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90-2023 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正式版)_第1页
TDT 1090-2023 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正式版)_第2页
TDT 1090-2023 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正式版)_第3页
TDT 1090-2023 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正式版)_第4页
TDT 1090-2023 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Guidelinesof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I前言 Ⅲ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 14.1规划原则 14.2基本要求 25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5.1保护名录 25.2历史文化保护线 25.3地域特色分区 25.4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韧性 25.5非物质文化遗产 35.6基础设施 35.7特殊区域 3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6.1保护名录 36.2历史文化保护线 36.3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韧性 46.4非物质文化遗产 46.5基础设施 46.6地上空间地下空间统筹 57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8详细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 5附录A(资料性)历史文化保护线统筹整合划定要点 7 9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V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彰显国土空间的特色魅力。当前各地正落实《纲要》要求,组织编制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技术内容,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品质发展,在总结各地保护规划经验、理论研究成果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文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编制技术内容与有关方面组织编制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类专项规划各有侧重、相互衔接,重点突出在“多规合一”改革后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上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陆海、统筹地上空间地下空间,明确贯彻落实“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要编制技术措施。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本文件侧重提出原则性、导向性要求,待地方实践探索后再总结并适时修订。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1范围本文件提供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需考虑的内容,对保护名录、历术性建议。本文件适用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以及规划“一张图”系统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9972—2021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GB/T50357—201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WW/Z0072—2015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整体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进行空间管控引导所划定的范4总则4.1规划原则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遵循下列原则。a)问题导向。分析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保护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因地制宜提出针对性空间管控引导要求和措施。b)整体保护。充分认知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围绕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以及地方生态景观特色的共同保护。c)活化利用。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撑条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加强管理。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规划“一张图”系统的重要支撑作用,完善遗产保护空间管理手段,提升遗产保护空间治理能力。4.2基本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内容编制在遵循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政策要求的同时,宜全面整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等,评估保护现状与问题。结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和技术方法,从上空间地下空间统筹等方面制定规划措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落实上级规划要求的同时,宜在规划内容和深度方面体现工作重点的差异性,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综合统筹和重点协调,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底线管控和具体实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侧重细化安排和保护乡土特色。规划“一张图”系统是历史文化遗产空间数据管理和实施监督的重要基础手段,宜按GB/T39972—2021等相关要求进行数据汇交。5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5.1保护名录结合省内实际,系统整理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遗产、海洋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新中国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明确省级保护级别以上名录及空间落位。5.2历史文化保护线收集梳理省级保护级别以上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现状数据,明确系统保护的空间管控引导要求和合理利用的空间需求。重点对大尺度、跨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所在区域范围研判提出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自然保护地、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等方面相互协调的原则性要求与指导性措施。5.3地域特色分区结合本省份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和建成环境特色,梳理省域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依存的人文与自然条件,研究地域特色分区,对相关市(县)提出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方面的指导性措施。关注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域,加强空间要素整合,鼓励通过叠加功能,优化完善相关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跨省及省内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提出协调要求。5.4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韧性宜从下列方面提升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韧性。3a)区域性防灾减灾。结合灾害风险区划,系统评估自然灾害对历史文化遗产可能带来的安全风b)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针对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生态脆弱或已遭受生态功能破坏的区域,提出开展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的b)促进系统活化利用。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整体保护流域内和交通走廊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c)引导差别化资源配置。结合城镇体系布局,针对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域和活化利用的重点地地下文物分布密集的海岸带区域、与传统海洋生产活动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4a)整体保护周边山水环境。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山水环境的依托关系,明确重要视线通廊、a)防洪排涝。考虑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防洪需求,统筹区域防洪和城市防涝排水功能,d)区域环境质量。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中存在的对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产生危a)协同蓝绿空间布局。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山水园林,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c)协调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选址需符合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管理要求。重大市5体及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参照GB/T50357—2018中关于市政工程的规定,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与用地布局,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d)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的联系,结合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6.6地上空间地下空间统筹宜从下列方面统筹协调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利用。a)协调大遗址地上空间地下空间环境与功能。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在保障大遗址地下空间安全的基础上,宜衔接WW/Z0072—2015中4.11、4.12、4.13提出的大遗址区位类型与保护措施内容,合理规划地上功能布局,协调大遗址保护利用。b)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避让地下文物。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选址选线合理避让地下文物埋藏区,避免对地下文物造成扰动和破坏。确实难以避让的,应充分论证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和布局优化c)科学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展示宣传。优化历史文化遗产相关区域的地下空间展陈等功能布局,作为地上设施的补充。7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参照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方法,整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其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线,宜细化落实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位置和空间管控引导要求。对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线的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活动,在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准入和退出的空间管控正负面清单。8详细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导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要求,完成历史文化保护线的空间精准定位,细化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的空间形态管控引导要求,并重点从下列方面补充完善相关措施。a)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系统布局和深化设计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居民可达性强的场所空b)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尊重村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布局规律,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和民风民俗,合理确定宅基地及其他乡村建设项目的布局、规模及空间形态。明确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细化提出历史建筑保护、村庄建筑风貌整治、土地使用和建设项目空间准入正负面清单等措施建议。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修复、文化旅游建设等空间布局关系,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地表分布有古城垣等历史文化遗迹的地区,应在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明确保护要求,避免村庄土地平整、机械耕作和产业设施建设等行为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按照GB/T39972—2021,基于统一的底图底数,逐级汇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文化保护线等空间边界信息和空间管控引导要求等信息数据,统筹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并根据历史文化遗产公6测评估预警等功能,支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管理。协同做好文物资源专题调查和专项调查,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据标准,及时将文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建立数据共享与动态维护机制,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政7(资料性)历史文化保护线统筹整合划定要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县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结合实际情况,将有关遗产本体及其环境保护管控引导的空间信息及时纳入规划“一张图”系统。对不同类型历史文化遗产宜采取差异化的统筹整合方式,已有法定保护规划明确范围的,依原范围纳入;有保护名录但未明确范围的,可由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补划;已有遗产分布范围的,需由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评估确定保护范围后纳入;不具备保护控制界线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实际数据条件,按照名录管理与落位管控的方式,将空间位置或本体范围纳入;风景名胜区需依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经批准的范围界线和核心景区范围纳入。具体见表A.1。表A.1历史文化保护线统筹整合划定方式一览表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各类保护控制界线类型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类型环境协调区环境协调区历史文化街区控制地带(或风貌协调区)控制地带(或风貌协调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保护范围十建设控制地带十环境控制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分布范围分布范围水下文物保护区分布范围分布范围遗产区/缓冲区遗产区十缓冲区遗产区/缓冲区核心区十缓冲区风景名胜区(具有突出的人文景观价值)风景名胜区范围界线8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各类保护控制界线类型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类型国家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十合作补划依原范围纳入b或中国及全球重要遗产地整体范围后明确保护的空间范围国家水利遗产分布范围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评估后明确保护的空间范围分布范围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评估后明确保护的空间范围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范围本体范围由依法公布的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确定需实施保护管控的保护对象保护对象的保护控制界线范围保护对象的保护控制界线范围b已有法定保护规划明确范围的,依原范围纳入。有保护名录但未明确范围的,可由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部d已有遗产分布范围的,需由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评估确定保护范围后纳入。段、传统街巷、文化景观、工业遗产、遗产线路等,结合具体情况参照以上b、c、9[1]GB/T50298—201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2]TD/T1062—202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3]TD/T1065—202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Z].2020年1月17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Z].2020年9月22日[6]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Z].2004年8月2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11月4日修正[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