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据《2024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乌鲁木齐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下图为合肥至乌鲁木齐某航班线路及座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航班沿线可见雪山景观,为更好的观赏雪山景观可选座位()A.31A B.31C C.31J D.31L2.该航班正点抵达目的地时,太阳位于()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3.一般从合肥去乌鲁木齐航班飞行用时和返航用时有明显差异,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去时因白天交通拥堵,用时较长 B.去时受西北季风影响,用时较长C.返程受高空西风影响,用时较短 D.返程受东南季风影响,用时较短【答案】1.A2.D3.C【解析】【1题详解】该航班前往乌鲁木齐的线路中,祁连山等雪山主要位于左侧,因此宜选左侧靠窗座位,由图可知,31A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故选A。【2题详解】该航班正点抵达时为北京时间16:55,乌鲁木齐位于西部,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2小时,此时地方时约14:55左右,此时太阳位于西南,D正确,ABC错。故选D。【3题详解】依据题意,民航飞机一般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底部飞行,合肥飞往乌鲁木齐主要受高空西风影响。从合肥到乌鲁木齐属于逆风飞行,用时较长;返航属于顺风航行,用时较短,C正确,ABD错。故选C。【点睛】民航飞机一般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底部飞行。选择在什么高度飞行,和航线长度有关系。飞行距离较长时在平流层飞行。一些航线较短的航班虽然选择在对流层上部飞行,但其实对流层上部的天气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地磁暴是指太阳活动爆发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到达地球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猛烈的电磁扰动现象。其强度用全球磁场指数(Kp指数)来衡量,通常,每隔三小时发布一次地球磁场活动状况,用数字0→9表示由弱到强,并分为弱、中、强三级。下图示意2024年4月22日00:00-25日00:00全球磁场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产生这次强地磁暴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太阳的()A.光球层 B.日冕层 C.色球层 D.内部层5.强地磁暴发生时给地球造成的危害主要是()A.破坏大气层中的对流层,造成中高纬度地区旱涝加剧B.危害野生动植物繁衍,干脆导致野生生物多样性削减C.毁坏水利工程大坝结构,缩短水利工程大坝运用期限D.干扰地球的短波通信,严峻威逼在太空的宇航器平安【答案】4.B5.D【解析】【4题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地磁暴是指太阳活动爆发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到达地球,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猛烈的电磁扰动现象。这些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太阳日冕层上喷射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猛烈的电磁干扰,造成地球磁场突然变更。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依据所学地理学问可知,地磁暴对人类危害是多方面的。地磁暴会破坏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并严峻威逼在太空的宇航器平安,D正确;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强地磁暴不会破坏大气层中的对流层,A错误;地磁暴对野生动植物繁衍、水利工程大坝结构影响较小,B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放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淡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难(如地震、水旱灾难等)。孟加拉湾地处印度洋东北部,其东北部海疆是北印度洋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最低的海疆。孟加拉湾夏季的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海表净得到大量的淡水,但是表层盐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上升。下图示意孟加拉湾位置及其沿7°30'N断面线平均盐度和淡水输运量的时间序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孟加拉湾东北部海疆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最低,主要是由于该海疆()A.海岸较为曲折 B.地理纬度较高 C.海水温度较低 D.入海径流较多7.推想导致孟加拉湾夏季表层海水盐度上升的主要缘由是()A.夏季平均气温上升 B.西南季风环流较强C.沿岸径流流量较大 D.湾内海水更新较慢【答案】6.D7.B【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尤其东北部海疆沿岸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有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齐,而且沿岸河流较多,入海径流量较大,因此孟加拉湾东北部海疆表层海水盐度较低,D正确;相对入海径流的影响,海岸较为曲折对该海疆盐度影响较小,A错误;孟加拉湾纬度较低,水温较高,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读图可知,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之间,而西面与印度半岛相隔的阿拉伯海海水盐度较高,夏季,受强劲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北印度洋海疆海面形成了西南季风环流,在其驱动下,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通过孟加拉湾湾口向湾内输运高盐度的阿拉伯海海水,导致孟加拉湾夏季表层海水盐度上升,B正确;夏季平均气温上升不是导致海水盐度上升的主要缘由,A错误;沿岸径流流量较大会稀释海水盐度,使盐度降低,C错误;受强劲的西南季风影响,湾内海水更新较快,D错误。