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11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11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11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11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11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一、课内文言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依据)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千里马”喻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缘由,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凡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明珠暗投的愤懑。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4分)要成为千里马必需具备两个条件。①主观条件:具有千里马的才能。②客观条件:遇到擅长“识马”,擅长发觉人才的伯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3)俶尔远逝(突然)(4)以其境过清(凄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织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3分)A.这篇短小精致的山水游记,按“发觉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依次,记录了作者巡游的阅历。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嘹亮,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接受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侧面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接受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解析】“斗折蛇行”是正面描写,运用了比方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缘由。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缘由。(4分)【链接材料】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安逸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煦的日光。①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②材料中“譬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之情。【解析】这道题需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作答,《小石潭记》主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柳宗元被贬后内心的压抑,欲抑先扬,同时结合材料得出对统治者的不满,结合详细语句作答即可。二、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甲】《桃花源记》(文略)【乙】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竞相告语。后闻某处井倾仄,不行汲③;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特殊④之奇变也。(选自《聊斋志异·地震》,有删改)【注释】①客:客居。②稷下:古地名。③汲:从井里打水。④特殊: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5分)(1)缘溪行(沿着,顺着)(2)悉如外人(全,都)(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仆而复起(倒,倾倒)(5)逾一时许(表约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快速地跑出去。3.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4.两段文字都写到了鸡犬声,【甲】文中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里是“鸡鸣犬吠满城中”。鸡犬声中各隐藏着作者怎样的心声?(4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田间小路交织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到处可以听到”的祥和宁静的图景,流露出作者对宁静奇异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宠爱:乙文中“鸡鸣犬吠满城中”则是描绘了自然灾难——地震来临的时候牲畜四处奔窜、疯狂逃命的混乱场景,其实是借动物的慌乱衬托人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手足无措和无奈无望,流露出作者对平安生活的渴望和对受到自然灾难损害的人们的怜悯之心,企盼不要再有自然灾难发生。【乙参考译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恰好客居稷下,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笃之点着蜡烛喝酒。突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惊诧和惊异,不知是什么缘由。不一会儿,茶几、桌子等家具起先颠簸摇摆,酒杯也倒下了,屋子的梁、柱发出折断的声音。大家相互看着都大惊失色。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快速地跑出去。只见楼房屋舍一会儿低下去一会儿又起来,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女人哀号的声音,吵得很厉害,像锅里的水沸腾了一样。人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转动翻腾。河水翻起一丈多的浪打到岸上来,整座城都是鸡和狗的叫声。过了一个多时辰,才起先稍稍安定一些。看街上,男人和女人争相谈论这件事情。后来听说有个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有一家人的房子南方和北方尽然换了位置;栖霞山裂开;沂水河塌陷出一个洞窟,面积有好几亩之大。这真的是非同寻常的变更。(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不知其旨(味美)(2)教然后知困(困惑)(3)不日进则日退(每天)(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即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学问的缺乏,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做学问,假如不是一每天进步,那就是在一每天退步。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4.【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4分)①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②实践出真知;③学习的看法及好的学习方法对人生的重要性;④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沟通;⑤要细致钻研,独立思索;⑥“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如: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乙参考译文】人做学问,假如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退步。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挚友(相互沟通启发),就会学识浅薄难以成功;许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沾染上某种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探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差不多能得到特殊之五六(的收获)。假如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确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莫非不该以此自勉吗?三、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①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行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②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选自《旧唐书·文苑传》)【注释】①曹王明:曹恭王李明,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四子。