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设计标准_第1页
植物园设计标准_第2页
植物园设计标准_第3页
植物园设计标准_第4页
植物园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DDBDBJxx/Txx-202DBJxx/Txx-2022备案号:Jxxxx-2022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植物园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StandardForDesignofBotanicalGarden2021--发布 2021--实施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ContentsTOC\o"1-1"\h\t"标准文件_一级条标题,2,标准文件_附录一级条标题,2,"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13BasicRequirements 24GeneralLayout 44.1GeneralRequirements 44.2FunctionZoning 54.3VerticalLayout 54.4RoadLayout 64.5IntegratedpipelineLayout 65PlantingDesign 75.1GeneralRequirements 75.2StructuralForestPlantingDesign 75.3SpecializedGardenPlantingDesign 75.4ConservatoryPlantingDesign 76BuildingDesign 76.1GeneralRequirements 76.2Conservatory 86.3Herbarium 106.4IntegratedServiceBuilding 106.5OtherBuilding 107SignageDesign 107.1GeneralRequirements 107.2ScienceSignageDesign 117.3PlantSignageDesign 1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13ListofQuotedStandards 1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5ExplanationofFormulation 16

1总则1.0.1为满足植物园设计和建设的需要,全面发挥植物园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科研、科普、游憩功能,确保植物园设计质量,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各类植物园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设计。1.0.3植物园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植物园botanicalgarden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植物保护、并供观赏、游憩及科普等活动,具有良好设施和标识系统的绿地。2.0.2综合型植物园comprehensivebotanicalgarden具有活植物收集与迁地保护、科普开放与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的设施,包含两个以上专类型植物展示园区,植物展示体系较完善的植物园。2.0.3专类植物园specifiedbotanicalgarden主要从事专项收集(如特定属、种、经济用途、观赏特性、植物生态区等)的植物园。2.0.4展览温室conservatoryforexhibition由人工控制各种环境因子,用于保育、展示不同区域与气候条件的植物,主要由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围护的建筑。2.0.5生产温室conservatoryforproduction为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繁殖、引种驯化而设置的,由人工控制各种环境因子的室内空间。2.0.6专类园specializedgarden植物园中具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有相同特质类型(种类、科属、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利用价值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以植物搜集、展示、观赏为主的植物主题园。2.0.7自然保育区natureconservationdistribution对植物园范围内有当地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野生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地域划出一定面积予以保护和复育的区域。2.0.8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物种迁出原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2.0.9科普解说牌popularscienceexplanationboard通过文字、图片、互动设施或者新媒体对自然、人文资源实体或者信息进行解说,使公众了解解说对象并获得与之交流互动的载体。

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植物园的用地范围与类型应以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留有发展空间。3.1.2植物园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生态性优先的原则。3.1.3植物园设计应满足植物收集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赏游憩和园务管理的需求,并应符合安全、防疫、防火、防灾的要求。3.1.4植物园设计应根据植物区系特征、资源本底、保护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植物园的功能和作用;并应依据功能和作用合理确定植物收集的方向与名录。3.1.5植物园设计应注重收集、保护和展示本植物区系内的乡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经济植物,并应满足物种多样性的要求。3.1.6植物园设计应根据定位不同,合理确定科研区域及科普场所的规模。3.1.7植物园设计应坚持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中长远期合理规划。3.2选址3.2.1植物园选址若临近城市时,应遵循公共交通系统,沿城市主、次干道的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应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一致。3.2.2植物园选址宜优先选择水源充足地,且水质良好,有自然水系河流的区域。与城市水系相邻时,应依循相关区域防洪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水位变化对于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影响。3.2.3植物园选址宜选择有自然地势高差的区域,避开洪涝、滑坡、崩塌、岩堆等地质条件不良的环境,若选用环境受污染区域,应充分进行土壤改良与环境改造,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3.3规模与用地比例3.3.1大型综合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hm²,专类植物园面积宜大于2hm²。