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_第1页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_第2页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_第3页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_第4页
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一个党员对纪律的态度,是检验其忠诚度的硬指标,是确认其信仰牢固程度的度量衡。蔡孝乾、顾顺章的覆辙鲜血淋漓,教训历久弥新:主动培根固本、祛病除邪,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责任、终身政治义务,被动接受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司机一心要把汽车开下悬崖,谁能挡得住?一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对西餐情有独钟,由此铸成大错。1950年1月29日,在蔡孝乾家蹲守了三个月的台湾国民党特务,正要撤走,没想到有人自己送上门来。特务问:“姓名?”“张三。”“来这干什么?”张三叹口气:“想来老朋友家蹭饭吃。你们有好吃的吗?”不管张三是不是蔡孝乾,先稳在这里做诱饵再说。于是特务天天给张三买饺子吃,吃得他心满意足。过了几天,张三的胃口提高了:“哥儿们,我想吃牛排都快想疯了!”特务们很慷慨:“你看去哪家?”张三脱口而出:“去波丽露吧!”波丽露是台北市最有名的西餐厅,看来张三是一条大鱼。张三果然是美食家,牛排只要半熟,刀叉运用自如,酒水点心、主菜配菜,一样没少点。末了,打着饱嗝发感慨:“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啊,过瘾、过瘾!”享受了大餐当天,张三神不知鬼不觉溜走了。气得特务头子谷正文拍着桌子大叫,不把这家伙抓回来,你们都去死!经过与照片比对,发现“张三”正是蔡孝乾!进一步搜查蔡家,又有意外收获:蔡孝乾太不专业了,竟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了一堆人名,比如:吴次长!国民党党政军机构中,姓吴的副部长只有一个人: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吴石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官阶最高、地位最险要的干部,被捕之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他的牺牲所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但是蔡孝乾在哪里?这天,嘉义县报告:有人冒充共产党台湾地区负责人,多次向当地有钱人拉赞助,承诺台湾解放后安排出资人当官。拿了钱之后,他就去吃喝嫖赌。谷正文立即派人赶往嘉义。刚到目的地,特务就发现路上有个人很显眼,因为他穿着西装!到了跟前,特务们乐了:“蔡书记,您这是去哪里呀?”蔡孝乾十分沮丧:“去镇上,想吃西餐想疯了。”特务们消遣他:“你做地下工作的,在乡下还穿着西装?”蔡孝乾说:“吃西餐当然要穿西服。”特务们与他做交易:“要么现在就死,要么天天吃西餐,你决定吧!”蔡孝乾犹豫了一下,咽了一口唾沫:“能不能吃了饭再商量?”嘉义的西餐水准比不上台北,蔡孝乾照样吃得津津有味。酒足饭饱之后,蔡孝乾当场决定归顺国民党。“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蔡孝乾既爱美食,也爱美女。妻子病故后,他连哄带骗,霸占了只有14岁的小姨子。蔡孝乾希望,把小姑娘接过来一起住,最好给点钱把喜事办了。特务们一听,都惊呆了。蔡孝乾有着耀眼的经历。由于工作出色,很受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的器重,是唯一走完长征路的台湾省籍干部,担任过八路军总政敌工部长。在延安,他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处分过。抗战胜利后,中央考虑到他熟悉台湾,对他委以重任,寄予厚望。1946年7月,蔡孝乾到了台北,建立了组织,各项工作风生水起。不久,蔡孝乾被花花世界吸引,作风漂浮起来。他热衷于跟地主、资本家打交道,喜欢炫耀自己的真实身份,侵吞了一万多美元公款,天天带着小姨子吃喝玩乐。中央的嘱托,党的纪律和地下工作的基本规矩,统统被扔到脑后。蔡孝乾叛变后,疯狂地把枪口指向了他的战友们,台湾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谷正文也承认,蔡孝乾如果像周恩来那样坚定缜密,历史可能改写。蔡孝乾并非唯一。早在20年前,一个更大的人物也干过这种事。二顾顺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班子成员。他的爱好是玩魔术,水准相当高。1931年美丽的春天,武汉市民被一个魔术师彻底镇住了。近日,在汉口新市场游艺厅舞台上,突然冒出了一颗明星。此人总是扮成西洋小丑,憨态可掬。他的表演出神入化,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一时间,口口相传,一票难求。国民党特务机关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特务头子徐恩曾派一个中共叛徒跟踪魔术师。1931年4月24日傍晚,叛徒认出卸了妆的魔术师,正是自己在中央特科的老领导顾顺章。叛徒冷不丁叫一声:“老顾!”顾顺章一回头,束手就擒。徐恩曾客客气气跟顾顺章交心。仅仅两个小时之后,顾顺章就宣布投降。顾顺章出身底层,脑子灵光,陋习不少。参加革命后,组织上派他与陈赓一道,去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和特工业务。顾顺章如鱼得水,很快学了一身绝活,易容化妆、魔术表演、机械修理,无不精通,甚至能让手枪消音,为党屡建奇功。连国民党特务机关都认为,顾顺章是大师级的特工,他叛变后,徐恩曾首先让他给手下讲专业课。随着业绩和地位的上升,贪图享受的毛病凸显了。上个月,顾顺章护送张国焘和陈昌浩去鄂豫皖苏区工作。完成任务回到武汉,竟悄悄包了个二奶。干这种事最费钱,但这难不倒顾顺章。他讨厌隐蔽战线纪律严、不自由,渴望走到聚光灯下,露露脸、弄点钱。台下的掌声、粉丝的倾慕,特别是来钱那么容易,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春风得意,欲罢不能。由于顾顺章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核心机密,他的叛变给我党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党的重要领导人恽代英、蔡和森,以及隐蔽战线的许多骨干,接连惨遭毒手,连党的总书记向忠发也未能逃脱。如果不是潜伏在徐恩曾身边的钱壮飞反应神速,如果不是周恩来处置得当,中共中央第一时间从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后果不能想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通缉这个“中共最危险的叛徒”。在中国革命史上,这样规格的通缉令仅此一回。三作为受党教育多年、肩负重大使命的高级干部,蔡孝乾和顾顺章为什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毫无顾忌地践踏党的纪律?个人嗜好的乐趣果真如此之大,足以与党的事业和个人千秋声誉交换吗?据谷正文回忆,他第一眼就看出蔡孝乾没什么信仰,“只要能充分满足他的物质欲求,慢慢地,就可以主宰他,到那个时候,他什么话都会说。”他认为,台共之所以失败,“领导人蔡孝乾的浮奢个性是一个严重的致命伤。”被捕的几个工委领导,当时在狱中天天开蔡的批斗会,也说他“完全是一副资产阶级的嘴脸”。当顾顺章的行为越发散漫不羁的时候,他的老同学、中央特科的同事陈赓,忧心忡忡地跟人说:老顾迟早会叛变投敌,你信不信?中央特科的另一个干部、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也有预感,因为她发现顾委员“吸鸦片、打老婆、逛妓院”。徐恩曾晚年出版了一本书,详细描述了顾顺章事件。经过故意闲聊,徐恩曾判定,顾顺章思想空洞无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干革命工作就是为了混饭吃。让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反水,不用费力气。果然,随着谈话的深入,顾顺章脸上的敌意越来越淡。最后,顾顺章说:你让我考虑一下。于是,这个曾让国民党闻风丧胆的红色特工,投入了敌人的怀抱。看起来,蔡孝乾和顾顺章有着共同的行为链条:因为强烈的私欲、漠视党的纪律、背叛了最初的选择。实际上,正是苍白空洞的灵魂,使这根链条得以形成。私欲本是人性之常,如果胸有理想信念,必然心存敬畏,贫贱、富贵、威武不能夺其志。一旦根基摇摆不定,纪律必然形同虚设,恰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总开关”问题解决不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一个党员对纪律的态度,是检验其忠诚度的硬指标,是确认其信仰牢固程度的度量衡。共产党存在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使它与资产阶级市侩政党根本不同。在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前,纪律最重,人民最高,党的利益最大。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自觉战胜人性的弱点,从根本上解决遵守纪律的问题。同时,党对领导干部比对普通党员的要求更高,一贯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不存在所谓“大人物”和“特权”。这是因为,同样是破坏纪律,领导干部所造成的后果,一般比普通党员更严重;级别越高,危害越大。蔡孝乾、顾顺章的覆辙鲜血淋漓,教训历久弥新:主动培根固本、祛病除邪,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责任、终身政治义务,被动接受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司机一心要把汽车开下悬崖,谁能挡得住?

