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贺兰县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一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西周中晚期,淮河流域夷人经常入侵中原地区,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威逼。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气温明显下降,政治组织发育较弱的淮夷族群较中原族群更难化解气候变冷带来的不良影响,于是向西进入中原地区就成了一种选择。上述材料可以用于探讨()A.分封制受到外来挑战 B.民族交融步入新阶段C.自然因素影响政局变动 D.西周统治范围不断拓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周中晚期(中国)。依据材料“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气温明显下降,政治组织发育较弱的淮夷族群较中原族群更难化解气候变冷带来的不良影响,于是向西进入中原地区就成了一种选择。”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中晚期淮夷族群因难以化解气候变冷带来的不良影响,故频繁入侵中原地区,这体现了自然因素对政局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解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步入新阶段,解除B项;“西周统治范围不断拓展”由材料得不出来,解除D项。故选C项。2.下图是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E10坑发掘鹿头骨。上面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来征”(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A.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 D.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商朝(中国)。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及其被解读,使商代社会的一些信息为世人所知,由此也证明白商朝的确存在的事实,D项正确;鹿头骨刻辞记载的是商王田猎的事,并非占卜,解除A项;材料不涉及周朝奴隶制文明的成就,解除B项;材料虽然记述了商王田猎之事,但不能说明渔猎是商最主要的产业,解除C项。故选D项。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司马迁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素封”出现的影响是()A.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工商食官”受到冲击C.农耕经济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种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的商人的出现,冲击了中国古代的由政府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始终不高,解除A项;C项“衰退”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我国农耕经济得到发展,解除C项;D项不是其影响,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斗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成功。”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C.讲求好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独创等方面优于东方各国,这为兼并斗争供应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好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国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与题干“赢得最终成功”的意图不符,解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无法干脆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题干信息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5.汉初,畜力比较缺乏,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规定凡是偷盗牛马者,将处以重刑。而到汉武帝时,“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这一变更表明当时()A.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革新C.生产渐渐复原并发展 D.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依据材料可知,从禁止杀牛、盗牛,到“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说明社会经济获得了复原发展,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商政策,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马的增多(当时的耕作,以牛耕为主,也用马耕。一般接受二牛犁耕的方法,用单牛犁耕的比较少),蓄力增加不代表农耕技术的革新,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蓄力的变更,不涉及食物结构的变更,解除D项。故选C项。6.对历代帝王陵墓的疼惜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复原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A.敬重历代的贤明君主 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 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解除B项;A是表象,孝文帝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宣扬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解除A项;孝文帝的做法不是人道主义行为,解除C项。故选D项。7.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创建性地实现了“文史互证”,开拓了新的治学途径。如表中唐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历史现象A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商品经济旺盛B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民族大融合C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赋税征收货币化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人身限制减弱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唐朝。“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大意是水门傍晚茶商闹,石桥市通宵喝酒的客人走,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旺盛,A项正确;“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表现的是唐朝初年李世民对内稳定政局,对外友好交往,不是民族融合,解除B项;“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反映唐朝实施两税法的动身点,赋税征收货币化和诗句不符合,解除C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反映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淌,而非人身限制的减弱,解除D项。故选A项。8.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实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 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宋代在祭祀大典时候大量恩荫官员,这加速了宋代冗官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可以推断出宋代王朝统治存在危机,D项正确;宋代科举制相对完善,社会阶层流淌性强,解除A项;宋代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制,解除B项;通过祭祀大典上的恩荫现象无法推断出当时官僚体系发展程度,解除C项。故选D项。9.有学者指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设置的市易司“听人赊钱”,“本以抑兼并,便众业,亦使财政纾困”,却出现“诸路民以田宅抵市易钱,久不能偿,公钱滞而不行”的现象。在“吏或不良”的状况下,负债商人多被默许“高其物价,以巧取息”。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官府借贷破坏了商品经济正常发展 B.市易法未能推动财政收入增长C.国家操控物价是市易法的根本目的 D.吏治腐败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市易法以政治权力介入市场,官府希望通过借贷以达到确定程度上“抑兼并,便众业”的目的,但却因“久不能偿”,使得官府资本“滞而不行”,无法正常运转。