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1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2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3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4页
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实践报告(文科类)

课程名称:中国民间工艺专业班级:08对外汉语学生学号:学生姓名:费晓卉所属院部:人文学院指导教师:戴欣佚2011——2012学年第1学期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实践报告书写规定实践报告原则上规定学生手写,规定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规定。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实践报告书写说明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涉及实践目的和规定;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报告。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践具体规定增长项目。填写注意事项(1)细致观测,及时、准确、如实记录。(2)准确说明,层次清楚。(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5)应独立完毕实践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实践报告批改说明实践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践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实践报告装订规定实践报告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践项目的实践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践大纲。

实践项目名称:某民间传统工艺调研实践学时:16同组学生姓名:梅晓秀、蒋晶、唐露露实践地点:A506实践日期:实践成绩:批改教师:戴欣佚批改时间:指导教师评阅:一、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一种南京民间工艺的历史、品种、民俗应用、区域特色、审美特性以及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了解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及工艺,结识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艺术、文化价值。二、实训项目内容、能力标准与学时分派序号项目名称实训类型重要内容应达成的能力标准学时分派1寻访南京的民间工艺综合训练运用博物馆、图书馆、网络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走访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人熟悉16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1、《中国民间美术》,易心、肖翱子,湖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2、《美术工艺》,朱宁虹,中国物资出版社,2023年四、考核方式与标准以组为单位(4-5人)提交调研报告一份,规定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排版工整美观,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观点。五、实践报告(附件)飞越千年的纸鸢——民间传统工艺之潍坊风筝●引言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古老而丰富,其纷繁的艺术形式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民间玩具风筝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美术文化的影响,从而以其鲜明的娱乐性、无穷的趣味性和虔诚的祈求性丰富着百姓的生活。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潍坊是风筝的四大产地之一,被誉为风筝之都,之所以有如此称誉,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在长远的风筝历史中传承有方。●潍坊风筝的历史每逢阳春三月,潍坊上空鸢飞蝶舞,鱼跃龙腾,一只只风筝云端飘荡,一条条银线蓝天纵横。潍坊历来有放风筝的习俗,宋代开始,明代普及,清代乾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潍县人郭麟曾写过此类诗句:“一百四日小寒食,治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米春燕多”。记述了本地青少年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时节,到白浪河两岸放风筝的热闹场面。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数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淮南子》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能工巧匠公输班(鲁班),受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的启迪,用竹、木片制作木鸢(纸鸢的前身),能在天上飞三天三夜,用以窥视宋国,侦察敌情。鲁班是鲁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到了汉代用纸代木,称为“纸鸢”。风筝的名称源于五代时期,据《询邹录》记载,毫州刺史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纸鸢由此而得名风筝。唐代到清代,纸鸢、纸鹞始终是中国风筝的重要名称,同时还出现了风禽、凤巾、春申君、毫见、风瓦、八卦、鹞子等称谓。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成为现在的名字。潍坊风筝的起源在明清以前,实无文献可考,历代考古发现、文学名著及诗歌绘画对风筝均无明确的地区记载,并且风筝不耐久存,更无实物佐证,那么追溯潍坊风筝的起源,只能从可见的造型和绘画特性以及它与姊妹艺术的关系去推断。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6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北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成极盛。从文字记载看,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郑板桥在潍县做了7年县令,诗书画皆有所长,也深爱风筝,在其《怀潍县二首》里颇为赞赏地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此诗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飞天的情景,这纸花指的就是纸鸢——风筝。