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考核县太爷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1724年又是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了一惊。此人名叫常三乐,直隶吴桥县令,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李维钧。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他据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吏部看了考核报告,向李维钧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老常工作不胜任,有什么具体表现,给吴桥县造成了什么严重损失?尽管常三乐工作吃力,但是钱粮该收也收了,社会治安也说得过去,也没发生过什么群体性事件,还真挑不出大毛病来。吏部说,既然没发现实质性问题,把人家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醒提醒算了。李维钧坚持自己的看法。吏部自信地说,咱也别争了,还是请示领导吧。雍正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其实常三乐真该偷着乐。山东曹县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很成问题,老百姓直叫苦。县令王锡玠不敢抓不敢管,结果被摘掉乌纱,还判了5年徒刑。正二品的云南开化总兵仇元正,为人老实本分,但作风拖拉,工作长期没起色,雍正勒令其马上退休回家。康熙朝末期那些年,官员们实在是太爽了,就像晚清的李鸿章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是太笨了!那时,皇上的脑血栓比较重,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场的贪、懒蔚然成风,通不过考核的很少,被严肃处理的更少。实在看不下去了,往往罚俸了事,官员经济上吃点亏,政治前途一点不受影响。眼看雍正帝的治吏新政如此严厉,各级官员在震惊之余,终于回过味来:看来,官是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干活呢。但是,有的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雍正不以为然,批示道:要求太低了吧!当官本来就不该贪,这算什么高标准?如果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却倒了油瓶不扶,不就是绣花枕头吗?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改变观念谈何容易。无官不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所以有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至于这“好官”为国为民有啥贡献,倒没人在意,可谓“一白遮百丑”。为了纠偏,雍正不能不创新工作方法。提拔工勤员1728年(雍正六年)元宵夜,内阁工作人员小蓝正在顶班,忽然进来一位高个子中年人,应该是出来散步的内廷值班员。两人一见如故,边喝茶边侃大山。高个子问,你是什么官?小蓝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官,小小工勤员,收收发发,给领导沏沏茶。高个子问:其他人呢?小蓝回答,都回家看灯去了。高个子很好奇:你不喜欢看灯吗?小蓝说,当今皇上励精图治,听说晚上都不睡觉,万一有个急件,没人跑腿可要误大事!高个子点点头,又问小蓝将来有什么打算。小蓝说,假如天上掉馅饼,能到船舶管理所工作就好了。我家孩子多,这样就是闹饥荒也饿不死。高个子哈哈一笑,告辞。第二天一上班,雍正就问:哪个船舶管理所有空缺?下面说广州有。雍正说,让内阁的小蓝去吧。大家正在惊讶中,雍正又让人告诉小蓝,要吃鱼自己下水捞,不能讨渔民便宜。只要正派能干,雍正都会重用,哪怕有不同看法。田文镜主政河南、山东的时候,配合雍正新政,狠狠打击贪官污吏,大力整顿官场作风,就连中央官员到地方收了礼,他也敢向皇上报告,得罪了不少人。雍正把他树为模范总督,号召高级干部向他学习。户部向各省要钱扩充小金库,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人敢点破。户部一个叫李卫的中层干部,曾多次向一把手提意见,人家就是不理。李卫就弄来一只柜子,写上“尚书专用钱柜”字样,放在衙门口羞辱领导。当时雍正还是雍亲王,他记住了李卫的名字。当皇帝后,几乎年年提拔李卫,李卫也不含糊,在哪儿都大刀阔斧工作,政绩斐然。但是李卫为人粗粗拉拉,比如直呼领导“老张”、“老李”,工作方法也简单粗暴,所以对他的举报就没断过。雍正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这个人浑身是刺不假,但都是为了工作。你们要不服气,给我推荐个又能干又温柔的完人吧。不管大家对雍正的团队有什么意见,但是,他们大多为人清白,勤奋能干有建树,这是公认的。两个翅膀才能飞有其臣必有其君,雍正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雍正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天假。现存档案表明,他光在奏折上就批了1000多万字,是全部《资治通鉴》字数的3倍多。雍正的父亲康熙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问题: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国库空虚。早在当藩王时,雍正就深为忧虑。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创设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进改革;取消人头税,缓解社会矛盾;改土归流,维护国家统一等大动作,如果没有肃贪治懒的铺垫,是不可想象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3200多万两,到雍正七年,已增长到6000多万两,几乎翻番。雍正的父亲康熙遗留的烂摊子,儿子乾隆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在他手中基本收拾停当。华裔日本学者杨启樵感叹:“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雍正则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人物,所以“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然而,康熙和乾隆总共执政124年,夹在中间的雍正时代只有短暂的12年8个月,考虑到这个事实,人们对雍正的卓越成就和超凡智慧,对他的执政团队奋发进取的实干作风,不能不肃然起敬!时光川流不息。让官员告别“贪”、“懒”恶习,插上“廉”、“能”双翅,扶摇天地,大有作为,这个雍正成功的秘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仍然在闪着光。

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没有天朗气清的从政环境,中国梦就会落空;没有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再好的政治生态也难以持久。今天,一切崭新的气象都在发出清晰的提示:这一代公务人员建功立业的机遇、背景、环境、条件万事俱备,剩下的就是自己怎么做了。一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腊月的一天,新任江苏巡抚汤斌通知吴江县令郭琇,马上到省城谈话。自打来苏州就任,汤斌被上访群众弄得寝食难安,访民反映郭县令及其手下向农民乱摊派、向商家乱伸手。吴江一地的税赋抵得上中西部百十个县,群众生活本来不错,现在他这样瞎搞,是要逼老百姓造反吗?汤斌绰号“豆腐汤”,全家常年靠青菜豆腐填肚子,对百姓心存敬畏。康熙帝临别时告诫他,把你外放江苏,因为那里是国家的钱袋子。汤斌决定抓这个反面典型。贪官污吏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儿,面对审查不是百般抵赖,就是赌咒发誓,于是汤斌就给郭琇来了个下马威:“根据群众举报,你廉政方面存在问题。希望你实话实说,不要表演。”郭琇的回答出乎意料:“群众反映的都是事实,没一句假话。不过,我自己一文没花。”汤斌问:“那钱呢?”郭琇回答:“都进贡给余国柱余大人了!”汤斌心中一惊。今年江苏一把手动了三回:年初,余国柱荣升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王新命只干了几个月,就去当两江总督了,汤斌接的是王新命,感觉跟接替余国柱差不多。郭琇继续交代:“余大人在任4年,不停地向我要钱,不给就拍桌子。我小小县令年薪45两,拆房子卖地也不够。我先是到处借债,最后没人借了,只得昧着良心坑百姓。比如说赋税吧,应收一两的,我加征到三两、四两,余大人再不走,加到五两、六两也打不住。”汤斌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为了升官不顾百姓死活,理由还挺充分!”郭琇差点哭出来:“我真不是为了升官,只求保住现在这个位子,能给老百姓做点事,心里好受点。我把握的尺度是既不能丢官,又不能激起群体性事件,好累好累!”郭琇虽然做了亏心事,但还算良心未泯;如果继续深究,必然牵涉到余国柱,而余国柱呢,又是当今一号权臣明珠的哥儿们,事情就复杂了。于是,汤斌问:“你口口声声‘百姓’、‘百姓’的,百姓却在骂你!我给你一个机会,你能让百姓不骂你吗?”郭琇放下双臂,正色道:“只要您不是余国柱那样的领导,我不但要洗心革面,还能把吴江治理成模范县。”汤斌说:“那好吧,你的事我暂时不上报。如果你言行不一,新账老账一起算!”二一回到单位,郭琇就把大小干部统统召集起来,领着大家一起大扫除。天还没黑,县衙已是焕然一新,多年的污垢一扫而空。