故选B。【点睛】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主要与降水、蒸发有关,沿岸海疆海水盐度还与入海径流、洋流、与四周海疆的海水交换有关。岩画是指在岩穴、崖壁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绘、雕刻的总称,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中国是世界上发觉岩画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岩画。其中北方岩画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贺兰山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岩画区,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岩画已部分崩解裂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中国岩画分布亲密相关的地理要素是()A.气候 B.地貌 C.土壤 D.水源9.不同地区的岩画内容各有侧重,北方地区岩画常有()A.人物 B.水水纹 C.动物 D.船10.导致贺兰山岩画崩解裂开的地质作用在其他地区也常见,下列选项中与之相近的是()A.黄山上的自然球形花岗岩 B.雅鲁藏布江中的丹娘沙丘C.云贵高原上的石林 D.新疆的雅丹地貌【答案】8.B9.C10.A【解析】【8题详解】岩画是古代先民接受简洁的工具,在岩石上磨刻、挖刻或描绘创作的一种艺术,岩画的形成须要在岩石上磨刻、挖刻或描绘创作,说明岩画以岩石为载体,山区地势坎坷,地表多岩石分布,因此与岩画分布亲密相关的地理要素是地貌,B正确;气候、土壤、水源与岩画的形成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岩画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人物图案岩画普遍存在;同时岩画内容能反映地方文化差异,北方岩画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即主要分布在游牧、畜牧发展地区,反映游牧民族的文化,多动物图案。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贺兰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区交界处,岩画的崩解裂开,主要受风化影响。黄山上的自然球形花岗岩是风化产物,A正确;雅鲁藏布江中的丹娘沙丘属于积累地貌,B错误;云贵高原上的石林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C错误;新疆的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花岗岩接近地表或出露地表时,在阳光、空气、流水等因素作用下,会发生风化作用。水分顺着节理面不断地渗入和下蚀,通过风化作用,使得块状岩体棱角处的砂粒领先脱落,棱角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也就是所谓的石蛋。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戈壁是指地表布满石块的荒漠。当地表物质膨胀时,砾石被抬升,表层尘土随之填满下部空隙,因此荒漠砾石层一般呈现“上砾下土”的结构。黑戈壁是戈壁中受干旱气候影响最充分的类型,砾石表面覆盖有黑色物质。下图为新疆某山前黑戈壁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黑戈壁景观中浅色区域的成因是()A.流水侵蚀 B.流水积累 C.风力侵蚀 D.风力搬运12.该地荒漠砾石层中砾石抬升明显季节是()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11.A12.D【解析】【11题详解】依据材料分析,黑戈壁表层砾石呈黑色,下部有土覆盖颜色较浅,且图中景观位于山前,推想该地收到季节性洪水冲刷地表,黑色砾石被搬运,最终底部土层出露,形成浅色线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砾石被抬升的主要是地表物质膨胀时发生的,夏季气温高,地表物质易受热膨胀,冬季冰冻时地表物质受冻胀作用,此时砾石被抬升最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冻胀是由于土中水的冻结和冰体(特别是凸镜状冰体)的增长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匀整隆起的作用。冻胀一般会导致地面发生变形,形成冻胀垄岗。

深圳市位于珠江口东岸,与香港相连,东南部为莲花山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深圳市所在地区海陆风明显,但季节变更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深圳市某年1月地面测站水平风变更,灰色阴影分别对应陆风时段与海风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地区1月近地面初始海风形成时间明显偏晚,其主要缘由是()A.日出较晚,太阳辐射偏弱 B.距海较近,空气湿度偏大C.地形较高,山阻效应较强 D.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14.该地区1月海风、陆风平均风速差异明显,这是由于该地区()A.陆风风向困难多变,风速大 B.海风盛行时间较短,风速小C.冬季风逆向较强,海风风速小 D.夏季风限制较强,陆风风速大【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深圳市所在地区为1月份,正值冬季,由于在冬季日出时间较晚,太阳辐射偏弱,启动海风环流的海陆温差所需时间较长,从而造成该地区近地面初始海风形成时间明显偏晚,A正确;距海远近以及地形态况1月与其他月份并无明显差异,BC错误;1月降水较少,云层较少,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陆风风向比较稳定,没有困难多变,A错误;深圳市所在地区冬季(1月)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其与海风风向近乎相反,而与陆风风向特别接近,这样就阻碍了海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陆风,从而导致海风的平均风速小于陆风的平均风速。因此该地区1月海风、陆风平均风速差异明显,这是由于该地区冬季风逆向较强,海风风速小,而与海风盛行时间较短关系不大,B错误,C正确;1月为冬季,夏季风限制弱,D错误。