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5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聊城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5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聊城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5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聊城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5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聊城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学情调研5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情调研(5)七年级历史试题2022年12月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据测定,活动在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的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约70至20万年。学者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主要依靠()A.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B.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C.远古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 D.出土的磨制石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学者可以通过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来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A项正确;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研究北京人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远古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可靠性不如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排除C项;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不会磨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A项。2.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它的功能是()A.作战武器 B.农耕工具 C.捕鱼用具 D.制陶用具【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它的功能是农耕工具,用骨耜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B项正确;骨耜是农耕工具,而不是作战武器,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骨耜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而不是捕鱼用具,排除C项;骨耜的功能是农耕工具,而不是制陶用具,排除D项。故选B项。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对黄帝的评价B.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阪泉之战C.“平定蚩尤乱”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D.“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涿鹿之战,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一场战争,B项符合题意;黄帝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4.《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本文中,“天下为家”的“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于()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度 D.世袭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并结合所学可知,前2070年禹传位于启,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树立个人权威而确定的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A.元谋人门齿化石的出土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商代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说明商代已经有文字,D项正确;门齿化石、玉器、二里头遗址都不能证明有文字,排除ABC项。故选D项。6.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是()①周王室衰微促成了诸侯争霸战争,诸侯争霸又反过来加速破坏了周王室的权威②争斗使百姓深受其害③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速了统一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诸侯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诸侯争霸反过来加速破坏了周王室的权威。诸侯争霸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速了统一。在诸侯争霸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禅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国富兵强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人民渴望统一、秦王的雄才大略和战争策略都不属于物质基础,排除ACD项。故选B项。8.“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无为而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礼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相近,C项正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要求遵守礼制,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段材料说明()A.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影响深远 B.国家统一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C.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秦推行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秦朝的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秦朝统一的意义,与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抵抗外来侵略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并非强调措施促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0.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下列属于史料实证的是()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D.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史料实证就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史记》是史料,“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是《史记》中约法三章的内容,是根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C项正确;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是历史事实,排除B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非攻”、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都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建立的时间可以表示为()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2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立的时间可以表示为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ABC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盛的帝王是()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秦二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帝国后建立的前后延续达四百余年的朝代是汉朝,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C项正确;汉高祖和汉景帝都是汉初的皇帝,他们统治时期休养生息,还没有使汉朝达到鼎盛,排除AB项;秦二世是秦朝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13.西汉初期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到了中期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举措是A.盐铁专卖 B.行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西汉初期诸侯势力膨胀,而到西汉中期诸侯不得参与地方事务,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举措是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从而使得王国的力量大大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盐铁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经济的控制,但是与解决王国问题不符,排除A项;尊崇儒术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与解决王国问题不符,排除C项;北击匈奴击退了匈奴的进犯,捍卫边疆,但是与解决王国问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政权迅速土崩瓦解C.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 D.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外戚”、“宦官”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因此指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排除BC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主要原因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旁落等,而且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A.东汉的兴衰 B.东汉的衰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建立和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光武中兴不属于衰亡和政治黑暗,排除BC项;D项没有体现出兴盛,而且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东汉还没有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图为黔北佛教圣地——金鼎山。下列关于佛教的描述正确的是()A.佛教的创始人是张角B.佛教是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C.佛教是西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传到中国洛阳D.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截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雌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张角创立太平道,排除A项;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截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排除C项;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排除D项。故选B项。17.《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是()①元谋人的生活②武王伐纣③秦灭六国④楚汉之争⑤班超出使西域⑥光武中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②武王伐纣,建立西周;③秦灭六国,建立秦朝;④秦末楚汉之争”都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元谋人是黄帝之前的远古人类,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①⑤⑥都不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排除ACD项。故选B项。18.学习历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再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由此可见示意图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都只是题干示意图中的部分意思,排除ABD项。故选C项。19.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C.“楚汉之争” D.“八王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西晋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是八王之乱,D项正确;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年,国人暴动是在西周时期,楚汉之争是在秦末汉初,排除ABC项。故选D项。20.东汉末年至南朝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当时这一人口大迁徙()A.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B.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C.加剧了南北政权对峙 D.破坏了北方自然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东汉末年至南朝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这些南迁的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的人口迁移并没有结束北方战乱的局面,也不是加剧南北政权的对峙,排除BC项;人口大量南迁破坏的是南方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北方的,排除D项。故选A项。21.以下战役均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淝水之战④巨鹿之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②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③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④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8年至207年,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④①②③,D项正确;而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2.儒家礼教文化中有跪坐习俗,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民族交融的加强C.国家由统一走向政权分立 D.孝文帝汉化措施对鲜卑族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政权纷争,少数民族纷纷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材料中“胡床、胡坐的传播”以及汉人跪坐礼俗的变化体现出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此时儒学受到佛教等冲击,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民族融合,不是政权分立,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民族融合的变化,不是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3.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当前秦军队后撤时,就有汉人朱序大喊“秦军败了!”秦军将士迅速作鸟兽散,前秦军队溃不成军。战后不久,前秦瓦解,北方重回分裂与混战。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东晋的军事力量强大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前秦政治上极为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苻坚骄傲自大,认为“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指挥失误,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A项正确;东晋军事实力远远弱于前秦,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排除B项;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上下团结对敌,但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前秦政治上极为腐败,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图人物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下列关于王羲之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②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③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④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②③④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排除包含①的ABD项。故选C项。25.以下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A.①东汉②《齐民要术》 B.①西晋②《伤寒杂病论》C.①东汉②《伤寒杂病论》 D.①西晋②《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你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因此①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南北朝时期,②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A项正确;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等等。因此BCD项对应题干①②朝代及科技成果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10分)26.公元前119年,________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答案】①.张骞②.西域都护【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答案为:张骞;西域都护。27.《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__________时约3000年的史事。【答案】①.纪传体②.汉武帝【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按时间顺序写的一部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历史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28.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的变法是____;4世纪后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答案】①.商鞅变法②.王猛【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故第一空填商鞅变法。4世纪后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故本空填王猛。29.东晋的________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顾恺之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________》,均为摹本。【答案】①.王羲之②.洛神赋图【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顾恺之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30.北朝______撰写的《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______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布。【答案】①.贾思勰②.祖冲之【解析】【详解】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三、材料解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图示中①、②两处的正确内容。(2)材料二反映的是当时的哪项措施?结合所学说一说这项措施有何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①皇帝;②郡。(2)措施:实行推恩令;影响:削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3)态度:秦始皇-反对(或否定、批判)。汉武帝-支持(或肯定、推崇)。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皇帝,②是郡。【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3详解】根据图示可知,秦始皇排斥儒家学说,进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2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材料二:如图(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2)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据材料二回答: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请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2)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值得学习。(3)起点:长安,终点:欧洲。作用: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详细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凿空”,凿空指开通道路。【小问2详解】根据“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坚持完成使命”可知,张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值得学习。【小问3详解】起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的大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1)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2)北方少数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两个少数民族。(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4)综上所述,你认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或“从人烟稀少,不富裕到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能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2)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邸、羌(任答2个即可)(3)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出材料三促进材料二开发即可)(4)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政府大力扶持等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得出是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往中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邸、羌等,任答2个即可。(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