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红楼梦》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先是“仰望杏子不舍”,接着又对岫烟择夫之事反复推求,“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触景生情,这里的景不过是柳杏雀而已,却挑起了宝玉多少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也给唤醒,从而使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诗意的描绘。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整体象征如石头,既是石又是人的双重含义,造成了小说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一个是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两者的复合和交织,便使作品所提供的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出多义性。情绪象征如三十六回,宝钗替袭人绣肚兜,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里预示着宝玉和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婚姻悲剧。这样的情绪象征,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如芒种节那天,独不见黛玉,宝钗找到潇湘馆处,半路上飞来一双“玉色蝴蝶”,于是有了宝钗扑蝶,她追踪到滴翠亭旁,又引出小红与坠儿的私情话,小红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后,正担心黛玉听了她的私情话,忽见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她,于是引起小红去取工价银,回来不见凤姐,碰到晴雯、碧痕,受到一顿奚落,至此,作家撇下宝钗把笔锋向别处暗转,又通过小红寻凤姐把读者带到稻香村,生动地描写了小红的伶俐口才,至此稍作一顿,又转到潇湘馆去,终于引出黛玉葬花。寻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间情节、场景多次转换,不断地推进情节的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宝钗、小红、凤姐、晴雯、黛玉的性格描写。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红楼梦》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之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虽然都是日常的生活,但仍是波澜起伏、情趣盎然。在宝玉挨打之前,先写了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宝玉诉肺腑、蒋玉菡赠茜香罗、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使宝玉挨打成为集结了许多矛盾的大事件。挨打之后引起袭人进谗言、晴雯送手帕、黛玉题诗、宝钗送药、薛家兄妹争吵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同生活道路的冲突,揭示了嫡庶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刻画了许多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生活场景的转换。《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而林黛玉与宝玉的见面写得尤为精彩,把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把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摘编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节)材料二: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将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B.《红楼梦》里的象征包括观念象征、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其中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是《红楼梦》中创造性的运用,品读时更要重视。C.《红楼梦》在叙述角度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D.曹雪芹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使用人物视角叙事,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必然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景挑起了宝玉的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给唤醒了,致使宝玉对黛玉越发痴情。B.三十六回中,宝玉梦中的喊骂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只有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才能破译这种象征含义。C.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宝玉诉肺腑、蒋玉菡赠茜香罗、金钏投井、袭人进谗言等小矛盾,凝聚成了宝玉挨打这一大矛盾。D.黛玉的外貌从宝玉眼中看出,宝玉的外貌从黛玉眼中看出,通灵宝玉却从宝钗眼中叙出,这是曹雪芹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B.平儿受到贾琏和凤姐的打骂,躲到怡红院来。宝玉精心为平儿梳妆打扮。C.周瑞家的送宫花途中见到了香菱,即前文中的英莲,见到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一处顽笑,最后送到黛玉处。D.花谢花飞、红消香断写了少女的离情伤感和红颜薄命。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5.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与被叙述事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作品中对被叙述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红楼梦》中叙事视角的特点。【答案】1.B2.D3.B4.①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先总说:“《红楼梦》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再并列从“创造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象征手法的运用”,“情节转换自然”,“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五个方面展开分析。②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宝玉看到柳杏雀触景生情;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写出了情节转换自然,不着痕迹。5.