3.3.2植物园主要用地比例以陆地面积为计算基数,主要用地比例应符合表3.3.2的要求:表3.3.2植物园主要用地比例陆地面积A(hm²)用地类型占比(%)绿化用地比例园路及铺装场地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管理建筑A<2>6515~25<7.0<1.02≤A<5>7010~20<7.0<1.05≤A<10>7010~20<5.0<1.010≤A<20>7510~20<4.0<1.020≤A<50>7510~20<3.5<0.550≤A<100>805~15<2.5<0.5100≤A<300>805~15<2.5<0.5A≥300>805~15<2.0<0.5注:1.植物园规模与用地比例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规定执行。苗圃用地计入绿化用地。3.管理建筑包括科研建筑、配备温室、其它管理建筑等。4.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包括展览温室、科普教育建筑、其它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等。5.专类植物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上述指标。3.4容量3.4.1植物园各项设施规模、数量及管理办法宜以游人容量为计算依据。3.4.2植物园游人容量计算办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3.4.3人均占有植物园陆地面积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3.5设施植物园常规设施的设置宜参照表3.5的规定。表3.5植物园常规设施设置设施类型设施项目植物园类型大型综合型植物园中型综合型植物园小型植物园专类植物园游憩设施(建筑类)展览温室●●●●盆景馆●●●●科普展览馆●●●●●园林建筑●●●●●●游憩设施(非建筑类)科普展廊●●●●●科普解说牌●●●●●●●●休息座椅●●●●●●●●服务设施(建筑类)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餐厅●●●●●小卖部●●●●●●纪念品商店●●●●厕所●●●●●●●●服务设施(非建筑类)导览标识系统●●●●●●●●游览车停靠站●●——管理设施(建筑类)科研试验建筑●●●●●生产温室●●●●●标本馆●●●●●种子库●●●●●植物信息管理中心●●●●●管理办公用房●●●●●●●●公寓●●——管理设施(非建筑类)大棚●●●●视频监控设施●●●●●●广播设施●●●●●●●园林废弃物处理设施●●●●●●垃圾处理中转设施●●●●●雨水控制利用、水处理设施●●●●●●●●注:1、“●●”表示应设,“●”表示可设,“—”表示不需要设置。2、植物园常规设施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

4总体布局4.1一般规定4.1.1对植物园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水体、建筑物、构筑物、植物、管线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调查,作出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对有保留价值和纪念意义的资源应尽量保留并提出安全和利用措施。4.1.2总体布局应结合现状条件进行功能区划分、地形布局、园路系统、植物布局、建筑物布局、综合管线布局等综合设计,协调植物园各项功能与景观之间的关系。4.2功能分区4.2.1出入口区1出入口布局应根据城市规划、植物园的规模、功能分区、管理需要以及周围的市政道路条件,确定植物园出入口的位置、数量与规模。2游览出入口宜与科研、管理、生产等专用出入口分开设置,宜控制在三个以内。3售票的植物园游人出入口外应设集散场地,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应以游人容量为依据,宜按500m²/万人计算。4根据游人量合理安排机动车、非机动车林荫停车场,停车场位置应设置于出入口附近,但不应占用内外集散广场。4.2.2科普展览区1露地植物展示区(1)植物展示区应体现植物科学内涵与园林景观形式的和谐统一。(2)植物展示区宜按照科学的植物分类系统、地理和区系、生活型、植被类型、生境、亲缘关系、观赏特性、经济用途,满足特殊服务群体、游览趣味性和场地自然人文特征等设置分类区及露地专类园,并确定规模。(3)各展示区块的空间布局应保证游览的系统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游览路线应合理便捷。2科普建筑区(1)植物园中的科普建筑一般包括展览温室、科普馆、标本馆、盆景馆等以科普功能为主的建筑。(2)展览温室应充分利用地势,选择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给排水便利的开阔区域。(3)各建筑应依据植物园的性质、规模、展览内容和综合发展要求来确定建设规模。4.2.3科研实验与自然保育区1科研实验与生产区应与主要植物展示区分开,独立设置。2科研实验区、生产温室和试验生产苗圃宜集中设置。3自然保育区不宜对外开放,宜设满足科研需求的游步道系统,不应建设与保育无关的建筑和设施。4.2.4园务管理区1园务管理区宜设置在交通便利、相对独立的区域,可与出入口区结合设置。2园务管理区应依据园区规模和管理人员配置合理布局,其中生产管理用房配置每40hm²不少于一处。4.3地形布局4.3.1地形布局应在满足景观塑造、空间组织、雨水控制利用等各项功能要求的条件下,根据植物生境要求塑造符合植物展示、满足各类植物良好生长条件的多种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场地的起伏变化、水系的功能和形态,并宜园内平衡土方。4.3.2地形布局的竖向标高应结合原保留植被、人文历史遗迹的标高进行控制。4.3.3露地专类园等户外展示区的竖向设计应结合总体布局,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微地形展示空间。4.3.4主要集散展览建筑的竖向设计宜与总体的游览路线有机结合,主要展览区域主入口的竖向设计应相对平缓、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并确保游客无障碍抵达。4.3.5科研试验与生产区、园务管理区等对游客不开放区域的外围,在竖向设计时,宜结合园区实际,通过地形高差变化等手段与主要园区有效分隔。区域内的竖向设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从满足各项生产、实验和管理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好竖向地形设计并满足相关专业规范。4.3.6园内景观水体和水生植物展示区应利用原有水体资源或地势低洼区域,营造完整连续的水体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水生植物生长环境,在缺水地区为雨水收集创造条件。4.3.7水生植物展示区的水体深度应根据水生植物的展示要求和水生植物分类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水体深度一般在5cm~150cm,有条件的区域水体深度宜达到250cm以上。4.3.8无防护设施的人工驳岸,近岸5.0m的范围常水位水深不得大于60cm。4.3.9绿地地形应结合场地雨水排放进行设计,并宜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干塘、树池、植草沟等具备调蓄雨水功能的地形处理方式。

