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寮步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东莞市寮步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东莞市寮步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东莞市寮步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东莞市寮步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自查七年级历史(时间:8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若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应该去()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遗址地点在云南元谋,C项正确;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约65万年,排除A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项;浙江河姆渡发现的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下图所示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生活的人类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那时已经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属于新石器时代。A落后于新石器时代,CD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是()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了世袭制C.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行省制代替了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尧舜禹”可知是传说时代,此时期部落首领的产生是禅让制,而禹死,其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的产生方式,而分封制是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B错误;郡县制、行省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C、D与题意无关。4.如图所示卡片的内容应是()学习卡片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A.远古人类 B.三国鼎立 C.早期国家 D.战国七雄【答案】C【解析】【详解】据卡片内容和所学可知,夏朝是我国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C项正确;远古时期没有产生国家,排除A项;三国鼎立是在东汉之后,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奴隶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的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C项正确;题干仪式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而奴隶制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自从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此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皇帝制度,排除B项;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与题干“西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2021年1月,殷墟“亮相”《国家宝藏》,展示了YH127窖穴,这个窖穴里出土卜辞甲骨共17096片,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上记载的内容发生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殷墟”“卜辞甲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其出土的甲骨上记载了商朝后期王室占卜记事的内容,B项正确;中国的夏朝尚且没有文字可考,排除A项;殷墟的甲骨卜辞记载的是商朝后期的事情,而不是西周或东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点睛】7.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8.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橘(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蜀人”“李太守”可知,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大禹,排除A项;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家们的主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的是商鞅变法,排除C项。故选D项。9.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变法运动D.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除了儒家和法家外,还有墨家、道家、兵家,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墨子、庄子和孙武。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10.观察如图三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诸侯争霸,战乱不断C.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D.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图中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再到秦统一中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B项;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特征之一,排除C项;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11.秦王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的变化,说明()A.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 B.经济制度实现了转型 C.思想文化受到了控制 D.普通百姓习惯了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王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因此嬴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自战国到秦朝中国的社会制度都是封建社会,未涉及经济制度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称呼的变化,未涉及“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普通百姓习惯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12.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货币,根据课本所学,在秦统一全国以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所以正确的是A项,BCD是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货币。13.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上面的文字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此简()A.是汉武帝暴政的有力佐证 B.是研究秦史的第一手资料C.反映了郡县制的管理状况 D.讲述了秦末大起义的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出土于湖南里耶的秦简户籍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史料),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秦简户籍簿”,可知是反映秦朝历史的,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秦简户籍簿……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没有反映郡县制的信息,排除C项;“秦简户籍簿……涉及课役身份,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没有反映秦的暴政,无法说明“秦末大起义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汉文帝和汉景”可知,这个时期的局面是文景之治。B项指的是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C项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局面;D项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故选A。【点睛】关于文景之治,需要掌握汉朝初期实行的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文景之治的结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15.观察以下示意图数据,统治者为解决图中数据反映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诸王 B.“推恩令”C.统一货币、度、量、衡 D.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封国力量强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瓦解了封国势力,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政治问题,排除CD两项。故选B项。16.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C.稳定社会,巩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禁锢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直接影响是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题干是西汉汉武帝的措施,此时秦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加强中央集权,禁锢思想体现的是政治和思想,题干是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1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自然要任用外戚”所学可知,“母后临朝”中的母后属于外戚,因此“母后临朝”会导致外戚专政,导致朝局动乱,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宦官专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18.西汉时,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 B.汉武帝出使西域C.实行和亲政策 D.设置刺史【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域的核桃等农作物逐渐在中原栽培”、“汉朝军队使用的‘坎儿井’技术在新疆逐渐推广”可知,反映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A项正确;汉武帝从没有出使西域,排除B项;西汉时期与西域没有实行和亲政策,排除C项;设置刺史,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丝绸之路……由长安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A.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C.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发展 D.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物质交流——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这是说,物质、文化交流,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B项正确;设置西域都护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项;从中原传到西域的农业技术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说丝绸之路是物质文化交流之路,不能体现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排除D项。