潍坊地处齐鲁之邦,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这里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剌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潍坊风筝艺人通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在老潍县风筝和杨家埠风筝两个艺术流派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近代各具特色的11位风筝名家,他们制作风筝特别注重家传,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十一世家。由于放风筝比较普及,放的多了就出现了风筝比赛。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坊有三次大的官方举办的风筝赛会。但是1937年后,日本大举入侵,1938年潍县陷落,风筝遭遇了一次厄运。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潍坊风筝才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不稳定,期间出现了波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潍坊风筝才又焕发生机,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潍坊风筝才又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特别是1984年后,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潍坊风筝更加呈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创新风筝异彩纷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各具风格的风筝制作高手,促进了潍坊风筝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1988年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潍坊被推选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将总部设在潍坊,从而确立了潍坊风筝的地位与知名度。在每届的风筝会期间,有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代表队参与,潍坊借助风筝会这一独特文化载体,打开了与外界隔绝的大门。国际风筝联合会的67个国家和地区在每年风筝会期间都派代表队到潍坊来参与竞赛和表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筝文化和风筝经济。潍坊巧借风筝这张名片,逐渐融入世界,世界也走进了潍坊。正是鉴于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影响力和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推动,在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执委会议上,潍坊国际风筝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为世界重点文化交流活动。潍坊风筝通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致、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当今,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潍坊风筝的功能潍坊风筝,是地方性和艺术传统的结合,又是实用性和美的结合。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著名名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从民俗史的角度来看,放风筝的原始意义,是具有巫术性质的,其最初的寓意是放飞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东西放飞于天空,随风筝飘走。这也是“放风筝”的真正原始内涵。现代风筝由原始风筝发展而来,一路承载了民俗艺术和文化习俗,功能也更加广泛:(一)军事功能中国最早的风筝在当时叫做“木鸢”,木鸢试飞成功以后不久被运用在军事上,当时战事很乱,传递信息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鲁国跟宋国打仗的时候,鲁班做了一只可以载人的木鸢,把人升到空中,从空中往下看敌人的情况,就想现在的空中侦察机同样。公元前22023,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这时项羽兵力已但是10万,粮食也不久吃完了,韩信为了崩溃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个风筝,上面绑有竹笛乘夜风吹到楚营上空,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军心,这就是成语“四周楚歌”的故事。北齐时期,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南北朝时期,风筝曾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现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明代时,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的目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二)娱乐功能风筝发展到唐宋时期,造纸术出现了,风筝改用纸糊,不久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唐代建立后,由于采用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承担、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社会不久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条等风俗。儿童放纸鸢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其重要因素有,一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三)医疗功能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白,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断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防止近视和弱视。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疗效。(四)修生养性功能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其效应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佳的日光浴、空气浴。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此外,放风筝的群体性很强。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快乐。“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鸢者长寿的重要因素。放风筝还可以练力强体。放风筝时要动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个部位,使全身得到锻炼。从放风筝开始,人身肌体各部位都在不同地运动着。当风筝上升、倾斜时,就需要奔跑、拉线、左右摆动……这些动作,都是各部位肌体的运动。

