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19世纪中期,资

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

矛盾。无产阶级要求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

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科学因素,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

会主义者的有价值的见解,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

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大量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

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础。

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

料生产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

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

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

技术作为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一旦进入生

产过程,同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

力。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

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

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

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

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

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

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类型:一是一

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

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

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

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

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

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

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

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简答题:

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主要表现。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

是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

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会或

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适应新的经济

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

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表现。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

济领域来,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

系,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了揭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又从物质资料生产

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研究经济问题,从量变转化

为质变上考察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从发展和变化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从对立统

一规律上认识矛盾,区分矛盾的性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矛盾

的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论述题:

1.试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具体表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每一种

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②生产

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生产力发展到

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或迟或早地

发生变革,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必须而且

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生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状况,人

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

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

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落后陈旧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本规律。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

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

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

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

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也称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

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

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

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

有: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

一般基础。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

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上述两个基本条件,都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

段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

(2)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两个经济特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

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

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5.如何理解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1)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

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由于社会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稀

缺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

资源减少,因此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地分配社会生产要素的问题,

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

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

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0

(2)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

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按一定比

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

存在并发生作用。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

态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

根本标志。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

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经

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

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要求。然而,经济体制本身不具

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

度性质的标志。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

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简答题:

1.简述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

(1)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迅速扩大,封

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2)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

使社会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受到阻碍。

(3)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排斥性,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手工业劳

动者交换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4)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割据,造成经济上闭关自守和各自分割,严重的妨

碍自由贸易的发展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2.简述计划配置的优点。

计划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在:

(1)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和全局出发,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以保持社会总

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2)国家通过经济预测,拟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

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民

经济整体竞争力。

(3)国家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证社

会公正,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简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实行不同经济体制的原因。

(1)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

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

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

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一个国家的历

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以后,能否选择一个适合生产力状况、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的经济体

制,关系到能否合理而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从而用较少的资源消耗

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

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述题:

1.试述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差别。

(1)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却始终生

长于自然经济的缝隙之中,从属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

济的一种补充。在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生

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产品并不是用来交换,

而是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市场交换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

与此相联系,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范围狭小,市场组织落后,市场体

系也不完善,市场机制还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2)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

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本主

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产品的商品

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

经常的经济现象,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为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甚

至人的良心、名誉也成为商品。商品的货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

个方面,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资本从

封闭的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市场机制日趋

完善,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性的全球化市场,商品经济在整

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试述市场配置的长处和不足:

(1)市场配置的长处主要表现在:①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引导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按照市场需要

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去;②发挥竞争

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劳动时间,提

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实行优胜劣汰,给微

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

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

(2)市场配置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

量的失衡。单个分散的市场主体只是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对市场信号做

出反应,实现供求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难以避免资源的浪费;②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

起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③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如果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反而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

部经济带来害处。因此,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微观经济领域,对微观

经济主体的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

简答真题:

1.简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

(2)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3)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

件。

2.简述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1)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第2章商品和价值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

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不是为了交换,就

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商品生产

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

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消费者,才能获取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

购买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而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

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

品的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交换成功了,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

品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而一旦交换不成功,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

内在矛盾就表现出来了,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困境。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

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

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因而无法真正解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

劳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价值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

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

学说,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雇佣工人运用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运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

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劳动交换

是商品经济的本质。正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了商品交

换的必然性,导致了简单商品经济的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私有制

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也就逐步发展为资本

主义商品经济。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

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

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亏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商

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在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命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

动产品,商品只有交换出去获得价值,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

补偿,从而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

者普遍适用的生产技术装备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熟练程

度和强度也取决于大多数生产者所达到的水平。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

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

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社会只能用它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必要量来生产

各个部门的商品总量。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同一生

产部门的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同一

生产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消耗,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

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从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的角度来说明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量,决定某种商品

总量的价值量。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种含

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就是说,如果某种商

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5.简析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它通常有两种

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

劳动时间。

(2)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涉及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同

一劳动在该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减少,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

含的价值量就会增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

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由于商品价值量不

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客观上要求每一个

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也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降低个别价值的根本原因。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若不能按照等价