同时向官府借贷而负债的商人为了摆脱逆境而哄抬物价,破坏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未能推动财政收入增长”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且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沟通,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市易法中官府借贷业的弊端,而非强调市易法的目的,解除C项;材料强调市易法的弊端,并非强调吏治腐败,解除D项。故选A项。10.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心管理。这表明中心政府()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明朝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西藏各地。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僧俗事务直属中心管理。可见中心政府对西藏实行更加干脆和有力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明清政府改进和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突出的是“改进”而非“坚持”,解除A项;明清对边疆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不同于内地,解除C项;材料主要讲对边疆的政治统辖,而非经济开发,解除D项。故选B项。11.黄宗羲认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睬,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抨击君主专制,呼吁人民主权 B.批判学术僵化,提倡思想自由C.否定源头活水,质疑程朱理学 D.维护思想统一,反对独树一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依据材料“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可知,题干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行能完全统一的,由此可知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提倡思想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学问之道”,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解除A项;黄宗羲反对人云亦云,主见独立思索,并非质疑朱熹的“源头活水”,解除C项;从“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睬,所谓一本而万殊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见存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维护思想统一,反对独树一帜”与题意不符,解除D项。故选B项。12.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英国社会多有赞许,“国中无论男女皆习文艺,能诗画,兼工刺绣。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诸父母,不用媒妁……父母产业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由此可知,魏源()A.主见革新传统纲常思想 B.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风C.主动接受西方近代教化 D.相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魏源特别赞许西方在技艺习得、家庭经济地位上的男女同等思想、婚姻自愿自主的进步社会思想,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中国的男尊女卑等伦理纲常已经不合时宜,说明其主见革新传统纲常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社会伦理纲常的相关内容,并未涉及经世致用的主见,解除B项;材料体现了魏源对西方近代教化的赞许看法,但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C项;儒家传统伦理纲常并非中国落后的根源,与题干信息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13.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C.主要接受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解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接受官督商办经营方式,日本殖产兴业是建立官营工厂,扶植民营企业,解除C项;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指导之下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解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时间日记内容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行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A.拒和抗拒成为共识 B.与列强冲突激化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叙述的是甲午中日斗争期间国人抗拒日本侵略,维护领土主权的斗争事迹,这可以佐证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相关表现,D项正确;“拒和抗拒成为共识”不符合当时国人麻木的国情,解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日甲午斗争的相关内容,未提及中国与其他列强之间的冲突,解除B项;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解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是1910年的讽刺漫画《辫子之新作用》。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探讨()A.新政效果的显现 B.革命形势的酝酿C.社会风俗的变迁 D.中体西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10年中国。漫画中一个清朝官员坐在铁路上,辫子绑住了铁轨,漫画中写着“这辫子若盘在铁路上也可以把持路政”,讽刺清朝政府限制路政。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朝廷限制路政,激化了社会冲突,为反清革命的发展创建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漫画主旨是讽刺清朝廷把持路政,而非确定清末新政的成果,解除A项;材料与剪辫无关,看不出社会风俗的变迁,解除C项;漫画内容讲的不是探求救国道路,与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6.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有64万多人,湖南只有3.8万人,湖北只有4000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会员有451万,湖北有250万,而广东只有70万。这变更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A.政治生态环境对农夫运动的影响 B.土地革命激发农夫的革命热忱C.政党合作主要致力组织农夫运动 D.中部地区遭列强侵略程度较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缘由题。时空是:1926-1927年(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题干信息,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起先北伐,湖南、湖北是北伐斗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北伐军攻下长沙、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歼灭。随着北伐的成功进军,湖南、湖北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会会员人数猛增,A项正确;1927年8月,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依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致力于开展北伐斗争,推翻北洋军阀,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湖南、湖北农会会员人数猛增与北伐斗争有关,而非主要由于列强侵略程度较深,解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为中国近代史上部分社团概况。社团成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宗旨国民杂志社1918年10月北京易克嶷、许德珩、邓中夏、黄日葵等―、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探讨学术;四、提倡国货新潮社1918年11月北京罗家伦、俞平伯、叶圣陶,冯友兰、朱自清等了解世界学术趋向,探讨中国学术的走向;提出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方案;培育国人对学术的爱好,以激发其独立思索、坚持真理的志气;激励青少年以新思想、新人格对抗旧社会的腐蚀新民学会1918年4月长沙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等革新学术,砥砺品德,改良风俗人心这些社团()A.