故选B项。20.2021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仍在继续,中医药无论在防治还是救治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东汉时期,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的名医是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A项正确;华佗的成就是发明麻沸散和编创五禽戏,排除B项;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他的成就是编写了《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A项。21.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D.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表明了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C项正确;“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重点强调的不是坚持“有闻必录”,排除A项;考证辨别文献的真伪说明重视文献价值,排除B项;“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说明司马迁重视实地考察的真实性,排除D项。故选C项。22.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中有旬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23.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如下图,下面四个选项中标记正确的是()A.西汉 B.西晋 C.前秦 D.后赵【答案】B【解析】【详解】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西晋结束了魏蜀吴三国分裂局面,完成统一。B项正确;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排除A项;东晋灭亡后,南朝开始,排除C项;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排除D项。故选B项。24.东晋南朝时,福建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培植荔枝、龙眼等。由此可见,当时闽地()A.农业经营方式多样 B.社会清明安定 C.思想十分活跃 D.城市迅速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福建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培植荔枝、龙眼等”可知,有农作物、丝织业、经济作物,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多样,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清明安定,排除B项;水稻是农作物的一种,没有体现思想活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迅速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25.“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下诏推行材料中“断北语,一从正音”的古代皇帝是A.秦孝公 B.孝文帝 C.晋武帝 D.宋武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学习汉族的文化,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秦孝公,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晋武帝,建立晋朝,南伐灭吴,统一中国,建立太康盛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武帝,平定孙恩之乱、消灭桓楚北伐中原,灭亡后秦、南燕击败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统一南方并改革弊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6.北魏政权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根据下表,北魏最后定都洛阳的原因是()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A.安定社会秩序 B.学习汉族文化C.打击鲜卑贵族 D.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通过表格中洛阳与邺城优势的对比,在经济方面邺城胜过洛阳,但是从吸收汉族政治文化方面看,洛阳胜过邺城。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可知,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北魏学习汉族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B项正确,排除D项;迁都洛阳和迁都邺城在安定社会秩序上各自存在的优势不同,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促进鲜卑族的发展,不是打击鲜卑贵族,排除C项。故选B项。【点睛】2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相对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28.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所以B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汉族,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主要是南方汉族政权四分五裂,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真正大量内迁,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辽宋夏金元时期主要是南方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相对峙,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29.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武力占据北方后要立国中原,以汉法治汉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制作毛毡、奶酪、酥油的技术,逐渐为汉人所接受。这说明()A.中外交流的加强 B.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C.商业贸易的繁荣 D.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双向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武力占据北方后要立国中原,以汉法治汉人。”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所管辖下的汉人继续实行中原的法律,反映了他们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汉化政策;根据题干“《齐民要术》记载制作毛毡、奶酪、酥油的技术,逐渐为汉人所接受。”可知,少数民族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反映了少数民族技艺逐渐融入到汉族人民生活中。因此,题干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故D项正确,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流无关,也无法反映商业贸易的繁荣,排除AC项。故选D项。30.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B符合题意;《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综合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小题14分,共40分)3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给人足矣。”(大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项农业技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调动民众务农的积极性”是基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体现了汉初实行什么政策?(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铁制农具;牛耕。(2)鼓励耕织,种植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3)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政策:休养生息政策。(4)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②并带来大量的劳动力。③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统治者政策支持。(5)①统治者的政策②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③农具的改进④社会的安稳。【解析】【小问1详解】技术: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铁制农具,图片2体现的是牛耕。【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这是说,鼓励耕织,种植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小问3详解】措施、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可知,这体现的是,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可知,这体现的是,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可知,这体现的是,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小问4详解】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可知,这体现的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并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政策支持。【小问5详解】因素: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社会的安稳。32.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大县设县令;不足万户小县设长。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并说出当时在该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名称。(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答案】(1)地区:新疆;名称:西域都护(或西域都护府)(2)郡县制;①开创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③有利于巩固统治。(3)政治:推恩令;思想: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②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小问1详解】地区和名称:根据材料图示对比,可知西汉开始对今天的新疆进行了有效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大县设县令;不足万户小县设长。”得出郡县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设置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巩固统治。【小问3详解】政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小问4详解】时代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在政治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因此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33.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华夏之形成】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民族之交融】材料二:除匈奴外,东汉末年以来,迁入中原的北方民族还有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业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华之复兴】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