紧接着,郭琇把地方士绅请来开会,发表了他从政以来最简短的讲话:“各位父老乡亲,吴江老县衙没有了,新县衙起来了;以前的郭琇死了,新的郭琇活了!从今天起,我和我的手下再敢吃拿卡要,你们就去巡抚衙门上访!汤大人是有名的大清官,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散会。”郭琇卸掉了包袱,向着廉洁有为的目标大步前进。一方面,他瞄准滋生贪腐的关键部位,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三箭齐发,同时严办仍不收手的“苍蝇蚊子”,很快刹住了侵害群众利益的歪风,全县一片叫好。另一方面是尽心竭力保土安民。第二年秋雨连绵八十天,民房倒塌,庄稼绝收。郭琇以船为家,查看险情,指挥转移百姓,避免了更大损失。稍后,他提出停征一年田赋的建议,附了手绘的灾情图上报。朝廷直观地感受到灾情之严重,老百姓有了一点喘息机会。第三年干部考核,郭琇获得“治行为江南最”的评语。汤斌以德才卓异为由,向皇上郑重推荐郭琇。郭琇进京,出任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负责江苏安徽的行政监察工作。郭琇果然不负厚望,对腐败势力嫉恶如仇,频频亮剑。特别是冒死连奏三本,参掉了明珠、余国柱、高士奇等十多个无法无天的朝中重臣、皇帝宠臣,盘踞中央的“大老虎”几乎被一网打尽,人称“铁面御史”。郭琇为康熙整饬吏治立了大功,短短三年间,康熙将他从七品御史,一口气提拔到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领导全国的反贪工作。“大老虎”的党羽对郭琇恨之入骨,纷纷拉弓搭箭。官场生态如此恶劣,郭琇正值盛年被迫回乡养老。此时的康熙政治手腕收放自如,看似支持贬斥,实际也是保护。康熙要为万世开太平,郭琇这样的直臣不能老是晾着,既是工作需要,又有用人导向问题,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到达吴江,目睹老百姓集资为郭琇建的生祠,前来感恩致敬者络绎不绝。于是问大臣:“当年明朝有人为魏忠贤建生祠,目的当然是拍马屁,这儿给一个退休老干部建生祠为了什么?”大臣们说,群众没必要拍谁,看来郭琇人才难得。官场生态同过去大不一样了,思想自然容易统一。于是康熙果断拍板:任命郭琇为湖广总督,即刻上任!在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花甲之年的郭琇拼老命想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持续释放着炽烈的能量。特别是采取务实方法,有效缓解了汉苗之间的民族矛盾,为社会稳定和康乾盛世作出了特殊贡献。当他在潮湿的南方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三次提出辞职的时候,康熙帝三次慰留:我知道你干不动了,请给我点时间,等我找到能替你的人吧!三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经验和科学精神,首次提出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重要命题,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以此观照郭琇的人生轨迹和官场沉浮,能使我们提高理解力,增强执行力。明朝灭亡前六年,郭琇出生在山东即墨县农村。他呱呱坠地时正是大雨如注,即墨县令正好在他家屋檐下躲雨。郭琇的奶奶向客人报喜:“我来孙子了!”县令乐了:“县令站在这里迎候,这孩子将来肯定不止七品,要好好安邦爱民哦。”老太太很谦虚:“七品太大了,二品就行了。”县令的一句玩笑和家庭对他的教育,是郭琇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全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个好官。他自己也不含糊,三年中,秀才、举人、进士连中三元,思想基础和文化功底相当扎实。江苏两任巡抚余国柱、汤斌是郭琇从政后的直接环境。郭琇能到天下闻名的富庶大县工作,说明朝廷的器重,也是他实现梦想的良机。但是同样的一介纯洁书生,在余国柱手下走歪路激起了民愤,在汤斌手下却又努力上进,政绩斐然,可见领导干部是最重要的从政环境。今天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个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治下往往风清气正,即使发生问题,也是孤案。而“大老虎”总能带出一窝小虎崽,单位、身边、家庭都不能幸免。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果,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土壤长什么苗。郭琇所处的时代和整个官场生态,是他事业起伏的大背景、大环境。康熙时代的起点在清初,国家百废方兴、吏治泾渭不明,明朝官场遗留恶习每每借尸还魂。作为一代英主,康熙需要郭琇这样的干才;作为一个成熟务实的政治家,有时他不得不妥协绕道;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康熙最终也烦得得过且过。康熙执政长达一个甲子,郭琇的整个从政生涯都在康熙时代。自42岁当县令到65岁退休的23年间,郭琇满打满算工作14年,其余时间在家发呆,他的起起伏伏正与时代的特点暗合。每当官场邪不压正,郭琇就走背字;每当政治生态向好的时候,郭琇就逢凶化吉,一飞冲天。岂止是郭琇!于成龙、汤斌、彭鹏、陈瑸、赵申乔、陈鹏年等等好干部,其从政曲线图与郭琇大体类似,郭琇只是优秀人才曲折人生的缩影。末期,康熙终于从威风凛凛的雄狮,变成惰性十足的家猫。他的老同学、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举报一起严重的腐败案,康熙还没听完就连连摆手:算了算了,这点小钱别较真了。由此可以想见官场生态环境之现状和时代背景影响之巨;也能理解雍正上任之后,为什么要大开杀戒!公务人员身处何世,大概也有运气的成分吧。事是人做的,人在政治中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制度规范等软环境也不能忽视。科学的制度设计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好工具,再好的木匠,离开锯子也做不了一只板凳。设想一下,假如清政府根本不能容忍民告官,或者巡抚大人为了个人前程故意捂盖子,下面的痛苦和愤怒就无法上达,郭县令就会越陷越深,社会矛盾就会越发尖锐。民间暗潮汹涌,衙门口却安安静静,绝不是什么好现象。如果当初也有个汤斌听听李自成的抱怨,调整一下政策,情况是否又会不同?那时崇祯上吊刚40年,可谓殷鉴不远。清人深知从来没有铁打的江山,早就在悄悄研究前朝教训。其立国之初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个个具有针对性,缜密的申诉制度是其中之一。根据瞿同祖先生的研究,清廷落实申诉制度的态度非常坚决,从中央到地方概莫能外。比如,州县政府每月有9个法定接待日,一把手要从早上五六点钟开始,亲自接待来访群众,白天听不完就加夜班。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场解决不了,至迟要在20日内办结。就这一点点纠错机制和群众监督,不但救了郭琇,帮了吴江民众,还化解了社会危机。当然,郭琇本人也是政治生态的组成部分,而且最重要,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子。掩饰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作用,把一切归咎于外因,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对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这样阐释的:“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如果郭琇本人脑子清醒,顶住余国柱最多丢官,何至于声名狼藉?如果县令自己作风过硬,手下怎敢祸害乡里?小民自古怕事,何苦到巡抚衙门惹是生非?一边抱怨环境差,一边乱扔垃圾;一边向往青山绿水,一边排放污水浊气;问题都是别人的,自己总是无辜的,生态环境永远好不起来。政治生态也如此,领导是环境,他人是环境,时代是环境,制度建设是环境,自己更是环境。假如每一个郭琇都是亮闪闪的“朱”,哪里还有“墨”的地盘!四郭琇的背影早已淡去。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崭新时代,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更凸显紧迫。党中央遵循历史规律和人民意愿,以精卫填海的宏大气概,在中华大地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特别是在反腐倡廉和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打“老虎”拍“苍蝇”的力度前所未有;抓细节反“四风”的力度前所未有;推行群众路线的力度前所未有;落实“两个责任”的力度前所未有;群众监督的途径之广、热情之高前所未有……就连最挑剔的网民都纷纷点赞,熟悉互联网生态的人们都知道,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于是,长期积攒的腐败库存挨个结账了,腐败的增量同比直线下降了,纪律制度法律规范算数了,惹群众骂娘的陈规陋习不敢见人了,干群开始相向而行,党的威信随之飙升。总之,过去以为神仙也没招的许多政治现象,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那些安之若素、习以为常的人们揉揉眼睛,纷纷醒来。没有天朗气清的从政环境,中国梦就会落空;没有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再好的政治生态也难以持久。今天,一切崭新的气象都在发出清晰的提示:这一代公务人员建功立业的机遇、背景、环境、条件万事俱备,剩下的就是自己怎么做了。1979年,清华大学化工系七二班同学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响亮口号,在改革开放之初产生了巨大反响。当前,面对百年不遇的历史机缘和厚重的政治责任,低头反求诸己,抬头身体力行,应是广大公务人员的唯一选择。