①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②叙述人叙述视点自由转换,喜欢变换视角,把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③无论视角如何变换,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④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品读时更要重视”错误,原文是“《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情绪象征如……这样的情绪象征,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品读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时更要重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因景……致使宝玉对黛玉越发痴情”错。原文是“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而不是因景宝玉对黛玉越发痴情。B.“只有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才能破译这种象征含义”错。原文“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可见,原文是假设说法,而选项的说法更绝对。C.“袭人进谗言等小矛盾,凝聚成了宝玉挨打这一大矛盾”错。袭人进谗言是在宝玉挨打之后,所以,不可能是袭人进谗言导致宝玉挨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黛玉葬花论证了材料一创造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宝玉为平儿理妆主要表现宝玉“爱博而心芳”的形象,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周瑞家的送宫花论证了小说中每个情节具有多方面意义,情节转换自然,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写了“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的象征意义,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1)分析论证结构:材料一一共六段,根据第一段中“《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文章第一段先总说《红楼梦》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根据第二段中“《红楼梦》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第三段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第四段中“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第五段中“《红楼梦》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以及第六段中“《红楼梦》……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可知,文章二至六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创造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象征手法的运用”“情节转换自然”“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以及“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所以,除了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2)分析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如“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先是‘仰望杏子不舍’,接着又对岫烟择夫之事反复推求,‘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触景生情,这里的景不过是柳杏雀而已,却挑起了宝玉多少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也给唤醒,从而使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诗意的描绘”,可见,作者举宝玉看到柳杏雀触景生情的例来论证《红楼梦》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作者用“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这一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节转换自然,不着痕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中名著叙事视角的特点的能力。根据“《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可知,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根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可知,叙述人叙述视点自由转换,喜欢变换视角,把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根据“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知,无论视角如何变换,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根据“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可知,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流放鲁敏租屋这间八九平米的暗厅,还兼作玄关、餐厅以及穆先生坐着胡思乱想的地方,现在已塞满水果、靠垫、雨伞、购物袋、外套、鞋盒、接线板等各种杂物。穆先生孤坐其中,感到空寂、荒无人烟,和奇特的背井离乡之感。“老妈,明天要交120块,听力模拟光盘。”“一张小光盘要上百块?几个同学合买了轮流听听好了。”妻儿的对话,雨丝一样飘落到穆先生身上,却如小铁钉般扎疼,把他带回到真实中的小客厅。晚饭已经摆上桌子,升腾的水汽带着软绵绵的欺骗性——饭桌是房东的铝合金折叠桌,台面数处驳落,如烫伤的皮肤;餐具是几任租客的组合,粉红卡通加青花瓷加纺木纹;头顶上吸顶灯少了一只灯泡,亮的那只灰尘很厚。之所以租房,是为了儿子初三这一年的中考冲刺,这里可节省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本可租一个比这大一些、各方面条件好得多的房子,他们完全承担得起。可妻子的理由似也不好反驳:“你以为是来度假?就是住到皇宫,这一年也过不了安生日子!我倒是希望能更苦一点!越吃苦越好,那样咱儿子就会——”妻子猛地咽下后半句,好像这是她与老天爷之间的一个重大交易,不可说破。妻子这近乎愚昧的逻辑就此形成了一个道德基调,决定了他们租房生活因陋就简的清贫气息:一切的娱乐与消遣皆取消。钟点工辞了,晚报不订了,网络和有线都掐了,原来家养的两只龟、一缸锦鲤以及君子兰什么的,通通寄放到朋友家。妻子的衣着也一下倒退二十年,穆先生同样放弃了他的普洱、音响、按摩椅等。妻子还严格推行“禁声”政策,基本不与穆先生谈家常,就连拖地、洗衣、上厕所什么的她都蹑手蹑脚,像一个走在别人家的小偷——穆先生迷惑地观察她,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外面楼道及隔壁的动静可都不小,狗叫、男人吐痰、哪家的孩子练长笛。可是他慢慢看出,这些夸张的克制与收敛,是妻子所努力的一部分,她正全力以赴地使整个租屋生活足够压抑足够沉闷,以便跟老天爷谈条件。当然,真正的苦行僧是十四岁的儿子:iPad、篮球、滑板等碰也不碰,放学回来,除了吃饭,便自觉回房坐牢,勾着头苦干,连早上喝牛奶时也在记单词。妻子每见此景,既心疼,又像是赚了儿子一笔,暗中冲穆先生直努嘴,反让穆先生心里一阵别扭。