着眼于呈现民国初年的经济新气象 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深化发展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 D.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的宏大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18年(中国)。据材料“―、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探讨学术;四、提倡国货……革新学术,砥砺品德,改良风俗人心”,可知于1918年成立的社团,增进了国民人格,促进学术革新,砥砺国人品德,为之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创建了条件,B项正确;经济方面只是社团涉及的一个方面,解除A项;从社团的宗旨中,并不能看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侧重,解除C项;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的宏大觉醒,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D项。故选B项。18.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红军到川北》。作品表现了一支红军宣扬小队在村头用贴传单、写标语、作动员的方式来号召发动村民,扶老携幼的百姓被红军的主见所吸引该油画其意在()A.反映红军成功会师场景 B.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C.宣扬政治主见和鼓舞革命热忱 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长征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57年创作油画《红军到川北》,目的是为了歌颂长征时期的革命精神,重温历史记忆和弘扬长征精神,D项正确;红军成功会师在甘肃和陕北,并不在川北,解除A项;材料油画具有写实风格,解除B项;油画《红军到川北》创作于1957年,当时革命已经取得成功,因此并不是为了宣扬政治主见和鼓舞革命热忱,解除C项。故选D项。19.下表是1937—1945年国民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单位:百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度银行垫款债款收入租税收入其他收入垫款额百分比收入数百分比收入数百分比收入数百分比1937年1,19559.4625612.7445022.411035.391938年85373.04181.5721118.10857.281939年2,31075.74240.8148315.892317.601940年3,83474.3270.152665.171,05020.361941年9,44387.811279.716676.205164.811942年20,08178.103621.414,16416.201,1034.291943年40,87566.693,8866.3515,32525.021,1911.951944年140,09078.571,9881.1134,35119.271,8631.051945年1,043,25783.0562.8185.00102,2528.1447.8113.81A.日本侵华中断了中国经济发展B.沿海地区沦陷严峻影响财政收入C.侵华斗争使中国出现通货膨胀D.战费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困难加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37—1945年的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银行垫款数额最低是1937年,占财政总收入的59.46%,最高为1941年,为87.81%,而租税收入最低的1940年,仅为5.17%,而最高的1943年也仅为25.02%。再从增长的确定数来看,1945年的银行垫款比1937年增长了900多倍,而同期的租税收入却只增加了20多倍,这说明战费激增导致政府财政困难加重,D项正确;日本侵华中断了中国经济发展表述言过其实,解除A项;通过表中数据不能推断沿海的财政状况,也无法体现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解除B、C项。故选D项。20.1945年8月《中心日报》刊登一则电文:“倭寇倒戈,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这表明()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成功 B.国共两党开启其次次合作C.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D.国民党试图谋求政治主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官方媒体上刊登国民党在抗日斗争结束后盼望和平,情愿与中共共商国是,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的目的是为内斗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要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D项正确;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标记是新中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成功应当发生在解放斗争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相符,解除A项;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实现其次次合作,解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共的信息,解除C项。故选D项。21.有苏北民歌颂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夫获得土地,主动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运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主动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年,C项正确;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行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解除AB项;197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解除D项。故选C项。22.据统计,到1987年,全中国已有贸易中心2200多个,城乡农贸市场6万多个,社会商业网点增加到1099万个,其中个体网点908万个。这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民众就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C.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87年(中国)。依据材料“全中国已有贸易中心2200多个,城乡农贸市场6万多个,社会商业网点增加到1099万个,其中个体网点908万个”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使得消费品市场日趋完善,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使民众就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B项不符合材料,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未涉及对外开放格局,解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不符合材料,解除D项。故选A项。23.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需接受8年的初级教化,富家子弟可接着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化。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需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化。学习内容见如表,下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年龄学习内容约6—14岁写作、音乐、体育约14—18岁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18—20岁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化体系 B.公民主动追求才智和健康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养的培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欧洲)。依据材料“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需接受8年的初级教化,富家子弟可接着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化。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需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化。”可知,雅典公民的男性必需进行受教化,而且学习内容特别广泛,涵盖多方面,说明雅典比较重视公民综合素养的培育,D项正确;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化体系,“构建了”“完整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古雅典受教化是国家强制进行,而非是公民的主动追求,解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的信息,解除C项。