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某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某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某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某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某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宜君高级中学高一(上)第

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如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微子受封、井田制、司南、《诗经》

②政事堂、三教并行、夜市、租庸调

③“腹里”、宣政院、北曲、青花瓷

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份中,其简称都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山东B.陕西、湖北C.山东、山西D.河北、山西

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

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

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6.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瑞”。

古公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

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据此可知,当时()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宗法制度尚未完善

C.等级秩序遭严重破坏D.周王已经实现集权

7.西周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

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

些主要是为了()

A.维护周王室安全B.巩固宗法分封秩序

C.保障王位的世袭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8.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

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

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9.秦和西汉前期,“学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官职应该是(),其主要职责是()

A.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军机大臣;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奉常;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太尉;代表皇帝监督、掌控百官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

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

质特征是()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强调礼制到重视法制

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11.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

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

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

1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

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第2页,共23页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14.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

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5.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制

(:

签•

.卜

n咨

))官

X日•

ft员

•行

注(•

):

)官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

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

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

17.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1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9.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

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

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21.汉遇“七国之乱”,唐遭“安史之乱”,汉、唐时期的这两次叛乱体现的冲突是

()

A.神权与王权B.皇权与相权C.中央与地方D.外戚与宦官

22.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

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便于中央派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

B.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2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下列措施不利于加强皇权

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B.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职权

D.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

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5.明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确立一省制

②废丞相

第4页,共23页

③设内阁

④建立东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26.《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

用兵西北,虑保直者*曳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叙述正

确的是()

A.起迄年间为清朝雍正到咸丰

B.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中央政治机构

C.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由官品较低官员组成,专门“参画军要”

27.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

阶段,而清朝则走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

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

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

28.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

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

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主要利用宗室强化皇权

29.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

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专制主义的加强

C.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官制度的成熟

3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

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

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一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

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

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

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维云:”近炀帝始置进土

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己。”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

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是由察举

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一一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

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

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

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土,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

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

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

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

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6页,共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

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废除宰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极其命运

时期代表任务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逐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

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

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的中枢机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职位所享权力范围

明朝中叶后内阁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的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

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

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

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大。这

种权力的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举三例概述秦以后中枢机构的循环,说明其反

映的本质问题。

第8页,共23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微子受封、井田制、司南、《诗经》是西周时期的特征;

②政事堂、三教并行、夜市、租庸调是唐朝的特点;

③'‘腹里"、宣政院、北曲、青花瓷是元朝的特征;

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是秦朝的特征,按照时间顺序为①④②③。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事件的时间。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

位王”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多为兄终弟及到多为父子相承,说明王位世袭中的嫡长子继

承制在不断完善,故选B;

商周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制是强化血缘纽带关系的表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考生可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

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

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主要封国有齐、鲁、宋、卫、晋、燕等,对应

选项可知,山东在西周的封国为齐,山西在西周的封国为晋。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复习分封制的内容时,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的分

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4.【答案】C

【解析】本题以西周时期“周礼”与“雅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周代分封制”“周礼”与“雅言”等信息说明是西周时期实行分

封制,西周最初统治范围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要了解掌握西周建立时期的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和都城。

注意掌握西周建立和分封制的基础内容,了解当时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及主要封国与今天

相对应的大致地理位置。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

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将

同姓贵族分封到王襄以外的地区,根据西周推广周文化的内容,推断出分封制有利于扩

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A项;

西周尚无君主专制,排除B项;

西周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

材料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进行分

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

的历史素养。

第10页,共23页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而季历是古公

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惜逃到荆蛮之

地另谋出路。从中可以推测,当时尚无嫡长子继承制,而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制,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C两项错误;

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学生对材料“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

而季历是古公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

惜逃到荆蛮之地另谋出路。”的正确解读分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识能力。

7.【答案】B

【解析】关于材料中的行为规范的规定,属于礼乐制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

制的重要工具,B选项符合题意;

西周时期是通过分封制来维护周王室的安全的,A选项排除;

CD选项属于宗法制的目的,排除;

故选:Bo

本题关键信息是“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结合宗法制、

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

查,宗法与分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

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

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

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

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8.【答案】C

【解析】“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

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

族的族长”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故选:Co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

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

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的分析理解。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的职能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因此材料对应的

是A;

军机大臣是清雍正时期才设,故B错误;

奉常是秦朝“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故C错误;

秦汉时期太尉主要负责管理军事,故D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根据所学了解秦汉时期承相的职能,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