总之,在租屋,一家三口都只保有最低级的生活功能:吃喝、洗漱、睡觉。任何的情调或享乐,都乃滔天之罪。这样,下班回家的穆先生,没抓没落的简直像是与世隔绝了,又像是处于某种战乱或离奔,穆先生有些自恨,他赌气般地枯坐,像只空口袋,懈怠地听凭时间一秒一秒如蚂蚁排着队从皮肤上爬过……要这样一直爬到明年六月吗。真安静呐,什么都停止了似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俭朴极了,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小客厅依旧光线昏暗、孤独得像大海深处。妻子推搡他的肩膀,压抑着声调,对着他耳朵嘶叫:“嗳,碗没涮,芹菜也没拣,衣服也没收!我和儿子在外面跑了两个地方上了四小时课。你下午都干吗了?”“是吗?时间这么快。”妻子重新开口,又回到老话题:“我现在都怕照镜子了,头发掉了好多。我真担心,儿子万一上不了重点,那我们这一年、儿子这一年,不,他这一辈子,一步落,步步落啊。”这天夜里,穆先生看看房门底,隔着两道关不严的门缝,折射进来一片微如薄纸的光。他想,儿子也许又趴在作业上睡着了。他突然想起要回原来的房子——去替儿子找上一学期的物理书。月光下踏入楼道,一派岑寂空荡,碰不到任何邻居,无人向他表达最低程度的欢迎。穆先生三步两步跨到自家门口。自己的家呀,他呻吟一声。家什都保持原样,只是积灰触目。推开厨房移门,门上贴着的红色福字掉色得厉害,好像风吹雨打了几个世纪。冰箱里空空如也。穆先生渐渐感到脖子发硬。他回到客厅,吸口气,闭上眼,重新睁开,满怀期望地再次环顾——红木小把件,相框,墙上从西班牙带回来的彩瓷挂盘,角落的白色油汀,这些年一样一样贪婪添置起来的,拥有它们就像拥有了存在的证据和细节。此刻,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哑巴一样忠实地呈现出死亡般的宁静。穆先生逐一打量,目光如衰老的猫那样胆怯地移动。多么古怪啊,他所看到的,竟像是租屋:积灰如盖,窗帘半掩,柜门洞开,墙上的斑点与挂钩,壁橱的旧报与蒸笼,它们飘浮重叠,遮蔽替代。在画面的边缘,穆先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神色凄惶、忽坐忽行,身影拖沓如浓墨滴落。……突然想起今夜此行之正事,如梦中之梦,穆先生忙驱动手脚,推开儿子的房门。(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穆先生的视角展开,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环境的拥挤杂乱、妻子的升学逻辑使他倍感压抑和烦乱,以致他游离在想象与现实之间。B.穆先生一家之所以租房,节省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是为了能让儿子考上重点,怕他初三这一年甚至一辈子落后。C.他们之所以选择这处简陋的租屋,坚持“清贫”的生活,是想以此教育儿子只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D.小说聚焦当前教育中“陪读式”家长的生存困境,将应试教育的配角——陪读家长放在了舞台中央,由此再现应试教育对于家庭的负面影响。7.下列对文中艺术特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儿关于“光盘”的对话,如雨丝飘落在身上,又如小铁钉般扎疼,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穆先生矛盾的感受,突显其在当下生活中尴尬又痛苦的心境。B.小说写穆先生一家“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失去了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仿佛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C.小说在刻画妻子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写出了妻子既勤劳肯干又紧张焦虑的形象特点。D.“门上贴着的红色福字掉色得厉害”,“冰箱里空空如也”等细节突出了房子的萧条,这使穆先生对家产生了陌生感。8.小说划横线句子描写了穆先生看到的自家屋内的环境,请分析此处描写的作用。9.小说以“小流放”为题,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答案】6.C7.C8.①写出了自家因长久无人居住打理的杂乱,渲染萧索、冷清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心理,表现穆先生空虚、茫然、郁闷的心理。③表达主题。表现应试教育对于家庭的负面影响。9.①表意指租屋条件简陋,房间拥挤、杂乱,家具破旧,就像流放地。②深意指家人间正常的情感交流缺失,穆先生失去了家的归属感,感到很孤独,有被流放的感受。③还指家庭气氛的紧张、压抑,让穆先生承受了流放般的巨大压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以此教育儿子只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错,原文信息是“之所以租房,是为了儿子初三这一年的中考冲刺,这里可节省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本可租一个比这大一些、各方面条件好得多的房子,他们完全承担得起”“可妻子的理由似也不好反驳:‘你以为是来度假?就是住到皇宫,这一年也过不了安生日子!我倒是希望能更苦一点!越吃苦越好,那样咱儿子就会——’”“我真担心,儿子万一上不了重点,那我们这一年、儿子这一年,不,他这一辈子,一步落,步步落啊”可见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为了儿子的中考冲刺,能吃苦,更专注,考重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艺术特点理解和分析能力。C.“外貌描写”错误,文中没对妻子进行外貌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积灰如盖,窗帘半掩,柜门洞开,墙上的斑点与挂钩,壁橱的旧报与蒸笼”等细节突出了自家因久无人居而导致房子的杂乱,渲染萧索、冷清的氛围。自家的杂乱致使他产生了陌生感,“他所看到的,竟像是租屋”,烘托人物心理,表现穆先生空虚、茫然、郁闷的心理。而这一切均是因为给儿子“陪读”造成的,“在租屋,一家三口都只保有最低级的生活功能:吃喝、洗漱、睡觉。任何的情调或享乐,都乃滔天之罪”,一切都以儿子的学习为中心,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这段环境描写,恰恰表现应试教育对于家庭的负面影响。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结合“租屋这间八九平米的暗厅,还兼作玄关、餐厅以及穆先生坐着胡思乱想的地方,现在已塞满水果、靠垫、雨伞、购物袋、外套、鞋盒、接线板等各种杂物”“饭桌是房东的铝合金折叠桌,台面数处驳落,如烫伤的皮肤;餐具是几任租客的组合,粉红卡通加青花瓷加纺木纹;头顶上吸顶灯少了一只灯泡,亮的那只灰尘很厚”分析,租屋条件简陋,房间拥挤、杂乱,家具破旧,就像流放地。结合“下班回家的穆先生,没着没落的简直像是与世隔绝了”“真安静哪,什么都停止了似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俭朴极了,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穆先生孤坐其中,感到空寂、荒无人烟,和奇特的背井离乡之感”分析,家人间失去了正常的情感交流,穆先生失去了家的归属感,感到很孤独,有被流放的感受。结合“钟点工辞了,晚报不订了,网络和有线都掐了……妻子还严格推行‘禁声’政策,基本不与穆先生谈家常,就连拖地、洗衣、上厕所什么的她都蹑手蹑脚,像一个走在别人家的小偷”分析,家里只维持最低级的生活功能,说话都不敢大声,家庭气氛的紧张、压抑,让穆先生承受了流放般的巨大压力。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大定初,校籍真定、河间,户冠两路。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由乡豪接待国使,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稍饮,遂大吐而出,其自爱如此。