②淮南之事:西汉淮南王刘安谋反败露,被迫自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不循法度(遵照)B.恩宠不行恃(倚仗)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D.以及于此(比得上)【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说明。D.“及”是“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示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参考译文】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不遵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莫非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行倚仗,大王假如不奉行国家法令,生怕今日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莫非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李明听后不兴奋。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真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7分)鲍叔①死,管仲举上衽②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③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④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⑤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⑥,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节选自《说苑》)【注释】①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②衽(rèn):衣襟。③负贩:背货贩卖。④明:证明。⑤说(shuì):劝说,劝服。⑥不肖:不贤。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曾经)(2)鲍子不以我怯(胆小,畏缩)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哀思难受呢?3.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3分)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懦,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接受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拿钱财而认为他贪心。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赐予了管仲充分理解与信任。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参考译文】鲍叔牙死后,管仲举起衣襟蒙头为他痛哭,眼泪就像下雨一样,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或孩子,(您这样哀思难受),莫非这也有说法吗?”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那样。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背货贩卖,我多次在买卖上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想要证明什么;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而看法多次不被接受,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贤,知道我没有遇到明君;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在财货上不足。生下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呀。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哀思难受呢?”(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羲之①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②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④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⑤,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⑥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⑦视听之娱,信⑧可乐也。(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②冠:超越。③修禊: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衬托。⑤流觞曲水: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觞,酒杯。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⑦极:尽情。⑧信:实在、的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2分)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当凌绝顶B.茂林修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名士多居之投诸渤海之尾D.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到处志之【解析】A.动词,聚集,会合/副词,必定,确定;B.形容词,高,长/形容词,高,长;C.指示代词,这,这里/结构助词,的;D.名词,志向/动词,做记号。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即使(虽然)没有音乐演奏的盛景,(但是)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用来畅快叙说内心的情怀。(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望见广袤的天地,低头察看繁盛的万物。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缘由。(3分)①美丽的山水;②游春活动;③与志同道合的挚友聚会宴饮;④畅叙幽情(内心的情怀);⑤观赏天地万物。(答对其中随意三项,意近即可)【参考译文】王羲之很宠爱服药养生,不宠爱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这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道义超越当世,都在东方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志向相同。(王羲之)曾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亲自作序以申明他的志向,说: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之初,我们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中,实行游春活动。诸多贤士能人都到这里,年少、年长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四周衬托环绕,我们把水引来并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即使(虽然)没有音乐演奏的盛景,(但是)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用来畅快叙说内心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望见广袤的天地,低头察看繁盛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雪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行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行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行。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miǎn):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相同的一项是(C)(3分)A.而意常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B.甚异之属引凄异C.亦如是是鱼之乐也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东市买骏马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依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3分)翌日,________令诸子乘之,亦如是。