长度为70m左右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1.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设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间互不相关,则用长度分别为1m、10m、30m和70m的传递标准校准的测量结果对应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u=0.0013%u=0.0013%uu'=0.0015%uuc=0.0016%C.1.5扩展不确定度0.0032%。0.0032%。C.2光插入损耗示值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2.1测量模型ΔI=Iu-ΔI=Iu-Is(C.3)ΔI—被校光频域反射计的光插入损耗示值误差;Iu—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的结果平均值;Is—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的标准值。由公式(C.3)可以看出,对被校光频域反射计光插入损耗示值误差不确定度影响量主要有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和被校光频域反射计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这些不确定度分量互不相关,因此光频域反射计光插入损耗示值误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表示为:(C.4)JJF2131—202417式中:ui(Iu)—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i(Is)—插入损耗传递标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C.2.2不确定度来源a)插入损耗传递标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b)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C.2.3计算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C.2.3.1插入损耗传递标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C.2.3.1.1由于光功率计引入的不确定度由于光插入损耗传递标准的插损值是通过光功率计进行精确定标的,而光功率计线量为:性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4dB,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量为: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光源输出的功率稳定性一般优于±0.005dB(15min),符合均匀分布,取k=3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C.2.3.1.3光纤跳线引入1,2.05dB/3≈0.003dB0.01dB,符合均匀分布,取k=3,则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为:由C.2.3.1.1~C.2.3.1.1可,3,.0标3.不确定度分量为:C.2.3.2C.2.3.2被校光频域反射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被校光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