交换的原则进行,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得不到补偿,从而

导致生产缩减;同时,其他的商品生产者也就不能通过交换得到这种商品

满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生产也就难以为继。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实行等价

交换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7.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

置趋于合理。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指

导商品生产者配置资源的方向;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量,来

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但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涨落

来配置社会资源只能是一种事后调节,只能是在不断地失衡中实现的一种

趋势。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

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

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同

样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都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

会价值出售商品,就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并在竞争

中取胜,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

经济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果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个商

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生产条件和劳动技能上的差别,因为劳动生产率的高

低不同。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

逐渐确立了优势地位,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最终不可避免地

被市场所淘汰。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

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商品生产者的

分化,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简答题:

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自然属性不

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同一种商品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

性。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许多不是劳动产品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等,对人具有很大用处,却不

是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即对购买者是

有用的。

(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

价值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3.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简述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这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

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1)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

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

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

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既不

是无限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地下跌,它始终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总是上涨后又下跌,

下跌后又上涨。这正表明,商品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所决定并受价值制约的。只有通

过供求和竞争,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

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技术装备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熟练程

度和强度也取决于大多数生产者所达到的水平。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

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

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社会只能用它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必要量来生产

各个部门的商品总量。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同一生

产部门的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同一

生产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消耗,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

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从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的角度来说明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量,决定某种商品

总量的价值量。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种含

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就是说,如果某种商

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简答真题: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商品之中,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

价值,支付商品的价值才能获得使用价值。

2.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2)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则是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

别。

(4)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简述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以及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

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

论述真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

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②刺激商品

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

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3章货币与信用

思考题:

1.货市是怎样产生的?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

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

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

阶段,才产生了货币。

(3)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

币材料。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1)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

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也是随着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

(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

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

本职能。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三个职能是在前两个基本职能

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货币的五种职能的顺序是不能任意颠倒的。

3.试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

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

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

而产生的。

(2)在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

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3)商业信用的特点:第一,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

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第二,它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

提供的信用,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第三,其发展程度直接依

赖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商业信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其规模受单

个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和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二是其范围

受到商品;赧专方向的限制。

(4)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银行信用的债权

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

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

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

制;二是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三是

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它既不

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4.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哪些作用?

(1)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信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

发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2)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

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

集中;三是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四是可以给居民提

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它们的消费按

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五是可以有效地调节着

国民经济运行。

(3)信用加深市场经济矛盾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是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二是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三是刺激投机,引起经

济秩序混乱。

简答题:

1.简述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有密切联系,货币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

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而它们的作用是不同

的。价值尺度的作用是表现商品的价值,是它们表现为价格,而价格标准的作用是衡量

货币本身的数量;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

而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价值尺

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简述世界货币的主要作用。

世界货币的主要作用是:

(1)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2)作为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3.简述信用的种类。

按主体的不同,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等。

(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

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

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企业

通过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便形成企业信用。

(4)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

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4.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由于商业信用只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单个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的规模还要受到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

(3)商业信用的范围还要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论述题:

1.论述货市形式的发展过程。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就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

变化。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的条块形式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

的成色重量不同,每次交换都要查成色、称重量,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

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这

就是铸币。

(2)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分量,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是这种不足

值的货币仍然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因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媒介物,

它在商品生产者手中只作短暂停留。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不是货币是否足

值,而是能否用货币换回他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表明,金属货币可以

用一种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就产生了纸币。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

值尺度的职能,只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4)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银行,随之产生了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银行

券、商业期票、银行汇票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借助电子计

算机进行电子自动转账业务的电子货币。尽管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货币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没有改变。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1)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以上的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按照价值规律的

要求,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虽然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剩余价

值的产生,必须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特别是要购买特殊商品,即劳动

力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

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第二,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资本家占有。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

成过程为起点的。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

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殖,价值

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

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

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

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

的是剩余价值率。

4.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

延长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做绝

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延长工作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

强度的办法来实现。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

剩余价值量。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

的剩余价值,称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要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采用先进技

术,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与生活

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结果都

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

的生产。

(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

作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主要方法,资本主义高度

发展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现实

经济生活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

开的,而是相互补充共同起作用的。

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

(1)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为了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扩

大自己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只有不断地进行资

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

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

6.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2)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就是个

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中

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3)资本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