放风筝亦可以

练气驱使。春天一到,阳气升发,人体的气血便产生往外透发的趋势。据《博物志》载:“引线而上,令小几张口仰视,可泄内热。”这时期活动身体,使气血运动加快,有助于人体健康和发育。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入春后走出户外,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之处放风筝,会使人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略,同时可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促使阳光与皮肤的光合作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五)欣赏功能风筝的种类极为丰富,各种各样的风筝更是以不同的造型、颜色、材质等提成各种类别,欣赏风筝,注重装饰工艺,有精美的造型、考究的装饰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除可以放飞之外。也可作为室内陈设,用来装饰点缀生活环境。(六)传承文化功能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数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发明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发明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七)科学实验功能风筝传到国外以后,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富兰克林,就曾经运用风筝来助其完毕过科学实验。当时的人们认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惊,富兰克林认为不是这样,认为雷电与闪电是空中放电的现象,于是在一个雷雨天,冒着生命的危险放飞制作的风筝,最终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制作程序和技法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潍坊风筝也同样如此,其中扎、糊为造型基础,画是填补形体的局限性,色彩则是造型的完善。简朴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事实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所有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涉及:选、劈、弯、削、接。“糊”涉及:选、裁、糊、边、校。“绘”涉及:色、底、描、染、修。“放”涉及: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成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一)“扎”艺1、选材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2、劈竹劈竹分三步:(1)切口;(2)劈入;(3)拨开。3、削竹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我们制作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传统多用“抽削”的方法,即操作者坐着,在腿上铺块厚布,左手拿竹材,竹皮向下,右手横向持刀,刀刃压在竹肉上,稍向下倾,用左手用力把竹板向后抽出,竹肉即被削掉一层。适当调整刀刃与竹板的角度和压力,便可改变削掉竹肉的厚度。4、弯竹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运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件来。中国风筝的玲珑精致也和使用这种可以任意弯曲的竹材有关。一般把准备好的竹条放在热源(蜡烛、某优等、电烙铁等)上,根据自己所要的弯度来弯竹。弯曲是不要着急,先讲竹条预热,等到一定温度后再弯曲,弯曲后可将竹条放入冷水中冷却定型。5、连接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所以在“四艺”中把“扎”放在第一位。其实除“扎”之外,尚有扣楔、活头、插接等。绑扎时采用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中国风筝精细的用线。成批生产的用麻皮和纸边或绢条(糊风筝裁下来的边条)绑扎。现代的大中型中国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1)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朴,但强度不大,并且骨架不平。交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恨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90度,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平行绑线法。(2)平行连接: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6倍以上,才有足够的强度。搭口接既简朴,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3)倾斜连接: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因此乃可用交叉、搭接和卡接三法。(二)“糊”艺1、涂胶:糊纸前,往往先把胶涂在骨架上。糊纸、绢时,目前最佳的胶是乳胶(聚醋酸乙烯乳液),而胶的浓度要看所糊材料而定,原则上讲,所糊的材料越薄,不要很大强度的,可用稀一点的胶水。所糊材料强度大,规定胶合强度也大的,胶水要浓一些。涂胶最佳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胶要均匀。要注意一些骨架的角落里不要积留很多胶水,这会使蒙面不平整。2、蒙面: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确地放在骨架上,尽量少移动。否则会把胶擦掉。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处的松紧限度要相向,绝不能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这会引起风筝的扭曲变形,严重影响飞行。蒙面的骨架上定位后,要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但不忙卷边。由于在胶未干前卷边会导致四周拉紧不均的现象。