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五( 附答案详解)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五( 附答案详解)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五( 附答案详解)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五( 附答案详解)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五( 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2022年同步练习卷(5)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6小题,共1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凝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由也为之,

生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含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畲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过,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不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中及三年比较

B.畲瑟而作放下

如五六十或者

C.吾与点也赞成

如含同诸侯相见

D淇言不让谦让

不能为之大谁

2.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臧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相干曰: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三于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

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

其士民又恶甲基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

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木未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日:

“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

第2页,共25页

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

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

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

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日:“君

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故子

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

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弟子”指孔子

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

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

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

指贤明的大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夺取齐国政权,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

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

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裨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

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

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②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I。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笛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

与何诳?”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

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日,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⑥冉求曰:“非不谓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

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直借诸枉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年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说:宣扬

第4页,共25页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自

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

11.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

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

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

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

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

神面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材料一

梁惠王曰:“募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日:“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但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学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

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

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

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

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

者也。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

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

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15.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

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第6页,共25页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

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

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

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于日:

“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三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日:“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

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技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木本守

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日:“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

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

闻君三封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

巨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过,弧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

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

吴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

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

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

“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

指贤明的大夫。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

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

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婢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

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

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②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1.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迎过:过错

D.子贡一出,有鲁,乱齐,破吴存:使……保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第8页,共25页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

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巴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挟

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

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

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日:“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己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日:“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

于蜗之左角者,目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君曰:“噫!其虚言与?”

曰:“臣请为君买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日:“知游心于

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

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辨乎?”君曰:“无辩。”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

嘀®也;吹剑首⑥者,快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注]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

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嘀:洪亮而悠长

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吹:细微的声音。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纱约:结盟

B.善言修齐者,乱人也伐:攻打

C.臣请为君买之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辨乎辨:辩论,争

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

B.筑十仞之城/城者慨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

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

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

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

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

道家的无为思想。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②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③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吹也。

第10页,共25页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A、C、D、A

【解析】(1)A.“比及三年”的意思是“等到三年”,所以“比”的意思是“等到”。

故选Ao

(2)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意思是“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所以“以”的意思是“用”。

故选C。

(3)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第二小句“则何以哉”中省略了“何以哉”的主

语“若”,意思是“你们”。句子可以翻译为“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

做些什么事情呢”。

故选D。

(4)A.“优柔寡断,缺乏果决”评析错误,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

五六十”,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

故选A。

答案:

(1)A

(2)C

(3)D

(4)A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你们)不要因为(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

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大国之间,加上

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

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

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

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

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说说你的志向!”

回答说:“(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雪台上吹

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

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

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

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

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

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省略句的掌握理解能力。所谓省略句,就是指

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

代汉语都有省略句。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文

言文省略句大致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下几种情况。文言文省略

句主要依据句意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能力。先找到相关文字,联系上下文语

境,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再辨析选项正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12页,共25页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8.【答案】B、C、A、

【解析】(1)“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为两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是两个人的

两种行为,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A、D;“令之救鲁而伐齐”是吴王的行为,“因

以兵迎之”为第二个“君”的行为,因此二者要断开,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

“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

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2)C.“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甲兵之事”意为“战争”。

(3)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原文为“田

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意思是“田常想要在齐国叛

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

由此可知,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大臣势力,不是想取得军权。

(4)①骄:使……骄;恣:使……恣;以:因此。句子翻译为:这样,您对上使国君

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②加:开赴,奔向;去:离开,这里是“撤军”;之:至这里可翻译为“攻打”。句

子翻译为: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攻打吴国,

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答案:

(1)B

(2)C

(3)A

(4)①这样,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

大业,太难了。

②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攻打吴国,大臣们怀

疑我,怎么办?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

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

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

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

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

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

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

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

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

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

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

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

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

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

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

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

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

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

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

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己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

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

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

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

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第14页,共25页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册酎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

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

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

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9~12.【答案】B、D、B、

【解析】(1)A.句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错:

安置。

C.句意: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诛:责备。

D.句意: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说:喜欢。

故选:B«

(2)句子大意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

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

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

法了。”“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由此可以排

除A、B、C;“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C;“夫”字是句首

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0

(3)B.“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错,曲解了“无伐善”的意

义,“无伐善”意思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

故选:B„

(4)①“盍",何不。“共”,共同享用。“敝”,破旧。译文:孔子说:“为什么

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

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女”,通“汝”。“奚”,何,为什么。“以”,而。译文:你为什么不(这样)

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

如此而已。

答案:

(1)B

(2)D

(3)B

(4)①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

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

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如此而己。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

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

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

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

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③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

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第16页,共25页

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

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

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⑤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

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

等等。"

⑥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

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

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己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

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

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

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

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

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

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

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

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

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3~16.【答案】C、A、C、

【解析】(1)两个“焉”均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B、D:“寡人之身”为“及”

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句子翻译为: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

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

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

侮。

(2)A.“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错,“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

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3)C.“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原文为“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是梁惠王说的。

(4)①庖:厨房;率:率领。句子翻译为:(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

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

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②嗜:喜欢;引领:伸长脖子;望:期待。句子翻译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

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

答案:

(1)C

(2)A

(3)C

(4)①(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

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②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第18页,共25页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

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

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

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偶土偶的人,大

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殉葬尚且

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

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

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

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

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

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

赢身披坚硬盔甲、手执锐利刀枪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

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

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

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材料二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们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

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又问)'谁能统一呢?‘我对他说:'不

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大王又问)'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

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而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

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

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册!I: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

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

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

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7~22.【答案】B、C、A、C、、

【解析】(1)句意: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

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

吴王。“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其前断,排除AD。“君”是“因以兵迎之”

的主语,其前断,故选B。

(2)C.“准备作战武器”错,应是“打仗的事”或“战争”。

(3)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原文''田

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

晏之兵攻鲁,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强臣势力,不是控制军权。

(4)①是,这样;骄,使……骄纵;恣,使……放纵无羁。译为:这样,对上,您使

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②虽然,虽然如此;力口,开赴;之吴,转而进兵吴国;奈何,怎么办。译为:虽然如此,

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5)通关全文,答案区间在第二段,重点句子有“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

士民又恶甲兵之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

第20页,共25页

破国以尊臣”,总之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6)C.过:责备,非难。句意: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

答案:

(1)B

(2)C

(3)A

(4)①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

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②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

疑我,怎么办?

(5)①吴国弱小,攻下收益不大。②田常的忧患在国内,应去攻打强国。③战胜鲁国,

国君就更骄纵,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反而处境更加危险。

(6)C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

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

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

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

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

们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

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

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

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

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

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

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

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

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

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

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

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像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

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

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

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

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

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

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

大越国称霸。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

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

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

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

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

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健句子提取概括。

(6)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

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

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

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23~26.【答案】D、D、B、

【解析】⑴D.“辩”,同“辨”,分别。

故选D。

第22页,共25页

(2)本题中,“城者既十仞矣”意为“城墙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意思完整,中间

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B;“此胥靡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