晚清的两个奇官乱世出英雄,也出奇官。历史发展到晚清,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会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人都有,直叫人叹为观止。一二品大员成琦就是一位奇官,奇到了毫无底线的境界。1860年冬天,乘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危,沙俄装扮成调停人,推推搡搡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像切西瓜一样切走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相当于今天黑龙江全省的面积,并且还利用条约的模糊性,给下一步蚕食打下了伏笔。珲春原来出门就是日本海,现在却失去了出海口,吉林由沿海地区,一下子变成了看得见海的内陆省;本来中俄在珲春图们江一带并不接壤,现在却有了共同疆界。清廷深知,同强盗做邻居,剩下的家当也不保险,因此加紧谈判,好不容易与俄方达成了脆弱的协议:第二年夏天双方勘界立碑。中方勘界代表团团长是户部仓场侍郎成琦。朝廷之所以选中他,一是仓场侍郎专门负责中央粮库工作,管着北新仓、海运仓等13仓,办事比较仔细,对数字也敏感。二是因为中央粮库的客户只有皇室一家,其负责人政治上绝对可靠。清廷没有看到仓场管理人员的另一面。在清代,仓场和内务府分掌皇室钱粮,是最有油水的两个机构,干部地位高、权力大、来钱快,吃喝玩乐样样在行,工作上扶个油瓶都怕累着。果然,成琦既不专业又不可靠,还怕吃苦。成琦到达现场后,嫌边境地区路不好走,根本不实地勘察,整天躲在宿舍喝酒泡妞抽大烟。手下给他准备了地图,他看不懂,也不问,干脆扔到一边。而俄国人却一刻也没闲着,情况早已了如指掌。勘界谈判时,俄国人拿出私制的地图,指哪里、说什么,成琦只管连连点头。俄国人摸清了成琦的底细,开始坑他。签约之前,俄国勘界负责人说,这是两国大事,咱俩实地走一遍为宜。半天下来,成琦已经累得不行,加上烟瘾发作涕泗横流,早早就回去了。第二天,成琦死活不愿意再受这个洋罪,俄国人乘机拿出单方面准备的协议文本,成琦看都没看就签了字。埋设界碑之前,俄方代表又提出,这是两国大事,咱俩到各点搞搞仪式,以示郑重。成琦面有难色,这得跑多少路啊,这不得累死我呀?对方顺势说:当然,国际上还有一个变通办法,既然两国友好,双方领导可以不出面,派基层干部具体办就行了。成琦赶紧说这样好,这样效率高!马上指示手下的小干部,跟俄方人员一起去立碑。俄方的界碑是石头做的,非常沉重,成琦做的是木牌牌,轻飘飘的。尽管如此,俄国人几圈下来没嫌累,成琦的手下却瘫在地上不动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人平时做惯了大爷,何况烟瘾又来了。这时俄国人及时伸出了友谊之手,对中方办事人员说:这点小事我们顺带一块办了,你们回去休息吧,谁跟谁呀。这边一听,连说“好好好”,一溜烟往回跑。结果,中方一共8根界桩,俄国人帮着立了6根,每根都向中方境内拼命偏移。最要命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编号为“乌”字的一根,本应距日本海仅一箭之地,后来死活找不着!俄国地盘扩大了不说,中国离大海更远了……二与成琦恰恰相反,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职责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副部长)吴大澂,却是一位奇异卓绝的民族英雄,其成就直到今天也令人难以置信。可惜我们如此健忘,几乎记不起他的名字。1886年,在成琦草草了事的勘界工程25年后,吴大澂过来检查边防工作。这个瘦弱的苏州人一天也不肯歇,踏遍了边境的每一寸土地,入夜秉烛疾书,给光绪皇帝打了一份充满民族义愤和责任意识的报告:图们江出海口看不到乌字牌影子,土字牌距海达44公里,远远大于议定距离;由于风吹雪打和俄方肆意挪动,我方木质界桩早就毁损不堪,俄国的界碑则被当地群众称作“马驮界碑”,不知向中国境内流动了多少回;从珲春河到图们江500多里,竟然一根界桩也没有,黑顶子山一带早已变成俄国兵营,中国一只兔子也进不去。如此下去,整个东北不保,北京将成为前线!朝廷的意思是死马当活马医,成琦之流兴奋地等着看笑话,朋友和同志则捏着一把汗。而吴大澂,早已横下了一条心,决计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战场上做不到的事,谈判桌上能做到吗?在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的困境中,吴大澂困兽犹斗,他的大智大勇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他苦难深重的祖国长了一回脸!首先是据理力争,要求重立土字碑。俄方强词夺理,说海潮涨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海,现在这个位置就合适。吴大澂驳斥道,全世界都知道江口就是海口!按照你们的道理,哪天海水倒灌到长白山,那长白山也是俄国的?由于依据的是正式条约,俄方又讲不出新鲜道理,很不情愿地让了步。于是,土字碑大步向外推进,一块宽600米、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国,使中国距离日本海只有15公里,大海清晰可见。接着,吴大澂提议中俄两国共享图们江出海权。俄国人非常吃惊:这位中国代表与他的北京同僚不同,竟然具备了现代海权意识,于是极为敏感地断然拒绝。吴大澂不依不饶不放手,最终达成了这样的妥协: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从此,中国在法理上有权顺江而下,只要一杯茶的功夫就能驶入日本海。从这里到日本的新潟港只有400多公里,比从大连出发要近600公里。考虑到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获得了图们江的实际出海权,其战略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为过,可谓功在千秋。在19世纪的中国能具有如此远大的目光,吴大澂实在不同凡响!值得一提的是,128年后的今年5月,中俄两国在上海亚信会议期间,签署了共建共享扎鲁比诺海港的协议。海港离中国珲春只有18公里,建成后将是东北亚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与欧亚之间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协议的前提条件正是吴大澂当年给我们预留的。最让俄国人瞠目的是,吴大澂竟然得寸进尺,索要黑顶子山地区。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出来,沙俄历史上真没有这样的习惯。但吴大澂故意先说要滨海土地,等于要出海口,俄国人火冒三丈,激烈的争执客观上导致谈判得以延续。就在锯子拉得最艰难的时候,夜里俄国人把海参崴港军舰上的氙气大灯一起打开,炫耀武力,警告中国见好就收。可惜吴大澂不是成琦,他早有安排。整支北洋舰队及时赶来进行友好访问,吴大澂热情地把俄方请上定远舰参观。入夜,吴大澂突然命令舰队打开所有电灯,比俄舰的氙气灯不知耀眼多少倍,照得海参崴彻夜不眠。俾斯麦的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俄国人最有体会。虽然在8年后的甲午海战中,这支舰队不幸全军覆灭,但此时却稳踞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其中定远号还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俄国人叹口气,恋恋不舍地将黑顶子山地区完璧归赵,这就是今天珲春的敬信镇。仅从土地面积上看,吴大澂为国家争得的总共不过百十平方公里,似乎并不起眼。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的每一次谈判,无不以割地赔款告终,从谈判桌上拿回土地、争得权利这还是第一回,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唯一的一次。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贪官懒官,但这艘老旧大船还能够往前走,吴大澂这样的民族脊梁是重要的支撑。在那国家任人宰割的破败年代,中华民族竟站出过吴大澂这样的优秀儿子,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盈:谁说中国无人!三今天我们来到图们江畔,膜拜吴大澂面朝大海的高大石像,心中自然产生一个疑问:同样的高级官员,成琦为什么会丢弃国家核心利益、遗臭万年?吴大澂为什么能虎口夺食、名垂青史?第一次视察东北边务,吴大澂就向中央提出开放东北全境、准许内地移民的建议,这是冒着极大政治风险的: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和战略后方,封闭东北是其基本国策。但吴大澂看得清楚,东北之所以不断被外人蚕食,就是因为人烟稀少。只有人口增加了,资源开发利用了,东北才可能稳固。倘若东北出了问题,全民族都没了退路,哪还有爱新觉罗一家的私利!开禁政策实施没几年,吴大澂再次来到这里,看到路边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捉迷藏——原来边疆已是人丁兴旺,一片祥和!这位诗人政治家禁不住热泪盈眶,诗兴大发,细腻描绘了内心的欣喜和豪迈。在与虎谋皮过程中,吴大澂一有空就反复书写“龙”、“虎”两个大字,爱国激情力透纸背,其手书龙虎碑至今还屹立在那块失而复得的土地上。他每天写日记,抒发必争必死必胜的决心,留下了《皇华纪程》这部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珍贵史料。在顺利结束对俄维权谈判后,吴大澂一鼓作气,更换了成琦的所有破烂牌牌,加上补立的,总共36块厚重石碑巍然矗立。此外,更有一尊金光闪闪的铸铜界碑,高达4米多,直径1米多,镌刻着他自撰自书的铮铮誓言: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就这样,文弱的吴大澂挟着壮烈的民族精神、炽烈的爱国情怀,在虎背熊腰的欧洲人面前,顶天立地,凛然不可侵犯!显然,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最真挚最浓郁的爱,正是吴大澂建立奇功的原动力,也是他与成琦大相径庭的内在根源。有了这份大爱,就有了忠诚和信用,就有了利计天下的浩然正气和无尽的聪明才智,就会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以升官发财为人生目标的人,孜孜以求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私利,贪懒散奢、失信背叛是其本能选择,自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成琦这样的沙子淘汰出局,让吴大澂这样的金子闪闪发光,营造优胜劣汰的从政环境,培育良性循环的政治生态,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党中央坚定而持久地开展打贪肃懒、整饬党风行动,其终极意义就在这里。