A.沈宣词B.客C.王公遂D.李公蔚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5.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4分)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坚决、坚决。6.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缘由。(5分)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始终“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终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实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参考译文】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客人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沈宣词)对此感到特殊奇异,于是答应给客人五十万钱作酬劳,门客答应(把马卖给他),但他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王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举头斜视,一副不驯服的样子,不愿移动,王公遂生气地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其次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状况也和王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愿。李公蔚看(沈宣词的这匹)马,第一眼望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宠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八面受敌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行相提并论也。(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有删改)1.与“不行相提并论”中的“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分)A.夏虫不行语冰B.此中人语云C.贫者语于富者曰D.夜久语声绝【解析】均为“谈论”的意思。2.用“/”给短文画波浪线句断句。(限两处)(2分)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行相提并论也3.有关“八面受敌”学习法及其应用,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3分)A.“八面受敌”阅读法,不是走马观花的泛览,更不是走马观花的涉猎,而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读深读透。B.苏轼主见每一本好书都要好好地反复读,要定向专一,不能泛泛而读,要将书的内容列出专题,逐题专读,心无旁骛。C.“八面受敌”的意思是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状况。苏轼“八面受敌”学习法的关键是博采众长,广泛涉猎。D.小明阅读《西游记》时,第一次围绕唐僧专心取经这个主题通读,其次次围绕孙悟空斩除妖魔这个主题通读,第三次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这个主题通读。通过这种方法,他把一部《西游记》读得很深很透。我们可以说小明运用的就是“八面受敌”学习法。【解析】苏轼“八面受敌”学习法的关键是深化钻研学习的方法。【参考译文】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百科学问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读完它们,只是驾驭自己所须要的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次确定一个目标来探求,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只以这个意图去读,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下次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礼乐典章一类的(学问),也像这样做。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对各种状况,与那些广泛阅读群书而不作深化钻研的人不能相提并论。(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却金亭记[明]吴鼎嘉靖①七年正月,余杭知县王确②始得任,询俗于父老,父老曰:“浮里界里长孙棨③,素号良民。往岁,他众纵烧安溪④官民庐舍,辞诬及棨。按狱者锻棨罪死。屡自诉,移狱留台,犹未能白。方安溪纵火,棨家居,适以是日,宴客可验。”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乃谓同事曰:“是诚冤狱矣,盍平反之?”或曰:“其如原问官司何?棨以多财闻,为之求生,人且疑鬻⑤狱。”王确弗自顾,竟以实报。命下,缘是棨竟得减死。未及释,而王令以忧⑥去,棨母怀白金百,敬请助丧役。令曰:“令知民冤,民顾不知令志耶!”固却之。越二载,棨始获宥⑦归,追思王令公之恩,乃构亭“却金”。(选自《余杭县志》,有删改)【注释】①嘉靖:明世宗年号。②王确:安徽颍上人,明嘉靖年间任余杭县令五年。③浮里界里长孙棨(qǐ):就是浮里界的里长孙棨。里,相当于现在的村。④安溪:地名,即今良渚街道安溪村。⑤鬻(yù):卖。⑥忧:即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⑦宥(yòu):宽恕、宽恕。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D)(3分)A.或曰:“其如原问官司何?”或王命急宣B.缘是棨竟得减死缘溪行C.固却之子固非鱼D.乃构亭“却金”乃记之而去【解析】A.有人/有时;B.因为/顺着;C.坚决/原来;D.于是、就。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精确的一项是(A)(3分)A.孙棨曾经和别人一起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在别人的供词中他被揭发。B.安溪纵火案发当时,孙棨正在自己家里,那天恰巧他家宴请客人。C.有人提示王确,孙棨是有钱人,让他免于死罪,会被怀疑是收取贿赂释放了他。D.孙棨免死但还未释放之时,王确因母亲去世要回乡,孙母就怀揣金钱前去感谢。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1)(2)小题。(5分)(1)县令王确是怎样确定孙棨是被冤枉的?王确听了诸位父老的话,又去访问有贤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所述与诸位父老讲的一样,然后亲身到纵火现场,多方隐私取证,目睹耳闻的种种情状,与以前听到的完全相同。(2)孙棨为什么给亭子起名“却金”?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却金”即推辞金钱。王确为孙棨洗清了罪名,孙母拿钱感谢,王县令坚决推辞。孙棨获释后为感谢王县令的恩德,建立了一座凉亭,取名“却金”。4.你如何看待县令王确这个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王确是一个细致细致的人,他上任后走访乡人,发觉了孙棨案件中的疑点;王确是一个为民申冤的人,他多方查证后确定孙棨真的被冤枉,就毅然为他申冤;王确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怕得罪原来审案的官员给孙棨翻案;王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他为孙棨申冤后,孙棨的母亲拿钱感谢,但是他却拒绝了。【参考译文】嘉靖七年正月,余杭知县王确刚刚到任,就向乡亲们询问民间状况。乡亲们说:“浮里界的里长孙棨,一向被称作良民。前些年,别人聚众烧毁安溪村的官舍和民宅,在供词中诬陷连累到孙棨。审案者定孙棨为死罪。他屡次上诉,递送移狱,冤情未能得以清白。安溪纵火案发当时,孙棨正在自己家里,那天恰巧他家宴请客人,可以调查验证。”王确听了父老的话,不能轻易就信任。后来又去访问有贤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所述与诸位父老讲的一样。王确也没有立刻信任。亲身到纵火现场,多方调查,隐私取证,目睹耳闻的种种情状,与以前听到的完全相同。于是王确对同事说:“这的确是冤案啊,为什么不平反呢?”有人说:“假如平反,原来的主审官会怎样呢!何况孙棨是远近闻名的有钱人,让他起死回生,人家会怀疑是你得钱而放了他的。”王确没有考虑这么多,便据实上报。叮嘱下来了,孙棨因此而免死。还没有等到孙棨释放,王县令因母丧回家。孙棨的母亲怀揣白银百两,敬重地请求以此助他料理丧事。王县令说:“县令知道百姓所受的冤屈,百姓怎么不知道县令的志向啊!”坚决推辞了。过了两年,孙棨方才获释回家,追思县令王公的恩德,就建了一座“却金”亭。(七)文言文项目式学习。(15分)阳阳班级打算以《湖山小记》为蓝本,拍摄山水短片。为更好地拍摄,全班分成释义组、旁白组、编导组,绽开以下项目活动。湖山小记[明]萧士玮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全部;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③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