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捄,全活者甚众。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人多之。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行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君殁,迨今十有七年,谦父言犹在耳,念之益新。噫嘻!君之学,知所托矣。(选自《医史》卷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B.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C.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D.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我国历史上有避讳之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B.《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一起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是以记事为主的叙事体散文。C.进纳,宋时称交纳钱粮买取官爵。进纳官是国家政治权力分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D.壬辰,为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文中为纪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明之家境富裕,他家的财产在真定和河间两路居于首位。他为人慷慨,周济儒生,救济百姓,馈赠学生。B.李明之认为因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了母亲,所以决定跟随张元素学习医术。C.在济源县的时候,百姓广泛地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李明之创制了一个方子,并且竭尽全力用钱粮进行救济,保全救活了很多人。D.罗谦父由周德父引荐,拜见李明之,李明之把所知医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还留下书籍让罗谦父流传下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2)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人多之。14.请结合文本,概括济源疫情得不到控制的原因。【答案】10.B11.B12.C13.(1)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笃厚敬肃,慎重地结交朋友,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2)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公示,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14.①医书上没有和这种病对症的方子。②医生胡乱开药。③医人、病人与病人家属都不认为有问题。【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先生当初并不是因为医术而出名的,人们也不知道李先生在医学上造诣很深。自从李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到了汴梁以后,于是凭着医术在达官贵人之间进行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人”本句的主语,应在“人”前断句,据此排除AD。“游……间”,是“游于……间”的省略,意思是“在……间交游”,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孟子》是以记事为主的叙事体散文”说法错误。《孟子》是语录体散文。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济源县的时候……竭尽全力用钱粮进行救济,保全救活了很多人”张冠李戴,从文中“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捄,全活者甚众”可知,“竭尽全力用钱粮进行救济,保全救活了很多人”的行为发生在李杲的家乡,并不是在济源县。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忠信笃敬”,忠诚守信、笃厚敬肃;“游”,交往;“接”,相处。(2)“特刻之于木”,状语后置,“效”,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得疗效;“多”,称赞。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可知,在治疗这种病的过程中,医生虽然也查阅了古代医书,但医书上没有和这种病对症的方子。所以医生们就胡乱开药,用泻下之法治疗,没有疗效后不改变治疗方法。而且医人、病人与病人家属都不认为有问题。所以就造成了疫情得不到控制的结果。参考译文: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住在真定路,家里非常富裕。金朝大定初年,朝廷对真定和河间两路的户籍进行了核对,结果显示出他家的财富在两路当中居于首位。李先生幼年的时候,就跟一般的儿童很不相同;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笃厚敬肃,慎重地结交朋友;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街区里的众人认为欢乐惬意的地方,他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过,因为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一次,他以地方豪绅的身份接待南宋使节,府里的长官听说他年纪轻轻便很有操守,就用话暗示一个妓女硬让他饮酒,他推辞不过,稍微饮了一点酒,就大吐着退席而出,他就是这样地珍重自己。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他家的宅院内有一片空地,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书院,接待儒士。有的儒士生计艰难的话,就全面周济他们。金朝泰和年间,发生饥荒,百姓大多外出逃难或被饿死,李先生竭尽全力用钱粮进行救济,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李先生的母亲王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让乡里的数名医生救治她。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竟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送了命。李先生为因不懂医术而失去了他的母亲十分痛心哀伤,立下誓愿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听说易水县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闻名天下,就带着金银绸缎去拜见他。学了几年后,全部学到了他的医术。后来向朝廷捐献钱粮买到了一个官职,主管济源县的税务。那里的百姓广泛地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社会上的民众把它叫做“大头天行”。医生们查遍了医书,没有跟这种病对症的方子。就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地给病人泻下,没有效果;继续给病人泻下,以致病人接连不断地病情加重,直到死亡。医生们都不把这当作过错,病家也不认为不对。