4.4园路布局4.4.1植物园园路布局应以植物园的规模、各功能分区、管理需要为依据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面层材料等内容。4.4.2按照使用功能,园路宜分为游览园路和科研生产专用园路两类。游览园路应分为主路、次路、支路和小路四级。科研生产专用园路应满足苗木生产、管理和消防的要求,宜独立设置,不宜与游览园路重合、交叉。4.4.3园路宽度应根据功能区通行要求确定,并符合表4.4.3的规定。表4.4.3园路的宽度(m)园路类型园路分级植物园用地面积A(hm2)A<50A≥50游览园路主路4.0~5.04.0~7.0次路3.0~4.03.0~4.0支路2.0~3.02.0~3.0小路0.9~2.01.2~2.0科研生产专用园路大型机械通道4.0~7.0小型机械通道2.0~4.0步行道0.9~2.04.4.4园路布局应结合植物展示和科普设施合理布置,形成完整的导向体系和科学的科普标识系统。4.4.5园路坡度设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4.4.6园路设计应采用透水、透气性铺装材料,应根据其不同功能保证其透水性、抗变形及承压能力。4.5综合管线布局4.5.1植物园综合管线应根据功能需求和市政管线情况布局给水、排水、强电、弱电、天然气、暖通、空调等各专业管线和设备,各专业之间要在满足本专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相互协调。4.5.2展览温室和生产温室应设置独立的供暖系统,并配备智能温度调节系统。4.5.3灌溉水源水质按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的规定执行。4.5.4可优先使用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再生水水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的规定执行。4.5.5专类园植物应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特性进行灌溉,宜使用微喷、微喷灌、滴灌、雾喷等灌溉方式。4.5.6植物园景观照明设计应考虑生态和环保的要求,降低灯光对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影响。4.5.7植物园中科普设施宜结合通信网络系统、智能化系统等设置。

5种植设计5.1一般规定5.1.1种植设计的原则、植物配置等应按现行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5.1.2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依据、原则与方法、生境选择应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地保护技术规程》LY/T3086.2-2019的规定执行。5.1.3种植设计应结合人居环境要素,充分满足植物园科普、科研及观赏的需要。5.1.4种植苗木选择标准应按现行标准《园林绿化木本苗》CJ/T24-2018的规定执行。5.1.5种植土壤应按现行标准《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的规定执行。5.2结构林植物设计5.2.1结构林植物应选择适宜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乡土树种。5.2.2结构林品种选择宜结合植物区划、风格、通行、遮阴等功能需求。5.2.3结构林植物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环境效益好的树种。5.3专类园植物设计5.3.1专类园类型可以植物分类学为理论基础,依据一定的分类系统和种属关系,将植物按照进化顺序排列布置;也可按植物原产地的地理分布或植物的区系分布原则进行设置;也可按植被类型、植物用途、植物观赏特性、植物原生生境、植物栽培技术等等类型进行划分。5.3.2可设置展示分类系统框架的专类园。5.3.3各地依据自身气候特点,侧重利用黄河区域、高山、高寒等植被资源,建立体现地方特色的专类园。5.3.4本区域可设置油料、食用、医药、杂粮、生态治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功能性植物专类园。5.3.5儿童游乐区的植物配置应避免种植有毒、有刺和易产生过敏性物质的植物;儿童活动场地周围的植物种植,应保持良好的可通视性。5.3.6管控植物应设置独立区域。5.4温室植物设计5.4.1温室植物应根据植物的生境、观赏性、功能确定植物种类,一般可分为热带雨林植物、亚热带植物、沙生植物、棕榈植物、蕨类植物等。5.4.2室内的种植设计应根据温室规模和特色定位、温室植物种类选择及室内环境条件,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特点进行种植设计。5.4.3在植物选择上主要选择姿态奇异、具有特定树形,能表现植物特殊生态习性、特征和功能的植株。

6建筑设计6.1一般规定6.1.1植物园建筑设计应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设计原则。6.1.2建筑物位置、规模、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该符合植物园总体设计的要求。6.1.3建筑物应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有机融合。6.1.4材料选用应符合高效、低耗的环保健康要求。6.1.5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应通过合理的结构体系来实现节能、安全、环保的标准。6.1.6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的处理。6.1.7植物园内主要建筑类型见表6.1.7。表6.1.7植物园主要建筑类型建筑分类主要建筑类型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展览建筑展览温室等科普教育建筑科普展览馆等餐饮建筑餐厅等其它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主入口建筑、游客服务中心、园艺管理用房等管理建筑配备温室生产温室、科研实验温室、荫棚等科研建筑科研实验楼、植物信息管理中心、标本馆、种子库、图书馆、公寓等其它管理建筑行政管理中心、园艺生产管理用房、仓库等6.2温室建筑6.2.1展览温室设计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以及舒适、安全的游览需要。6.2.2根据不同展示主题及内容,宜设置独立温室建筑群,满足不同植物对环境的不同要求。6.2.3温室建筑群可采用集中或分散式布局,分散式布局的各单体温室之间距离不宜过长,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6.2.4设计应融合文化特性,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使建筑造型美观、结构轻巧、绿色节能。6.2.5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合理规划温室建筑方位、形态,充分利用风、水、地热、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减少建设投资和降低建筑能耗。6.2.6展览温室规模应满足植物生长空间以及后期收集更替植物的空间需要,温室高度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空间。大型展览温室总建筑面积应达到8000㎡以上,中型展览温室总建筑面积在3000-8000㎡,小型展览温室总建筑面积应不大于3000㎡。6.2.7应根据所展示的温室植物的区系分布、生态习性、观赏特点或展示主题等合理划分展示空间,将植物景观展示和互动式科普设施有机结合。6.2.8应按照规模、布局设置两个及以上出入口,满足人流集散需要。出入口总净宽度按游人量不小于0.65m/百人计算,每个出入口净宽度不小于1.5m,净高度不小于2.1m。出入口区域宜设有集散场地,面积不宜小于高峰时人流量0.05㎡/人。6.2.9温室结构材料应选择质地轻、强度高、抗腐蚀、锈蚀等合金材料,配件外露部分应做防腐处理。