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一、单选题1.《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统一时间是()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05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符合题意,B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开皇五年,隋文帝令诸州以民间的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A.结束南北朝的分裂战乱B.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C.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控制D.为开凿运河提供物资保障【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可知,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B项正确;此时隋朝是大一统国家,结束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蒙曼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隋风云》中说:“美国学者写过书,影响世界的百人名单中,中国两位皇帝榜上有名,秦始皇与隋文帝。”对隋文帝建立的丰功伟绩,蒙曼认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其最大的功绩是()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古D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属于隋文帝的功绩,但不是最大功绩,故A不符合题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属于隋文帝的功绩,但不是最大功绩,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4.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开凿大运河B.暴虐无道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D.隋炀帝昏庸无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因此,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虐无道的统治,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大起义。5.唐太宗以民为本,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的选项是()A.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C.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D.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规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由此可知,唐太宗强调要注重改善人民生活,重视民生。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就是强调要关注民生,符合题意,C项正确;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是重视人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是为了强化皇权,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B项;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规模有利于选拔人才,推动教育的发展,以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演变,从君权与相权的角度看说明()A.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加强相权、削弱君权C.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D.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这样的演变说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项正确;加强相权、削弱君权,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7.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弘扬了贞观之治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④创立殿试制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并且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完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8.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9.以下有关唐朝的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经济的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的进步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第一首唐诗《筒车》反映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二首唐诗《秘色越窑》反映了唐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第三首《登观音台望城》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因此共同主题为唐朝经济的繁荣,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10.《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宋初“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为分知州权力,北宋在地方设置了()A.通判 B.太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开始设立的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不是地方机构,排除BCD项。故选A项。11.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北宋王朝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地削弱将领对士兵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故A符合题意;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国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C项正确;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项均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3.在下面连环画《岳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故事情节是()A.岳飞在郾城取得抗辽重大胜利B.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C.岳飞上书宋高宗,要求坚持抗金D.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1140年,岳飞与金在郾城大战,取得重大胜利,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岳飞上书宋高宗,要求坚持抗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反映了南方的手工业发达,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南方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南方商业的发达,因此都反映了繁荣的南方经济,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B。15.对下面统计表内容解读最准确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单位:个)江苏浙江福建陕西河南山西唐184429唐321132北宋438645北宋12725南宋7318563金及同时期的南宋4214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南北交流日趋频繁C.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统计数据显示,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南移完成,从南北水利工程的兴修数据,也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北交流日趋频繁、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排除BD项;社会环境持续稳定,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材料二: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改变这种局面,隋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2)材料二中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创立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答案:门第。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科举制度。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高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可知,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出身。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使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社会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摘编自苏辙《唐太宗论》(译文)(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答案】(1)观点: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此外他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认识。分析材料一的“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此外他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进行评价。比如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重用人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出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因此唐太宗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二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等。——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角》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宋代最大的商业大都市。(3)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出宋代对文人“优待”的表现。再举一例来说明“市民文化的兴起”。(4)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答案】(1)南宋时期。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2)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政府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等。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3)表现: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瓦子的出现。(4)观点: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史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等。【解析】【小问1详解】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的变化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政策等角度着手,如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政府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等。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其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问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宋代对文人“优待”的表现有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的出现和兴盛说明“市民文化的兴起”。【小问4详解】依据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证明作者的观点的史实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出现活字印刷术的时问,比欧州早约400年。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等。19.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民族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①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②兴庆府③1115年④阿骨打会宁(1)请将材料一表中关于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材料二: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度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辽边境“生有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白发老迈的人),不识干戈(战争)”——摘编自《宋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辽之间签订了什么盟约?有何作用?材料三:他(岳飞)的部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面对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