唯独李先生在心中深感哀痛,于是废寝忘食地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分析症状探求病根,创制了一个方子,给病人们服下它后,才取得了疗效。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公示,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李先生当初并不是因为医术而出名的,人们也不知道李先生在医学上造诣很深。自从李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到了汴梁以后,于是凭着医术在达官贵人之间进行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他在壬辰年向北渡过了黄河,寄居在东平,到甲辰年才回到了故乡。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父说:“我老了,想把医术传给后世,深感适当的人选难以找到,怎么办呢?”周德父说:“廉台县的罗天益谦父,品行敦厚朴实,曾为作为事业的医学还不精通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您想要传授医道,这个人大概可以的。”另一天,周德父带着罗谦父一起去拜见李先生,李先生一见到罗谦父就问道:“你来学习是为了做赚钱的医生呢?还是为了做继承和发扬医学的医生呢?”罗谦父说:“只是继承和发扬医学而已。”于是就跟着李先生开始学习,他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是靠李先生提供的。学了三年后,李先生赞赏他能长期坚持而且不知疲倦,送给他二十两银子,说:“我知道你生计艰难,担心你意志动摇,半途而废,可以用这些银子来供养你的妻子儿女。”罗谦父坚决推辞,不愿接受。李先生说:“我把大的医道尚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哪里会吝惜这小小的钱财呢?你不要再推辞了。”李先生期望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李先生临终的时候,把平常所写的书都校勘好,按照类别罗列起来,摆在书案上面,嘱咐罗谦父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为了你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们。你要小心保存,不要让它淹没失传了,要推广并使它流传下去。”李先生去世年纪是七十二岁,去世的时间是辛亥年二月二十五日。李先生去世后,到现在已十七年了,罗谦父说起来感到李先生的话仍然就像在耳边一样,回想起来更觉清新。啊!先生的学术,可知的确是得到了依托继承的人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①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柳宗元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此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①惊风:狂风。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雄浑的空间。B.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芙蓉”“薜荔”都是植物,《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C.颈联写远景,同写遥望,“岭树”“江流”两句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景中寓情,愁思无限。D.尾联由前联生发而来,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还表现了连音书也无法送达的痛心。16.这首诗的写景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颔联更令诗家惊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5.A16.①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狂风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描写了风急雨骤的景象,将诗人哀苦无比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②象征(比喻、联想),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高洁,惊风、密雨象征着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由眼前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遇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雄浑的空间”错误。“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不是“雄浑”,应为“荒凉”。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意思是: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描写了风急雨骤的景象,将诗人哀苦无比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惊风、密雨象征着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由眼前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遇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写琵琶女准备演奏时,只是校弦试音,都让人感受到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沧浪亭石柱上有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苏轼《赤壁赋》中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率真体现在他“口出狂言”,因为他说尽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能够在三年之内“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答案】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轴,拨,弦,惟,旅,馑。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然而这并非历史的全部。事实上,赵宋国祚绵延三百余年,虽战乱不断、家国沉浮,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人民最富裕的朝代。在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了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即使千年之后的当代,也难以。如今宋代已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且演变成了艺术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的美学符号。宋朝对的美的追求和感受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组织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作品。他曾写诗:“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一个帝王竟然能够如此地体悟美,不由令人感叹。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旺盛

