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与询问课件_第1页
讯问与询问课件_第2页
讯问与询问课件_第3页
讯问与询问课件_第4页
讯问与询问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讯问与询问

作为事实发现的重要途径,讯问与询问历来都受到侦查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实训,提高学员综合调查取证的能力。第一节讯问一、讯问的概念及任务(一)讯问的概念

讯问,是指侦查人员用问答方式,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审查的一项侦查活动。讯问也是侦查破案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讯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讯问是侦查人员同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智力和毅力的较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讯问力量、清晰的讯问思路、周密的讯问部署、巧妙的讯问方法、出奇的讯问谋略,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讯问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单凭法律的威慑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正确的讯问策略与方法。而做好充分的讯问准备工作是取得讯问成功的坚实保证。[案例]王军抢劫杀人案

二、讯问前的准备

(一)合理组织讯问力量;(二)全面了解、分析案情;(三)精心制定讯问计划。(一)合理组织讯问力量

讯问人员的组成一般应有两名以上侦查人员参加。选配讯问人员应考虑以下因素:(1)案件的性质和复杂程度;(2)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

(3)犯罪嫌疑人的语言、籍贯、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

(4)犯罪嫌疑人的性别;

(5)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人员。

[案例]“11·28”抢劫杀人案(二)全面了解、分析案情

1.案件的基本情况

发生案件的时间、地点;发现案件的时间、方式;报案人的情况;已有线索、证据情况;案件其他情况。

2.被讯问人的基本情况(1)被讯问人的自然情况被讯问人的姓名(包括姓名的写法、有无别名、曾用名、绰号)、年龄、身体状况、政治面貌、职业、文化程度、工作单位、担任的职务、有何特长、家庭住址等。

(4)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情况被讯问人有哪些主要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自然情况和社会经历如何;被讯问人与他们的关系如何,其最关心、最亲密、最尊敬或最痛恨的是什么人;被讯问人平时与哪些人来往密切,有哪些主要关系网;有哪些人帮助过被讯问人,现在对被讯问人最关心的是什么人;被讯问人与哪些人关系紧张,是因为什么原因,等等。

3.被讯问人深层次的情况讯问人员在了解了被讯问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应当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被讯问人深层次的有关情况。(1)被讯问人人生轨迹的有关情况

①被讯问人的人生历程每一个被讯问人都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人生历程,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平庸、有的传奇。讯问人员应当详细了解被讯问人的人生经历,从事过哪些工作,经历了哪些主要的事情,哪些事特别重大,哪些事特别有意义,具体经过是怎样的,等等。

③被讯问人的人生挫折有的被讯问人原本是一个奋发向上严格要求自己或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人,但由于在人生的历程中受到了某种打击、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因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以致走上了犯罪道路。讯问人员如果能够了解掌握被讯问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受到的打击、挫折的情况,在讯问中对他所受到的打击、挫折表示同情,并总结出做人的经验教训和指出对待挫折应持的正确态度,就有可能使被讯问人认为讯问人员很体谅他、关心他。这样,就能拉近同被讯问人的距离,产生其对讯问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促使被讯问人向讯问人员讲真话,如实交代问题。

例如,某县公安机关在侦查章某故意杀人案中,在讯问故意杀人犯罪嫌疑人章某时,讯问人员利用了解掌握的章某所受的挫折对其进行攻心,促使章某交代了杀人的事实。章某系某村农民。章某的妻子汤某因与乡卫生院医生潘某勾搭成奸后,见异思迁,整天与章某闹离婚。章某无可奈何,只得与汤某离婚。离婚后,章某整天闷闷不乐。由于章某在长时间里没能再娶到妻子,小孩又没人带,只得托其姐姐照管,致使生活更加困难,遂对潘某怨恨在心。某日晚,章某持菜刀躲在潘某的家门口,待潘某走近时,举起菜刀将潘杀死。

在对章某的讯问中,讯问人员从章某年幼的儿子没有母爱入手,斥责潘某和其妻子的不道德行为以及这种不道德行为给其家庭带来的不幸,并对其所受到的打击、挫折表示极大的同情,输入顺应性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讯问人员再以理解、同情的话语对章某实施杀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减轻了他的罪责感,接着,又分析了章某具有的从轻情节,并指出要为其儿子着想。讯问人员通过入情入理地分析章某所受到的挫折,深深地打动了章某,促使其坦白交代了杀人的全过程。