故选D项。24.公元前3世纪初起先,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疆域日益扩大,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等地区先后被纳入罗马的版图。大量非罗马的自由民成为罗马的新臣民,但他们的诉求、利益等却不受公民法的疼惜。与此同时,随着罗马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旺盛,越来越多的外邦人来到罗马进行商品交易,各种贸易和民事纠纷时常出现。但公民法也不适用于这类纠纷的处理,这样“在公民法外,形成了最可能反映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万民法”。由此可见,万民法形成的根本缘由是()A.公民法已经不适应罗马政治发展要求B.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非罗马臣民C.罗马对外扩张疆域扩大缓和冲突的须要D.适应帝国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缘由题和推断题。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初起先(罗马)。据材料“公民法不适用于这类纠纷的处理……形成了最可能反映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万民法”可知,新冲突的出现,使得原来的公民法不能解决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纠纷,且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故万民法应运而生,D项正确;在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中,公民法和万民法其实存在一个并存时期,所以万民法的形成并非是因为政体发展的要求,解除A项;伴随着对外扩张,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非罗马臣民,其有利于促进万民法的形成,但并不是万民法形成的根本缘由,解除B项;罗马帝国内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归根原委还是因为之前的公民法不能解决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纠纷,罗马对外扩张疆域扩大缓和冲突的须要,是万民法形成的干脆缘由,解除C项。故选D项。25.16—18世纪欧洲铸币量大量增加。英国在1526年、1544年先后改铸货币,新铸银币的含银量大大降低,仅及亨利七世所铸银币含银量的特别之一。法国在1309年铸造2枚“里佛尔”币的银量,在1720年可铸造98枚货币。这种新铸币重量相比之前几乎削减了98%。据此可推断,当时()A.商业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B.民族国家的权力得到加强C.资本原始积累快速增加 D.贵金属涌入刺激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洲。依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6世纪后,欧洲各国铸币量大量增加,且含银量大大降低,这是由于新航路开拓后至工业革命起从前,欧洲商业贸易快速发展、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但英、法王室(国家)能驾驭的白银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新铸银币含银量大大降低,A项正确;民族国家权力得到加强主要与16世纪宗教改革有关,解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与海外殖民开拓和圈地运动相关,材料无从体现,解除C项;新航路开拓及早期殖民扩张以来,贵金属的确大量涌入欧洲,但这些贵金属的最终流向却并非王室,解除D项。故选A项。26.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拓后荷兰成为世界工厂和文化中心B.民族国家起先建立,体现了以“人”为中心C.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关注现实D.解剖学等西医学进步干脆促进经济贸易旺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繁忙的阿姆斯特丹港口”,“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港口繁忙说明工商业经济发展快速,商品经济旺盛,上解剖课说明好用科学进步,教化活动活跃,由此可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关注现实生活,近代科学和教化取得发展,C项正确:17世纪荷兰拥有浩大的商船队,在海洋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但荷兰国土小,人口少,本土制造业发展水平有限,不足以称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解除A项:材料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无关,解除B项:西医进步对于推动经济贸易旺盛作用不大,解除D项。故选C项。27.有学者评价欧洲近代某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学问来改善人类状况”。该运动是()A.文艺复兴 B.科学革命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依据材料“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学问来改善人类状况”,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学问来改善人类状况,D项正确;文艺复兴没有批判当时的政治,解除A项;科学革命导致的科学学问体系的根本变革,与批判社会、政治、道德无关,解除B项;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没有批判当时的政治,解除C项。故选D项。28.据统计,在1789年至1793年间,法国共创建了56个妇女俱乐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规定:该社团的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1793年夏天,革命妇女们还以共和国女公民的身份参与了盛大的公民庆祝活动。这反映出()A.追求男女同等成为革命女性的共识 B.妇女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主要作用C.社会变革和转型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D.法国妇女通过政治斗争获得了选举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由题千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激发了广袤妇女的权利意识,并且妇女的政治参与在确定程度上得到了正式的认可,这反映了法国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A项表述确定,且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依据所学可知,妇女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确定的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解除B项;1944年法国的妇女才拥有选举权,解除D项。故选C项。29.18、19世纪之交,欧洲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产生了很多的“主义”,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同时还存在保守主义,这些主义反映了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不同意向。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B.政治经济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无产阶级登上了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大革命引发了欧洲政治舞台的巨大政治变动,将欧洲各国几乎全部阶层都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工业革命则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巨变,也引起整个社会阶级结构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意向各不相同的社会利益集团,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欧洲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B项正确;思想解放是促进因素,而非主要缘由,解除A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头,解除C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记着无产阶级登上了舞台,解除D项。故选B项。30.1974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赢得多数普选票,但两党实际获得的议席席位都未过半,议会出现了悬滞状态:保守党与第三党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女王最终选择了工党组建少数派内阁。这表明当时英国()A.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 B.政党分权阻碍民主政治C.国王扮演重要政治角色 D.君主立宪制度仍需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18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传统,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当,但题干中1974年英国大选时两党都没有获得多数席位,这意味着没有选举出多数党,难以自动产生首相人选,而最终由女王选择了普选相对少数的工党组阁,表明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照旧扮演着重要角色,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解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党分权,而两党竞选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阻碍民主政治”的说法错误,解除B项;国王在英国议会选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长期实践的产物,并非不完善,解除D项。故选C项。

