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新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线粒体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需氧型细菌演化而成的,而叶绿体则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光合细菌)演化成的。下列叙述不支持该假说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B.粗面内质网上有合成磷脂的酶C.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有的还含有胆固醇D.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与膜上分布的糖蛋白有关3.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各基因位置如图。关于细胞增殖中染色体及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是AaBb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加倍4.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況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B.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C.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5.人体被蝎子蜇伤后将引发如图所示的免疫过程,其中a~e表示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a与b的表面均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B.细胞c的增殖分化需要两方面信号的刺激C.若无抗原进入机体,则B淋巴细胞无法产生抗体D.图中的细胞e的表面不存在特异性受体6.甲图表示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乙图表示将A、B两种物质混合,再在T1时加入某种酶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实验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中,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细胞代谢中ATP合成酶的三维结构(原子分辨率)在2018年被测定,其工作机2019年有了突破性进展。下图1是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图1中①侧所示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物质甲从产生部位扩散至细胞外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2)ATP合成酶也是运输H+的载体,其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由此可推测H+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若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条件不变,短时间内暗反应中五碳化合物含量会______________。(3)植物细胞中含有ATP合成酶的生物膜还有______________。(4)为进一步了解植物代谢机制研究人员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试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释放速率,得到图2所示曲线(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恒定)。请据图分析并回答:①实验的前3小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如改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点的位置将______________。②图2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_____________个;实验中该植物前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______________(选填“<”、“=”、“>”)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8.(10分)蓝莓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视力、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某同学尝试用蓝莓来制作蓝莓果酒和蓝莓果醋。(1)制酒中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取样后可用__________观察该微生物。发酵时一般要先通气,通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酒过程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检验后颜色变成__________。(2)为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发酵前后的__________作进一步的鉴定。(3)酿制蓝莓果酒时,并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因为在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4)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__________。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原__________(填“充足”或“缺少”)。9.(10分)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屠呦呦团队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新进展。某课题组为得到青蒿素产量高的新品系,让青蒿素合成过程的某一关键酶基因fps在野生青蒿素中过量表达,其过程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酶1是____________,酶2分别是_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使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解链为单链的条件是加热至90-95℃,目的是破坏了DNA分子中的______键。在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____中。(2)检验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青蒿素基因组,可以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做成分子探针与青蒿素基因组DNA杂交。理论上,与野生型相比,该探针与转基因青蒿素DNA形成的杂交带的量_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3)据图分析,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该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必须检测转基因青蒿素植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能被应用于现代生物制药。下图为利用奶牛生产抗病毒的特效药——干扰素的基本流程部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干扰素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②过程可通过___________技术扩增获得大量干扰素基因。(2)将干扰素基因与___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从而得到干扰素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分泌干扰素的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3)若⑤过程表示的是体外受精,完成⑤过程后,应将受精卵移入________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以防止杂菌污染;该过程通常需要提供一定浓度的CO2,其作用是___________。(4)⑦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为同时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个体,可在⑦操作之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所示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狭翅雏蝗密度在_________(头/m2)时,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2)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点与a点相比,种群是否________发生变化。(3)图中e点时引人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答两点)。(4)g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坏平衡,处于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详解】A、原核生物含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A正确;B、原核生物体内含DNA和RNA,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B正确;C、原核生物只具有一层细胞膜,无其他复杂的膜结构,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形成囊泡包裹原核生物,原核细胞膜+真核胞吞的膜共2层膜,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其他细胞器膜、核膜等也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不能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D错误。故选D。2、B【解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液泡、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详解】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光面内质网上有合成磷脂的酶,B错误;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有的还含有胆固醇,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与膜上分布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还具有润滑、保护等作用,D正确。故选B。3、B【解析】

A/a、B/b属于等位基因,但Ab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是AaBb,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AAbb、aaBB,A错误;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为2n,含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也含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未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始终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由于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故细胞中DNA加倍,但染色体数目均未加倍,D错误。故选B。4、C【解析】