故选C。【点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海风,冬季盛行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小明同学有着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每天会把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下图为小明同学2024年8月19日一则太阳和月亮升落日记及月相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推想小明8月19日看到的是()A.蛾眉月 B.上弦月 C.满月 D.凸月16.小明8月19日白天能看到的这种月相()①在农历廿六或廿七②位于太阳东面③亮面朝向西方④大约只有3个小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解】依据日记里记录的“05:42一轮红日从东北冉冉升起,大约2小时20分钟后的月亮从东偏北露出地平线”信息可知,月出时间大约为08:0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连线形成的夹角大约为45°,由此可推断8月19日看的月相应为上半月的蛾眉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依据上题可知,该月相为上蛾眉月,应为农历初三或初四,①错;该日白天这种月相出现方位应位于太阳之后的东方,所以月亮的亮面应当朝西,②③对;依据日记里记录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日白天能看到蛾眉月的时间应当在月出后,日落前,该日的月出时间大约为08:02,日落时间大约为19:09,所以该日白天能看到的这种蛾眉月的时间大约为19.09—08:02=11小时07分钟,④错。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月球绕地球旋转,又随地球绕太阳旋转,在地球上可看月面的光明部分和黯黑部分的形象,随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变更,形成月面上光明部分的盈亏圆缺的形态,称其为月相。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道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常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每年全球因雷暴灾难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困难多样。邯郸市平均年雷暴日达28.8天,因雷灾导致的损失在逐年上升。左图示意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右图为雷暴日数月变更曲线图。(1)描述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2)邯郸市雷暴天气集中在夏半年,分析其自然缘由。(3)简述雷暴灾难损失逐年上升的缘由,并指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答案】17.整体上空间分布不均,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中西部山区年雷暴日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较少。18.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季风气候区,夏半年水汽足够,水汽上升过程中凝合释放潜热,加剧对流;区域内地形困难,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19.缘由:该地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全球气候变更,雷暴天气频次增加,损失增加。手段:灾难监测;灾难防卫;灾难救援与救助;灾后复原。【解析】【分析】本题以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及雷暴日数月变更曲线图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天气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雷暴天气集中在夏半年的自然缘由、雷暴灾难损失逐年上升的缘由和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图文信息的实力,利用所学地理学问说明地理现象的实力。【小问1详解】描述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宏观分布是不是匀整,哪边多哪边少,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来描述。依据20多年来邯郸市雷暴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可知,区域内等值线分布较多,故整体上雷暴天气空间分布不均;大多数等值线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故雷暴天气从西向东递减或从东向西递增;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可推知,中西部山区年雷暴日较多,东部平原地区雷暴日较少。【小问2详解】雷暴的形成主要受气流运动、地形等的影响。由材料“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可知,夏半年气温高,近地面和高空大气之间对流旺盛;由材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可知,夏半年水汽足够,水汽上升过程中凝合释放潜热,加剧对流;由材料“中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华北平原,地貌类型困难多样”可知,局部地区增温明显,对流旺盛。小问3详解】影响自然灾难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孕育灾难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难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难的客体(受灾体)。故雷暴灾难损失逐年上升的缘由有致灾因子增加,全球气候变更,雷暴天气频次增加,损失增加;还有受灾体发生变更,该地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雷暴造成的损失增加。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难监测、灾难防卫、灾难救援与救助、灾后复原等多个方面。