(2)被讯问人的人品情况不能否认,许多被讯问人的人品极差,犯罪手段十分恶劣,但也有一部分被讯问人,虽然犯了罪(甚至是重罪),但他的人品仍有高尚之处(如:梁小丹案件、李红军案件)。

在讯问中对其人品进行评价、赞扬,重新树立起被讯问人的形象,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被讯问人就有可能按照这种树立起来的形象去体会、去行动,以维护被树立起来的高大形象,从而顺应审讯的要求。

(3)被讯问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有的被讯问人犯罪,尽管是由于其主观因素起决定的作用,但客观原因的诱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没有客观原因的作用,也许就不会有犯罪行为的发生。如果讯问人员在讯问前能够了解掌握被讯问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客观原因,在讯问中给以同情和理解,对于促使被讯问人交代问题有着很好的效果。

例如,温州平阳县原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郑思维涉嫌故意杀人一案,主审员——金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专家陈素青在审讯中充分了解了郑思维的心理特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2007年4月,平阳县国土资源局鳌江分局监察中队副队长王祥森失踪。王祥森的家人报了警,并且明确指出:王祥森可能已经遇害,凶手就是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郑思维,起因是为了一个女人。

2004年,已婚的王祥森认识了已婚妇女韩某,两人发展成为婚外情人。

2006年下半年,郑思维在停车时,不慎刮擦了韩某的现代跑车。他留下了纸条,表示会赔偿维修费用。郑韩两人由此认识,关系暧昧。

和郑思维关系暧昧的同时,韩某逐渐疏远了王祥森。王祥森认为郑思维的插足破坏了两人的感情。2007年4月18日下午,王祥森打电话给郑思维,提出解决他们三人之间的问题,还给郑思维发去了短信。

之后,王祥森便失踪了。公安局领导找郑思维谈话,郑思维矢口否认杀人,还拿出手机,给领导看王祥森发来的短信:“你不来见我,我就自杀。”

警察审警察,有点难。然而,陈素青有信心把尸体找到。因为审讯之前,他已经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郑思维,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点:郑思维的女儿。女孩当时15岁,刚刚考完中考,郑思维将她视若掌上明珠,为了女儿他愿意牺牲一切。

“你想知道女儿中考的成绩吗?”一个问题,直接触动了郑思维的心,因为无法与外界联系,郑思维一直挂念着女儿的中考成绩。“考了学校第二名。这个成绩,能进温州一中了。”陈素青说,“但现在王祥森是死不见尸。在县里,我们能保护你女儿的安全,但开学后,你女儿去温州读书,她能不去吗?”

郑思维听懂了第二个问题,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几分钟后,他交待了埋尸地点。

原来,事发当晚8点多,郑思维与王祥森见了面,两人边喝酒边聊,谁也不愿意放弃韩某,两人决定一起去找她。郑思维开的是警车,他借口酒后不能开车,将车子交给王祥森驾驶,自己坐到副驾驶座上。当王祥森开车时,郑思维乘其不备先用钝器打他头部,再用锐器朝他左右胸各刺一刀,王祥森死在了警车里。接着,郑思维将王祥森的衣服全部脱光,将裸尸埋在山路右侧的山坡上。

三、对抗相持阶段1、拒供;2、谎供。

四、动摇反复阶段1、态度由硬变软;2、极力表白、提出条件;3、惶恐不安,不知所措;4、翻供。五、供述认罪阶段

六、猜测刑罚,等待处理阶段犯罪嫌疑人上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审讯各阶段任务和环境条件及犯罪嫌疑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掌握犯罪嫌疑人在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对于制定审讯策略方案,提高办案质量及效率有重要意义。拒供心理(原因)

1、逃避法律制裁。基本的拒供心理。

2、关注个人名誉。关心社会名誉的影响,社会地位身份越好,这种影响越强烈。

3、不承认所作所为。犯罪后抑制“犯罪记忆”,不能接受自己的所作所为,以维护心理健康和自尊。因而,否认罪行。

4、不愿让亲友得知其犯罪。担心亲友遭受伤害或打击、失望。

5、害怕报复。牵涉其他人时,由于害怕报复而拒不供述。供述的原因

基本原理:降低犯罪嫌疑人对供述后果的感知,同时提高犯罪嫌疑人的焦虑感知。供述原因——三类有效因素:

1、供述的外部压力

警察讯问带来的强大压力,与讯问环境、警察的讯问技巧、警察行为和害怕惩罚相关。害怕警察惩罚或暴力威胁,害怕关押,警察的说服,被逼供述等。对大约20%的案件有作用,但供述有明显对警察不满。(三)精心制定讯问计划

讯问计划的具体内容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应具备以下基本的内容:1.简要案情;2.证据情况;3.被讯问人的心理;4.讯问的目的和要求;5.讯问的重点;

6.讯问的步骤;7.突破口的选择;8.战果的扩大;9.讯问的方法、谋略;10.怎样驳斥被讯问人的狡辩;11.被讯问人在讯问中提出条件怎么回答;12.讯问中出现特殊情况怎么解决。三、重视第一次讯问

第一次讯问(又称初审),是指讯问对象依法在被拘捕后24小时内进行的讯问。第一次讯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法定时间内讯问,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案,切实保障无罪之人不受冤枉或陷害。二是乘有罪的讯问对象刚刚被拘捕(惊魂未定、还来不及充分考虑反审讯伎俩)的有利时机进行突击讯问,往往容易使其交代主要罪行,有助于突破全案。

讯问人员要树立策略意识,充分认识策略在初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应当根据初审的具体方法,斟酌以什么话语、什么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即说些什么、如何说,讲究说话的艺术,切不可想到什么,就口无遮拦地说什么。另外,讯问人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做到既要威严,又要尊重人;既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又憨厚和善;举止要既庄重,又不傲慢;态度要既严肃,又诚恳;口吻要既坚决,又平和;心理要既相对,又相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讯问人一开始就对讯问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印象,认为讯问人员既是一个威严的执法者,又是一个善良的教育者,从而敬畏、相信讯问人员。否则,很有可能一开始就使讯问人员与被讯问人对立起来,形成僵局。四、讯问的策略

(一)正确、适时地进行政策法律教育;

(二)寻找合适的突破口;

(三)正确地使用证据。[案例]

冯治杀妻案(三)正确地使用证据使用证据是指审讯人员在讯问过程中,向犯罪嫌疑人出示,宣读或暗示证据材料、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节的讯问方法。在讯问过程中,审讯人员如果能根据讯问目的,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巧妙地使用证据,就能顺利突开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

1、使用证据的目的(1)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谎言或批驳犯罪嫌疑人的伪供,打消其抗拒心理;(2)打消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促其向供述心理转化;(3)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深挖犯罪,扩大战果;(4)确认证据和检验证据的可靠程度。

2、证据使用的要求(1)不能暴露侦查技术和侦查工作的机密;(2)重要证据不能轻易使用;(3)不宜将全案的所有证据在讯问中全部出示;(4)不得用假证来骗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5)注意保护提供证据的人。

3、掌握使用证据的时机(1)犯罪嫌疑人的拒供思想产生动摇的时候。出示前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出示少量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摸底试探。(2)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严重时(3)犯罪嫌疑人翻供时(4)犯罪嫌疑人伪供时(5)讯问出现僵局时(6)案情取得一定进展时(7)出现矛盾时

4、出示证据的时间使用证据的时间中指在讯问过程中的什么阶段出示证据。它与使用证据的时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机比较抽象,时间比较具体。(1)在审讯开始时出示证据;(2)在审讯过程中出示证据;(3)在审讯快要结束时出示证据。

5、使用证据的方式(1)口头宣示证据优点:灵活性;隐蔽性;迷惑性。弱点:真实程度不高;威慑力不大;(2)出示实物证据优点;真实性;威慑性。弱点:可辨性;易摸到审讯人员的底细。(3)录音、录像播放的特点是真实感强、威慑力大。

6、证据使用的基本方法(1)明示(或称直接出示证据)明示证据的实施方法:对文字性的证据材料,最好采取口头宣示的办法。出示多种物证时,出示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把物证交给犯罪嫌疑人仔细观察。应注意的问题:出示的证据必须是查证属实的证据;要注意安全,防止犯罪嫌疑人毁证或行凶。(2)暗示(或称间接出示证据)语言暗示法;实物暗示法;证人、被害人、同案犯暗示法。

应注意的问题:要做到明暗结合,虚实并举。出示的证据材料不能让犯罪嫌疑人看出任何破绽,使其得知真相。出示证据的材料和方法要符合法律的规定,防止出现引供、诱供的情况。五、讯问应当注意的问题1.应当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的案件情况。讯问的地点,应当在看守所或侦查机关的办公场所。讯问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时间,法律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一般应在保证其合理休息的前提下进行讯问。对于传唤、拘传的犯罪嫌疑人,则不能超过12小时。

2.正确对待并认真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辩解是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诉讼权利,但审讯人员应当认真分析,作出判断。

例如,刘某因涉嫌强奸被抓,当警察审讯他的时候,他辩解道,那天他正准备实施强奸,突然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应当干这种事,于是就自动中止了犯罪。审讯人员责问道:你早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你这鬼话谁信?