3、边沿解决:在把蒙面粘在骨架上以后,边沿的解决是糊风筝这道工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切边、卷边、缝边、粘边等。4、校正:在蒙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风筝骨架的对的位置,发现有扭曲,不对称等情况要随时校正,否则等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不易校正了。(三)“绘”艺1、描线:画前先要在白纸上用墨线绘好1/1的“大样”,各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后把准备好的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勾出所有线条来,根据图案的规定,有黑边的全用墨线勾出,大黑面用墨染好,个别图案是白边或色边的用白粉或颜色勾出。描线要:准确,均匀,流畅,对称。2、、着色:根据个人口味上色,注意对于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在勾画的图案上着色之前,先要在着色部分用笔上一遍胶矾水,待干后再上色。(四)“放”艺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适合放小风筝)、“小线”(三股棉线,民间最常用的风筝线)、“衣线”(真丝线,细的叫“丝线”,粗的叫“丝绳”)、“麻线”(从前民间用此线放大风筝)等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样子也玲珑可爱,自身就是一件惹人爱慕的玩具;尚有一种“简易桄子”,轴柄上穿着一种扁框,用起来也很方便。假如放大风筝,则要用“线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绞车”。风筝的附加物,是放风筝时作游戏用的,种类很多,重要有:“风琴”、“锣鼓”、“送饭儿的”等。(五)技巧要让手工扎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有以下几个小窍门:1、材料要轻:做风筝的材料要轻,纸可以用白纸、17克的拷贝纸和无纺纸;布一般选用涂层布。2、支架要牢固:一般风筝的支架,可选用传统的竹条和新型的碳素竿。3、结构要对称:头尾形成一定比例——风筝头假如太重,耷下来的话,就没有受风面,不也许飞得起来,必须要“头轻脚重”,才容易兜风。●成品形式和特点(一)成品形式潍坊风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创新,目前已形成了板式、硬翅、软翅、筒子、长串五大类别以及长达数百米的超大型和仅有几厘米的微型风筝,尚有各式各样的“风筝碰”,品种达数百种。其中以长串风筝龙头蜈蚣最为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发明的。潍坊串式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其表现形式为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头部为一个单体风筝,其大小为整个串式风筝中体形最大的;身子是串式风筝的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单体;尾部也是一个单体风筝,其形体随着身子的形状变小,一般比较细长。随着各个时期的不断发展,现在串式风筝已发展成多个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从简朴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再到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是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致、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二)艺术特色潍坊风筝造型随意自然,活泼可爱,比例上不追求真实,反而更加注重神态刻画。例如人物造型,大多头大身小,而平面性、构成性因素较多,以群青和黄、白、大红等颜色做强烈对比,色彩明快艳丽,受杨家埠年画影响很多,大的色块涂抹,近看远看皆宜。许多学院的艺术家或者社会上的艺术家欣赏民间艺术正是由于它们具有的这些自如的表现形式。1、形象的造型和结构在造型和结构方面,讲究工整、对称、均衡。潍坊风筝艺人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经验,认为风筝造型要摹拟自然,但不能原样照搬,要按照风筝的独有规律、工艺的需要和民间审美的规定,加以变形或夸张,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使之变为对称、平衡、整齐、和谐的整体。通过一番去粗存精的加工以及长期的总结和实践,潍坊风筝逐步形成了造型生动,结构严谨的特点。2、牢固的绑扎技术和绘画风筝艺人十分重视绑扎。好的扎工技术可以扎出美丽的风筝骨架,为糊面和彩绘打下良好的基础。绑线细而结实,缠绕平整光滑,排列均匀。绑好后的结头和连结处都要用胶涂抹加固,以使风筝结实而牢固。同时,脚线安得合理,角度取得合适,风筝飞得既高又稳。由于历史的因素,潍坊风筝在绘画方面自然形成了基本的两大风格:一种是专业画家的色彩淡雅的文人国画风格,这是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风筝绘画流派,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其特点为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楚、色调雅致,欣赏价值极高;另一种是民间艺人的色彩浓艳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重要吸取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多为吉祥欢乐为内容,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富有视觉效果。此类绘画风格的形成,与潍坊民间的绘画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清代以后,兴盛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业和潍县城里画匠绘制神轴的普及,为民间风筝的绘画提供了条件,人们将民间绘画手段运用到风筝中,使其具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在绘制上,它吸取杨家埠木版年画大红大绿的特点,以群青和黄、白、大红等颜色构成了对比强烈的色调;在构图布局上,重大色块浓抹,产生了热烈明快的艺术气氛。这样绘画,远观近看皆宜,“挂在墙上是年画,放到天上是风筝”,确切地描述了潍坊风筝这一特殊的空间赏视效果。潍坊风筝在绘画方面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绘与扎结合,如“二龙戏珠”“哪吒闹海”“狮子滚绣球”“王小赶脚”等,都是绘与扎相结合的典型。3、潍坊风筝与木板年画与民间年画风格相统一,是传统潍坊风筝的重要特点。传统的潍坊风筝在绘制上与木版年画同出一土,风貌极为相似。民间艺人把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甚至将现成年画按风筝轮廓直接裱糊在风筝上,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1)、内容题材的借鉴风筝艺人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许多木版年画里所表现的题材内容移植到风筝上,诸如: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麻姑献寿、金玉满堂、老鼠娶亲、八仙过海等等,不胜枚举。