题图分析: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在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①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②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详解】A、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①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②表示装置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A正确;B、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B正确;C、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分别是18~25℃,30~35℃,15~18℃,C错误;D、果酒、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毛霉,都是真核生物,果醋制作所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故选C。5、B【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免疫过程产生了抗体,因此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详解】A、细胞a与b的表面不都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A错误;B、细胞c是B细胞,期增殖分化需要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B正确;C、浆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抗原的刺激,C错误;D、图中的细胞e是浆细胞,其表面不存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但是存在其他物质如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抗体为突破口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种类以及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6、C【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甲图中,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反应速率达到一定值时,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起催化作用的酶已经饱和。乙图中,随着反应进行,浓度不断增加的是生成物即B,浓度不断减少的是反应物即A,T1时刻反应开始,T2时刻反应速度变缓,A反应物的含量趋于0,直到最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此时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为底物浓度。【详解】A、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A正确;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图表示的反应为A(淀粉)B(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B正确;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错误;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叶绿体基质8协助扩散减少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上移4<【解析】

分析曲线图: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3~6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6~18时,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18~21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21~27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27~30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30~42时,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42~45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45~48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在6、18、36、42时,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详解】(1)图1中①侧为类囊体的外侧,所示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物质甲为氧气,产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腔内,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腔(1层膜)扩散至细胞(1层膜)外需要经过叶绿体膜(2层),因此一共穿过4层膜,8层磷脂分子。(2)ATP合成酶也是运输H+的载体,其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可以合成ATP,由此可推测H+跨膜一定是顺浓度梯度,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若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条件不变,光反应减弱,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是照常进行的,C5去路正常,但是来源减少,因此短时间内暗反应中的C5会减少。(3)植物细胞中含有ATP合成酶的生物膜还有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ATP)。(3)①实验的前3小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使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不变,吸收CO2将减少,所以c点上移。②图2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在6、18、36、42时。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从图中CO2含量的差值比较可知,实验中该植物前24小时差值比后24小时的小,有机物积累量小于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点睛】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酵母菌(光学)显微镜酵母菌可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灰绿色pH(醋酸含量)缺氧、呈酸性30~35℃缺少【解析】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详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取样后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微生物。制作蓝莓果酒时一般要先通气,通气的目的是酵母菌可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液泡中的蓝莓果酒会释放到发酵液中,使果酒颜色加深。制酒过程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检验后颜色变成灰绿色。(2)由于醋酸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醋酸使pH逐渐降低,因此在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的过程中,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3)在无氧条件下,酿制蓝莓果酒时,产生了二氧化碳,使得环境pH值呈酸性,在该条件下,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所以发酵过程不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4)醋酸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到35摄氏度,比酒精发酵的温度高,且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定位】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点睛】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少量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9、逆转录酶限制酶氢T-DNAfps基因、fps基因的mRNA较多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青蒿素产量【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据图示可知,酶1促进逆转录的过程,故为逆转录酶,酶2用于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故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使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解链为单链的条件是加热至90-95℃,目的是破坏了DNA分子中的氢键,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中。(2)检验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青蒿基因组,可用DNA分子杂交法,即将fps基因、fps基因的mRNA做成分子探针与青蒿基因组DNA杂交。由于产量增高,故与野生型相比,该探针与转基因青蒿DNA形成的杂交带的量较多。(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由图可知,农杆菌的作用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判断该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必须检测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的青蒿素产量,若产量增高,则说明达到了目的。【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10、逆转录PCR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受精卵发育抗生素维持培养液的pH稳定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利用奶牛生产抗病毒的特效药--干扰素的基本流程,其中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采用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④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⑤表示体外受精,⑥表示早期胚胎培养,⑦表示胚胎移植。【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mRNA形成cDNA的①过程称作逆转录,②表示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过程。(2)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必须让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组建在一起,使目的基因在乳腺细胞中选择性表达,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3)⑤表示体外受精过程,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杂菌污染;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