6.2.10覆盖材料应选择玻璃或其他轻型透明覆盖材料,要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透光性、且耐老化性能优异,不易发生热胀冷缩和冷凝结露现象。6.2.11应合理设置开启窗位置,一般设置在左右侧方开启,朝向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6.2.12应设置维修维护设备机械及植物运输出入口,出入口宽不小于3m,高不小于3.5m。室内应设置建筑、设备、植物维护的临时操作场地。6.2.13屋面结构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规定执行。6.2.14应设置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配套设备间,包括通风系统、供暖系统、喷雾体统、遮阳系统等,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模拟植物生长所需的原生环境。常见温室室内环境参数宜符合表6.2.14的规定。表6.2.14常见温室室内环境参数表名称温度(℃)相对湿度(%)光照高度(m)夏季冬季夏季热带雨林温室≤30≥1570~75中等强度,40000-60000lx25~30沙生植物温室≤30≥1040~50中等强度,最高日照强度不超过40000lx15~20兰花凤梨蕨类≤35≥1580~95从明亮到滤光,光照强度在10000-15000lx,超过以上光强时,夏季需遮荫6~8热带水生植物温室≤32≥20>70中等光强,光照强度在20000lx以上6~8高山植物温室≤25≥1550~60中等光强,可辅助一定的紫外光照6~86.2.15室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温室控制系统设计规范》JB/T10306-2013的规定执行。6.2.16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并设置内循环通风设备,室内风速宜在0.3-0.5m/s。6.2.17宜设置水处理过滤系统,冬季应设置热交换器进行加热,使水温升高至20-25℃。6.2.18室内硬景设计应与展览温室主题相协调,电气、给排水、通风管、设备间、能源中心等配套设施应设置在隐蔽地带,能源中心可单独设置,但距离不宜过远,便于节能、管理。6.2.19可配备一定规模的生产温室,用于引种、培育苗木或进行其他科学研究。6.2.20室内设备设施应防湿防腐、安全耐用,适用于温室特殊环境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设备高度。6.3标本馆6.3.1标本馆应设置展览室、标本制作室、标本库、办公设备资料室以及其他辅助用房。6.3.2应设计标本查询系统。6.3.3应防止阳光直射,可采用密闭门窗。6.3.4应设置有过滤措施的新风系统。6.3.5应配备低温冷冻设备。6.3.6应设置集中监控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6.3.7腊叶标本库不应采用自然通风,温度宜控制在15℃-25℃,湿度控制在50-60%。6.3.8标本库应与标本馆的其它用房隔离,检查和处理标本害虫不得对标本造成危害。6.3.9标本库设计应考虑未来扩展空间。6.4综合服务建筑6.4.1综合服务建筑满足游客集散、餐饮、商业等需求。6.4.2建筑设计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建筑规模、风格、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4.3材料优先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使用新工艺、新技术。6.4.4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6.4.5建筑至少应设置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邻交通主干道时,应与周边道路取得良好的关系,使人、车分流,避免造成混乱。6.4.6应设置无障碍坡道及标志,方便服务特殊人群。6.5其他建筑6.5.1科普展览馆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展览建筑设计规范》JGJ218-2010的规定执行。6.5.2科研建筑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科研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的规定执行。6.5.3餐饮建筑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餐饮建筑设计标准》JGJ64-2017的规定执行。6.5.4公共厕所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6.5.5游憩、服务和管理等其他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6.5.6游憩和服务建筑应设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规定执行。

7标识系统设计7.1一般规定7.1.1标识系统设计应考虑植物园的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分类清晰,内容准确,形式美观。7.1.2植物园标识系统包含导览标识系统、科普解说牌、植物标牌类等内容。7.1.3应有自身特色,各种标识的风格宜统一,与植物园的总体环境相协调。7.1.4与植物园在线信息平台相结合,并在主要入口、活动广场、游客中心等处提供具有支持终端设备的使用环境和条件。7.1.5标识系统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1-2012第1部分:通用符号、《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1-2012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的规定执行。7.1.6标识标牌材质样式应符合专类园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宜选用耐高温、暴晒、潮湿、冰冻及腐蚀的材料,表面无尖角、无毛刺、无反光,易于清洁、维修及更新。7.1.7标识标牌文字应首选中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文字时,第二种文字宜使用英文。拉丁语用法应符合相应学术要求。文字应清晰整齐易识别。7.1.8展示种植有毒植物、有刺植物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应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牌。7.1.9植物园导览系统标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GB/T31384-2015的规定执行。7.2科普解说牌设计7.2.1科普解说牌分为特殊植物说明牌、生物现象说明牌、知识点解说牌、景点(文物、建筑)介绍牌等,须包含植物名、拉丁名、分类单元、登录号、来源、用途、原产地、科学知识和公众科普等信息。7.2.2形式应根据设置场所空间情况选择合适尺寸,外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解说牌设置方向应与对应科普点的实际方位一致,一般设置道路两旁2m范围内。7.2.3表述方式应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并应通俗易懂。在主入口和园区重要场地应设置移动解说牌,及时传播花讯、科普活动和教育课程的最新资讯。7.2.4大小、排版方式根据实际解说内容合理设置,风格可根据内容、受众及周边环境灵活选择,但应与植物园的整体解说图风格相统一。