共产党是如何打动陈嘉庚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陈嘉庚从延安回到重庆,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与国民党分道扬镳。陈嘉庚的转变重创了国民党的合法性,蒋介石大为震惊,深感耻辱。他一辈子也想不通:为什么陈嘉庚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用什么“买通”他的?对于政治家来说,吃饭也是政治。抗战时期,蒋介石、毛泽东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产生的严肃政治后果,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他这样要求是有原因的。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整个厦门的集美学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积蓄捐献的。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南洋华侨总会”主席,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广大侨胞每个月都向国内捐钱捐物,这都是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海外华侨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三年以来,广大华侨通过总会,共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多国币的款项,物资无数。总会还在新加坡和重庆设立制药厂,挽救了许多抗日将士的生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和修理工奇缺。陈嘉庚登高一呼,3000多名华侨青年挥别亲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抢运军需物资,许多年轻的生命就留在这条公路上。可以说,没有陈嘉庚和广大华侨,抗战的胜利肯定要推迟。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精神,国民政府成立了阵容庞大的欢迎委员会,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侨委会等20多个党政军重要部门组成。在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资金,其中光宴请费用就达8万元——根据中国价格史资料推算,当时这笔钱能买800头牛!这样,陈嘉庚在重庆的60多天里,正事没时间做,每天被迫在各种宴会中疲于奔命。国民党的高级干部无不以陪陈嘉庚吃饭为荣,美酒佳肴越是高级、越是罕见,越有面子。但不管什么山珍海味,陈嘉庚一口也咽不下去。他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大敌当前的中国是多么缺钱。“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竟是战时首都大小官员的常态,行政院长孔祥熙在办企业,为陈嘉庚服务的司机虚开汽油费发票,这些都让陈嘉庚反感和痛苦:这样的政府能领导全民共赴国难吗?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陈嘉庚再三恳求就此打住,对方认为这是客气话,不开宴会怎么表达感情?无奈,陈嘉庚不得不空中喊话,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罢宴声明,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重庆让他感到窒息,“绝无一项稍感满意,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合耳!”到滇缅公路看望过他的子弟后,尽管蒋介石不高兴,陈嘉庚还是决定奔赴传说中的延安,看看偌大的中国是否真有净土。二1940年6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款待陈嘉庚。这次宴会是露天的,就设在毛泽东窑洞外。餐桌更特别,一张大桌面搭在破旧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铺了几张旧报纸遮丑,就在宾主相谈甚欢的时候,一阵风把报纸给吹跑了。吃的是毛泽东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最讲究的是每人一碗鸡汤。毛泽东恳请客人谅解,说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至于鸡汤,毛泽东解释:这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正下着蛋呢,她听说我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来的。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这个山沟里的党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的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让他眼前一亮。陈嘉庚悄悄对秘书张楚琨感慨说,蒋介石像皇帝,毛泽东像农民,“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张楚琨后来分析:“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一回到重庆,精神焕发的陈嘉庚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后来,南洋华侨的捐献源源不绝地流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中包括中央领导层使用的福特轿车。此前,因为国民党是“正统”,又值大敌当前,陈嘉庚一直是坚定的拥蒋派,真心诚意地宣传“蒋委员长乃是中国国内外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他是中国的未来。陈嘉庚的转变重创了国民党的合法性,蒋介石大为震惊,深感耻辱。他一辈子也想不通: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打我的脸?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用什么“买通”他的?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蒋介石当然不会明白,东拼西凑的一顿农家饭,怎么有如此功效。他不知道也不理解,共产党一个攻无不克的传家法宝,竟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蕴含着人心向背的密码,根本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岂止是蒋介石。随着时光的流逝,对艰苦奋斗的本质和价值,连我们自己也会模糊不清。三第一,艰苦奋斗的作风反映了共产党的本质。毛泽东说,共产党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人民大众判断一个政治力量到底是为自己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最直观的就看你是奢侈浪费、贪污腐败,还是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止陈嘉庚,从共产党的作风中认识共产党的,何止千万。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曾说,他过去不了解共产党,还挺怕的。上海解放那天早上,他发现解放军就睡在街道上。他动员战士们到院子里去休息,对方只是为伤员要了一壶热水。当时荣毅仁就明白了: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像陈嘉庚一样,许多人也是从国民党腐朽不堪的做派中,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甚至包括一些“坏人”。解放前夕,蒋介石的江湖兄弟杜月笙携全家取道香港,打算去法国定居。但是杜月笙一病不起,根本不可能长途旅行。家人建议就近去台湾,杜月笙不吭声,让女儿去汇丰银行取回一个小箱子,里面满满都是借条。在这些借条中,最少的一笔是5000美元,最多的是500根金条,债务人统统是国民党的高级干部,个个有头有脸!