31.美国立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州先于国,如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正式标题为《美利坚十三联合邦的一样宣言》;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明文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邦)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建立邦联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邦联制弊端影响到国家发展C.是一个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 D.建立有力中心政府势所必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从《独立宣言》《邦联协约》表述和规定等信息可看出,当时美国建立邦联制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定结果,因为十三个州之所以组成一个邦联制国家乃是因为抗拒英国殖民统治的共同须要,正如《邦联协约》中所言各州保持“主权、自由和独立”,但从后来美国历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州权力过大明显不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须要,建立比邦联制更强大的国家结构则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必定选择,A项正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是在美国独立斗争期间,而邦联制弊端的逐步显现是在美国独立斗争成功后,解除B项;从材料中时间来看,当时美国独立斗争没有结束,还没有取得真正独立,解除C项;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心政府是在美国独立斗争成功后,解除D项。故选A项。32.1835—1848年,德意志工业革命从纺织业起先。19世纪40年头,德意志掀起铁路建筑热潮。1850-1870年,德意志煤、铁、机器制造业发展快速,其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这些成就()A.引领了欧洲工业化潮流 B.为德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得益于国内政局的稳定 D.缘于科技与生产的亲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缘由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世纪(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中期德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工业实力增加,为德国的政治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德国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解除A项;当时德国照旧处于分裂之中,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国内政局稳定”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解除C项;科学与技术亲密结合是其次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9世纪中期尚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解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唐宋至明清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教化机构.称为书院。书院多以学田为主要的经费来源,学田多来自官府调拨、民间捐输、家族供应等。书院中的经学大师也是书院的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当时学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承门户之见,起先到处寻访名师,不远万里跟随名师学习。书院照旧是以官方承认、参与科举作为检验学问的方法,所传授的学问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上,没有分化出很多好用的学科,也没有发展出高深的理论学科,这样它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就特别有限。——摘编自王洪才《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高校精神》等材料二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高校,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高校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限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靠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旺盛大有好处;在高校内部老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化中照旧占主导地位,但是高校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学问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化》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古西欧高校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并简析其缘由。【答案】(1)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经济上相对独立;官府承认办学;学生来自多个地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社会作用有限。(答出三点)(2)中世纪的高校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教授内容广泛;拥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老师学生参与管理;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答出两点)中世纪的高校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缘由: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宗教实力强大。(答出3点)【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一”书院多以学田为主要的经费来源”得出经济相对独立;依据材料一“当时学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承门户之见.起先到处寻访名师,不远万里跟随名师学习。书院照旧是以官方承认……所传授的学问集中在儒家经典学习上”得出,官府承认办学,学生来自多个地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小问2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二“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高校,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高校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化中照旧占主导地位,但是高校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学问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得出教授内容广泛,拥有政治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老师学生参与管理,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缘由:依据材料二“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在经济上并不依靠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旺盛大有好处……高校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学问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中世纪的高校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缘由: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宗教实力强大。