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1页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2页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3页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4页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之一,本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我国三大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就业的新引擎,就业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计量分析 一、引言就业是西方经济学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市场经济而言,一个较小比率的失业或许是必要的,但是,实际失业超过一定比率就会给经济带来损害。大量失业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这对一国总产出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如何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首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根据西方就业理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执行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企业存货下降,这一情况刺激企业增加产出,于是就业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于是实际工资下降,这将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使就业增加。除了对经济总量分析外,西方经济学也涉及了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我国也长期面临着高失业率的问题。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尽管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绝对水平看,最高只有4.3%(国家统计局,2007),按西方标准也算得上充分就业,但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将本身无业人员、下岗人员、未登记失业人员等因素计算在内。另外,我国失业年龄下限高而上限低。国际上从15岁开始统计,上限一般为65岁,也有的无年龄上限;我国男女下限为16岁,上限分别为60岁、55岁。因此,如果按国际统计标准,我国的真实失业率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况且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从劳动力供给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何平、华迎放,2002)。关于我国的就业问题,前人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袁志刚(2001)认为,我国的就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的色彩,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作,企业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亟需改革;黄万阳(2002)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制度性失业严重,即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型所产生的失业。然而,传统经济学在重视经济总量和制度分析的同时,却较少从经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导致分析得出的结论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主次不分明。张晓旭(2007)运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就业增长而言,结构成分占主导性作用。鉴于此,本文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来考察,这样可以深入研究国家吸纳就业的能力,并可以有效地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估计将整体经济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就业人数E为因变量,以三大产业的产值X1、X2、X3为自变量,建立模型为: E=β0+β1X1+β2X2+β3X3+μ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年就业人数和三大产业的产值可以发现,三大产业产值趋势在1992年发生了变化,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是因为这一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发生了转折。本文以1992年为分界点,将数据分为两个阶段考察。先对1978~1992年就业人口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线性回归,Eviews3.1软件显示如下所示: =16636.33+7.362X1-11.429X2+5.968X3 T统计量(4.182)(5.374)(-2.92)(2.758)R2=0.98F=187.49DW=1.89对1993~2004年就业人口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线性回归,用Eviews3.1做上述同样操作可得:=33062.11+5.166X1-14.207X2+6.255X3T统计量(4.361)(2.769)(-4.743)(2.829)R2=0.931F=35.996DW=1.98模型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系数为正,充分说明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就业的巨大作用,符合经济学意义。第二产业的系数为负,是不是说明第二产业在回归方程中失去了其实际经济意义呢?深入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第二产业回归系数负数效应恰恰切合了我国现状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实况,从实证中证明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互冲突的经济观点,解释答案在于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上。根据定义,产出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大致等于就业的增长率,若产值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就业只扩大3%,那么差距就必然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的。若劳动生产率在增长,便意味着生产任何既定的总产出需要更少的工人,甚至为零或负增长。这一点之所以仅仅发生在了第二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大,其它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持。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方法通常有散点图、ADF检验法、DF检验法。考虑到散点图法的精确度低,DF法又要求随即误差项μ不存在自相关,因此,这里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1978~1992年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一1978~1992年E、X1、X2、X3ADF单位根检验结果1993~2004年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二1993~2004年E、X1、X2、X3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时间段的就业人数和1978~1992年时间段第一产业产值通过了平稳性的检验;两个时间段第二、三产业产值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平稳性检验。1993~2004年第一产业产值一阶差分后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用调整后的数据用Eviews做回归分析得方程:=375.76+2.037X1-6.529X2+14.533X3 T统计量(0.085)(3.618)(-5.038)(12.101)R2=0.961115F=57.67323DW=2.969806在1978~1992年的回归方程中,R2=0.98,说明回归直线对样本点模拟的非常好。F统计量值=187.49,F0.05(3,11)=3.59,模型总体也是显著的。给定显著水平0.05,查表得临界值t0.025(11)=2.201,显然方程中t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即对就业量E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影响。在1993~2004年的回归方程中,R2=0.96,拟合优度接近1。F统计量=57.67,F0.05(3,7)=4.35,模型总体也是显著的。给定显著水平0.05,查表得临界值t0.025(7)=2.365,除了常数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通过了检验。1993~2004年常数项t统计量不显著是基于以下原因。常数项是模型的截距项,可认为是“自发就业”,表示就业人数在经济总值为零时的就业人数。比较有意思的是,在1978~1992年这个时间段里,“自发就业”人数为16636万人,这可以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情况来解释,国有企业众多是重要原因,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隐性失业问题。而在1993~2004年,“自发就业”人数为375万人,相对于上亿的就业人口来说微不足道,造成了t统计量不显著。以上两个回归方程的D.W值分别为1.89和2.97无自相关。对模型用帕克(Park)检验作近似判断的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三、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双阶段。1978~1992年,就业量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拉动型,尤其是第一产业,这与当时的中国国情比较一致。农业人口远远大于城镇人口,农业就业量大于其他产业,第三产业被置于基本忽略的地位。虽然第三产业不发达,就业问题并没有凸显,这说明中国当时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从1993~2004年,进入了另一个发展时期,第三产业成为新的引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超过了第一产业。这与赵海娟(2007)得出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因此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的论点一致。第二产业的就业对总体就业水平的贡献最小。2.隐性失业显化促使就业问题凸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之所以最近又出现了就业难题,一方面在于国家某些政策导致大量人员下岗;另一方面在于隐性失业显性化,中国经济必将经历一个高失业的痛苦时期。正如上文的分析,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部门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不能完全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真实失业率上升阶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千方百计挖掘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对经济总量的人均贡献率较小,但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来看,对于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仍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认真落实和贯彻“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政策,拓展农村的就业空间。(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结构调整,走“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通过农产品的再加工衍生生产链条,以增加就业岗位。(2)政策性地鼓励和扶持外出打工而有所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反哺家乡,从而带动就业。(3)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向海外输出农村劳务,把握国外就业机会,推进就业重置。2.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以2004年为基数),就可以吸纳就业531万人。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在人均GDP达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结构应该改变,而就业问题的凸现正是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代价。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应着重开发休闲健身产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农村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3.保持第二产业高产值尽可能取得双赢。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于就业的影响最小,从而不是就业的决定因素。刘强(2007)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水平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认为第一产业产值是其就业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产值跟其就业之间不存在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产值是其就业的Granger原因。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说,从产值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就业的决定因素,而第二产业不是就业的决定因素。因此,第二产业应以促进生产效率为首要任务。当然,不同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在招商引资政策中根据当地实际的就业情况,可以有意识地引进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如重庆市经济开发区,在引进像世界500强中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也适度地引进了国内像双星这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责任编辑:方涵)参考文献:[1]李子奈.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王志峰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