得人心者得天下,看似一个简单的政治常识,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理论阐释。但国民党之所以毫不在乎人民怎么看它,共产党之所以始终心存敬畏作风清新,差异来自“我是谁”、“为了谁”这个本质问题。本质决定作风,作风就是人心向背,所以“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第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在地球上是比较差的,却能生生不息、愈挫愈奋,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畏艰难、勤奋节俭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也就是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本质是奋发有为、百折不挠,它让人超越物质的制约,使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可以说,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更不要说民族复兴。《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的政治理想是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这种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政治追求,完全契合中华民族的精神脉动。所以,艰苦奋斗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人民拥护共产党,源于其在民族的沃土中植根至深。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火车头,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前进的动力,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经常有人这样理解艰苦奋斗:我们国家现在底子薄,不能奢侈浪费。言下之意,过去艰苦奋斗是物质条件逼的,物质丰富之后,艰苦奋斗就不重要了。如果这样理解,就把哲学层面的精神追求和党的浩然正气,贬低为低层次的经费问题。认识不清,行动就会有偏差。陈嘉庚赠送的福特轿车运抵延安后,本来准备用作毛泽东的专车,但他坚决要求集体使用,这与物质匮乏不能说毫无关联。但进北京住进中南海里之后,毛泽东的睡衣上一直打着补丁。难道建国之后我们比延安时期还要困难,党的领袖竟穿不起一件好衣服?现在中国的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不远的将来还会雄踞第一,党中央为什么还下大力气反腐败纠“四风”呢?第三,艰苦奋斗契合现代政治文明,体现了党的现代性、先进性。中西文化有许多差异,但都推崇勤俭节制。早在先秦的《尚书》中,中国人就提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家都认为,节制是人最大的美德。到了现代社会,克勤克俭的哲学思想由个体推及社会,成了国际社会的主流政治伦理,成了政治和政治家的共同戒律。“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而挥霍浪费、贪污腐败消耗的都是民众血汗,民众不可能拥护。所以世界上不论什么性质的政权,无论是真是假、能不能做到,对反腐倡廉这个“政治正确”都不敢造次,都乐意占据反腐败这个道德高地,不然就不会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起来,人们要求政府节约的是财政支出,实际上需要节制的是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浪费无休无止,与公共利益和人类政治文明格格不入,也使执政者失去合法性和统治基础。重庆的挥金如土,暴露了他们的愚顽落伍、暮气沉沉;延安则坚定地站到人民一边,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党的青春活力和精神魅力熠熠生辉。两相对照,陈嘉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样,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

布贩子买官买官卖官的要害在于,把相对科学公正的标准换了,让干部质量没了保障。无论阿猫阿狗,谁有钱谁上,德才兼备的人才遭到逆淘汰。干部素质低下,加上无休止地鱼肉百姓,不但管理不好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对此,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有生动描述:近年来流行买官卖官,吏治就变坏了。吏治一变坏,就经常出事。一出事就要花钱摆平,财政就吃紧。财政吃紧又得加大卖官力度,国家能不乱吗?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产业叫做卖官鬻爵,它与两千年专制制度相伴生,早在秦朝就萌芽了,到清代更像罂粟花一样开得妖艳夺目。描述这种生意的“段子”也不绝于史,让人笑掉大牙。谁说咱没有商品经济意识?谁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一武则天有个男朋友叫张昌宗,张昌宗有个弟弟叫张昌仪,张昌仪利用哥哥的特殊影响力,干起了卖官的生意。有个姓薛的后备干部长期不能上岗,托人给张昌仪送上了50两黄金、一份简历,张昌仪让吏部尚书抓紧落实。吏部尚书收到的条子比较多,临上会却找不到那份简历。张昌仪生意很繁忙,只记得那人姓薛,把人家名字给忘了。好在他应变能力强,临时想出个补救措施:这不难,看到姓薛的就画圈吧!结果在这次得到妥善安置的干部中,姓薛的有60多人。如果卖家不像张昌仪那样讲“诚信”,买主只能自认倒霉。清代江苏松江县有个姓赵的布贩子,花钱捐了个六品通判,相当于主管财税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是个肥缺。上任之前皇上照例亲自谈话,亲切地夸奖他:卖布可是个赚钱的好职业,你能舍弃个人利益为国服务,值得肯定。老赵实话实说:在商言商,卖布收入确实不错,但做官赚钱更多,而且更容易。皇上一听非常生气:原来你是来做买卖的!回家卖布去吧!这老赵很有个性,当场跑到吏部讨个说法:“哪有这样做买卖的呀?东西不卖可以,但必须退钱!”吏部哪管这一套,赏他五十个嘴巴、一百大板了事。当然,也不是所有买主都像这两位那样阔绰,有人不得已搞起了股份制。清朝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绍兴的蒋渊如羡慕不已,但苦于资金有限,就鼓动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集资买官。根据股份多寡,蒋渊如出任县令,其他人分别负责账房、税收、公安等重要工作。哥几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年利润高达20多万两。由于群众反映过于强烈,这几个家伙没通过干部考核,统统被开除公职。但是他们却一点不惭愧,喜滋滋地衣锦还乡了。相比之下,汉灵帝服务意识真是强,商业运作更人性化。为了吸引和方便客户,他让政府出资搞了个商业一条街,其中包括一个官帽子专卖店。官职挂牌出售,明码标价,买官就像点菜一样简单。灵帝还提前一千多年运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招投标,出价最高者胜出;实际成交价格随买家的财务状况上下浮动;如果客户心仪某个商品,一时钱不够不要紧,可以打个白条,分期付款。按照灵帝的干部政策,就连许多清官能吏也得交足了钱,才有机会升迁。崔烈在地方和中央多个岗位锻炼过,廉洁有能,政绩斐然,但总是平调。在商业一条街上转悠了小半年,老崔最终不得不痛下决心,东拉西借了500万钱,买了个司徒的高位。举行任命仪式那天,看到崔烈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灵帝后悔了,嘴里咕咕哝哝:“这位子至少值1000万呀,便宜这小子了!”秘书赶紧劝阻:“亏就亏点吧,成交了再变卦,以后帽子可就砸手里了。”灵帝一听有理,忍住了。崔烈上任后心里不大踏实,问儿子社会上有什么反应。儿子回答,群众都嘲笑官场铜臭气太重。据说,这就是“铜臭气”的由来。汉灵帝是史上最爱玩、玩得最出格的皇帝,买卖所得统统用于娱乐消费,江山都是人家的,谁也没话说。但是臣属卖官就相当于走私,而且收益多了比较惹眼,容易出事,这可咋办?湖广总督官文有办法:洗钱。在晚清,官文以工作能力差著称,如果秘书不在身边,他一件事也处理不了,但却是个商业奇才。调回京城前,他发现卖官所得多到没法运输,于是一口气在武昌开了9家当铺,这才放心上路。4年后官文病故,得到的谥号竟是“文恭”:水平高,作风正!千万不要以为有权有势才能卖官。任何产品只要有了广大的市场,很快就会形成产业链,所以只要肯动脑筋,商机无处不在。清朝卖官鬻爵集各代之大成,上上下下都参与到了这桩商业活动中,搞得热火朝天。翰林院本是清水衙门,都敏锐地发现了机会。大清有一条干部政策,各地进京跑官买官人士,必须先拿到中央六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此人安分守己,文化水平胜任行政工作。但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谁有本事把6个大章都盖全?这样就需要一个人脉广泛、能写会跑的社会中介,把两头的利益兼顾起来,最合适的当然是翰林。来自天下18省的翰林经过认真讨论,在六部周边租了房子,陆续筹建了18家中介公司,承揽为老乡写介绍信、跑部盖章业务。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大家轮流值班。收费自然不低,一份盖完章的介绍信,价格比买个县令还贵,但生意好得不得了,垄断行业嘛。刨去成本,利润由翰林院和六部有关人员合理分成。因为是三赢局面,所以这项业务颇具可持续性。“清水衙门不清”,无非说明腐败的普遍性。而公然卖官鬻爵,则像一把尺子,标示着腐败的深度。二对于一个正常社会来说,官位绝对不能进入市场。第一,买官卖官是各种官场腐败病的病根子。