7.2.5专类园内应根据专类植物的相关科学知识与文化特色,设置一至多个介绍牌,内容应具有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专类园主出入口处应设置介绍牌,内容应包括对专类园科学背景知识的解说。7.2.6专设服务于残疾人的解说牌安装高度和角度应符合残疾人使用者的需求。7.2.7用于儿童科普的解说牌设计应体现趣味性,应符合儿童读取使用的内容和形式。7.3植物标牌设计7.3.1对专类园内收集、保育的植物应借助植物标牌进行信息记录,标注信息应科学、准确、规范。植物标牌类型及标注内容见表7.3.1。表7.3.1植物标牌类型及标注内容序号标牌类型标注内容1登录牌供工作人员使用,包含登录号、植物名、科名、种源和登录日期等信息,是用于永久种植前的植物标识。所有登录植物都应悬挂登录牌。2植物名牌供公众使用,包含登录号及其后置限定符(登录限定号),植物的普通名称(俗名),拉丁学名、科属名以及来源产地、查证状态、种植区域、特别编码等信息。公共展示区宜用雕刻标牌。3说明牌对植物名牌内容进一步扩增的介绍性标牌,包括植物的分布图和植物各部分的图片,以及与植物有关的科普知识等文字。如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设计介绍展板。4备份标牌包含登录号、登录限定号和植物种名等基本信息。5临时标签包括登录号、后置限定号和植物名等基本信息,用不同的颜色与其他类型的标牌相区别,用于植物获得植物名牌或备份标牌前的标识,或临时用于植物送去审查鉴定或植物研究时。7.3.2植物标牌的内容应科学、准确、规范,根据说明牌大小合理安排标注信息。小型植物说明牌应标注中文名、拉丁名、分类科目等信息,大中型植物说明牌应标注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分类科目、原产地、分布地、观赏特征、生态习性等基本信息。7.3.3植物标牌外形宜精致小巧,形式设计应符合不同场所环境教育内涵与要求,具有科学审美价值。7.3.4植物名牌一般用黄色、绿色或黑色,濒危物种用红色(须注明濒危等级)。7.3.5应根据专类植物属性特征的不同采用附着式、悬挂式、柱式、台式、框架式和地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安装应保证牢固、可靠、耐久,不应对植物造成损害,并规定使用年限和更换时间。7.3.6挂牌应规范,乔木挂牌高度为1.6m,灌木挂牌高度为1m或离地20-30cm,草本植物的挂牌高度为1m或离地20-30cm,水生植物的挂牌高度需伸出水面20-30cm,附生植物挂牌于所附生的植物表面,高度根据附生植物的高度而定。7.3.7古树名木标牌应标识树种、树龄和栽培历史,珍稀植物说明牌应增加保护等级信息。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引用标准名录《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地保护技术规程》LY/T3086.2-2019《园林绿化木本苗》CJ/T24-2018《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温室控制系统设计规范》JB/T10306-2013《展览建筑设计规范》JGJ218-2010《科研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餐饮建筑设计标准》JGJ64-20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1-2012第1部分:通用符号《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2-2012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GB/T31384-2015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植物园设计标准DBJXX/TXXX—2022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本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组对多地区植物园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各地植物园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植物园建设的设计模式和标准,通过多方考察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取得了植物园绿化建设和建筑营造方面的重要技术参数。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植物园设计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为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总则1.0.1植物园是完善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健全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多市多地建设专类植物园,为使建设植物园的土地与经费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益,首先从设计工作着手,故制定本标准。1.0.2规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植物园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公园设计规范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参考使用,也可山西省内其他相关规范。1.0.3植物园建设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作用,是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城市规划法》要求,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植物园的游憩功能是直接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即具有社会效益;绿色植物是健全城市生态的物质基础,起到改善环境减轻污染的作用,具有环境效益;植物园又有门票和从服务性商业取得合法利润等直接经济效益;植物园包含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的科研效益;以及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等的科普效益。多种效益的综合即可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城市发展良性循环。各种效益之间的关系设计上必须正确掌握,不可偏废。大型公园不能一次建成,必须处理好近、远期建设关系,做到公园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内部的整体统一。