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其次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快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动;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持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究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起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依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依据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自不待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确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围绕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为题,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相识。(要求:围绕论点绽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阐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其次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峻,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等,探究自强求富、救亡图存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究。但由于没有变更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究,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新中国复原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起先探究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呈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全部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供应了中国模式。【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依据设问可知观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依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持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峻,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等,探究自强求富、救亡图存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究。但由于没有变更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依据材料“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可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依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究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得出新中国复原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起先探究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依据材料“1979年后起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可知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呈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识:依据材料“依据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可知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依据材料“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确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可知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全部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依据所学中国式现代化前两次再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虽然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取得成功。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供应了中国模式。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713年7月,唐玄宗刚刚总揽大政,即颁发了《命新除牧守面辞敕》,要求赴任的都督、刺史都要向皇帝“面辞”,以便皇帝面授机宜和探讨理政安民之道。开元二年(714)正月,唐玄宗又颁发《简京官为都督刺史诏》,指出:牧守与地方治乱至为相关,确定于京官内选“宏才通识、堪致理兴化者”授以都督、刺史之职,使京官与地方官相互对流。针对以往考核官吏时,县令虽有政绩,也多不得上考(考绩分上、中、下三等),唐玄宗在《劝奖县令诏》中特别规定:“其县令在任,户口增益,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先上考,不在当州考额之限也……”欧阳修说:“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摘编自田廷桂《唐玄宗改革地方吏治》(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意义。【答案】(1)措施:实行地方官员“面辞”制度,推行京官与地方官对流制;亲自选拔地方官员;考核向地方县令倾斜。(2)意义:激发了地方官员理政热忱(或有利于地方吏治的清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依据材料“713年7月,唐玄宗刚刚总揽大政,即颁发了《命新除牧守面辞敕》,要求赴任的都督、刺史都要向皇帝‘面辞’,以便皇帝面授机宜和探讨理政安民之道……”,可得出,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是:实行地方官员“面辞”制度;依据材料“……开元二年(714)正月,唐玄宗又颁发《简京官为都督刺史诏》,指出:牧守与地方治乱至为相关,确定于京官内选“宏才通识、堪致理兴化者”授以都督、刺史之职,使京官与地方官相互对流……”,可得出,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是:推行京官与地方官对流制;依据材料“……针对以往考核官吏时,县令虽有政绩,也多不得上考……特别规定……其县令在任,户口增益,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先上考……”,可得出,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是:考核向地方县令倾斜;依据材料“……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可得出,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措施是:亲自选拔地方官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激发了地方官员理政热忱(或有利于地方吏治的清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唐玄宗革新地方吏治的意义。36.【历史——选修3:20世纪斗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爆发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为扭转被动局面,德国打算在海上找寻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1916年初,德国舰队制定了一个进攻性支配。5月30日,英国舰队接到了“德国舰队将于次日出航”的绝密情报,并制定对应作战支配:嘱咐舰队于31日下午到达丹麦日德兰半岛旁边海疆,以期与德舰队相遇并交火。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队以损失6艘的代价,击沉英军14艘,使德军成功摆脱了英军的追击。英国舰队成功地将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斗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此后,德国和其他海上强国起先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气和探究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究的产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