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实词释义】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
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
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
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
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
式:)。至丹以荆卿为计一,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句式:)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句式:),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0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
式:)
【重点实词释义答案】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以
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或(有人)日: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都)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
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用攻占的
方法取得)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
地盘)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
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祖
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
容数量极少)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庵”,
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至
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
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得(正确)之。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灭(灭亡),
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
免(免于灭国)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
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
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
(形容词作动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
置)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
牧以(因为)谗(谗言)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
作动,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
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
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较
量),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
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词作动词,吞下)咽(咽喉)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名状,一天
天地)削月(名状,一月月的)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同
“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IH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
【翻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
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
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
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
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
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
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
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
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
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
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
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
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
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
变成(秦国的一个)君B,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
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
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
楚三国都爰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
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
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
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
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
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
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
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
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情境默写】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
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弊在赂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
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
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原因是,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
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
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9.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
",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
“",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
一定会大不一样。
11.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的结果。
12.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
",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1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
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1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
1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8.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
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
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
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
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23.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
燕国“",才招来大祸。
2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
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o
25..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
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26.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
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27.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
“”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
作者感慨“"。
【参考答案】
1.兵不利,战不善
2.暴霜露.斩荆棘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6.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8.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10.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11.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1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5.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7.暴霜露,斩荆棘
1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9.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3.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2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重点实词释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句式:)木直中()
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度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句式:)
重点实词释义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
为(凝结)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木直中(合乎)绳,W(使……
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
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
(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
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
(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破(踮起脚跟)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
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
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
不积度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劣马)十驾,功在
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T(名作
状,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因为)心躁也。(判断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
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
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
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
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
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
7o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
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
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
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
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
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
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
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
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
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
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
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
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理解性默写
【真题回顾】1.【2020年高考新课标n卷】《荀子•劝学》中举例
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答案】糅以
为轮糅使之然也2.【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停课不停
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
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3.【2018年高考新课标n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
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婵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模拟训练】
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
中的“,”表达的思想一致。2.
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3.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
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4.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
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
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5.《荀子•劝学》中“,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
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
为喻,引出“,”。的结论,强调学习能
够改变人的秉性。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
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8.《劝学》中
““一句,以
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
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9.《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
的方法是“,"。10.荀子在《劝学》中
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n.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
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
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
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
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13.荀子
《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
是“,"。o14.荀子的《劝学》中,作
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
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这一做人的道理。15.荀子《劝学》中“,
"。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
重要意义。16.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1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
关系,这两句是:“,"。18.荀子的《劝
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亲身验
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19.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
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20.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
自己,就能做到“";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
比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21.荀子在
《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
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22."”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
是因为“"。说
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3.荀子的《劝学》中,
“,"。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
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24.荀
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
等有力地说明了“,"。”的观点。25.
《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
的结论是“,"。26.古代诗文中,有许
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27.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
是:“,"。28.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
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
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
“,"。这一例作了补充。29.荀子在《劝
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
是:“,"。3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如果“,",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
的境界。3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
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
学》中说“,"。32.荀子在《劝学》中,
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33.荀子的《劝学》中,“,”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34.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的两句是:“,"。35.荀子在《劝学》
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
与之相反的是“,",通过正反对比说明
坚持的重要性。36.荀子的《劝学》中,“,
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37.古人云: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
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38.
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论述如
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39.只要
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40.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
“,"。4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
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
的缘故。4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
但是“",这是因为它“”。43.
《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
而二鳌",然而“,"。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有槁暴,糅使之然
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金就砺则利,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知明而行
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8.吾尝
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9.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20.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1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2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3.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2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6.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2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8.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29.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31.故不积踪步,无以至千里32.故不积蹉步,无以至
千里33.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3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35.弩马十驾,功在不舍3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9.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4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1.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42.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3.非蛇鳍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重点实词释义】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句式:)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嗟乎!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郑子、黄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重点实词释义答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
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惑,疑难问题)也。(句式:判断句)
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
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在,
相当于"于”)吾前,其(他们)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
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嗟
乎!师道(从师的风尚)之(取独)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
还)从师而问焉(代词);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名词作动词,
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作
名词,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
(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表
推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
(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或(有的)师(名词作动词,学习)焉,或不(同“否”)焉,小(小
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恢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比得上),其(多么)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郑子、蓑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这些人),其贤(贤能)
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
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普遍)习之,
不拘于(被)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余嘉(赞扬)其能
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
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了。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
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
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
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
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
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
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
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
明智。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
一类人,听到有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聚在一
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原因,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
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感到耻辱;把官位高的人当作老师,
就觉得近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
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
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拜郑子、装弘、师襄、老聘为师。郑
子这些人,才德优秀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接受道理有早有晚,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全
面地学习了,向我求教。我赞许他能遵循古人的从师的风尚,写这篇《师
说》赠送给他。
【情境默写】
L【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
学素养。
2.【2019年高考全国卷III】《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
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3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
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J
4.韩愈《师说》中“,"两句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
的大小,紧接这两句总结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观
点。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6.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原因是:",
7.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
是推出","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
为下文针硬时弊张本。
8.《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是
"?"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的事例加以
论证。
9.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
10.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他说士大夫
们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可以做到"",但是自己
"",的确让人费解。
11.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
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
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12.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
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
从师的必要性。
13.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为师。
14.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
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15.韩愈《师说》中
“,"一句
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16.韩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定制化客户合作协议
- 厂区园林景观养护服务协议模板2024
- 2024年度高品质铝单板购销协议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重点中学第二学期高三数学试题统练(一)
- 2024年专业吊车租赁服务协议范本
- 2024跨境航空货物运输协议范本
- 2024年度高级店长任职协议
- 2024种苗行业购销协议样本
- 城市水沟2024年清理维护协议样式
- 2024年个人经营店铺租赁协议
- 《大学美育》 课件 4.模块五 第二十四章 时空综合的影视艺术之美
-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汽摩配行业运营态势及重点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 DL∕T 698.45-2017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第4-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
- 2021年11月广州市增城区(卫生类)招聘考试《护理学》试卷
- 2024中国海油应届毕业生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招聘60人【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失智失能老年人的饮食照护(失智失能老人健康照护课件)
- 上海市新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