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西

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礼仪政治”;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

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即“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故A项正确;

礼制和法制是手段的不同,与“转变的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不是无序管理,故C项错误: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

第12页,共23页

由松散趋向严密,不是地方自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

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推行到西汉时期”皆统于中央”,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正确;

通过材料“封建名存实亡”可以看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A不符合材料主

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要考

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柳宗元认为周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的亲疏,最终导致地方上诸侯混

战,实行的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

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

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土"的等级序列等。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反映的是君权

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依

据题干“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可知,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内容,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表现。解题的

关键是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表现对“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

官即侍从”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表现的把握,考

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

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和矛盾,故B项错误;

“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

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

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地方行政制

度的演变。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掌握古代中央集权措施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5.【答案】D

【解析】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故①错误;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尚书省执行,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③④正确。

第14页,共23页

故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

件”,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责分别是政令的执行、草拟、

审批,魏征是具备审核职能,故D符合,AB排除;兵部不得参与中央行政决策,故C

排除。

故选:Do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着重涉及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

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并了解古代中国

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

17.【答案】B

【解析】唐朝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但是到宋朝发生了变化,宋朝设立“中书门下”其

职能相当于宰相,于三省六部的长官职位相似。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于考查于唐朝相同的措施。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目的是为了分散相权,三省的长官地位都相似于宰相,后来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1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说明君主害怕自己不利的言行留在史书中。因此A项符合;B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材料中体现宋太祖只是不高兴自己的“误失”被史官记载,而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

言行。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内容,认识中国重视史书传统对君主统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认识古代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一方面需要

史官记载其活动言行,但又害怕传统史官据实记事,记下统治者的缺点,存在矛盾的心

理。

19.【答案】D

【解析】秘阁,宋官名。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

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元丰改制,并归秘书

省。通判,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

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

州”。因此符合这一时间的只有宋朝。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这是高考中的

重要考点,学习时应留意此类的题。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

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

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

行政机构,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行省制度符合题干中的信息“宰相府的派出

所”“权只在中央”。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宰相府的派出所”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知识积累:

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

第16页,共23页

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21.【答案】C

【解析】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C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

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

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符合题意。

故选:Co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两次叛乱体现的冲突”。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与运用能力。

22.【答案】C

【解析】材料“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强调

了行省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

A不是主要用意,排除;

行省制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排除B;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行省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

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行省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

生的历史素养。

23.【答案】D

【解析】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用内朝抑制外朝,有利于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了皇

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朝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使得相权进一步分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

C项不符合题意。

D.通过题干不难发现,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这样“相权”的力量是

在增强的,当然不能起到有利于“皇权”与“相权”这一矛盾的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搞清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是并不是正式统率六部,C项

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设内阁。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成祖设内阁,要掌握相关知识点以及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加强皇权设立了六部,废除了丞相,集中了政权;

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对朝野上下的官员进行了监视;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

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八股取士等。②③④

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

措施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合和知识

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26.【答案】C

第18页,共23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只是皇

帝的咨询机构,参与机要,上传下达,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正确。

1911年,军机处被撤销,排除A。

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排除B.

D项“专门‘参画军要'”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Co

本题据此军机处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关于军机处叙述正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职丞

相本质上说明丞相制度废除后,专制皇权的加强,故B正确;

A叙述错误排除;

C材料未涉及,排除;

兼职丞相不能说明丞相制度的恢复,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特点。主要考查学生

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这几次分封,没有促使中央集权的强化,也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故不选AB。

C.由题干描述可知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都是因为分封有血獴关系的亲人为诸侯而导致

的,结合所学可知,后世的分封,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题干体现了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C正确。

D.题干反映的是利用宗室造成了反动,不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故不选D。

故选C。

29.【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皇帝对待丞相的态度可以看出丞相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侧面也反应出

皇帝的地位在不断升高,也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考查的是君相矛盾的解决。

秦朝: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确立三公九卿制,君臣关系开始不断斗

争、变化三公中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

太尉负责军务,三权分立且三人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但此时丞相权力很大,是辅

佐皇帝,统领百官。

汉朝:汉承秦制,相权仍很大。汉武帝时确立内朝、外朝制度,分化了相权。内朝为决

策机构,由中书令、侍中、常侍组成,秦时“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有事先向

中朝上报,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

唐朝:创立三省六部,其中门下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相权进一步分化了。既可以互

相牵制,避免专权又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