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此言不虚。中国各封建王朝,尽管在没有买官卖官的时期,腐败也不可避免,但总还时有时无、时重时轻。一旦开始买官卖官,腐败就变成了常态,并且愈演愈烈,很难治理。这是因为,正途官员即使腐败,也有个过程,而买官者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是冲着赢利来的,你让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异于让猫不吃腥,让蚊子不叮人。就说卖布的老赵吧,人家是花了本钱的,将本求利,多多益善,这就是生意。朝廷既然主动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就应该有承担后果的思想准备。人家老赵只不过说话直一点,皇上居然不高兴,只能说是自欺欺人。道光皇帝虽然也卖官,但心里很明白,不止一次对人说:我对那些花钱买来的官顶不放心。第二,以金钱做官员准入标准,好比用稻草支撑大厦。中国各封建王朝在争夺政权过程中,干部标准容易掌握,那就是谁会打仗谁上,否则就是找死。自隋代之后,历朝历代无不以科举取士。科举取士弊端也很明显,但好处是标准客观、唯一,总体上是分数说了算。买官卖官的要害在于,把相对科学公正的标准换了,让干部质量没了保障。无论阿猫阿狗,谁有钱谁上,德才兼备的人才遭到逆淘汰。干部素质低下加上无休止地鱼肉百姓,不但管理不好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对此,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有生动描述:近年来流行买官卖官,吏治就变坏了。吏治一变坏,就经常出事。一出事就要花钱摆平,财政就吃紧。财政吃紧又得加大卖官力度,国家能不乱吗?第三,卖官鬻爵是最愚蠢的买卖。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秦始皇,清朝第一个卖官的康熙,都是为了筹集粮草扩军打仗,属于临时性财政措施。当卖官鬻爵变成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这个政权就进入倒计时了。汉灵帝的企业做得那样红火,很快就迎来了黄巾起义和东汉的灭亡。据诸葛亮回忆,后来刘备一想起这事就“叹息痛恨”。晚清嘉道之后,卖官鬻爵越来越凶,结果大清直线向悬崖下栽,老百姓在边上冷漠围观,就是不伸手。朝廷一边收着银子满足私欲,一边制造着无德无能如狼似虎的官僚队伍,一直为这桩烂生意买单的却是无辜百姓,怎么会长久呢?所以,卖官鬻爵得到的是蝇头小利,失去的是最贵重的人心;得到的是几片安慰剂,失去的是整个政权的合法性——还有比这更亏的买卖吗?值得注意的是,两千年来,老百姓对腐败现象无不切齿痛恨,为什么唯独对最严重的买官卖官腐败,无论在史书上还是故事里,都是笑着来谈论呢?这是带泪的笑。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竟然变成了黑色幽默,除了表明现实是何等的荒诞,更昭示着人们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自古以来便充满了渴求和期待。如今,我们党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史所未见的力度,为终结腐败、开创历史而奋斗,就是对人民夙愿的清晰回应。

张之洞借钱如果官和商变成连体婴儿,既会导致官场腐败和政权变异,也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让权力从市场走开,由市场自行配置资源,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铲除官场腐败、保证政治安定的治本之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白这个道理,就能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意义,也能理解“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智慧。一“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张之洞对此深有体会。他急需一大笔钱,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借到,为此苦恼不已。张之洞打小聪慧异常,他爹是贵州的一个知府,但是大家都说小张将来肯定超过老张。果然,小张26岁名列殿试第一,当即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翰林院是个典型的清水衙门、清闲单位,但年轻的张之洞照样干得热火朝天。他认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有机会实现修齐治平的宏伟理想。曾国藩老前辈当年殿试只是第四十二名,他能成功,我反而不能?而且,要不是两次遇到堂兄张之万任考官,按规定家人必须回避,自己得功名还要早呢。刚踏上工作岗位那阵子,张之洞苦思冥想写了不少工作建议,上报之前总要先请堂兄把关,也期盼他说个“好”。张之万是过来之人,给老弟泼了一盆冷水:文章确实有见地,不是一般人能写的。但是呢,要想实现远大抱负,必须出任封疆大吏,小京官作为有限。这盆冷水对张之洞一生影响很大,但没有浇灭他的工作积极性。谁知一晃小2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是华发渐生,工作范围始终没出文教部门,总是在翰林院、考官、学政、国子监的岗位晃来晃去。时间已到十九世纪8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强敌环伺,民不聊生,国运日坠,上下束手无策,迫切需要经国之才。近期朝廷正在酝酿调整干部,正巧,张之洞就国防和外交政策发表的系统意见,第一次引起朝野瞩目,据说慈禧看了以后,先是惊讶,后是连连点头。看起来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但张之洞早已不是愤青,他知道孔方兄不能不出场,必须求山西票号了。经朋友牵线,张之洞来到位于前门的平遥会馆,与著名的日升昌票号的老板见面。日升昌老板:打算借多少?张之洞:10万两行吗?日升昌老板:急不急?张之洞:不急就不来找你了。日升昌老板:我先看看够不够,3天后回话。日升昌是山西、也是全国最早的一家票号,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乡下爷爷”。它实力雄厚,信用度高,分号遍及全国各地。10万两相当于今天的2000余万人民币,但在日升昌不是什么大事。老板用了缓兵之计,他有事要做。在北京营业的山西票号都有一个名册,有投资价值的各级官员情况都在上面,只要名字在册,张口就到账。名字不在册的官员如果借钱,票号就要启动客户调查程序,根据调查结果再做决定。日升昌老板翻了翻小册子,根本没有张之洞的影子。这个后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辉煌地位的大政治家,当时完全不为人知。原来,这个姓张的没有任何背景,也看不出有什么政治前途。虽然时作惊人之语,但只是个小小从四品,还是刚提的。岗位职责是为上面讲话发文件找点资料,人家用不用还两说。父子两代做官几十年,老家没添半亩田。总之,如果贷款给这哥们儿,等于拿银子打水漂玩。于是,日升昌委婉地拒绝了张之洞。第二天,绝望中的张之洞收到了一封请柬,协同庆票号老板请他赴宴。二协同庆的规模和实力比不了日升昌,一下子很难拿出10万两巨款。但它能在京城站住脚,自有道理。因为大客户早被大票号瓜分,它就锁定小客户,用低低的成本、浓浓的人文关怀,做了生意,赚了感情。日升昌拒绝张之洞话音未落,协同庆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在协同庆的花名册上,张之洞在有抱负有潜力缺机会的小官一栏。根据内部消息,最近张之洞行情陡然看涨,不排除是一匹黑马。他的问题在于自视甚高,人脉枯薄,动手又太晚,每个环节都可能有阻滞,所以资金很关键。他身陷如此困境,在他身上投资,他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工资仅能糊口,家里还养了十几只猫,而养宠物的人一般都重情重义。这单生意的风险是,不能确定馅饼一定砸到他的头上,也就是说,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这是协同庆无法承受的。董事会经过一夜磋商,最终做出了一个完美方案。席间,协同庆老板劝酒夹菜,谦恭有加,好像没有别的事。张之洞满腹狐疑,好几回想咨询一下贷款的事,人家总是笑笑说,这是小事,喝酒喝酒。等到酒足饭饱,协同庆老板正色道:“您的文章韬略人品举世景仰,我们早就想结识您了。您时运不济,憋屈多年,大家都为您鸣不平。国家都这样了,人才该出头了。需要我们搭把手的话,您尽管吩咐。”张之洞第一次受人如此尊崇和理解,不禁热泪盈盈:“数字太大了,恐怕你们也为难。”协同庆老板问:“30万两够吗?”张之洞大惊:“10万两足够了!”老板又问:“是一次性送给一个人吗?”张之洞说:“当然不是,需要打点不少人呢。”老板于是出了个主意:“您这么大官,弄一堆银子回家目标太大,也不安全,不如每次用多少过来拿多少,一直到起效果为止。”协同庆刚为张之洞支付到3万两,馅饼突然像雨点一样砸向张之洞,也砸向协同庆!1881年(光绪七年)7月,慈禧作出了一个清史上罕见的决定:张之洞由翰林院侍讲学士,直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夜之间连跨四级!年底,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次年到任不久,又不断转任其他重要岗位。又过两年,张之洞荣升两广总督。张之洞终于实现了封疆梦想,开始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他也不忘老朋友。一到广州总督署,他就开始招商引资,让协同庆票号垄断了两广的金融业;辖区内所有上缴中央财粮税款事务,统由协同庆代理。短短几年,协同庆轻松赚进百万,势头直逼日升昌。日升昌则因为看走一回眼,肠子都悔青了。三张之洞与协同庆的成功合作,是封建社会官商关系的缩影。