3基本规定3.1.1植物园隶属公园绿地中专类公园类别,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绿地类型,其用地范围与类型都应以各上位规划为依据。3.1.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园至关重要的使命,植物园能够收集大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基因,保持生态系统完整,创造多样性的生境,同时为园中的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因此植物园设计要充分遵守科学规划,生态优先的原则。3.1.4植物园建设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园可以强调综合性的功能和作用,也可以突出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功能。植物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入园植物名录的规划。有的植物园强调综合性,植物名录要求全面;有的植物园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则进行专类植物名录的研究,如药用植物园、沙生植物园等。3.1.6植物园是公众认识和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借由植物学进化系统及植物分类系统展示自然的奥妙。通过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以及原产地、习性、用途等资料,帮助公众普及植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同时起到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植物园的定位不同,应根据定位不同,合理确定科研区域及科普场所的规模。3.1.7植物园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设计初期应进行短、中、长分期发展规划,为植物园的阶段性建设提供指导意义,能够避免盲目建设等问题的产生,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3.2.1植物园设计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到交通的可达性。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发展,植物园园址应以城市近郊区为首要选择,这样能够充分满足公众的游览需求。同时,根据不同性质的植物园规划项目,植物园园址的选择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城建系统的植物园建设通常以城市或地区单位进行园址选择;科研机构的植物园选址则突出考虑其与科研机构所在位置的距离与交通便利关系;教育系统附属植物园则多设置在校园内部或周边,以方便进行教学工作,林业系统的植物园建设则多在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范围内。3.2.2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水源充足也是植物园选址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尽量充足的水源,不但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同时为植物园中温室、实验室、配套建筑等设施的水资源消耗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生、沼泽、湿生植物创造生存条件,也为丰富的园林造景打下基础。植物园的选址过程中应对所选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包括地表的河流湖泊、地下水资源,水体的来源于水质的酸碱度、矿物质含量等信息,同时还需了解水源全年的变化情况,以便在之后的规划设计中有所对策。与城市水系相邻时,应充分考虑防洪设计。3.2.3植物园承载着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观赏和文化旅游等多项功能,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人类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己经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多种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植物园的建设基址也不再完全选择风景秀美的山密湖边,而是开始向场地基址的生态恢复方向进行探索。例如,我国辰山植物园,其场地基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系中,基址内包括了采石场形成的矿坑、农田水系等。太原植物园的建设,也是完成对42万平方米储煤坑的改造和利用。

4总体布局4.1一般规定4.1.1现状调查评价的内容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基础的坚固程度,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水平和植物的生长状况、珍稀程度、树龄等。处理意见包括保护、保留、迁移或移植、拆除或伐除等。现状有纪念意义、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或景观价值的风景资源,应结合到植物园设计中。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遗址绿地,应加以保护并结合到植物园景观之中。植物园总体设计不应填埋或侵占原有湿地、河湖水系、滞洪或泛洪区及行洪通道。现状原有的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4.1.2总体布局应结合现状条件和竖向控制,协调公园功能、设施及景观之间的关系。总体设计是决定一个植物园的价值和景观效果的关键所在,应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按照有关依据,作出全面的综合设计。4.2功能分区4.2.1出入口区1植物园出入口区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内部布局的要求,确定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设置、位置和数量;公园主要出入口位置距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应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相关规定。科研、管理、生产出入口应满足机动车和大型机械通行的需要。2植物园因其具有科普、游憩、科研、生产等多种功能,出入口设置应充分考虑各项功能的独立与联系。其中科研、管理、生产等专用出入口与游览出入口分开设置,可以更好的发挥植物园的各项功能。同时,游览出入口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管理不便,总结国内多处植物园游览出入口设置情况,故不宜超过3处。3出入口外集散场地人均使用面积参考我国有关集散广场的资料,采用每个游人1m2的标准。一定规模的售票公园,在入口处要排队买票,有些游人要相互等候或拍照,因此有必要设集散场地。这类公园游人一般平均在园停留时间较长,按4h以上计算,最高进园游人数与最高在园游人数的转换系数为0.5,可预计当公园容量为10000人时,游人最高进园小时中进入公园的人数为5000人,按每人在门外停留时间3min考虑,高峰进园小时中每分钟门前达约84人,需广场面积250m2。加上当时出园游人所需则为500m2。根据《公园设计规范》CJJ84-92第5.1.11条条文说明,游人进园高峰小时内的人数与游人在园高峰小时内的人数有一个相关规律:即游人平均在园停留时间4h以上者,最高进园游人数与最高在园游人数之比接近0.5;平均在园停留2h左右者,比值接近1;平均在园1h以内者,比值接近1.5,该比值即转换系数。根据公园的性质、内容丰富程度,可预测游人在园停留时间。4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停车场设置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公园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既要方便游人使用,又要防止车辆拥塞游人出入口广场和影响园门景观。所以规定停车场不应占用出入口广场,而应设于出入口附近。