3.严禁刑讯逼供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从“硬审讯”走向“软审讯”标志着司法文明

1、硬审讯:从肉体折磨从走向精神折磨,即从拷打转向车轮战、疲劳战等。2、软审讯:建立在心理科学和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审讯方法。其基本模式是在分析被审讯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或其他人体行为来说服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与硬审讯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使用强迫的方法让嫌疑人供述,不是“硬逼着”嫌疑人供述,而是以“软”的方式说服嫌疑人,让其自愿供述。资料:九步讯问法

“软审讯”的代表——美国弗雷德·英博的“九步审讯法”:

(1)正面对质。绝对确定地告诉犯罪嫌疑人,他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审讯人员必须假装有充分的证据,接着说服犯罪嫌疑人,使其相信说出真相的好处(因为真相已被审讯人员了解)。

于是,嫌犯的心理压力开始增加。同时,审讯者可以绕着房间走动,并侵入嫌犯的私人空间,借此进一步增加嫌犯的不适感。

(2)主题发展。

1.通过说明任何人在相似条件或情况下都有可能干出同样的事来表示对嫌疑人的同情。

2.通过降低对犯罪行为的道德严重程度的评价来减轻嫌疑人的有罪感。

3.为犯罪行为提出一种比已知或推断的更容易在道德上被人接受和不太令人憎恶的动机或原因。

4.通过指责他人来表示对嫌疑人的同情。

采取这一做法有三种方式:

(1)指责被害人;

(2)指责同案犯;

(3)指责其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所调查的犯罪行为承担道义责任的人。

5.恭维之辞唤起嫌疑人的自豪。

6.指出控告人、被害人言过其实或夸张事件本身性质和严重程度的可能性。

7.向嫌疑人指出继续其犯罪活动的严重后果和徒劳。

具体做法可以是:

①促使犯罪嫌疑人承认他在案件中的某些次要问题上说了谎,使其被动。嫌疑人如果被发现在案件中的某些次要问题上说了谎,他在审讯中就变得很被动了。

②促使其承认自己曾到过犯罪现场或者曾接触过受害人或发生的事件。

③指出拒供是徒劳无益的。

④制造其与同案犯之间的矛盾。

(3)阻止否认。让嫌犯否认自己的罪行会增加其信心,所以审讯者会设法打断嫌犯对罪行的所有否认,有时会告诉嫌犯一会儿将给他说的机会,但是现在他需要听审讯者说。

从审讯开始,审讯者就会留意嫌犯否认罪行的意图,并在他开口前予以阻止。阻止嫌犯否认罪行,除了能使其的信心保持低落,还能使嫌犯保持安静,因此没有寻求律师帮助的机会。

如果在主题编制过程中嫌犯没有进行否认,审讯者会将此视为确定嫌犯有罪的信号。如果在主题编制时,否认的最初尝试渐渐消减或停止,审讯者便知道他找到了一个好的主题,嫌犯离招供越来越近了。

(4)击破反驳。

在审讯者完整地编制一个涉及嫌犯的主题后,嫌犯可能会提出逻辑上的反驳,而非简单的否认。审讯者对这种反驳的处理与对否认不同,因为这些反驳能给审讯者提供一些信息,用以反过头来对付嫌犯。

审讯者可能会说“看,你说的不错,你告诉我你这样做决不是预谋好的,而只是你一时失控。”如果审讯者处理得当,嫌犯提出反驳的结果将更像是在认罪。

(5)掌控嫌犯的注意力

到这时,嫌犯会感到灰心丧气、举棋不定。他可能想要寻找一个人来帮助他摆脱这种局面。针对嫌疑人推出的消极现象,审讯者要要设法缩小自己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装作和他站在一边,并重新获得其全部注意,在后续的主题编制中尽力表现得更为真诚。