厚重

望其项背

细致 B.旺盛

深厚

望尘莫及

细腻C.昌盛

厚重

望尘莫及

细致 D.昌盛

深厚

望其项背

细腻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20.请分别用一个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答案】18.D19.宋朝对的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组织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20.宋代虽然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却是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朝代。宋代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且演变成了美学符号。【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旺盛:生命力强。昌盛:兴旺;兴盛。语境修饰文化,应为“昌盛”。深厚:(感情)浓厚;(基础)坚实。厚重:又厚又重;丰厚;敦厚持重。语境修饰的是“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应用“深厚”。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根据横线前的“难以”可知,应用“望其项背”。“细腻”指细致光滑,也可用来形容描写、刻画、表演等细致入微。“细致”着重于周密,常指做事、思考问题时态度认真。语境说宋徽宗能体悟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修饰“体悟”,应用“细腻”。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追求和感受”语序不当,对美应该先“感受”再“追求”;前文说的是“《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与之对应,“作品”换成“绘画”。因此原句改为:宋朝对的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组织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2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论述人们对宋朝的错误认知,由“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然而这并非历史的全部”“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裕的朝代”可知,第一段论述的是:宋朝一直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其实却是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朝代。第二段由“如今宋代已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且演变成了艺术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的美学符号”可以概括出论述的是宋代成为美学符号。然后按照题干“用一个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用上“虽然……但是”和“不仅……而且”这两个关联词将上面概括的内容变换为合乎要求的句式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独树一帜。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其中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章回小说回目一开始由单句构成,字数参差不齐,在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①,字数也由原先的参差不齐逐步定型为七言或八言,不但易于②,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基本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大多数回目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③,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21.下列所选《红楼梦》中的回目对联,对仗欠工整的一项是(

)A.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B.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C.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D.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由单句发展为偶句;②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③都有一幅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C.“捐馆”,“捐”指放弃,“馆”指官邸,字面上来说,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的去世。为动宾结构。“路谒”,路上碰到并拜谒,状语加上中心词,偏正结构。“捐馆”“路谒”对仗不工整。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主要讲回目形式特点,前面交代“章回小说回目一开始由单句构成”,再根据前面举例“一百二十回”“一百回”分析,后来回目形式变成了双句,或者说是偶句。第二处,此处讲章回小说发展后的特点,且有关联词“不但……而且”,前面说形式变为偶句,字数也逐步定型为七言或八言,这样易于全面概括每回的内容。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