公园停车场的车辆出入不应造成道路交通堵塞,因此对于停车场出入口与其他人流车流的关系,应按照《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中的要求执行。此外,停车场应满足一定的遮阴要求,既减少车辆在阳光下暴晒,又提高公园的绿化覆盖面积。4.2.2科普展览区是植物园的核心。植物展示主要通过各类露地专类园和展览温室来实现。设计要根据场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实现丰富多彩的植物展示空间、灵活多变的展示流线和精致宜人的景观效果,并围绕植物展示区组织其他功能区的布局和交通流线。近年来针对特定服务群体的专类园逐渐受到重视,包括康复花园、盲人植物园、儿童植物园等。该类型的专类园要符合特定人群对环境、安全、尺度、设施、交通等方面的需求。如康复花园和盲人植物园需要设置在比较安静的区域,可采用抬高的种植床、立体花墙、水池及水墙等措施,便于游客接近触摸;儿童植物园要设置明显的边界,通过奇异植物选择、植物趣味展示等方式提高儿童的参与性。4.2.3科研实验与自然保育区是为了植物园科学研究、植物引种收集、苗木繁殖生产而设置的功能区,可设置科研试验用房、标本馆、种子库、苗圃、引种生产温室、隔离检疫温室、阴棚、仓库等。引种生产温室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展览温室培育植物,就近布置可以方便运输。隔离检疫温室除应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之外,还需设置隔离检疫辅助区域,包括检疫废水处理室、废弃固形物处理室、计算机房等。4.2.4园务管理区包括办公室、值班室、广播室、安保监控室、工具间、仓库、食堂、内部停车场(库)等。园务管理区不应暴露在游览的主要视线上。为了便于植物养护管理,面积较大的植物园在园务管理区外还可以分设一些分散的工具房、工作间等,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4.3地形布局4.3.2露地专类园是植物园区别于其他类型绿地的重要区域,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植被,宜采用相对独立且相对完整的微地形,再配合其他设计手段形成特点鲜明的植物展示空间。4.3.3入口区域、展览温室等展览建筑是游客相对比较集中、集散相对频繁的区域,周边的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满足游客的集散需求并确保游客安全。4.3.4科研试验与生产区、园务管理区等对游客不开放区域的外围,除了可使用围墙、植物、水系等分隔遮挡外,也可结合基址实际,采用地形高差等竖向设计手段与主要展示区域分隔。4.3.6水生植物种植区域的竖向设计应与具体展示要求以及计划展示的植物种类相结合,保证各类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良好的展示效果,应设置合适的水体深度。经实践经验证明,景观水体在深度大于250cm时,可充分发挥水体的自净功能,实现良好的水环境质量与景观效果。4.3.8无防护设施的人工驳岸宜设置亲水区域,考虑到儿童亲水的安全,近岸5m内常水位水深小于60cm,既可满足亲水游览需求,又相对安全。4.4园路及场地布局4.4.1园路分类指步行游览路、机动车游览路、自行车游览路、生产管理专用路等,分级指主路、次路、支路和小路。园路的路网密度宜为150m/hm2~380m/hm2。园路路网密度是单位陆地面积上园路的长度。其值的大小影响园路的交通功能、游览效果、景点分布和道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率。路网密度过高,会将用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总体布局的效果,并使园路用地指标升高,减少绿化用地;路网密度过低,则通行不便,造成游人穿踏绿地。根据80个质量较好的公园的统计数据和对40余个综合性公园、居住区公园路网密度的重点分析,一般公园园路路网密度在200m/hm2~380m/hm2之间,平均285m/hm2。规模较大的公园内有更多的绿地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路网稀疏,因此根据现状大型公园的调研,路网密度低值适当调低到150m/hm2。由于各个公园的内容、地形条件不同,园路路网密度的限制只给出参考范围。4.4.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规定行进盲道的宽度为250mm~500mm,考虑到盲人游览的舒适性,盲人植物园规定行进盲道的宽度应为500mm。在盲道的起点、终点、转弯处以及各处体验点要设置相应的提示盲道。盲道与周边的围墙、花台、绿化带、路缘石等要保持安全距离。扶手在满足安全与舒适的前提下可与盲文标识相结合。4.4.5管理主干道是科研试验和引种生产区的主要通道,考虑到消防及管理运输车的通行和交会,宽度一般为4m~6m。作业道主要满足苗木管理养护和运输等需求,一般要求可通行农业机械。根据《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2194-2012的规定,田间道路一般设计为单车道,对于专供农业机械通行的道路,宽度一般为2.5m。对于农业机械通行并兼顾其他机动车辆通行的,宽度一般为3.5m。作业道根据实际情况应合理设置错车道,大型田间每1km内应设置不少于2处错车道。条件复杂的田间根据实际情况,保持错车道视线互通即可。科研实验与自然保育区内可设行间道路,应以单向人行为主,满足生产人员进行采收、喷药、修剪作业等要求即可。4.5综合管线布局4.5.1植物园中有多种用水情况,主要的大量用水是绿化灌溉用水。直饮水和园林建筑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计算并计人绿地生活总用水量。为了保证场地、园路的清洁,降低硬地的扬尘,防止透水地面的材料空隙被沙尘堵塞,降低透水效果,需要预留场地、园路的冲洗水量。冲洗水量应根据铺面种类确定,一般采用2.0L/(m2·d)~3.0L/(m2·d)。若水景池水除自身造景外还有他用,如绿化灌溉、兼作消防水池等,则补水量还应计人其他用途的水量。消防用水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作了规定。植物园内的建筑、停车场等按现行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如有烧烤区,可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第7.1.5条第3款“Ⅳ类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不应小于10L/s”进行设计。

5种植设计5.1一般规定5.1.1植物种植设计要满足植物的自然群落分布特性,打造适合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设计,展现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5.1.2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进行必要的引种驯化实验后,再结合植物园的种植设计要求,营造适合的生境条件,确保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5.2结构林植物设计5.2.2结构林一般选用的都是本土树种,本土树种的优势就是要适应性强、表现性好、养护管理简单。本土树种是既可以保证结构林的景观效果,又可以保证结构林的稳定性。5.2.2结构林是植物园建设的骨架树种,通常会与园路、建筑等设计元素相互结合,因此结构林在品种选择上要结合植物区划、风格、通行、遮阴等功能的需求。5.3专类园植物设计5.3.2以植物分类学为理论基础,依据科、属的关系,可以将植物进行分类展示。例如:APG分类园,可以将植物的分类系统进行直观地展示;蕨类分类园,可以全面地展示蕨类植物的多样性;裸子分类园,对裸子植物的种类和形态进行详尽的科普等。5.3.3山西具有特色的地质和气候条件,黄河流域、高山、高寒地区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可以体现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展现山西的地方特色。5.3.4山西枣、沙棘、核桃、翅果油等许多植物资源都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应当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挖掘山西植物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功能性植物专类园。5.3.6有毒有害等植物都属于管控植物,为了游客的人员安全应当进行独立设置,并予以警示。5.4温室植物设计5.4.3热带雨林现象如独木成林、板根现象、绞杀现象等都是植物的特殊生态习性、特征和功能的表现。