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难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难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我国为限制和削减自然灾难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化。发生自然灾难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灾难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快乐理救济。灾后要尽快复原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复原和发展。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期某探讨团队,对1984~2025年间阿尔卑斯山卫星图像探讨发觉,高山冰雪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正在由“白”变“绿”。并推断将来随着高山冰雪由“白”变“绿”,会进一步加剧变暖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1)简述阿尔卑斯山高山积雪冰川带的主要生态意义。(2)分析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的主要缘由。(3)将来随着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变暖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和整体性原理说明这一推断。【答案】(1)高山冰雪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补给水源,具有调整河川流量的作用;高山冰雪融水是雪线以下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满意山地植被生长须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等。(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高海拔冰雪区满意了植物生长所须要的热量;高海拔地区大量冰雪消融,水分条件改善,满意了植被生长所须要的水分;雪线上移,原冰雪覆盖地区因水热条件变好,促进土壤发育,利于植被生长。(3)由“白”变“绿”,冰雪面积的不断缩小,造成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削减;植被增加,地表吸取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上升,地面辐射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加,水汽增加,保温作用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解析】【分析】本题以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为背景,涉及高山积雪冰川带的生态意义、影响雪线的因素等学问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实力。【小问1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高山积雪冰川的生态意义可以从其对气候、河流和当地的土壤、生物等角度绽开描述。高山积雪冰川带所覆盖的冰雪可以有效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取,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高山冰雪融水作为河流的重要水源地,可以调整河流径流量;随着积雪冰川的溶化,其对雪线旁边的山地土壤供应了足够的水分,满意了山地植被生长所须要的水分条件,随着山地植被的生长,当地一些其他相关的生物也渐渐丰富起来,维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小问2详解】依据分析“白”主要是冰雪,“绿”主要是植被,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主要是冰雪溶化,植被丰富起来的一个过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地区的热量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冰雪融水也会不断增加,在高海拔地区的水分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高海拔地区水热条件的改善,当地植被不断增多,最终阿尔卑斯山渐渐由“白”变“绿”;随着植被的生长发育和水热条件的变好,该地土壤有机质也在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为植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供应条件。【小问3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随着高海拔地区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量不断削减,地表温度不断上升;随着植被的增加,地表相较原来吸取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上升,地面辐射不断加强,气温上升;随着植被蒸腾作用的增加,空气湿度也不断增加,水汽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会随之上升;最终导致气温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并形成恶性循环。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冬格措纳湖,原名托索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省布青山、布尔汗布达山之间的断陷盆地内。冬格措纳湖面积232.2km2,湖面平均海拔4090m,虽然湖区年降水量仅有300mm,年蒸发量高达1000mm,但冬格措纳湖水量常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300万年前托索河与香日德河发源于两河间的分水岭,300万年后该地区多次发生较大的地壳断裂活动,如今托索河已经成为香日德河的一个支流。下图示意冬格措纳湖水系(图中断层构造线上的双短线所在的地块代表该地块下降)(1)推想图中300万年前后托索河与香日德河的流向变迁。(2)说明托索河流向变迁的缘由。(3)冬格措纳湖水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