明清两代,晋商掌控全国商业、金融业达五百年之久,天下富人十之六七是晋商,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与官场的关系。晋商明着是做生意,功夫却在生意之外。晋商的第一桶金是朱元璋给的。当时为了防范残元政权,必须加强边防,但是后勤工作跟不上。因为山西与蒙古地区是邻居,朱元璋就与山西商人做了一个交易,只要他们肯给边防军供应粮食,就能拿到食盐的特许经营权。晋商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接着便杀向了全国。清朝入关之前,同样面临军事物资短缺问题。晋商哪管什么社会责任,忙着走私,两边游走大发其财,作用相当于清军后勤部长。因此顺治皇帝一到北京,就隆重宴请了8位晋商代表,并将他们列编于内务府,由私企转为国企,特权多多。当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呼唤金融资本的时候,晋商的商业分号因为早就遍及全国,便摇身变作网点密布的票号,也就是现代银行性质的金融企业,西方人则干脆把票号叫做ShanxiBank!票号的鼎盛期在1900年到1910年,当时全国总共51家票号,有43家是晋商的,动力还是官场。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狼狈西逃,一路食不果腹的情形,到了山西才改变。晋商准确地预测到政局的发展走向,就像协同庆对待张之洞一样,接风洗尘,热情有加,临走还奉上20万两零花钱。慈禧大悦,辛丑条约签订后,连本带息约十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通过晋商票号走账,晋商大发了一回国难财。晋商根在山西,枝繁叶茂在权力最集中的地方。在北京,山西票号和各家会馆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无所不至的一条龙服务,培养、结交和套牢权贵。当各地读书人进京赶考的时候,他们就在贫困而聪慧的考生身上押宝,为他们提供食宿,送点小钱。当考生金榜题名,运作补缺上岗时,他们及时提供贷款。新官要上任了,张之洞那些小官要升大官了,官场上遇到坎儿了,打官司了,无不需要山西票号做中介、出经费。总之,一个个外表光鲜的朝廷命官,始终像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晋商成了官场腐败的发动机。所以说,晋商离不开官场只是问题的一面,官场同样离不开晋商。官商共生共荣的结果是孽生各种帮派,对封建政权构成致命威胁。到了晚清,晋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各级官员,甚至能左右政府决策。由于双方关系如胶似漆难分难解,自然形成了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第二政权”、“影子政府”。这对朝廷是真正的噩梦,因为在不知不觉间,政权合法性流失殆尽,权力转移。其实晋商也是受害者,不但活得没有尊严,更要命的是,人家能让你发财,也能让你破财。所以晋商钱再多,也只能拼命置地盖房子,满足于当胡吃海塞的土财主,根本不敢扩大再生产。今天我们到了山西,还能看到不少这个大院、那个大院,原因就在这里。结论是,如果官和商变成连体婴儿,既会导致官场腐败和政权变异,也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让权力从市场走开,由市场自行配置资源,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铲除官场腐败、保证政治安定的治本之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白这个道理,就能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意义,也能理解“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智慧。

两个于成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的一天,两江总督于成龙向皇帝提了个过分要求。报告寄出后,于成龙既满怀期待,又感到不踏实。几天前,江宁知府陈龙岩不幸病故。两江地区辖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和江西,是帝国经济文化中心,财政收入占全国一半还多。江宁府作为两江地区政治中心,两江总督、军区司令、江宁织造、江苏按察使、甚至安徽布政使,都在这里办公,远非今天的南京可比,类似解放后大行政区时代的上海。加上江苏巡抚驻苏州,江宁知府的升迁机会得天独厚。于成龙推荐的是一个小地级市的领导,直隶通州知州,自己当直隶巡抚时期的老部下,名字也叫于成龙。于总督比于知州大22岁,为了区分,人称老于成龙、小于成龙。地方首长敦请朝廷补充干部不是问题,但指名道姓、指定岗位,还要由从五品越级提拔到从四品,则严重违反规矩,十分犯忌。按照大清的干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应召集后备干部统一抽签,谁抽到谁上岗,就像买彩票。老于成龙的意见不知要得罪多少人,如果皇上不理解不支持,后果会很严重,因此这份报告很费脑筋。他写道,陈龙岩忠诚可靠、廉洁自律,协调各方、服务大机关、掌控财政和支援军队样样得心应手。老陈去世后,他顿感失去了左右手,而在两江辖区内,尚未发现合适人选。言下之意,继任者应该像陈龙岩那样德才兼备才行,否则两江地区的工作就会受影响。两江工作上不去,全国的经济就会出问题,连北京的粮食供应都会受拖累。江宁知府婆婆太多,谁都能指挥他,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知府既要能办事,又要会平衡关系,做大家都满意的小媳妇,没几把刷子真干不了。而且,办事多发财机会就多、接触领导多权力自然大,所以于成龙有理由忧虑:吏部有吏部的规矩,抽签也很公平,但是给重点地区关键岗位派干部,千万不能靠运气。万一抽出个有德无才、或者有才无德的家伙,麻烦就大了。铺垫既已完成,于成龙亮了底牌:恳请皇上特事特办,召集各大臣开会讨论,现场推出合适人选。在报告的末尾,老于成龙巧妙地点了一个人:有皇上关怀,像通州知州于成龙那样的好干部,一定会脱颖而出的。——英国思想家培根描绘过这种聪明:最要紧的事却像“附带”的。推荐小于成龙是报告的核心,康熙帝那么智慧,过得了关吗?二于成龙动了吏部的奶酪,吏部自然不爽,但话说得很在理:打破常规不是不可以,但那些排着队等抽签的干部怎么看?再说,“廷臣会推”知府这一级干部,没有规定,没有先例,还是照章办事为宜。康熙帝浏览了报告,微微一笑,当场拍板:这事拖不得,抽签、“廷推”都来不及了,让通州的小于赶紧去吧。于是,一个江宁城有了两个于成龙,一时成为美谈。吏部大跌眼镜只是开始。小于到任后干得风生水起,官民口碑极佳。两年后,对他有知遇之恩、被康熙帝命名为“天下第一廉吏”的老于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江宁城里议论纷纷:小于的前途到头了。

不久,康熙帝到江南考察干部,亲笔题词送小于,明确告诉他:以你的级别不应享有此等荣誉,但大家都反映你廉洁有为,所以这是你应得的。临行,叮嘱小于永葆本色,不负老于厚爱。不久破格提拔小于为安徽按察使,正三品省部级高干。两年后,小于也成了直隶巡抚,然后是左都御史,直至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康熙帝全盘支持于成龙的人事方案,是有深刻背景的。对此,老于比吏部看得准,所以才敢打那样的报告。康熙帝上任的时候,明朝覆亡、清朝入关才十几年。他的父亲顺治帝24岁就去世了,稳固政权的任务落到他身上,而他的志向更为远大。从哪里入手呢?经过长期观察,康熙帝发现官场现状与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须先抓吏治。细想官场种种严峻问题,有的来自明朝的遗传,有的来自马上民族自身的不适应,总括起来不外三种情况。普遍油滑懒惰。立国之初,百废待兴,面对接踵而至的急事难事,大臣们每天反复讨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结果总是议而不决,不是建议交给地方政府、就是交给其他部门处理。等有了一点进展,大家都来争功邀宠。康熙帝慨叹,办事效率这样低,朝廷许多“良法美意”根本落实不下去,好好的惠民政策不但不能惠民,反而伤民。在管束干部方面,如果朝廷压力大逼得紧,督抚也会抓几个反面典型表明政治态度,处理时却千方百计替当事人找借口,最终大事化小,不了了之。康熙帝很恼火,说怎么就没有真心做事的干部呢?普遍以权谋私。堂堂工部自尚书开始,领导干部个个贪污水利经费,弄得年年修水利、年年发洪水。山西官员毫无节制地敲诈百姓粮款,竟然在17个县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体性事件,震惊朝野。而内外大小官员,借年节和红白事送礼行贿成风,有个干部出差一次就得了六千多两银子,导致“民生困苦已极”,穷人在北京街头卖儿卖女,“大臣长吏之家日益富饶”。康熙帝向礼部尚书汤斌抱怨:有才干的干部不是没有,干净的真不多!普遍结党营私。既然当官都是奔着谋利,为了扩大和保护既得利益,必须营建抱团取暖的小圈子。山西巡抚穆尔赛臭名远扬尽人皆知,康熙帝向高干们征求处理意见,个个不吭声,唯一说话的勒德洪还是表扬穆尔赛的。皇帝号召大家推荐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官员们竟然互相推荐对方公子。这些人不能干事还误事,康熙帝指着一个高干的鼻子训斥:你推荐的十个人,只有两三个还凑合!官场溃烂到这种程度,这个新生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否站住脚成了问题。经慎重考虑,康熙帝决定实施“察吏安民”战略,交叉使用刚柔两手。首先就是整治贪官懒汉,清除腐枝败叶。在康熙任内,共有五百多名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六千名无能、无为、不适合行政工作的大小干部,分别被免职、降级或辞退,前无古人。三康熙的另一手是全力扶持清官能吏,鼓励忠诚担当。这一手运用得出神入化,出牌不按牌理,像魔术师一样让人惊讶不已,这是康熙治吏的最大特点。一是下功夫挖掘有培养前途的清官能人,安排使用不拘常规,建立了崭新的用人导向。康熙帝在帝王生涯中,公开表彰、重用、破格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