6建筑设计6.1一般规定6.1.2植物园建筑的布局和效果应考虑创造良好的温室内外环境景观效果和建筑本身的观赏效果。6.1.3植物园建筑应与植物园其他设计元素相协调。6.1.4根据2013年3月住建部公布的绿色建造技术指导,对工程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符合我国和地区有关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宜优先选择选用绿色建筑点评验证标志的工程建筑材料和商品,宜优先选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等,降低建造成本。6.1.5植物园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设计中,要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做必要的分析,选择最佳设计方案。6.1.6植物园建筑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的处理,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6.1.7植物园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展览温室、科普展览馆、主入口建筑、游客服务中心、餐厅、园艺管理用房、生产温室、科研中心、图书馆、标本馆、行政管理用房等。6.2温室建筑6.2.1温室设计的主体空间是保障各类植物四季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和湿度的高大独立空间,同时需满足游人舒适的游览环境。6.2.2热带雨林植物、沙生植物、兰花凤梨类植物等均需要不同的光照强度和温湿度,因此设置独立温室为最佳。6.2.3展览温室一般采用集中式布置,大型展览温室也可按照展示植物类型分散式布置,一般由2~3个单体温室组成,设备维持系统集中统一设置,已达到节能减排、方便管理的目的。6.2.4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6.2.5温室屋面倾斜角度应与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保持在45°以内,最大不应超过60°,充分利自然光照,达到节能环保要求。6.2.6展览温室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空间,和游人参观所需场地等,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和舒适游览环境要求,所以建筑规模不宜过小。6.2.8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公共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3.7.5本条规定了厂房的百人疏散宽度计算指标、疏散总净宽度和最小净宽度要求。疏散走道、楼梯、门的总净宽度计算,参照了国外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国有关门窗的模数规定,将门洞的最小宽度定为1.0m,则门的净宽在0.9m左右,故规定门的最小净宽度不小于0.9m。走道的最小净宽度与人员密集的场所疏散门的最小净宽度相同,取不小于1.4m。)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6.3.3建筑用房的室内净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净高不应小于2.0m。6.2.9根据对国内现有的大型温室的调查,大部分温室内长年保持高温高湿的环境,对结构材料的要求比较高,为保证温室的使用年限和安全性,需进行防锈、防腐处理。6.2.10温室材料应使用透光性能优异、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散失,同时材料应耐用,减少材料浪费损耗。6.2.11温室建筑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6.2.12温室应设置维修运输出入口用于植物补充、更换以及配套设施的维护维修、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室内应预留一定面积的维护操作空间。6.2.13室屋面结构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规定执行。6.2.14温室应配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调节室内环境指标达到人为设定的标准,确保植物正常生长。6.2.15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应按《温室控制系统设计规范》JB/T10306-2013的规定执行。6.2.16空气流通可改善温室小气候,减少植物病虫害。。6.2.17对温室内植物的浇灌,要防止不良水质的危害,需对灌溉用水进行处理过滤。6.2.18温室建筑内地立柱支撑、通风筒等必需设施外观设计应符合温室主题,电气、给排水、通风管、设备间、能源中心等配套设施设置在隐蔽地带,以利于空间景观营造。6.2.19生产温室距离展览温室不宜过远,以利于展览温室植物的及时更换、补充。6.3标本馆6.3.1标本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收集、整理、消毒、制作、入库等。本条列出了标本馆所需的主要使用功能用房。6.3.3标本馆一旦发生虫害,将迅速蔓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具备防虫要求。6.4综合服务建筑6.4.3综合服务建筑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性质等密切相关,所以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6.5其他建筑6.5.1植物园科普展览馆应按《展览建筑设计规范》JGJ218-2010的规定执行。6.5.2科研建筑应按《科研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的规定执行。6.5.3公共厕所建筑应按《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6.5.4餐饮建筑应按《餐饮建筑设计标准》JGJ64-2017的规定执行。6.5.5游憩、服务和管理等其他建筑应按《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的规定执行。6.5.6游憩和服务建筑应设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规定执行。

7标识系统设计7.1一般规定7.1.1植物园内标识系统主要为步行者服务,为了便于游客理解,标识系统要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设置规范的标识标牌帮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