这一步的目的是获得并保持嫌疑人的全部注意力。具体做法:1.尽力做到与犯罪嫌疑人目光接触,有效地抓住对方的注意力;2.审讯者可以在身体上更靠近嫌犯,还可以运用一些表示友好和关怀的肢体语言,比如触摸嫌犯的肩膀或者轻拍他的背部;3.保持讯问主题。

(6)应对嫌疑人消极情绪。

如果嫌犯的肢体语言表示出他放弃抵抗——他双手抱头,双肘置于膝盖上,肩膀耸动——审讯者会抓住机会开始引导嫌犯招供,将开始从主题编制转向动机选择(参见下一步),迫使嫌犯选择一个犯罪理由。到了这一阶段,审讯者会竭尽全力与嫌犯进行目光交流,以强化嫌犯的心理压力以及想要摆脱这种局面的渴望。

该阶段的重点,是利用嫌疑人弱点,击溃剩余的抵抗。有些嫌疑人在此阶段会哭,哭是一种宣泄,压力得到释放,这也是嫌疑人放弃抵抗和即将供述的迹象。

(7)审讯者使用一组选择疑问句,来让被审讯人以可以接受的方式承认该犯罪行为。

在认罪的前提下,嫌疑人往往选择一种较为体面的解释。审讯者可以为犯罪行为的某方面提供两个截然不同的动机,有时会从次要方面开始,这样不会使嫌犯产生过度的胁迫感。一种选择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由于一时冲动而犯罪”),另一种则是道德败坏的(“你为了钱而杀害了她”)。

警察增大两种选择之间的反差,直到嫌犯表现出选择其中一种动机的迹象,比如点了一下头或者增加了暗示放弃抵抗的信号。然后,警察就可以加快审讯进展的速度了。

(8)使犯罪嫌疑人口头叙述各种犯罪情节。

最初的认罪发展为详细完整的供述,提供了环境、动机、性质等信息。此时,讯问人同嫌疑人单独在一起很重要,其他人的出现会妨碍嫌疑人坦白罪行。

正式供述时,应引入其他审讯者在场,或进行录音录像,并以其防拒绝在笔录上签字或翻供,给其造成一种木已成舟的印象。

(9)由口头供述转为书面供述。

及时制作书面笔录,并让其签名。研究表明,迟延取得书面供述,可能导致供认者深思熟虑法律后果后撤回供述(翻供)。

此时,可安排其他同事进入办公室,这样能够增加嫌犯的心理压力,让他更加渴望赶紧在供词上签字并离开那里。“九步讯问法”总结

审讯人员的上述做法似乎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其实,成功的审讯往往需要审讯人员在合理的程度上使用欺骗策略。他们想嫌疑人头脑中灌输的主题是:法律责任将减轻或免除(例如,自卫、意外或者无意识)。事实上,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以嫌疑人在头脑中减轻犯罪的责任和相应的后果为前提的。

当然,审讯人员在使用欺骗策略的时候要有限度,基本原则是这种欺骗策略的使用不会使无罪者违心地承认自己有罪。

上述方法,主要由两个策略构成:一是夸大,二是缩小。

前一阶段,审讯人员夸大对嫌疑人不利证据的证明力和犯罪的严重性,进而威吓嫌疑人作出供述,该方法推荐用于不易动感情的嫌疑人。

与此相反,“缩小”适用于自责的嫌疑人,诱使嫌疑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并通过表示同情、提出合理化的理由、责备被害人或者环境、降低指控的严重性获得供述。12种常用讯问策略

英国学者里奥总结的12种常用讯问策略及使用比例:(1)诉诸犯罪嫌疑人的利己之心(88%)(2)使犯罪嫌疑人面对现有的有罪证据(85%)

(3)削弱犯罪嫌疑人否认有罪的信心(43%)

(4)辨别嫌疑人故事中的矛盾(42%)

(5)使用行为分析面谈式的问题(40%)

(6)诉诸合作的重要性(37)

(7)提出道德上正当的理由或者心理上的理由(34%)

(8)使嫌疑人面对虚假的有罪证据(30%)

(9)使用夸张或者恭维(30%)

(10)求助于侦查专门技术/权威(29%)

(11)诉诸犯罪嫌疑人的良心(23%)

(12)缩小犯罪行为道德上的严重性(22%)讯问策略的组合使用

许多策略是联合使用的,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