同时,自清代以来的许多表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风筝题材内容,在木版年画中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清末时期杨家埠永长兴画店曾刻印过内容为十个姑娘放风筝的《十美图》,就是年画向风筝题材借鉴的实例。(2)、表现手法的类同潍坊杨家埠是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风筝产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饱满完整、富有装饰性;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饱和、对比强烈。而这些特点在风筝中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刘海戏金蟾、禹王锁蛟、鹿鹤同春、麒麟送子等人物风筝线条洗练、两翼空白处都画有装饰性云朵或是吉祥物,使整个风筝形象鲜明,色彩对比强烈,富有很强的装饰性。人物的造型基本采用了木版年画中的“男性形象粗壮健美,女性形象婀娜多姿”的手法,突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蚂蚱眼、杏核眼、丹凤眼”在风筝绘制中得到充足体现。(3)、生产工艺的借用传统民间风筝在印制、画工等生产工艺上,也多采用木版年画的印绘方法。木版年画的制作是先将画稿及色稿刻成木版,然后依次印刷,有的还用手绘,称之为半印半画。而风筝的制作工艺,在杠框完毕后,也将线稿和大块色刻在木板上,用印制木版年画的工具、颜料和方法,印在糊风筝的专用纸上,然后糊制,再手工绘制细部,加金点银随意发挥。这种半印半画的办法,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成本,既便于大批量生产,又能使形象逼真细腻,流利潇洒、生动自然。艺术表现愈有地方性才愈有民族性,愈有民族性才愈有世界性。潍坊风筝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正由于其重视继承传统,注重发挥民间艺术特色。随着潍坊风筝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将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民间艺人状况调查潍坊的风筝在继承、吸取、借鉴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风筝艺人挑选生长3年以上,纹丝挺顺的毛竹,通过劈、削、刮、烤的一番功夫,那竹条、竹篾,挺者如箭,柔可绕指,以此制成风筝骨架,既轻且牢,挺刮精神,又不易变形,凡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皆赋予了灵性,上了风筝,硬翅、软翅、串式、筒式各得其妙,姿态万千。一、艺人流派今日的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一)传统民间派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抱负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4)、民间风筝受地区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并且在制作中往往互相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事实上是一种集体创作。(二)传统艺匠派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规定,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此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现代创新派潍坊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乡居民勇跃参与风筝活动,充足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发明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传承情况“自古传法,薄如悬丝”,口传心授是俗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也是潍坊风筝特有的传承方式。由于风筝传承注重家传,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十一世家。分别是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村的杨同科、城区的康万香、孙永春、郭乃馨、胡敬珠、牟丹、韩连溪、杨万善、唐洪飞唐洪亮兄弟、陈善庭、张衍禄。从风筝的传承角度看,他们中杨同科、孙永春、牟丹以及唐洪飞、唐洪亮兄弟重要是子承父业,陈善庭、胡敬珠、杨万善、韩连溪属于师徒相继,张衍禄、康万香属于师徒相继兼父子相袭,唯有郭乃馨是从画家转化来的风筝艺人。(一)父子相袭的传承潍坊城里的风筝铺星罗棋布,首屈一指的要算三官阁的唐家风筝。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传于青州、莱州、近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其父与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的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宜飞。唐延寿发明的“双燕”被称为一绝。尚有张衍禄、牟秀兰两大家也办得红红火火,各呈异彩。郊区杨家埠的风筝则更具地方特色。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人物是杨同科。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父亲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总结了老式木板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可以“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这些风筝都达成了较高的水平。杨家埠风筝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绘制技法和色彩应用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杨家埠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通过20多道工序,通过61项标准关卡,所以杨家埠的风筝能保证件件起飞,只只平稳。这也是杨家埠风筝数百年的扎制经验、潜心研究的结果。在旧时代,艺人们为了生计,往往在绝活传授中,都留最后的一手,所以,老艺人的绝活,往往存在着人在艺在、人走艺走的现象。杨同科是被公认为杨家埠风筝制作的集大成者,但他的晚年生活在新时代,他把绝活技艺毫无保存地传给了子女和后人。二儿子杨其信是有名的风筝理论家,三儿子杨其民将父亲那手扎、画、糊、裱的绝活滴水不漏地学到了手。1988年文化部应巴西政府邀请,在圣保罗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他成为轰动巴西的新闻人物。5第三代传人是杨其信的女儿杨红卫,是一位当代的民间艺术家,她的“百子成龙”风筝,1992年在香港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